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紙質報紙局限性發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最近幾十年,隨著互聯網興起,美國紙質報紙銷售量下降,于是各大報紙熱衷于培養校園讀者,發展NIE(報紙參與教育)工程。美國NIE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發展歷史,目前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水平。美國紙質報紙NIE要與網絡爭奪年輕讀者,但它又不能背棄網絡,畢竟,紙質報紙面臨新媒體的沖擊,力量弱小呈現其局限性,通過紙媒和網媒的NIE相結合,能夠加強傳統報紙與青年讀者的溝通,從而有可能實現其長期的發展。
本文旨在對美國紙質報紙發展局限性作出初步探究,通過其發展歷程、階段的介紹以及目前發展形勢、面臨的沖擊等問題,力求對美國紙質報紙NIE有一個較為宏觀的了解。通過與網絡媒體的對比,挖掘其發展的劣勢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可行性建議,實現紙質版NIE與網絡版NIE的廣泛合作,另外,由于美國網絡教育發展同樣具有局限性,因此,美國紙質版NIE的長期發展是有可能的。
【關鍵詞】NIE教育紙質媒體網絡媒體
一、什么是NIE
NIE是NewspaperInEducation的英文縮寫,辜曉進在其著作《走進美國大報中》將NIE翻譯成報紙教育工程。NIE指的是美國各類報紙,特別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日報,把觸角伸向學校,通過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創辦輔助性刊物和印發相關資料,擴大報紙在學校的發行量,千方百計地培養青少年閱讀報紙的習慣,使他們成為報紙的未來讀者的做法和現象。[①]
由于美國新聞學家將報紙銷量的減少的原因之一歸結為,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吸引了大部分青少年讀者,傳統報紙受到嚴重的沖擊。像美國這樣歷史悠久的報業大國,讀者老齡化的問題更加突出,根據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的研究,發行量減少主要出現在年輕人和更加年輕的“嬰兒潮”一代人身上。正如美國西北大學媒介管理中心主任MaryNesbitt所說:“如果報紙沒有滿足年輕人的要求,這些年輕人將還會有更多的選擇。”[②]
因此,各大報紙將觸角深入學校,由報業與教育系統聯合,通過免費贈送或折價出售的方式將報紙引入課堂,使報紙成為教科書或教學輔導讀物。一些報社在辦報過程中“緊密結合學校教育,舉辦講座,創辦刊物,專門報道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提供圖文并茂的知識,并鼓勵教師們在課堂上引人報紙教學,以培養學生們的讀報興趣,培育未來的讀者群,擴大報紙的發行量”。[③]各大報業希望通過NIE使學生時代就閱讀報紙的人成為報紙的忠實讀者,擴大未來潛在讀者隊伍,從而提高報紙的發行量。
二、美國紙質NIE的發展歷程與階段來闡明其發展的必要性
20世紀30年代,美國報紙最先開始涉及到教育。當時美國處于經濟大蕭條的時代,社會的危機增加了人們對下一展的憂慮,學校積極思考如何教育學生,讓他們將來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為了加強學生對時事和政治的關心和了解,紐約部分中小學與《紐約時報》建立了訂閱關系,這種“送報入校”的形式成為美國報紙和學校的最初合作形態,也可以算是美國NIE和雛形。至今,美國NIE的發展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1)美國NIE的早期發展階段(1932年——1955年):在這一階段,《紐約時報》等少數報紙開始進軍學校,首先向老師免費提供教學參考資料,宣傳報紙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的潛在價值,努力促成學校訂報,培養青少年的讀報習慣。
《紐約時報》曾經訪問全美上百家學校,調查各校的時事教育情況,調查報告刊登在《時事和現代教育》雜志上。調查報告顯示,學生通過講座、報紙、雜志、宣傳冊、電影、收音機、電視等多種渠道接觸時事。報告人總結:根據大多數教師的反映,有條件接觸報紙及其它時事雜志的學生,普遍表現出更高的學習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討論過程中,這些學生也表現出廣博的知識面和更高的思考水平。因此,雖然時事不是獨立的科目,但應該成為各學科的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時事教育也是必要的。[④]
