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漢代服飾配件玉飾品藝術初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以西漢時期海昏候墓出土的服飾配件中的玉飾品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其典型玉飾品來探討漢代玉飾品的藝術特性,分析漢代玉飾品形成、發展的原因以及漢代玉飾品的審美特點,并進一步分析其作為服飾配件蘊含的文化思想。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文物上萬件,這些文物展現當時期的社會意識形態、工藝技藝、藝術審美水平以及經濟發展程度。漢代時期的裝飾藝術品是十分豐富的,而海昏侯墓出土的服飾配件就有金屬類、絲織類、玉石類等,每個品種都有其不同的紋樣裝飾,工藝,造型、色彩,也各具特色,深受當時貴族的喜愛。其出土展出的玉器精巧別致,無不顯露出墓主人高貴奢華的生活方式。
1海昏候服飾配件中的玉飾品
漢代的經濟與國力較強,文化與藝術在該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在這個大背景下,服飾配件藝術也有很大的突破。當時期的文人雅士以及貴族喜愛佩戴玉飾品,不僅彰顯君子的身份尊貴更是品德自斂的象征。基于“玉德”的推崇,給玉器制造業的發展打下了非常好的文化基礎,工匠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對玉裝飾配件的藝術審美,由于玉雕工藝技術的提升,漢代更是發展出了多種雕飾加工方法,玉紋飾也愈加精巧別致,賦予了時代獨特的美感。海昏候玉飾品的發現對中國的玉文化發展以及藝術的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海昏候墓出土主要玉飾配件及藝術性
“玉佩飾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裝飾品在遠古時期就已出現,是人們自身審美需求的體現”[1]。部分玉飾品的藝術性的發展是從功能性的弱化而逐漸演變而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變遷。
2.1韘型珮
出土于主槨室東室南部的韘型珮,做工精美,玉佩約手掌大小,在玉佩的左側是龍形紋飾,其右側是鳳型紋飾。從選玉的材質與雕刻的工藝上看,這塊韘型珮無遺是具有很高水平的。作為一種佩戴在腰部的飾佩玉,在漢代時期非常流行。玉韘佩作為玉佩飾,流行于漢朝。有關于“韘”的記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曰“韘、決也,所以拘弦”。“韘”作為射箭時用來勾弦的。一般的韘一面微鼓,一面略凹,作為一種貴族在射箭時的護具,但是隨著不斷的變化,韘由最開始的作為護具的實用性逐步過渡到更具裝飾效果,射禮文化的傳承使得人們對韘這一物品更為推崇,并相信佩戴韘的同時,也是作為一種射技的掌握從而自豪。雖然只是作為一種象征性的意義,但這是韘作為前期的實用性與后期的裝飾性之間的轉變的重要原因。“韘已完全演變成為僅具裝飾意義的韘型珮。此時的玉韘注重強調器身出廓部分的紋飾,而韘形佩器身主體紋飾弱化”[2]。玉韘飾品通常在韘身雕以精致的鳳形紋、龍形紋、虎紋等等紋飾,做工精美。海昏候墓出土的韘型珮(圖1)是一件青白玉質,同時鏤雕龍鳳螭紋,玉澤淳厚光澤,這也體現出海昏候尊貴的身份。此外玉韘均是用特定的紋飾去表達對仙境的向往,對長生不死、神仙思想的追求從而達到精神上的滿足。
2.2玉舞人
娛樂用具庫出土物品中的”翹袖折腰“玉舞人組佩飾(圖2),是和田白玉質地,有褐色沁,造型寫實,翹袖扭身的舞姿,其眼眶斜視上方,浮雕直鼻,發絲細膩,一手甩長袖于頭頂之上,另一手置于腰間。其上、下皆有半圓形凸出穿孔,再加上發現時是與一件雙龍首玉珩和石管放在一個盒子里,所以推斷應該是成組的玉佩件,上、下的孔用于穿系。海昏侯墓玉舞人,是墓主收藏的一件戰國晚期古器,作為佩飾之物,玉舞人以舞女婀娜的形象,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玉舞人以其靈動美好的外觀被王公貴族當做裝飾品,但在大一統政治局面下,升仙思想彌漫的漢代,玉舞人被賦予了趨利避害的功能,有辟邪之用。海昏侯墓出土玉舞人組玉佩是一件常服裝飾,系于腰帶,這一結構佩系方式,顯然不同于漢代時期另一種流行的佩于項上的方式。海昏侯墓玉舞人,當時作為一件古器,能被重裝上陣,或許正是因為它契合了彼時玉舞人組玉佩流行的風尚。
