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稅收成本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稅收成本高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本文將根據(jù)稅收成本的現(xiàn)狀,就稅收成本的概念及分類、稅收成本指標體系、影響稅收成本的因素等進行探討,以此提出適度控制和降低稅收成本的對策,為設計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稅收成本控制體系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黨的十六大報告把“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作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首次提出“降低行政成本”這一重要概念。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把“降低行政成本”作為“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的重要舉措,這說明中央對降低行政成本十分重視。稅收成本是行政成本的組成部分,降低稅收成本是降低行政成本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提高對降低稅收成本的認識,把降低稅收成本納入稅收工作的議事日程。
在我國,對行政成本包括稅收成本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總的來講是不多的。50多年來,人們習慣將稅收工作視為行政工作,有時又將完成稅收收入作為政治任務來完成的。政府的稅收管理活動,既是政府的行政行為,又是政府的經濟行為。無論是行政行為還是經濟行為都應當考慮成本問題。稅收收入必須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夠實現(xiàn),這個代價就是稅收成本,稅收成本是客觀存在的。為此,本文將對稅收成本的現(xiàn)狀、稅收成本的概念及分類、影響稅收成本的因素、適度控制和降低稅收成本的途徑等方面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稅收成本現(xiàn)狀及研究稅收成本的意義
稅收成本的現(xiàn)狀是指稅收成本理論研究現(xiàn)狀和稅收成本實際情況。對稅收成本的探討,首先必須對稅收成本的現(xiàn)狀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并對稅收成本理論研究和稅收成本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一)稅收成本理論研究開展不夠
1.對稅收成本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不重視。關于稅收成本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是比較少的。一些專家學者在對稅收的研究中,涉及稅收成本理論的文章也不多見,或只有部分章節(jié)有所論述。一年一編的《中國稅務年鑒》上關于稅收成本方面的文章也少見。
2.稅收成本資料信息公開甚少。全國稅收成本方面的信息從未公開。一是對稅收征收成本沒有資料可查;二是國家稅務總局編著《中國稅務年鑒》上也從未稅收成本信息;三是各級財政從未過稅收成本信息;四是各種財稅報刊也少有稅收成本方面的信息。
3.稅收成本理念淡薄。稅收的特點是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依法納稅也是履行憲法規(guī)定的義務。但人們對稅收成本則是漠視的,稅收成本理念是淡薄的。一是在制定稅收法律法規(guī)時,沒有確立稅收成本理念。在設計課稅對象、稅種和稅率,規(guī)定納稅的時間、地點和繳納方式時,未認真研究稅收收入與稅收成本的關系,是不計稅收成本的。二是稅務部門在征收稅收時,沒有樹立稅收成本理念。也只是照章征稅,沒有對稅收進行成本核算,最多只有經費的會計核算。三是企業(yè)和公民在納稅時沒有稅收成本理念,在會計核算上也是不會去核算納稅成本的。四是對社會稅收成本全社會也是沒有稅收成本理念的,更不會去計算稅收社會成本。
(二)稅收成本問題沒有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