這些結論也堅定了報社“走進學校”的決心,為報紙版的“教學參考書”提供了編寫和設計的依據。
(2)中期成長階段(1955年到20世紀70年代):真正有組織的開展報紙教育,是以1955年的衣阿華州實施的“中學生文字接觸調查”為契機的。該項調查發現,40%的男生和33%的女生在校外完全不與文字接觸,對此當地的教育部門和媒體都大為吃驚。在美國教育協會的協助下,該州開始了“報紙進教室(NIC)”活動,后來發展成為報紙教育。這一時期報界和教育界展開合作,NIC得到資金和和業務上的全面支持,得以更為廣泛的大幅度推廣。
(3)逐漸成熟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1971年以后,教育界逐漸弱化了對NIE的直接干預,停止了資金的援助。然而,也正是這一時期,網絡等新興媒體對傳統報紙媒體發起挑戰,NIE便成為各大報紙與新媒體爭奪青少年受眾的工具,在加上報社已經積累一定經驗,能夠脫離教育行會的扶植獨立發展NIE,因此,NIE的發展依然呈現上升并且走向成熟的階段。據美國報紙協會2002年統計,2000年全國有950家日報定期開展NIE工程。這些報紙向全國106000所學校提供報紙,有381000位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報紙提供的內容輔導學生,當年美國日報的學生讀者達1450萬。[⑤]
根據美國報紙協會的統計,在美國幾乎所有發行量在萬份以上的報紙和大多數發行量在千到萬份之間的報紙都開設了工程。其中,《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華爾街日報》等,在工程方面都開展得很好。[⑥]
三、對比美國紙質NIE與網絡教育資源
美國紙質NIE呈現出的是一種“大教育觀”,是媒體與教育的融合,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報紙走進教育”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更好地吸引校園讀者,各大報紙采用了不同方法來發展NIE工程。據《走進美國大報》中介紹,《紐約時報》專設了兩個部門來負責此事:“下一代部”專門負責策劃和設計,并編印適合青少年讀者閱讀的材料和設法與課堂教育配合;“學校部”則負責報紙在學校的有效發行。如今,該報在全國大中學校的發行量達95000份,其中至少有10所州立大學的新生被要求閱讀該報。雷恩斯舉例說,美國西點軍校的學生被要求每人訂閱《紐約時報》校方要求未來的軍官們把熟知當前時事置于與掌握軍事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在大學新聞系聽課時也發現,不少高校新聞系學生很看重該報,上課時幾乎人手一份《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也有很好的NIE,在全國有很大影響,它設有專門機構精心編輯出版每月一期的“課堂版”,是隨大報向校園讀者免費贈送。報紙內容深人淺出,將身邊生活與金融理財等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其可讀性之強出乎意料。
然而,即使美國紙質NIE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大報紙在如今這個網絡媒體盛行的年代還是難免陷入危機。《圣路易斯快郵報》記者埃麗卡·史密斯的調查統計顯示,2008年美國報業的失業人數已達1.5萬人。根據美國發行量統計局的數據,甘尼特報業公司旗下的《今日美國報》和魯珀特·默多克新聞公司旗下的《華爾街日報》的利潤率也大幅下降,只能勉強維持運營。最近一個季度(2008年9—12月)美國報業的廣告收入降幅已達18.1%,連續第6個季度走低。與此同時,網絡廣告的收益卻在持續升高。而美國最知名的《紐約時報》上周也宣布將以2.25億美元抵押其位于曼哈頓的新大樓,以應對信貸市場緊縮和利潤下降引起的周轉危機。[⑦]因此,無論是最早時事NIE工程的《紐約時報》,還是獨具特色的《華爾街日報》,也都難逃互聯網的沖擊。
網絡不僅能夠提供更新更快的時事新聞,美國的網絡教育資源也是極其豐富的。單就以相類似的媒體機構建設的教育資源網站來舉例,如紐約時報的學習網和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雜志的美國新聞網。紐約時報的網站有“每日教案”(DailyLessonPlan),美國新聞的網站有“本周教師指導”(ThisWeek’sTeacher’sGuide),都是結合當天和當周的新聞時事而設計的教案和資源包。這種緊密聯系新聞時事,及時更新內容,設計教學資源的方法能充分利用人們對于新聞的關注,引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的效果。[⑧]紐約時報學習網的教育資源相當豐富,它分為10個主題,包括美國歷史、世界歷史、公民、語言、數學和經濟、科學和健康、藝術、社會學、地理、技術,整個網站中僅教案資源至少就有三、四千份。