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在文化自信的路上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要】萌發并持久傳承于華夏大地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歷經磨難又生生不息,是中國人成長的精神標識。新時代以來,面對國內外的文化發展狀況和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優秀中華文化不僅是文化振興,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在文化自信的理路上,分析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實然與應然之間的矛盾,求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關鍵詞】文化自信 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 弘揚
傳統,“即任何從過去延傳至今或相傳至今的東西”。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支撐和推動中華民族向前發展的傳統歷史文化元素就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展幾經波折,但優秀傳統文化總能夠鳳凰涅槃,海納百川,不斷獲得新生。近代以來,伴隨著國力的衰弱和西方文化的沖擊,優秀傳統文化曾遭受質疑和否定,一度處于危險的邊緣。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創新轉化獲得強勁動力,形勢大好。新時代以來,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強調要大力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對于文化自信的內涵,有的學者提出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的肯定、認同”,還有的學者提出“文化自信說到底是價值自信”,還有學者提出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精神成熟的表現”。我們認為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來分析。從狹義看,文化自信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認同,堅信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前景;從廣義上看,文化自信是指對自己民族所創造的優秀文化的信仰,在實踐中予以踐行,愿意與別的民族進行文化上的交流,共創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然困惑
目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面臨著許多的實然困惑,這些問題的存在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瓶頸。
(一)文化界的浮躁情緒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一方面使文化資源的配置更加有效,促進了我國文化市場的較快發展。另一方面,在商品經濟意識過于濃厚的氛圍下,文化市場又有過于浮躁的一面。不少文化工作者、在沒有資金的支持下,或轉型離開文化界或屈從于文化市場,創造一些迎合低級趣味的作品。文化界的浮躁氣氛,使得很多人難以真正靜下心來,深挖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出人民滿意的優秀文化作品。文化界的浮躁氣氛導致了過快、過急的問題,部分人想短時間就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快速傳承和發揚,進而提出一些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策略。
(二)價值觀念的偏差
文化自信使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正確的價值引領。然而,在有些時候,并沒有得到完全的貫徹落實,少數的文化作品仍然背離文化自信的價值取向。有些文藝作品雖然題材取于傳統文化,但是所表達和傳遞的價值觀念卻不是文化自信所倡導的,偏離了主流價值觀。適當的文化交流和借鑒可以促進優秀中華文化的發展,但以拋棄本民族優秀文化為前提的交流是必須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的。
(三)傳承體系的不完整
一般來說,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是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所必不可少的全部要素和環節。目前,多數人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合力,需要群策群力。因而,有必要構建較為完善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然探索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然困惑,需要我們采取應然的措施,探索符合實際的應然傳承情境。從應然邏輯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最為緊迫的是建構一個完整的研究與傳承體系,深入研究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此基礎上探析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途徑。
(一)建構完整的文化傳承體系
從系統論看,完整的傳承體系應該包括主客體。主客體是傳承體系中具有決定作用的要素。主體在傳承過程中發揮主動性作用,是行為的發出者,文化的傳播者。主體用自己的意志通過一定的方式將文化作用于客體。在傳承實踐中,主體多表現為非物質文化傳承藝人、民間藝術家、文化學者等。他們多具有文化領域的專業知識,長期從事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具有豐富的傳承經驗,深諳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規律。客體則是文化傳承的受眾,是文化輸入的對象。客體既可以是從事傳統文化工作的學生也可以是對傳統文化保持濃厚興趣的普通民眾。
(二)深入研究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現狀,又表明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理性認識不足。我國目前的研究體系以民間和高校兩個體系為主,這兩個體系都在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努力。我們認為高校層面應該發揮研究的主體作用,引領研究的方向。高校擁有較多的資金和豐富的人才,專家學者眾多,具有很多的優勢條件。高校應該多成立相應的文化研究中心,促進研究的體系化和專業化,形成文化研究的集聚效應。高校的文化研究應該側重于理論性的建構,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繪就發展的藍圖。民間研究比較有針對性,領域較為微觀。民間學者多能夠結合區域特色,研究相對具體的領域。民間的研究多屬于自發性的行為,大都沒有完善的組織領導機構。民間研究與高校研究可以建立協作體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體系。
(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
文化自信給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正確理論的指導、價值觀的引領和戰略性支撐。以文化自信為基準,我們可以探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途徑。
1.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文化自信給了優秀文化的傳承以理論旗幟,還需要政府來發揮“領航員”的作用,支持優秀文化的傳承。政府掌握著大量社會資源,承擔著文化建設的職能,能夠引領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政府要規范和發揮市場的作用,充分整合市場的文化資源,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在整合市場文化資源的同時,政府要大力倡導主流意識形態,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2.提高文化產品的創新轉化
這些年,文化界創造熱情空前高漲,深入實踐,創造了許多優秀的文化作品。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通過熒幕,影響了眾多的國人。這些反映了我國文化市場發展的一面,文化產品的多元。但目前來說,我國的文化產品轉化率還比較低,轉化渠道還不夠完善。文化界應該整合產品資源,打造適合行情的渠道,提高文化產品的轉化率,進一步保護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要“加強傳統文化產品與現代工藝生產流程的銜接”,在提高文化產品轉化率的同時,文化界應該注意挖掘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立足本民族,不盲目跟風國外,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建構屬于中華文化的話語權。
3.深入人民群眾生活實踐
不論是文化界還是個人,我們都應該深入人民生活實踐中,從他們的實踐中去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人民群眾是擁有大智慧的,能為我們傳承優秀文化提高豐富的素材。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我們能夠獲得傳承傳統文化的靈感,找尋到傳承傳統文化的路徑。我們的人民群眾是偉大的,他們渴望有人能夠挖掘他們的生活實踐,希望能將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讓子孫后代都能夠享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牢記生活的根。我們要想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就必須深入人民群眾的實踐中,虛心向人民群眾去學習。
參考文獻
2014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日報》5月5日。
齊衛平 2016 《文化自信的實質與意義》,《中原文化研究》第5期。
李江波、姚亞平、黎 瀅 2016 《文化自信:理論維度與實踐維度》,《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
馬俊峰、馬喬恩 2018 《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內涵、源泉及實現路徑》,《學術交流》,第4期。
李瀟翔、劉愛蓮 202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意識形態的社會認同》,《江淮論壇》第2期。
愛德華•希爾斯著、傅 鏗等譯 1991 《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沈先陳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