各級政府對稅收成本普遍不重視。政府在對待稅收工作上,注重經濟發(fā)展和培植稅源,重視稅收收入的總量和增長速度,但對稅收成本卻很少關注。各級政府對稅務部門只考核稅收收入完成情況,不考核稅收成本情況。
目前,降低行政成本和稅收成本的問題已開始引起有關領導的重視。重慶市在2004年和2006年根據(jù)市政府主管領導的意見開展的稅收征管成本調查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三)中國稅收成本現(xiàn)狀
1.中國稅收成本高居不下。中國稅收成本較高是不爭的事實。2004年國家稅務總局征管司司長王文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承認,中國有100萬稅務干部,中國稅收成本過高。
一是國稅、地稅兩套稅收征收機構并存,降低了稅收征管效率,增大了稅收成本。這種征收體制已給納稅人帶來不便,納稅人要跑兩個機構辦稅,接受兩個稅務部門的檢查,人為地增加了納稅成本。二是機構重疊,造成稅收混亂。稅收征收機構除國稅、地稅按行政區(qū)劃分設外,財政部門還要直接參與稅款的征收。更有按經濟開發(fā)、涉外、保稅、高新技術等名目設置的稅收征收機構,即所謂的直屬局。機構設置不科學不合理,造成稅收成本連年增加。三是稅種設置不科學導致稅收成本高,如北京市2004年前征收的“自行車和其他非機動車車船使用稅”,該項收入不到總稅收的萬分之四,征收成本就達到了實際征收稅款的30%以上,因征收成本過高,北京市無奈取消了該稅的征收。
2.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稅收效率差距大。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使稅收收入差距大,稅務人員人均稅收額差距也大。效率高就意味著成本低。在我國,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稅收成本高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從地理環(huán)境分析,人均稅收收入差距十分大,以2003年稅收為例,最高的是上海市,人均稅收額達2174.82萬元,重慶市人均稅收額為230.42萬元,最低的是青海省,人均稅收額81.27萬元。最高的上海市人均稅收額是最低的青海省的26倍。人均稅收額東部大大高于西部,西部稅收效率大大低于東部,按成本與效率的內在關系,稅收效率高,稅收成本相對就低。也就是說東部稅收成本也大大低于西部,東部沿海地區(qū)稅收成本低于中西部地區(qū)。
3.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稅收成本率偏高。據(jù)有關資料顯示,發(fā)達國家的稅收成本率多在2%以下。稅收成本率美國為0.58%,新加坡為0.95%,澳大利亞為1.07%,日本為1.13%,英國為1.76%。我國總體的稅收成本率約為5%~8%。據(jù)調查,重慶市某區(qū)2005年稅收收入成本率為5.62%。經濟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在5%以下。相比之下,我國的征稅成本水平是比較高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和控制稅收成本已勢在必行。開展對稅收成本的研究,有利于增強稅收成本理念;有利于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利于提高稅收成本理論水平;有利于發(fā)現(xiàn)稅收成本的問題;有利于各級領導重視稅收成本問題;有利于提出稅收成本的適度控制和降低稅收成本的途徑,探索稅收成本的內在聯(lián)系,為設計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稅收成本控制體系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二、稅收成本的概念及稅收成本指標體系
研究稅收成本的前提,就是要科學地界定稅收成本的涵義,明確稅收成本概念。稅收成本的概念在稅收活動及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不斷發(fā)展中形成的。18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較早提出了稅收成本的觀點,即著名的“最少征費原則”。我們認為,“最少征費原則”應當是稅收成本的核心問題,所有理論和實踐均應圍繞其進行。
(一)稅收成本的概念及分類
