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下主流媒體四力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今年年初,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主流媒體在疫情期間肩負著傳遞真實信息、引導輿論、宣傳教育的責任。在這期間不僅要宣傳好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還要在第一時間報道疫情最新情況、深度挖掘疫情方面的新聞信息,這對于記者的“四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角度,探析主流媒體在戰疫報道中如何踐行“四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四力”輿論引導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新聞工作的“四力”正是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和繼承,是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是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的有效途徑。新聞工作者是為人民服務的,面對肺炎疫情,記者如何踐行“四力”?在實踐中有哪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一、腳力:明確行走方向,沖在抗疫一線
馬克思在《〈萊比錫總匯報〉的查封》一文中寫道:真正好的人民報刊,即和諧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要素。新聞工作者要深入社會、深入基層、貼近民眾,腳下時常帶有泥土的芳香才能寫出好文章。在新時代,對于新聞工作者的“腳力”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行走的每一步都要明確方向,行動步調要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以人民為中心。在疫情期間,新聞記者采寫抗疫報道時,一定要考慮人民群眾的需求,深入疫情一線,滿足人們對疫情發展狀況的探知欲。抗疫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主流媒體記者主動請纓,奔赴抗疫一線,深入疫區采寫了許多生動詳實的報道。1月21日,在鐘南山院士證實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的第二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探訪武漢各大醫院發熱門診,首次向群眾報道當時發熱門診的狀況。1月23日,前方記者率先向社會武漢全市地鐵、長途客運站、輪渡暫停運營,火車站、機場離漢通道暫時關閉這一重大消息。疫情期間,各地方物資緊缺,尤其是處于疫情重災區的湖北更是連連發出物資告急的求援信息。為什么捐了那么多的物資還是頻頻告急?這個話題一度沖上各社交平臺的熱搜,公眾內心存在很多疑惑與不解。央視記者針對這一事件深入一線,到負責分配抗疫物資的武漢紅十字會進行探訪,寫下《捐了那么多東西怎么還缺?總臺記者探訪武漢市紅十字會》的報道,在記者探訪紅十字會倉庫物資分發地點時,直播報道被保安掐斷。踏入危險區,用腳丈量新聞不是一句口號,記者要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報道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新聞。在疫情期間,人可以封閉在家,但消息不能封閉。讓新聞真相流通,才能穩定社會、穩定人心,打贏疫情防控戰。
二、眼力:高格局寬視野,透過現象看本質
眼力要求記者要能夠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去偽存真、明辨是非、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速度便捷化的媒體環境中,記者必須要有一雙“火眼金睛”,帶著問題看事物,由點到面,以小見大,胸懷大局,才能做好新聞報道工作。疫情期間,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大多數群眾都選擇閉門不出,有部分人利用疫情期間受眾極易情緒化的特點,散布謠言、騙取流量,嚴重破壞社會治安,阻礙防疫工作的進行。還有一些不良商家企圖發“國難財”,坐地起價、銷售假口罩等。媒體除了要及時辟謠,還要發揮監督作用,為百姓發聲,替百姓說話,用獨到的眼力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疫情時期謠言增多,如多喝大蒜水可以治好肺炎、多吃辣椒能降低肺炎帶來的死亡危險、板藍根和熏醋可以預防等。各大主流媒體及時甄別謠言,阻止謠言進一步擴散。如新華網的報道《實時辟謠第七波:我們一起讓謠言無所遁形》《實時辟謠第九波:抗疫期間,勿讓謠言混淆視聽》等,獲得讀者一致好評,這是主流媒體及時發出理性聲音,引導群眾,展現媒體的責任與擔當。記者要以犀利的眼光發現問題、報道問題,做好輿論監督工作,揭示問題并促進問題的解決。如澎湃新聞2月12日的報道《團伙販賣31萬只假飄安口罩獲利十余萬,衡陽檢方提前介入》,揭露疫情期間假口罩的問題。一些負面問題的爆出,有利于政府加強整治和監督,推動疫情防控工作有序進行。
三、腦力:準確報道事實,積極進行輿論引導
在疫情報道過程中,新聞素材的取舍需要記者花費腦力,策劃更加合理的報道方案。主流媒體在報道事實、講述社會現狀時,要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引導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面對病毒。在疫情攻堅期,黨中央對防疫抗疫工作進行縝密部署,強調要做好輿論引導和宣傳教育工作,達到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目的。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發表多篇評論文章,把宣傳工作重心轉移到眾志成城抗擊病毒上。如1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關鍵時刻,黨員干部要沖得上去》,強調初心和使命不只是一個口號,更是要真槍真刀拼出來,呼吁各級領導要沖在疫情前線,走進基層傾聽百姓的聲音,滿足百姓在疫情期間正常的生活需求。1月21日環球時報社評《戰“疫”異常嚴酷,批評與鼓舞都不可缺》,號召群眾在疫情期間不能只做圍觀者,要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能因為一點問題就否定全局。澎湃新聞在疫情期間專門策劃了抗疫專題“女性之聲”——為巾幗澎湃,關注在疫情期間主動肩負抗疫重擔的女性,展示新時代中國女性的大愛與擔當。讓更多群眾看到,在危難關頭女性的力量不可小覷,女性從未離開過這個戰場,她們用自己的一腔熱血與勇氣撐起半邊天。
四、筆力:創新傳播方式,弘揚社會正能量
“妙手著文章”是記者必備的硬功夫,記者要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傳達給讀者,做好時代的記錄者和觀察者。隨著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新聞表達形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用符合讀者需求的形式包裝內容,成為新時代媒體工作者應該考慮的問題。為了適應時展和讀者碎片化閱讀習慣,AI主播、短視頻、vlog、直播、人工智能、算法等新媒體技術在新聞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在疫情期間,新聞信息成為人們的“剛需”,新聞工作者要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語言講好“人民的故事”,以更多的暖新聞做好宣傳報道工作。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在今年2月了4條“疫”線vlog,如《“疫”線vlog——95后援鄂護士的一天》,護士許雯嬌用輕快活潑的畫風記錄上班的一天,本人的講述和配樂,讓這條vlog成為緩解大家精神壓力的調味劑,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在疫情初期,人民日報每天都會刊登來自一線抗疫英雄的故事。2月8日刊發了《他們,向武漢逆行》《八方馳援防控一線》《服務精心居民安心》等多篇疫情暖新聞。2月18日“一線抗疫群英譜”刊發了《“身在湖北,請求就近支援”》《“與病毒面對面,我們不會退縮”》等多篇正能量報道,勾畫了一幅幅抗疫英雄畫像。由于疫情期間讀者的時間和空間相較以往多了隨意性和自由性,不少網絡直播成為疫情期間的爆款。1月26日,央視推出云直播《全景直擊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連續直播了576小時,吸引1.27億人次在線觀看,同時引發多家國際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轉載。此外,還有多種傳播形式也頗受用戶青睞,比如央視頻“疫情24小時”H5直播、央視網戰“疫”最前線之《我和你》系列短視頻等。在新時代,記者除了要寫得一手好文章,還要掌握新媒體技術,將新技術運用到報道中,豐富報道形式,多用一些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多用一些鮮活的事例,在社會實踐中腳踏實地地做好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參考文獻
[1]楊保軍.新聞規律觀念:“馬新觀”的基礎觀念[J].國際新聞界,2020,42(02).
[2]鄧紹根,丁麗瓊.新起點、新探索:2019年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綜述[J].國際新聞界,2020,42(01).
[3]丁柏銓.略論“大輿論場”——對輿論格局和輿論引導的新思考[J].新聞與寫作,2020(01).
作者:張明 吳佳玲 單位: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