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音樂教育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生活中音樂是人們陶冶情操的一種重要途徑,同時聲音作為人類最原始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從古貫穿至今,不斷演繹聲音的文明。目前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音樂教育也逐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得到認可。通過音樂課堂實踐教學,試圖發揮音樂在高中校園環境中的積極作用,為學生健康發展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文章從音樂教學經驗出發,結合實踐活動,總結了音樂課程在高中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從藝術的角度看,音樂是人們在生活中為滿足自己、充實心靈的一種精神食糧。從人類世界出現起就伴隨產生音樂,在時代潮流的引領下,音樂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當今,我們力爭將音樂的積極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高中時期作為學生學習壓力相對較大的一個階段,就有必要積極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校園氛圍,舒緩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
一、健康向上的音樂能夠改善高中的教學環境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普遍開展音樂活動能夠有效改善校園育人環境,形成一股健康向上音樂自帶的良好風氣。在高中校園里,不僅可以通過課堂時間播放音樂,還可以通過校園廣播的方式感染學生情緒。通常我們會選擇輕松、舒緩、和諧的優秀音樂作品,以其積極的詞作讓學生振奮,以其柔和的音調讓學生得到休息,以其舒緩的節奏讓學生有耐性。另外,我們還會點播一些民族音樂,讓學生在這些優秀的民族作品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在鼓舞人心的同時,實現音樂的教化功能,從而營造一個相對優異的教學環境,實現以樂育人的積極作用,用心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二、通過音樂提升學生的綜合審美素養
一部令人嘆服的音樂作品,應該是兼備情感與藝術的結合體,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時,能潛移默化地被音樂傳達的信所影響,從而形成一定的審美意識與文化修養。但是,就我國高中音樂教學現狀看,音樂鑒賞課程并沒有得到足夠充分重視,尤其是學生表現出參差不齊的鑒賞能力。有調查顯示,我國當前大部分高中生癡迷于韓國與港澳臺地區的歌星、演員,他們的癡迷程度甚至達到不可理喻的地步。相反的,熱愛民謠、傳統民族歌曲的學生屈指可數。這就可以表明,我國的音樂教育還存在一定欠缺,像音樂教材的編寫過于刻板,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很多同學所接觸的知識面相對匱乏,再加上沒有音樂基礎,就容易導致“從眾”、“追星”現象。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角度看,上述問題的出現都極有礙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我國音樂市場魚龍混雜,被良莠不齊音樂充斥,有一部分音樂作品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無病呻吟”,然而卻被我國的高中生追捧,長此以往,就會限制這部分學生的身心發展。反過來講,也有部分流行歌曲是積極向上的,像華晨宇的《橫沖直撞》、范瑋琪《最初的夢想》等,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流行樂,而是可以積極把健康向上的流行樂引進音樂教學的課堂中,讓學生感受音樂節奏的同時,享受時代的氣息,發現歌曲本身的藝術價值。面對魚龍混雜的音樂市場,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判斷能力,自覺抵制不良作品,以準確的判斷力提升音樂鑒賞能力,端正高中校園文化建設的大方向。
三、豐富高中音樂表現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力量
(一)導入音樂場景,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
在中國的高中課堂,教學方式有必要做出大方向的調整。我們要敢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以積極創新的形式探索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導入音樂場景,能夠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同身受,加深對歌詞的印象與理解。這樣一來,更能刺激學生的興奮神經,引起學習的高漲情緒。學生在如此放松的環境下,就能夠釋放自如,一邊學習音樂知識,一邊在感覺器官的帶動下豐富情感的表達。一句話,音樂能為學生學習插上一雙自由翱翔的翅膀。
(二)借助合唱帶動校園文化建設。
大合唱在西方已經得到了音樂教學的普遍認可,可以說是音樂教學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環節。通常在檢驗一個班級的音樂水準時,大合唱是最好的方式。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合唱需要的是團隊之間的協調配合,只有在高度配合下才能達到最終的音樂效果,完成一項藝術表演。我們借助合作形式,能夠培養每一名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提升合作能力。在我國教育改革體制之下,音樂教學也應該積極引進西方,側重合唱的綜合性能。通過組織合唱團的形式,吸引學生眼球,在比賽的旗號下,鼓動學生積極參加培訓,這是一種很好的音樂實踐方式。除此之外,我們可以通過歌手大賽形式,帶動校園建設的多元化發展。
(三)多樣的音樂活動豐富校園文化。
音樂教學所側重的是學生的主觀體驗與感受力,并非對樂理知識的掌握。在高中校園環境中開展多樣化的音樂活動,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種促進方式。所以,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多組織優質的音樂活動,強化藝術體驗,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參與到校園文化構建的環節中。目前,已經有學校為豐富校園文化成立了中學生藝術團,不定時地向學生推薦積極健康的音樂曲目,并組織音樂表演。在整個藝術活動中,都充分帶動了身邊的學生,他們各顯其能,營造了生氣勃勃的校園文化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
四、結語
校園文化應該是一種精神力量,是全體師生素質的綜合展現。音樂教學所滲透的就是藝術素養,良好的音樂氛圍應該是長此以往才形成的。要想發揮音樂對校園文化的積極構建作用,就必須制訂出更為充分的教學計劃,敢于突破形式的束縛,在現代觀念的引導下,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活動,為我國中學生校園文化建設貢獻出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徐彩芳.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音樂教育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6).
[2]張延凌.淺談在高校中普及音樂教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J].美與時代,2013(02).
[3]胡建平.對高中音樂新課程實施的探討[J].企業導報,2010(09).
[4]張春生.淺析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04).
作者:年誠萍 單位:岷縣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