既然講稅收是有成本的,那么什么是稅收成本呢?《新財稅大辭典》給稅收成本下的定義為:“在稅收征收過程中發(fā)生的費用”。有的學者認為:稅收成本是一定時期內國家為籌集稅收收入而加諸社會的全部費用和損失。按照亞當·斯密的“最少征費原則”的含義,即:一切稅賦的征收,須設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將盡可能等于國家收入的。
我們認為,稅收成本是國家、經濟組織及公民在征稅和納稅過程中所付出的費用;稅收成本是為國家征收稅金這個特定目的所發(fā)生或應發(fā)生的價值犧牲,它是可以用貨幣單位加以衡量的。
稅收成本就其構成內容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稅收成本包括征稅成本、納稅成本和社會成本;狹義的稅收成本主要指征稅成本。具體講,征稅成本是稅務部門為征稅而發(fā)生的費用,稅務部門是征稅成本主體;納稅成本是納稅人遵從稅收法律、法規(guī)和稅收政策為繳納稅款以及接受稅收檢查所支付的相關費用,企業(yè)和個人是納稅成本主體;社會成本是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政府等有關部門在立法、司法和宣傳稅收法律、法規(guī)等過程中發(fā)生的費用,這些機關和單位是稅收成本的社會成本主體。鑒于納稅成本和社會成本無法進行計量,本文主要對征稅成本進行研究。以下所講的涉及稅收成本數(shù)據(jù)皆是指征稅成本。
(二)稅收成本的原則
稅收成本的原則一是節(jié)約原則,即“最少征費原則”。這是稅收成本最重要的原則;二是保證稅收征管工作正常開展原則。不能為了降低稅收成本而影響稅收工作;三是適度增長原則。稅收成本隨物價水平、生活水平提高而適度增加,但稅收成本的增幅應小于稅收收入的增幅;四是平衡原則,即稅務人員收入水平與其他公務員收入水平應大體平衡。
(三)稅收成本指標體系
征稅成本指標體系應當包括如下指標:
1.稅收收入成本率。是考核稅收成本的最基本的指標。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稅收收入成本率=征稅成本總額/稅收收入總額×100%
2.人均稅收額。是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1年)稅收收入額與稅務人員數(shù)量之比。用以考核成本與效率的內在聯(lián)系,屬稅收效率指標,是考核稅收成本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講,效率與成本成反比。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人均稅收額=稅收收入總額/稅務人員數(shù)
3.人均征稅成本額。主要考核稅務人員人均占有征稅成本額,用以考核比較人均征稅成本的變化情況。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人均稅收成本額=稅收成本總額/稅務人員數(shù)
4.人均稅收收入增長率與人均稅收成本增長率(彈性系數(shù))。是考核稅務人員稅收效率的指標,是成本投入與稅收效益產出的指標。一是用以考核上述指標當年實際與上年同期實績,二是考核稅收增長與稅收成本增長情況。一般來講,人均稅收成本增長率應當?shù)陀谌司愂帐杖朐鲩L率。
5.計劃稅收成本與實際稅收成本。是稅收成本目標管理指標,用以考核實際稅收成本是否超支和各項稅收成本增減變化的狀況。
(四)稅收成本變化趨勢
稅收成本是一種客觀的經濟現(xiàn)象。稅收收入和稅收成本額是決定稅收成本高低的兩個方面。稅收成本也隨這兩個方面變化而變化。從經濟發(fā)展來看,稅收收入與稅收成本額總體上均呈上升的趨勢。在現(xiàn)行征收體制不變的情況下,稅收成本絕對額將逐年有所增長,而稅收成本率將逐年有所下降。其發(fā)展趨勢是稅收收入的增長幅度快于稅收成本的增長幅度。如重慶市某區(qū)1996-2005年10年間,稅收收入增長4倍,稅收成本增長2.5倍,稅收收入增長大大快于稅收成本的增長,稅收成本率也從1996年的9.01%下降到2005年的5.62%。這是因為,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價總體水平的上揚,稅收成本中的人員工資、辦公用品、交通費用、信息技術升級換代費用等必然增加,導制稅收成本絕對額增加。同時,經濟快速平穩(wěn)的發(fā)展,稅源不斷擴大,稅收收入總量持續(xù)增加,稅收收入成本率將下降。
三、影響稅收成本的因素
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法律的、政策的、體制的、管理的等多種因素,具體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財政政策對稅收成本的影響
