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漢語言人才培育模式革新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曲敬華作者單位:大慶廣播電視大學
在當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漢語言文學專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弱勢和不足很突出地表現出來,其就業前景越來越嚴峻,專業空間的彈性越來越小,專業價值也越來越邊緣化和弱化。僅以黑龍江省大慶市為例,大慶現擁有普通及成人高校8所(東北石油大學、八一農墾大學、大慶師范學院、大慶職業技術學院、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哈醫大大慶分校、大慶廣播電視大學、大慶老年大學),每年合計招生人數約在15000人左右,而漢語言文學專業招生人數大約在200人左右,僅占招生總人數的1.3%,這個份額不難看出漢語言文學專業面臨著的困境,因古老而缺乏時代感和創新意識,與社會需要、就業需求脫節,不論生源和就業都處于瓶頸狀態。目前,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承擔著多層次的培養目標,其一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養研究人才;其二為企事業單位輸送公關、行政管理、文秘、宣傳企劃等人才;其三為中小學培養優秀的語文教師。各高校面對上述困境也不斷嘗試變革,但多數都是進行某一方面改革,比如教學方法方面、課程體系方面等等,真正引入社區教育的新理念,為高校古老學科注入新活力,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全方位思考與研究的個例并不多,還是空白的領域,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必將成為熱點。
社區教育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
人是社會的細胞,構建學習型社會離不開社區教育,發展社區教育需要高素質的人,培養人才的實踐活動與推進社區教育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才培養工作不僅僅要努力使每一個人享有終身教育培養的均等機會,還必須使培養出來的人與社區教育提出來的要求相適應。社區教育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第一,社區教育的創造性建設者。創新教育,是我們的首要思考和需求。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新形勢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內在持續發展的需要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第二,社會高水平的勞動者。列寧曾說過:“全人類的首要的生產力就是工人,勞動者。”[3]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區教育中的教與學雙方都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勞動者,是高度的精神文明和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創造者,是社區教育的需求;第三,和諧社會的理性參與者[4]。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獨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由于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利益不斷分化重組,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涌現,這就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社區教育,使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受教育者有序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發揮協作能力,把書本世界和社會實際、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社區教育對象的差異化
發展社區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大力推進社區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進而推動區域內教育公平、社會公正與社會和諧的實現。除了明確社區教育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還要兼顧社區教育對象的差異化。它決定了教育內容的多元化,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社區教育對象主要有下面幾部分人群。
1.青少年群體。這部分人群主要指在校學生,他們有利用業余時間拓展學習范圍、開闊視野的要求,高度發展的社區教育可以滿足其這方面的要求。
2.中老年群體。這部分人群是社區教育對象主要組成部分,結構層次具有中國特點。第一,中國已經屬于老齡化國家,2010年11月開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5],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而社區養老服務就變得尤為重要,社區教育也成為老年人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第二,空巢家庭龐大。由于獨生子女政策,孩子從大學到就業期間,我國空巢家庭不斷增多,這部分人群年齡在45~60歲之間,工作之余的生活過于簡單乏味,只好把目光仍然投放在子女身上,對孩子基本實行遠程盯人監護,不利于孩子的獨立成長。社區教育要發揮其靈活多樣的特色,彰顯獨特的吸引力,填補空巢家庭成員的業余生活空白;第三,失獨家庭。因自然或其他客觀因素失去獨生子女的部分家庭,由于年齡的緣故,父母親喪失了再次生育的能力,他們是孤獨的脆弱的群體,需要社會給予極大的溫暖與關懷。據《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推斷,中國或將產生1000萬失獨家庭。這些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是我們不能回避的,需要有一個部門來擔當這樣的責任,而最適合的部門就是社區。這份責任很沉重、很艱巨,需要社區教育機構合理安排,為這部分人群送去春風化雨般的關懷,讓教育傳遞大愛無疆,實現教育的最高境界。
3.下崗再就業及外來務工群體。這部分人群是社會弱勢群體,需要社區教育經常性的引導,使他們身心愉悅,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和文化、政治生活的有序參與者。
構建以社區教育為導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探索適應社區教育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及教育終身化、社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建設發展的需要。社區教育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新要求,以及社區教育對象的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以社區教育為契機進行變革,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1.建立新的人才培養目標
