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教學美育滲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聲樂教學是美育的一部分,通過審美教育來實現。根據聲樂教學的規律,把審美教育貫穿于聲樂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學習聲樂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審美個性和能力,獲得高尚的審美情操;使美育在潛移默化中滲透。
關鍵詞:美育聲樂教學審美教育專業知識教學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和個性發展
“美育”是一種屬性,它最終表現為人的修養、品格、情感。“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其核心就是審美教育。聲樂教學作為美育的一部分,其本質特征是在審美中完成教學。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美,逐步培養學習的興趣,并在興趣的支持下,完成審美過程,同時積累審美經驗,積累對音樂的感性認識,最后達到知美、懂美并能創造美的境界,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聲樂教學雖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多以單對一的形式進行,一個教師每次對一位學生上課,但它同樣具備了現代教學原理中課堂教學的三項基本功能,即知識教學、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個性發展。同其他學科一樣,聲樂課既要完成本學科的內容,還要成就一個人的個性發展,它需要在講授過程中,挖掘出與其他學科相通的一般性的認知規律,體現出對人的全面素質發展的培養。那么聲樂課教學中美育將如何滲透呢?筆者的體會是:根據聲樂教學的自身規律,在潛移默化過程中予以體現。
一審美中的專業知識教學
概括地說,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教育是整個音樂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就無法進行各種音樂作品的演唱活動,就無法感受并表現音樂作品具有的各種情感,并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因此聲樂課堂上,要切實培養學生駕馭聲音的基本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也應突破過去傳統的教學觀念,把教學的著重點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機械的技能訓練上轉變成激發學生內在的審美需要上。這就是說,把每個知識概念和技能要點,都與它的表現意義結合起來,以內涵吸引學生對美的體驗的追求,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也獲得了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因此聲樂課堂上應遵循以下原則:
1量力性
量力性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識能力、接受能力以及生理條件來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在聲樂學習中,無論哪種技巧的訓練,都要經過反復的練習,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提高。不切實際的過急過高的要求,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形成難以更改的弊病,使學生喪失學習聲樂的樂趣和信心。可以想象,讓一個初入門的學生超出其能力范圍去唱難度較大的歌曲,他除了用嗓子拼命喊叫外,別無他法。如果不能駕馭自己的聲音,就不可能體驗歌曲的美感,只能讓學生越發感到學習聲樂的艱難。而一首力所能及的歌曲讓學生能夠輕松地把初學到的方法運用到歌曲練唱中,將課堂所學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規律轉換為實際演唱能力,就會取得練聲和練唱溶為一體的效果。當學生發現自己的進步,就能點燃自己表現美的愿望,并從中感受到創造的歡樂,獲得美的享受,進而發現:原來自己有能力學好聲樂這門課。這種“頓悟”讓學生信心大增,在此基礎上,及時加大練習的難度,就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過程中一定要“量”學生的“力”而行。
2形象性
形象性是聲樂教學的主要特征之一。由旋律、節奏等音樂語言所組成的音樂形象,具有聲態、情態、形態、動態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聲樂教學正是借助這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啟發和感染學生。聲樂教學應以美為本,尤其在進行基礎的發聲訓練時,要變抽象、枯燥的概念為生動有趣的形象,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聲樂的美好。教師應嘗試著用小型的聲樂作品或歌曲中某一樂句作為發聲練習,利用音樂自身的內容、旋律、節奏和情感,調動學生的內心感受,形成良性呼吸循環,從而使發聲器官與呼吸器官協調合作,解放學生的嗓音,最大程度地簡化發聲技術的難點。在給初入門的學生上課時,我常把由著名音樂家黃自創作的《花非花》作為練聲曲。練習時從1=D開始,以半音向上移至1=E或1=F,然后又以半音回到1=D。這首歌短小而精美,采用四句體樂段結構,在詞曲結合中依字行腔,使歌曲猶如吟誦一般,給人無限的柔美感。《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是許多學生既喜愛又想唱的,利用學生的這種歌唱熱情,我常把第三部分的結尾樂段作為拓展音域的練聲曲,讓學生在“啊”的練聲中,就有了“百靈鳥凌空俯瞰中國大地而引頸高歌的”音樂形象。由此看來,把技能技巧的學習與訓練放在學生能夠感受和理解的音樂意境和藝術形象中,比離開音樂形象的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3愉悅性
學習音樂的過程應該是愉快的。無論是音樂技能的掌握,還是音樂知識的了解,都應該最大限度地體現美育的精神,即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真切體會音樂的美,從中得到藝術美的享受和快樂。在聲樂教學中,也只有在處于愉悅狀態的時候,學生才易于形成興奮點,各發音器官才會處于開放狀態,自然放松,才能為“聲樂學習是體力與腦力相結合的艱苦勞動”披上一層樂于主動接受的色彩。課堂上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教學過程中審美功效的首要標志。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把感情的紐帶拋向學生,彼此溝通情感體驗,這種情感交流創造了最佳的審美情境。同時教師的審美形態(教學儀態、教學語言、教學氣質等)會使學生產生信任感,增強學習的動力,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響和美的熏陶。