稅收收入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國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90%以上。政府為了取得更多的增量收入,稅務部門必然會投入更多的成本去完成政府的決定。同時稅務經費往往是按照稅收收入的一定比例來預算安排的。因此,財政狀況的好壞對稅收成本的影響是明顯的。財政狀況好的地區(qū),稅收經費相應要充裕一些,稅收成本絕對額相對要多些;相反,財政狀況差的地區(qū),稅收經費相應也會少一些,甚至會因稅收經費不足而影響到征收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稅源流失。因此,財政政策對稅收成本的影響是存在的。
(二)稅收體制對稅收成本的影響
國稅、地稅兩套稅收征收機構并存,降低了稅收征管效率,增大了稅收成本。1994年實行的稅收體制改革是以增加稅收成本為代價的,據(jù)《中國稅務年鑒》資料,我國稅務人員從1994年初的50多萬人增加到2004年底的80多萬人,10年間增長了60%以上。體制改革后的直接后果是人員猛增,稅收成本成倍增加。
(三)稅收收入的增減對稅收成本的重要影響
從近幾年稅收成本率下降來看,稅收收入對稅收成本率的升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現(xiàn)行征收體制和征收成本不變的前提下,稅收收入對稅收成本影響變化有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發(fā)展總量增大而使稅收增加,影響稅收成本下降;二是國家經濟政策調整,影響經濟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速度,影響稅收收入發(fā)生增減變化,進而影響稅收成本變化;三是在經濟總量和稅源不變時,稅收政策的變化使稅收發(fā)生增減變化,影響稅收成本變化,如提高稅率和新開征稅種將增加稅收收入,使稅收成本下降,同理,降低稅率和取消稅種將減少稅收收入,使稅收成本上升,如取消農業(yè)稅,全國減少農業(yè)稅收入200多億元;四是不可抗力造成經濟受損減少稅收收入使稅收成本上升;五是稅務部門加大稅收稽查力度,查補增加稅收收入,影響稅收成本發(fā)生變化;六是地方政府的干預,影響稅收收入發(fā)生增減變化,也影響稅收成本支出發(fā)生變化。
(四)社會因素可能影響稅收成本增長的方面
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價指數(shù)的增長,使稅收成本絕對額增加。一是稅收成本中的稅務人員經費總是逐年增加;二是稅收設施及手段要升級換代增加稅收成本;三是物價水平總的趨勢是逐年增長。
2.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淡薄,納稅人普遍存在偷逃稅觀念,不主動申報納稅,存在甚至出現(xiàn)偷稅漏稅,非法抗稅行為,致使稅收成本增加。
3.無良好的稅收秩序,也會使稅收成本增加。稅收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不完善,有法不依,造成稅款流失,由此既增大稅收征收成本,也增大了稅收社會成本。
4.客觀存在的“買稅”現(xiàn)象,增大了稅收成本。如中西部一些鄉(xiāng)鎮(zhèn)買稅屢禁不止,買稅回扣率達到稅收總額的10%-15%。既干擾了經濟秩序,助長干部腐敗,又增大了稅收成本。
稅收成本具有可控制性,即稅收成本是能為政府和稅務部門的行為所控制的。政府和稅務部門可以通過采取一定的方法與手段使其按所期望的狀態(tài)發(fā)展。
四、適度控制和降低稅收成本的對策
控制和降低稅收成本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要將稅收成本意識貫穿于稅收工作全過程。
(一)要有“行政成本”理念,樹立稅收成本意識
要將“設計節(jié)約是最大的節(jié)約,設計浪費是最大的浪費”這一建安行業(yè)的理念引入稅收制度設計全過程。稅收制度和稅收工作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稅收制度是國家各種征收法令和征收辦法的總稱,包括稅法、稅收管理體制、征收管理制度。從稅收立法,設置稅務機構,確定稅收管理體制,規(guī)定征收管理制度,設計稅種、稅目、稅率、征收方式,稅務登記、納稅申報、減免稅、規(guī)定罰則等,都應當樹立稅收成本意識。
(二)深化稅收征管體制改革,以降低稅收成本