大學的使命就是要滿足社會的需要問題,對于不同類型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要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條件設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大慶市幾家高校都具有為社區教育培養專門人才的實力,要調整培養重心,培養出既能在艱苦辦學條件下勝任各種行業的專門人才,又能夠勝任其他行業的人才。
2.突破固有的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具體體現,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條件。美國著名教育思想家博克曾經談到:“大學無論開辦多久,如果沒有明確的為達到一定目標而開設的連貫性課程,本科教育就可能辦得很糟糕。”[6]改變固有的課程設置,并不僅僅是盲目地增加課程的門數或課時,這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沒有重視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的關系,反而會使課程交叉、重復的內容增多,學生厭煩,失去了對專業的興趣。社區教育“全員、全程、全方位”的特點決定了社區教育課程不同于學校課程、國家課程,從社區教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等方面來看,對社區教育的課程開發具有區域性、本土性、多元性、實用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征,這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改革提供了科學依據。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要在優化已有的專業課的基礎上,強化專業技能課的系統設置。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不但要懂得運用語言文字工具,還要懂得編輯和制作,能夠把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等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為社區文化管理培養大量的應用型人才。
3.注入人文教育的新元素
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重視人文素質的提高。所謂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它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層面,一個充滿時代氣息、人文關懷濃郁和充滿藝術魅力的人才培養環境,是富有極大吸引力、啟智人才的無聲教科書,更是無聲的德育手段。現代的“人文主義”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人文”與“科學”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價值向度。科學的重點在如何做事,人文的重點在如何做人,美國圣母大學校長赫斯伯主張,完整的教育要包括:“學會做事”和“學會做人”兩大部分,他認為“學會做事”,必須接受科學教育,養成科學精神;“學會做人”必須接受人文教育,養成人文精神[7]。社區教育對象的差異化特性,要求漢語言專業的人才不但受到專業教育,還應享受到人文教育,并不斷受到人文精神的關懷。要根據不同的地域和歷史積淀以及所學專業的知識背景、所處環境的時空邊界等一系列特點,建設凸顯人文關懷異彩紛呈的人才培養特色文化,力求營造一種美的感受,并使人才培養過程中體現出約束、凝聚、愉悅身心、傳承輻射等作用。最終通過輸送這樣的人才把這種精神要素傳遞到社區教育之中,高尚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素養,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4.構建多層次教學模式
首先,教學模式要由主講理論向促進能力鍛煉理論轉變。要改變過去教師授課的“一言堂”、“灌入式”的方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制約了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這就要求教學方法要把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放在首位,弱化教師的講授,努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研究。注意培養和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其次,大力推進實踐教學。中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利用十分重要,這是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具有穩定而廣闊就業前景的重要一環。在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職業競爭力,讓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教室,在打好扎實的專業課基本功之外,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和各類學生社團的活動,比如戲劇社、朗誦社等等。早在20世紀80年代,葉圣陶就提出:“經典訓練不限于學校教育的范圍而推廣到整個社會,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排演戲劇和對經典名著的誦讀,怡悅性情、涵養氣質,增強了中文能力,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進行有效的銜接,完成由學校向職場的過渡。
第三,要利用各種現實資源,建立校內、校外實踐基地。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踐對于學科建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國外高校一直把實踐教學作為重點研究方向,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實施了三個計劃:本科研究導向計劃———在教授們的指導下做一些研究實驗,可吸收70%~80%的本科生;本科實踐導向計劃———與企業結合,組織學生參與某項設計或工程實踐,大約有30%的本科生參加;技術創業計劃———只有少數優秀學生參與,探索創新,甚至允許辦小公司去實施。這些課外實踐四年累計總學時相當于全部課時的1/3左右[8]。而在國內,高校學科實踐基地的建立,一直是教學環節中比較薄弱的一環,對于這一點,現在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以大慶市為例,大慶共有29個街道,232個社區(市區200個,外縣32個),市區的200個社區辦公和活動場所全部得到解決,100平方米以上的辦公場所占91%,200平方米以上的室內活動場所占88%,辦公與活動場所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的占市區社區總數的50%。同時,每個社區都有室外休閑活動場地。這樣優越的資源,恰恰可以彌補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外實踐基地的不足,把校內社團的活動延伸至校外,直接進入社區,既豐富了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了社區文化建設,推進了社區教育發展,又使資源整合利用達到最大化,填補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