2.3玉帶鉤
由于飾物佩戴的風氣盛行,作為掛系著配飾物的帶勾也成了人們追求身份象征的細節,如《淮南子說林訓》“滿堂之坐,視鉤各異”說明帶勾的使用是非常普遍且多樣的。禽鳥形帶鉤、螭紋帶鉤在漢代很流行,紋飾突出動態美感,通透構圖線條流暢大氣,刀法簡潔,盡顯獨特藝術神韻。從海昏候墓出土的位于墓主人腰部的玉帶鉤可以看出,紋飾為C形云紋(圖3),細膩流暢,當時應該是懸掛在絲織物上的,然而絲織物遺憾的未能保存下來。此外還有玉具劍飾、熊形玉飾等,身份高貴者才能佩戴。玉具劍飾即在劍身裝飾玉器的佩劍,紋樣十分細膩豐富。熊形玉飾也是承載著古人對玉對熊的崇拜向往,融合漢代黃老之學從而創造出的一種新的象征裝飾用玉。
3漢代服飾配件的特性
當時期觀念與技術累積也促使了服裝配飾的發展,首飾、腰飾的應用與樣式、以及鞋履的演變等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內涵,時代相傳的風俗習慣演變形成了服飾配件背后特有的含義,是蘊含著一定的區域特征和傳統形式。海昏候墓中出土玉飾品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如果將漢代的出土的這些配飾仔細作比較分析,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其有諸多特性。
3.1從屬性與整體性
大多數玉,都作為服飾配件而存在,它在服裝體系中所屬的地位具有從屬的特性。服裝在除了御寒保暖等實用功能外,還可以烘托人內在品質,或者是身份地位,使人的形象更加具體。配飾品都圍繞服裝這個主體存在,突出著裝者形象的同時,體現著裝著當時的審美水平。整體性也是服裝配件的基礎特點之一。每一件漢代玉既可以以單獨的形式存在,又可以作為部位配件融入著裝的整體之中。每一個配件根據裝飾部位的不同,雖有自己獨立的特點,但是從服飾的裝飾效果上看,它們相互協調的結合,達到了多類型服裝飾物的統一的藝術效果。
3.2社會性與民族性
社會變化的因素對服飾配件的影響與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服裝飾物作為身份化的象征而存在,就連達官貴人也要受到非常嚴格的等級約束。另一方面,社會的重大變革也必然影響著服飾配件的發展和變化。如:西漢前期強大,胡人后為漢武帝所敗,胡人四散,也促進了漢族與胡人的文化交流,在裝飾用品上,墓中出土的水晶珠、瑪瑙飾、琥珀珠、琉璃珠等,也是文化交融的佐證。民族習俗代代相傳,玉飾品在漢族文化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玉飾紋樣蘊含著漢民族特定的風俗,挖掘出的當時期典型飾玉的顏色、選材、圖案、外形等方面都體現出漢代民族特點。與同時期胡人裝飾文化對比,更是體現出漢人玉飾品藝術的獨特性。
3.3審美性與象征性
作為服飾配件其要具有基本的實用價值外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強其審美作用,如海昏候墓中出土的玉帶鉤、玉韘等,雕刻紋樣細膩,精巧別致,鉤身飾以祥云紋樣,極具美觀性。社會的等級差別分化,使得服裝配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王、公卿諸侯用玉的成色從白玉、青玉到黑玉有差等,是尊貴的體現,并包含個人與時代的審美旨趣。如漢代貴人們通常需要穿著富麗精美的服飾,佩戴珍貴且做工精致的飾物,如白玉石、銅鑲玉、瑪瑙珠、水晶珠等等,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身份、財富,這也不斷的刺激了上層社會對奢侈裝飾配件的需要,也促進了飾物的進一步發展。
4漢代服飾配件的文化內涵分析