二審美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音樂素質是音樂專業的學生的強項,而其他方面則相對薄弱,表現為個性較強,社會責任感和政治意識淡薄,個人的自理能力和團隊精神較弱。聲樂教學對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身心都具有獨特的、陶冶作用。所以,選擇合適的教材顯得尤其重要。
聲樂教材的選擇以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為目的,不僅要體現作品的民族性、世界性和時代性的特點,還要充分注意到教學內容的藝術性、系統性、綜合性和可接受性,力求通過聲樂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可把教學曲目分為四類,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所側重地進行選擇。
第一類:思想性、哲理性較強,反映嚴肅歷史題材的作品。例如《鐵蹄下的歌女》、《黃河大合唱》、《長城謠》、《延安頌》、《松花江上》、《故鄉》以及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等等。這類作品是一組組歷史的珍貴畫卷,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激情。通過演唱這類作品,使學生更深地了解中華民族的近代歷史及其偉大精神的內涵。中外皆然,俄羅斯民歌《三套車》、格林卡的歌劇《伊凡?蘇薩寧》等作品,以當時社會生活為題材,具有強烈的道德感染力的藝術作品,同樣可以感染學生。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但音樂家都有自己的祖國。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往往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被譽為“俄羅斯音樂之父”的格林卡、“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斯美塔那、“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威爾第,他們的精神世界及他們的作品都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引力,使學生不自覺地投入其中,感受其中巨大的精神魅力。
第二類:根據民族素材創作的現代歌曲,具有號召力、時代感強的特點。如《我愛你,中國》、《祖國慈祥的母親》、《媽媽教我一支歌》、《長江之歌》、《把一切獻給黨》、《中國大舞臺》、《當兵的人》等等。這類作品主題明確,歌詞純樸,深情地傾訴著中華兒女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通過演唱這類歌曲,讓學生懂得祖國在每個中華兒女心中的分量,從而激發學生為中華的騰飛而努力學習;懂得祖國就是母親,任憑風云變幻,都一往情深地愛著她。正如《祖國啊,我永遠熱愛您》唱的那樣:“盡管你還清貧,我總覺得生活是那么甜蜜;盡管你還有憂慮,我總堅信未來是多么美麗……啊,親愛的祖國,我的心緊緊貼在你的懷抱里。”這類歌曲能讓學生的心永遠與祖國一同跳躍,感受深沉的愛國之情的美。
第三類:起源于勞動,產生在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中,經過長期口頭傳唱、廣泛流傳、集體藝術加工和反復的實踐錘煉而形成的民歌。如《嘎俄麗泰》、《四季歌》、《嘎達梅林》、《瑪依拉》、《茉莉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牧歌》、《看燈》、《趕牲靈》、《信天游》、《阿里山的姑娘》等等。這類作品語言淳樸,形象生動,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有的是熱烈奔放,表現勞動場面的勞動號子;有的是抒發感情、傳遞情意、休閑逗樂的山歌;有的是流傳于都市中表現愛情、婚姻和風土人情的民間小調;也有的是專業作曲家采用民族調式與現代音樂表現手法相結合而改編的新民歌。通過演唱這類作品,讓學生了解各民族的歷史、生活環境,熟悉各地域的風土人情、語言特點,在體會“偉大民族”“文明歷史”“燦爛文化”的同時,喚起學生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在祖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是多么的溫暖和幸福。
第四類:情感性強,旋律優美動聽,結構規整嚴格,標準典型的作品。如《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住長江頭》、《巖口滴水》、《拉駱駝的黑小伙》、《那就是我》、《高天上流云》、《歌聲與微笑》以及許多優秀的外國藝術歌曲,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搖籃曲》、《致音樂》、德沃夏克的《母親教我的歌》、格里格的《我愛你》、俄羅斯歌曲《山楂樹》、《紅梅花兒開》等等。這類作品浸濡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藝術性,充滿了人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通過演唱這類歌曲,使學生的內心世界日益豐富、高尚。就像《歌聲與微笑》這首歌所唱:“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這種對人與人之間美好關系的歌唱,融合著一種對人生的領悟,對理想的追求,可以使人進入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旦在學生的心靈中鞏固下來,就會在多種不同的情景中顯示出一種情感的內驅力,就會對道德行為的形成產生一種有選擇而又有推動的作用,同時讓學生感受音樂本身的美。
在強調教材選擇重要的同時,選擇形式多樣的聲樂演唱形式,對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上的陶冶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除獨唱以外,小型的齊唱、重唱,以及由簡到繁的多聲部合唱都是很好的表演形式。通過演唱,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的視唱能力,和聲與復調感覺,另一方面在拓展聲樂演唱形式的視野,提高藝術品位的同時,培養學生相互協調的團隊精神,從而真正達到美育的目的。
