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皮影藝術與影視藝術的融合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 要】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在追求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應該對其進行創新。將傳統皮影藝術與電影結合起來,為電影注入民族性的血液,可以讓我們的電影更加具有深度。一個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僅僅包含著強有力的科學技術,還應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現如今我國的影視作品缺少一定的民族性,缺少屬于自己獨特的風格。所以,為了增強影視作品的生命力,除了學習借鑒科學的先進技術、結合現當代的美術造型特點之外,還需要用中國特色的表現方式、表達形式,來制作具備中國特色的影視作品。中國皮影作為我國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承載著無數勞動人民數千年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我們應該珍視先輩們留下來的珍貴的文化遺產,結合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將我國的影視藝術發揚光大。
【關鍵詞】皮影;影視;民族性
一、皮影戲的誕生與發展
皮影戲是我國一項優秀的民間藝術,古稱“懸絲傀儡”,相傳是為招魂而制作的道具,后來慢慢地發展成為集多種表演藝術為一體,包含了光影、舞蹈、美術、雕刻、說唱等藝術[1],它也被稱為“電影的先驅”。據史料記載,我國的皮影戲起源于秦漢時期,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于漢武帝過于思念去世的李夫人,每天無心朝政,郁郁寡歡。這時有一個叫李少翁的臣子想起自己在外出云游的時候,曾看到過一個小朋友拿著人偶玩耍,透過陽光的照射,倒映在地上的影子很栩栩如生,這個時候他腦子閃過一個想法,便試著用紙張剪出李夫人的身形,畫上她平時喜歡穿的衣服的顏色,用木條作為支撐,制作出李夫人的人形,到了夜晚,光照在人像上,影子投在布簾上,以緩解漢武帝的相思之苦[2]。這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起源。一直到了北宋時期,皮影戲才開始發展起來。直到宋、金、元時期,皮影藝術才開始逐漸興起。到了明清時期,中國民間皮影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壯大,越來越多的人從事皮影藝術[3]。皮影受到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各個階層的人們的喜愛和推崇。而且很多的富貴人家都會請著名的皮影師傅來制作皮影人偶,還相互比較誰家的皮影多,以擁有自己的皮影戲班為榮。與此同時,在普通大眾的生活中,他們會在節假日、結婚生子等喜慶的日子邀請皮影戲班來進行表演。皮影戲的鼎盛時期是在清朝,以成都為例,在清朝皮影戲班有十六家,并成為大眾的休閑娛樂之地。在清朝康熙時期,禮親王府就專門讓八名官員來管理皮影戲[4]。嘉慶時期,富貴人家在節日等喜慶的日子里都會邀請皮影戲班來進行演出。但是,在清代后期,因為官員認為戲班可能會聚眾鬧事,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所以,開始封查戲班,甚至追捕藝人,皮影戲開始走下坡路。民國時期,由于社會的動蕩,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皮影戲開始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百廢待興,國家積極鼓勵各行業發展,皮影藝術也跟隨潮流慢慢活躍起來。1955年之后,皮影戲開始廣泛地傳播演出,舉行大型匯演,深受全國人民的歡迎。但是,很不幸的是,“”導致皮影藝術迅速凋零,皮影和皮影藝人大量流失。皮影的演出曾經營造了欣賞交流的藝術空間,形成了具有人文意義的社會氛圍,是傳統審美精神的典范。皮影人偶在皮影藝人的操縱下,通過燈光的照射,把影子投射在白色幕布上,并結合樂器的伴奏和唱腔配合,演繹出完美的民間藝術,同時也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藝術資源[5]。在四川北部地區的閬中古城,有著歷經八代相傳的皮影世家,這個家族他們通過代代相傳的皮影雕刻和演繹,成為國內外著名的閬中皮影,也被稱為川北王皮影[7]。王皮影創立于1666年(清代康熙年初),由王家祿創立,至今為止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到現在已經傳到第八代。其一直在創新改革,第一,改革皮影戲班的模式,由過去的家庭戲班,拆分為三個皮影戲班,一個留在閬中,負責當地表演,另外兩個出去巡回演出,以增加收入,并貼補在家的戲班;第二,對現有的傳統的皮影戲劇目進行改革創新,并根據觀眾年齡的差異,演出不同類型的皮影戲,增加兒童劇、神話劇等;第三,增加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不再是皮影師傅在幕后面進行表演,觀眾在幕前進行觀看。例如,皮影戲《皮影迪斯科》就會在表演結束后,增加與觀眾互動的情節,教給觀眾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皮影表演方法,讓觀眾可以根據音樂來自己玩耍皮影,增加觀眾與皮影的親密度,讓觀眾能夠融入皮影戲中,感受其中的樂趣。在不斷的創新改革之下,王皮影真正地走上了藝術與市場相結合的道路。
二、皮影藝術與影視藝術的結合發展演變
皮影被譽為“電影的先驅”,包含了光影、美術、舞蹈、雕刻、說唱等表演藝術[1]。早在1958年的動畫短片《豬八戒吃西瓜》中,就汲取了皮影的表現技法、造型與動作技巧來制作。但是,以皮影為題材的影視動畫作品在之后的幾十年中卻很少出現,大部分都是以剪紙動畫和水墨動畫為主。一直到2006年,動畫片《頑皮東東》和《桃花源記》的出現,才打破了這一空白。尤其是《桃花源記》,它是根據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改編的,通過現在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皮影、木偶、剪紙、水墨畫等,給大家演繹了一個美輪美奐的故事[1]。一部典型的表現傳統中國文化的國產動畫片,一上映就吸引了大量的觀眾,獲得了多個獎項,在國際上也廣受好評。短片中人物形象的設計,采用的是傳統的皮影、木偶和剪紙,但是并沒有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傳統的皮影雕刻上,而是借助三維技術設計出人物和場景,同樣也達到了皮影的效果,而且更加的美輪美奐。