同樣是教案資源,網絡版與紙質版報紙相比確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隨著新興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的迅速興起,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受到了很大沖擊。有學者打比方說,就像鋼筆的出現逐漸代替了毛筆一樣,經過幾代人的時間,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網絡媒體必將最終取代傳統的印刷媒體。雖然這種說法只是一家之言,反對者的聲音也是不絕于耳,但現實似乎正在證明這種觀點的合理性。根據最近公布的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結果,近年來美國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新聞受眾數量都出現下降趨勢,惟獨網絡一枝獨秀,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獲取新聞。這說明互聯網作為新聞傳播媒介的重要性在美國不斷增加,網絡新聞日益受青睞。[⑨]
因此,美國紙質NIE無論是在教育資源上還是在時事新聞上都受到網絡等新媒體的挑戰和沖擊。但是同時,發展NIE工程又正是美國報業應對網絡資源挑戰,培養未來讀者群的有力手段。
四、美國紙質報紙NIE長期發展的可能性
2005年,NAA(NewspaperAssociationofAmerica,美國報業協會)基金會針對NIE工程的效果進行了一項大型調查,發現在課堂中將報紙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使用過的學生成年后,有62%的人都長期閱讀日報。反之,則只有38%的人成年后讀報。這一調查結果樂觀地證明了報界“放長線,釣大魚”的努力[⑩]。
由于開展NIE工程的報紙會定期增設校園欄目或教育版、課堂版,同時會通過調查統計,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設計,有專門的彩色印刷,版面靈活,內容貼近學生。報社還會印發教師指導手冊,具體指導教師在課堂中如何運用報紙開展形式多樣內容生動的教學。開展NIE工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更了解社會,因此報社還會組織人員對參與NIE的教師傳授如美國文化、健康生活方式、認知和預防以及個人理財等特殊教育領域的知識,并經常邀請當地的專家學者為學生們作演講。
同時,許多參與NIE的報紙還設立專門的網站,鼓勵學校、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加強彼此間的合作,提出有利于NIE發展的建議和意見,使更多的老師和家長成為NIE的支持者。例如,美國NIE世界網[11]上,針對學生、教師、家長、家庭生活分別設立了不同的板塊來提供豐富的資源以及征集意見。報紙內容也非常充實,有新聞、體育、休閑、戶外活動指南、個人理財、旅游向導、健康信息等,很受教師和學生歡迎也受到廣大家長的支持。
據默多克透露,華爾街日報正準備為讀者提供三個層次的在線內容——可免費獲取新聞、訂閱服務與定制高端服務。[12]在美國,一些報紙為了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讀者,推出了所謂“編輯部透明計劃”,包括利用報紙網站的意見征詢系統了解讀者的需求從而制定新的選題策劃,通過網上論壇了解讀者對報紙報道的反饋從而改進工作,甚至從網站的熱心網民中篩選出志愿者直接參與新聞的采編活動等,可以使采編策劃更有針對性,也使報紙與讀者的關系更加緊密,從而達到擴大發行,增加廣告收入的目的。這便是“報網融合”的良好效應,美國的NIE長期發展戰略中也不能錯過借助網絡這一環,并且應該更加廣泛,更加全面地將網絡媒體運用于紙質媒體,例如發展NIE的電子版,豐富NIE網站等種種方式。世界已由小變成微小,網絡成為抹平世界的工具,網絡工具可以讓每位消費者依自己的喜好做產品,而聰明的大公司是把業務盡可能變成一張自助餐臺,也就是創造出讓每個客戶自己為自己服務的平臺。[13]
美國報業的NIE工程目前還是重在培養未來潛在的讀者群,吸引青少年受眾,實現媒體與教育的融合,從而樹立媒體形象,擴大銷售量。同樣,建立多媒體形式的平臺,更有助于在青少年受眾中樹立報紙的品牌。美國報業協會讀者關系部副總裁蘭迪•班尼特說,“年輕讀者是由各種媒體形式‘喂養’長大的,因此要通過主報、依托主報的針對特定讀者群的出版物、網站、郵件提醒和其他數字媒體形式,把年輕人吸引到主報的品牌上來。”[14]轉因此,美國紙質報紙NIE的發展需要實現“報網結合”,以一種更多元方式真正走進學校。超級秘書網:
[①]辜曉進.《走進美國大報》[M].廣州市: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