三審美中的能力和個性發展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表現藝術,它的抽象性直接導致其表現內涵的豐富性、不確定性和多解性。音樂的價值,不僅取決于作品本身的質量,還有賴于參與者的表現。可以說,聲樂演唱是對音樂理解、聲音技術、歌唱心理、作品駕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微妙合作形成的完整藝術形式,它雖以技能表現為主要特征,但透過歌唱,卻全方位地反映了演唱者的素質,它是“二度創作”,即音樂審美過程中創造力的表現。
對于專業院校的學生來說,音樂審美創造力是主要目標,失去了主動性、創造性,也就失去了音樂的美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學生聲樂基本技能、技巧的運用,還要突出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發展,即在學習聲樂知識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知識、融合知識的能力,啟發學生的理解力和藝術表現力,使學生能夠在宏觀上把握聲樂作品的音樂風格與藝術內涵,達到提高演唱的藝術感染力的目的。在審美中的能力和個性發展問題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教與學
音樂審美觀的高尚健康或庸俗低級,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境界和思維方式。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起初聲樂教師發揮著主導作用,但是隨著教學與創造過程的不斷深入,學生作為參與創造的主體地位顯得更加突出。二度創作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勞動,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能否保持同一步伐,顯得非常重要。教師在這個創造過程中,對學生不再只是開發智力、傳授專業知識,更主要的是把握創造過程中審美的主流方向,讓學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獨特的創造思維能力在健康、純正、明朗、自然的高尚審美過程中自由發展。作為學生,既要保持參與創造的主體地位,又要克服創造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在師生共同的創造中,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調節、培養和塑造,建立自己的演唱風格和個性。
2技與藝
正確處理好技與藝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技指歌唱發聲的技術,藝則代表歌唱時情感的表達,二者構成歌唱的整體,不可分割。聲樂學習應避免出現重技輕藝的現象。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理解:歌曲的演唱不僅需要有深度的技巧,更需要有獨到的理解和一顆充滿感情的心靈。每一首聲樂作品“在各個時代都反映了各個時代的音樂文化水平和藝術思想水平,是各個民族音樂文化素質的一種標志”。①歌唱者首先是自己對作品的創造性的理解與感受,然后運用自己所學的技能、技巧將所體驗到的音樂形象,以旋律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演唱,表現作曲家的藝術、思想和風格,表現時代的風格,表現該民族的文化風格。演唱《黃河怨》就必須了解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了解《黃河大合唱》、了解中華民族一段生死存亡的歷史,然后通過“我”一個淪陷區被侮辱的婦女對日寇在華所犯下的罪惡進行控訴,來表現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猶如火山爆發一樣的反抗精神。
3個性
因為每個學生的性格、文化素養、理解能力,嗓音條件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演唱個性和審美個性。這種審美個性決定著演唱者對歌曲演唱的處理,有柔婉深情的,有剛健豪放的,有纖細優美的,有絢麗舒暢的,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演唱特點和演唱風格。②同是一曲《我愛你,中國》,有的人會唱得熱情奔放,有的人可能唱得深情含蓄;同是唱《游擊隊歌》,有人把它表現為游擊隊英勇殺敵的戰斗情景,有人則表現為游擊隊行軍高歌的場面。③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特別是在選擇曲目時,盡量選擇與學生性格特征相一致的歌曲,這樣能使他很快進入“角色”,創造性地發揮他的演唱才能,使作品的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動情的演唱得以清晰的再現。一曲充滿哀怨悲憤的《黃河怨》能給一個剛健豪放之人以肝膽皆裂的痛楚,而一首壯麗而寬廣的《沁園春?雪》能讓一個柔弱女子感受到一代偉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胸懷。只有尊重作品,才能使自己的審美個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總之,聲樂課應將審美教育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把審美教育有意識地貫穿于聲樂教學的全過程中,不斷挖掘教學過程中可能潛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將聲樂課中的技能、技巧與美感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充滿音樂美的氣氛中學習聲樂專業知識。一首好的作品總是來源于人們的生活,表達人們的心聲,或寄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一片熾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與意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心靈萌發出美的種子。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功效。
注釋:
①《藝術歌曲的發展問題》葉林著《人民音樂》2000年第8期
②《聲樂藝術心理學》鄒長海著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8月
③《聲樂教育手冊》劉朗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