在背景方面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同樣也利用了先進的三維技術,這樣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多彩,情節更加流暢,觀眾的觀影體驗更加舒適。影片將傳統藝術與電腦技術相結合,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設計出擁有自身特點的動畫片,這也是早期中國影視動畫的特征之一,另外也豐富了影片的故事性。最近幾年,中國的動畫作品都大量地借鑒了傳統文化,從其中吸收提取大量的故事素材和元素。《西游記》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有很多電視電影作品對其進行了改編。2015年的動畫電影《大圣歸來》也同樣取材于《西游記》,對孫悟空這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角色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和描寫,并在故事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元素,如皮影、戲劇、《山海經》里的怪物等,不同的藝術之間不斷地相互疊加,從而使得大圣這個角色更加豐滿,受到大眾的喜愛,讓人們對國產動漫的信心大增,并且票房大賣。所以,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吸取本民族的沉淀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從中尋找影視作品的故事題材或一些情節元素[7]。現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都會出現大量的皮影元素,一方面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將皮影藝術重新帶回到大眾的視野中;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振興我國的影視產業。在國外,也有一些影視作品運用到了皮影元素,如《花木蘭》《功夫熊貓》《功夫熊貓2》等等。美國的好萊塢也十分重視皮影藝術,影片《功夫熊貓2》的片頭部分,就是利用和運用皮影和剪紙的元素來制作的[8]。在影片的結尾動畫中,又再一次出現了皮影元素。在光影中,我們看到了主角阿寶的幼年時期所經歷的坎坷,實現了首尾的相互呼應。另外,這部影片的票房也在全球范圍內大獲全勝,受到無數好評,國產影視作品也應該向其好好學習。皮影是一門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完善與創新,總結和集合了我國廣大普通群眾的智慧,擁有著極高的藝術美學價值和歷史參考價值。當國內還在為皮影藝術的傳承發展問題進行苦惱的時候,在國外,皮影已經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和研究,不僅僅把皮影用到動畫藝術中,更是成為了博物館和藝術愛好者的收藏品,為研究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和民間美術的語言家、藝術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早在2006年就有高校將皮影藝術納入藝術學院的課程教學中,學生也自發成立全國首個校園皮影協會,多次組織校園皮影表演,同時也打開了皮影藝術的新局面,填補了民間藝術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空白。2007年創作的《三英戰呂布》取材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故事講述了劉、關、張三兄弟與呂布之間的殊死搏斗,利用皮影的表現形式和皮影表演中的音樂節奏點共同來演繹,給我們一種全新視覺體驗,這也是高校與博物館首次合作的成功案例,作品也在國內大小型的比賽中獲獎[9]。2009年的《地域驚魂記》改編自《濟公傳奇》,也獲得了一致好評和獎項。這些成功案例讓當代的大學生重新審視傳統皮影藝術,從中提煉出影視作品創作中需要的造型藝術、色彩藝術、藝術風格、音樂等,并結合現代的影視作品制作技術對其進行創新,這也成為皮影教學與科研創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現如今,高校的大學生將成為我國影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所以更應該發揮學校的作用,加強青年人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使用能力和再創作的能力,創作出更多擁有自己風格、內涵的動畫作品。
三、結論
在現階段,由于新媒體的出現,給皮影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我們觀看皮影大部分都是通過媒體或者博物館,皮影藝術開始衰落。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皮影藝術曾經的輝煌和它產生的效益以及背后的文化價值。在影視作品中加入皮影藝術的造型元素,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形式,人物服飾、飾品等的精細化,對整個作品的細節質量會有一個提高。影視作品借鑒皮影藝術中的部分元素,豐富了作品的元素、題材和本土根源,并傳播了皮影文化。
參考文獻:
[1]謝延楠.皮影藝術與動畫結合的現狀及發展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2]于向昀.今日十萬個為什么•解密光的魔法[M].安徽: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
[3]楊艷.淺談皮影對舞蹈藝術的影響及其發展[J].戲劇之家,2013,(7):69-70.
[4]胡遲.余家皮影戲:時代邊緣的影像記憶[J].江淮文史,2015,(6期):156-163.
[5]楊小藝.皮影藝術在中國偶動畫制作中的應用與研究[J].商情,2016,(047):256.
[6]朱艷杰.川北“王皮影”的藝術[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06):143-147.
[7]劉亞莉.傳統皮影戲的魅力與動畫的創新[J].藝術評論,2008,(5):80-83
[8]王海寧.中國皮影藝術傳媒化生存現狀研究[D].河北大學,2013.
[9]范臻,等.三維動畫與實訓上[M].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薛凌 單位: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