征管體制改革是提高稅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稅成本、節(jié)約財政支出的重要舉措。我國1994年改革并實行的稅收征管體制對國家加強宏觀經濟調控、增加財政收入的作用是明顯的,但它卻是以增加稅收成本為代價的,對稅收成本是漠視的。在稅收機構層次上,我國稅務部門從國家稅務總局到各省(市)自治區(qū)、地、縣到基層稅務所共有5個層次。在機構分設上,均按行政區(qū)劃設置各級國家稅務局和各級地方稅務局,同時還設置了各種直屬局,部分稅種則由財政部門征收。國稅、地稅分別建立自己的一套征收機構,分設辦稅服務廳,連“金稅”工程也各搞一套,各行其是,沒有形成稅收征管合力。
總理指出:“要整合行政資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應將優(yōu)化機構設置作為征管體制改革的重點。整合稅收資源可從三方面進行,一是合并國稅、地稅兩套稅務機構為統(tǒng)一的稅收征收機構,現(xiàn)由財政部門征收的稅種也要進行歸并統(tǒng)一由稅務部門征收。經過對稅務征管力量的整合,充實第一線稅收人員,提高征管工作效率,降低稅收成本支出。同時也可更方便納稅人,減少納稅成本。二是要取消各級直屬征收機構,按屬地征收管理原則辦理,精簡機構、減少人員,提高征管效率,降低稅收成本支出。三是根據(jù)稅源分布狀況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趨勢,適時、適當?shù)爻凡⒍愒摧^少、規(guī)模較小的稅務所,在稅源日漸增多的地方建立稅務征收機構,優(yōu)化稅務所布局和整合征管力量,提高征管效率,降低稅收成本支出。
(三)完善稅制和稅種時要樹立稅收成本意識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穩(wěn)步推進稅收改革?!蓖晟贫愂照?、改革稅制和稅種的設計要考慮稅收成本因素,設計較少的稅種和盡可能少的稅目、稅率,應盡可能合并稅種,稅種過多過復雜必然會影響稅收效率,增大稅收成本。在優(yōu)化稅制過程中,必須考慮征稅成本的大小和征收效率的高低,把“最少征費原則”作為優(yōu)化稅制的重要內容。要進一步完善現(xiàn)有的稅制,盡可能取消一部分不必要或稅源比較小的稅種,對有的稅種進行合并簡化。如居民房屋出租收入由于稅源分散且變化大,既不利于征收,又不方便個人納稅,征稅成本和納稅成本都偏高,按現(xiàn)行稅制要繳營業(yè)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等,是否可設想對居民房屋出租收入只征收一種稅。這樣,既方便納稅人,又減少稅收成本。在劃分稅收隸屬關系上,應改變按稅種和隸屬關系劃分中央和地方分享或共享收入的辦法,改為以征稅總收入按比例劃分中央和地方收入。這樣,可以調動地方積極性,增加收入,降低稅收成本。進一步簡化和完善稅制,建立一個相對穩(wěn)定和便于操作的稅制模式,減少征納雙方的成本投入,是降低稅收成本的有效途徑。
(四)各級政府在編制財政預算時,也要樹立稅收成本理念
要對稅收成本進行目標管理,科學、合理編制年度稅收成本預算。各級稅務部門在征收稅收時更應樹立稅收成本理念,要加強稅收成本核算,優(yōu)化稅收成本支出結構,正確核算稅收成本,要對稅收成本進行目標管理,建立稅收成本責任制。政府在對稅務部門的管理工作中應將稅收成本指標納入年度目標考核的內容之一。
(五)提高稅收人員素質,提高稅收效率
稅務人員應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稅務人員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征管的成本和效率。稅務人員的素質是提高稅收效率的重要保證。稅收效率提高了就可以起到降低稅收成本的作用。筆者認為要從幾方面提高稅務人員的素質。
一是要提高稅務人員政治思想素質,樹立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稅務人員按照“執(zhí)政為民、服務發(fā)展”的要求,轉變觀念,稅收工作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要為納稅人服好務。
二是要提高稅務人員的業(yè)務能力,要提高稅務人員執(zhí)業(yè)素質。要全面掌握財稅理論、財稅專業(yè)知識,熟練掌握各種業(yè)務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提高稅務人員素質要抓稅務人員的知識更新,要重視稅務人員的終身教育,不斷提高稅務人員的知識水平。
四是要提高稅務人員法律意識,堅持依法征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