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指標體系農業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發達國家的相關研究認為,現代農業經濟指標體系的構建可來源于4個方面:一是資源減量投入指標,主要描述的是經濟系統輸入現狀,其作為直觀的透視了區域農業經濟的受重視程度;二是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主要是經濟系統輸出端的效果狀況,主要反映農業經濟所能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是資源循環利用評價指標,體現的是經濟運行過程中,系統內部資源被運用的程度,觀察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科學發展情況;四是生態環境質量指標,用來反映經濟運行對于系統外部即生態環境的影響。相比較而言,我國農業經濟指標體系構建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一是指標體系不夠完整。我國農業經濟指標基本上屬于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或是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對資源的投入以及循環利用評價方面,很少有建樹。二是偏重于總量。大部分農業經濟指標體系只是對農民的收入以及農業經濟的總量進行比較,出現了我國許多農產品總量居世界前列而人均反差極大的突出現象,也容易導致評價評價和發展缺陷。三是關注生態不夠。在傳統農業經濟指標體系的構建中,對生態指標的關注度不夠。近年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數呈逐步提高的趨勢說明,很多類似城市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總體呈優化趨勢;而各分項評價指數則表現為波動的變化態勢說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在生態方面尚不穩定,甚至有局部惡化的情況。這就是長期忽略生態環境的評級所形成的。
二、完善農業經濟指標體系的建議
(一)促進農業生態平穩發展
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過于重視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指標,對生態、資源消耗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的認識存在明顯不足。如果持續下去,會對各地地方發展農業經濟產生錯誤導向,不利于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2013年,一項名為“中國農村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對于“如果為了保護環境,寧可放慢經濟發展速度,您是否贊同”,內蒙古、黑龍江、山東、山西、廣西絕大部分回答是非常不同意,選擇非常同意的只有極少數。在這種思想觀念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今后農業經濟指標體系建設中,要切實強化生態、資源消耗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指標。一是填補空白,提高權重,促進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協調。二是使農業生態系統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抗干擾能力,不僅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而且遭到破壞后系統能迅速重建。三是促進農業形成動態、積極的穩態可持續發展趨勢。
(二)推動農業和農村科技進步
當前,我國農業以及農村科技創新較為緩慢。2009年,與農業經濟發展有關的農、林、牧、漁業科技投入情況如表2所示。由于我國的統計數據中,僅有2009年有上述分行業的數據統計,之前與之后均無相關統計數據,無法進行橫向比較。但是,全年農、林、牧、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項目(課題)經費支出僅有9.5億元,只占2009年第一產業產值的0.2‰,這顯然是極其不正常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對于資源減量指標的重視程度不夠所帶來的不足。對此,必須高度重視資源減量指標,加大農業、農村科技研發投入,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經濟的生產效率,減少對資源以及環境的消耗與破壞,從而提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施區域差異化發展策略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雖然每年都有一定的提升,但速度已呈現出了放緩的趨勢,同時在環境保護方面也顯現出了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對此,一是要根據自身的區位、資源稟賦等,積極的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區域的布局,實行合理的區域分工,促進區域農業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對于不同的區域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差異化的發展策略,尤其是要基于農業資源進行分區,真正實現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二是加大農業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保障條件,在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
(四)加強土地管理,保障糧食安全
近年來,我國的農村居民家庭土地經營數量有一定的提升,這與當前我國施行的耕地保護政策關系密切。但是,從總量上來看,農村居民可供經營的土地數量并不多。以耕地為例,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耕地總數不足18.26億畝,已接近18億畝的紅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因此,除了加強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值外,還需要從嚴進行土地資源的保護,尤其是對耕地的保護,防止城市化進程中對耕地的肆意侵占,威脅糧食安全。同時,在農業經濟指標體系建構中,應在資源減量指標中強化單位土地資源產值意識。
作者:趙靜劉素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