4.1民族交融
海昏候墓中的一些器物也與當時期的胡地有一定的系。如伎樂俑是從事音樂舞蹈的木雕像,主要在宮廷表演,這些伎樂俑著舞裙,形態各異,姿態翩然。其中一著舞裙跪坐的伎樂俑,飾以紗巾遮面,也透露出一股濃郁的胡風。墓中出土的獨角羊銀當盧,照理應該雕刻瑞獸麟的圖樣,但是當時流行匈奴文化,所以工匠們把這帶有“胡子”的羊刻畫的如神獸一般氣勢,上層社會的貴族們,形成了一種擁有或使用匈奴系北方草原文化器物的風氣。
4.2崇尚自然
玉飾品上所雕刻的紋樣大部分是工匠在取材于自然的同時,豐富了對自身或這個時期對神明的向往,大量的祥禽瑞獸題材、植物花卉題材被運用到玉器裝飾之上,栩栩如生、恢弘含蓄,如廝殺紋玉飾等。
4.3懷舊與向往
漢時期的玉飾被廣泛的推崇使用,這與當時期觀念、制度、經濟大有關聯,它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寄托著對自身對品德標準的向往對先人的敬仰、對神仙的崇拜。因玉蟬象征清高而被古人所推崇。蟬生活在樹上,滴水為食,所以是清雅君子之風的化身,在材質上,選用通透的玉石,遒勁有力的雕刻方式,就更彰顯其高尚、清雅之韻。蟬的生死歷程特別,脫殼時化為飛蟬,代表著重生與超脫,所以在古代葬禮中,人們會將玉蟬置于往生者的口中,希望能夠像蟬一樣,得到靈魂的升仙。展現該時期人們對超脫世俗,得以永生的渴望。此外,蟬與“纏”音相似,所以把蟬作為掛飾系于腰間,就有“腰纏萬貫”等等祝福的寓意,同時器物用蟬紋蟬形做裝飾,象征權利歷代延續與傳承。蒲紋玉璧(圖4)為環狀,象征蒼天與太陽,最初的功能是古人用來禮祭上天,祈愿的禮器。古人對天的認知,使得其作為象征與上天溝通的器物,墓葬中的玉璧的使用也是反應了人們對逝后升仙的渴求與向往。同時玉璧作為佩飾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權利越大、則擁有玉璧的數量越多。玉蟬與玉璧的使用,體現古人對先祖玉文化的傳承、權利的延續與對逝者的感懷思念之情以及對永生的向往。
5結語
海昏候墓出土玉飾非常豐富,我們贊嘆的同時,也對這些出土的玉飾品所反映出的社會文化觀念及現象進行探析。這些方面的信息向我們展示了漢代思想是道家的神仙方術與漢武帝倡導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相結合。漢代人對玉石的審美是繼承周代的“首德次符”與求珍、求稀、求奇相結合。此外對于各種玉石材料的熟練把握體現了工具革命帶來的生產水平的提升,突破了很多藝術表現方式的難題。當然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玉飾清楚漢代的玉佩嚴格的等級制度,體會漢時期貴族的崇尚與向往和生活風貌。玉飾品作為當時期的服裝配件,被大量使用是因為還有其背后的象征性及喪葬觀念,它包含人逝世后升天的祈愿和希望事事安平的心態,而且還寄托了古人們對永生的向往,具有極其豐富的觀念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文瑾.漢代海昏侯墓出土韘形玉佩賞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7):18-19.
[2]袁良榕.韘形佩的歷史淵源及演變——以海昏侯墓出土龍鳳紋韘形佩為例[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16,18(4):55-59.
[3]林滔.淺談漢代玉帶鉤的造型、紋飾特點[J].大眾文藝,2014(10):105-106.
[4]王東林,王冠.圖說海昏候貳劉賀其墓[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
[5]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6]江西省博物館.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
作者:吳雙涵 吳永紅 單位: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