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考古學專業本科生通識教育和實踐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考古學成為一級學科后,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已形成由以基礎理論與實踐操作為核心的專業必修課及以特色優勢與知識拓展為補充的專業選修課所組成的本科生通識課程體系,可以為其他高校提供必要的借鑒。在田野考古實踐教學環節,文章認為可以適當增加靈活性,不僅要突出本科生田野考古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也要增加其對不同類型遺址的認識。
關鍵詞:考古學專業;本科生;通識課程;實踐教學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高速發展期。2020年12月教育部公布,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51.6%[1]。高等教育如何才能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既合格,又能用的人才,成為了社會各界所熱議的話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于1921年,至今已走過了整整100年的發展歷程。據不完全統計,從1952年北京大學創辦考古專業迄今,已有至少30所高校招收考古學專業本科生[2]。2011年,考古學成為歷史學門類下獨立的一級學科,這為考古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3]。2020年9月28日,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后繼有人、人才輩出。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加強考古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是整個考古學本科教育必須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而課程設置則是其中的核心環節。近年來,隨著通識教育理念的興起、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以及職業工作技能的需要,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在高等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認識考古學科的通識課程,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考古學既有百年發展的通識積淀,又需要從業人員掌握科學的田野考古發掘技能。在考古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中,通識教育需要更好地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才能發揮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作用。
一、通識課程的針對性分析———以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為例
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有著悠久的本科教育傳統。1972年,吉林大學創建考古學專業。1995年,考古學入選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歷史學基地。1998年,考古學入選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特殊學科點。2007年,考古學及博物館學被增補為國家重點學科。2017年,考古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2019年,考古學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考古學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18年6月,吉林大學成立獨立建制的考古學院,標志著吉林大學考古學進入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新時代。同年9月,2018級本科生實行大類招生,開始使用新版教學大綱。在通識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考古學專業課程設置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更符合考古學特色的通識教育改革嘗試。第一,以學科理論和實踐操作為核心的專業必修課體系。當考古學成為一級學科后,擁有自身的發展訴求和教學特色便成為了可能。經過多年探索,吉林大學2018版本科培養方案中,考古學專業的必修課基本以學科理論和實踐操作為主。例如,“考古學導論”課程主要是針對考古學基本概念和知識的闡釋;中國考古傳統的“六大段”課程,即“舊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魏晉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側重對中國考古學發展至今各個時期的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的介紹;“田野考古學”“考古技術”“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則是對田野考古基本理論和操作方法的講解和學習。此外,還有“中國古代史”“博物館學概論”“文物學概論”“古文字學”等課程,也是考古學專業本科生必修課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吉林大學建設了多個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田野考古人才。2020年10月,吉林大學山西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正式揭牌,這是目前國內硬件設施一流和管理理念最為先進的同類基地,被國家文物局高度認可[4],并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引領中國考古學的田野考古教學。總的來說,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體系,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對中國考古學基本脈絡、中國歷史基本常識、田野考古基本技能以及與考古學密切相關的文物與博物館領域基本知識有初步了解,為下一階段的拓展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第二,以特色優勢和知識拓展為補充的專業選修課體系。擁有考古學專業的高校分布于全國多個省份,每個高校都會基于傳統或立足本地,形成一定的特色或優勢方向,即所謂的“人無我有是特色、人有我優是水平”[5],這些課程構成了各高校考古學專業的選修課體系。在考古學基礎理論學習和田野考古實習結束后,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本科教學在第三、四學年開設有地域特色的課程———“漢以前東北考古”“高句麗渤海考古”“北方青銅時代”“日本考古學”“西伯利亞考古”等,以及傳統優勢課程———“骨化學考古”“分子考古”“中國古代人種研究”等。除此之外,現代考古學的發展已經不再局限于單純地對考古遺存的提取和研究,對考古遺存的保護和利用也是近年來的重要發展方向。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本科生還可以在考古學主流課程以外,選修“文物政策法規”“文物保護概論”“文化遺產概論”“博物館展陳與教育”等課程,旨在拓展考古學科延伸領域的相關知識。與此同時,考古學雖然屬于人文科學,但它與理、工、醫、農等學科聯系緊密。考古學需要在本專業通識教育之外,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能夠與本學科交叉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吉林大學考古學科也正在逐漸探索引入其他學科的交叉課程,而不是讓本專業的教師去跨學科學習和講授非專業知識,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跨學科的交叉思維。
二、實踐教學的靈活性探討
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通過田野考古獲得,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田野考古技能。開設考古學本科專業的傳統高校都會在第三學年安排田野考古實踐教學課程,一般會占據一個學期,連同假期在內可能會歷時更長。但是,這種實踐教學安排的局限性也十分明顯。比如,為了要求學生掌握多樣化的科技手段,犧牲了田野考古基本操作的學習環節,容易誘發學生后期的疲憊狀態和厭倦情緒。再比如,占據一整個學期的野外實習使實習之后的兩個學期的教學計劃更加密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疲于奔命”,學習效果欠佳。能否有一種更合適的田野考古實習模式呢,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回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的本義。田野考古實習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考古發掘和整理的基本流程,而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技術手段不斷運用于田野考古中,要在一次實習中讓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技術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有限的田野考古實踐教學時間中,應以基本的地層學、類型學為核心內容,科學技術的應用應當更多地以理念學習為主,讓學生了解科技手段引入田野考古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從不同角度服務考古學研究。第二,接觸更多類型的考古遺址。例如,當下方興未艾的虛擬仿真教學便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中國擁有廣闊的地域,遺址類型眾多,以基本方法學習為目的的田野考古理論與實踐教學無法涵蓋所有的遺址類型。因此,在實習期間可以由教師靈活帶隊,走訪周邊地區不同類型的考古遺址或發掘現場,或是在大四第二學期,鼓勵已經確定讀研深造的學生,參加一些其他類型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或整理工作,從而進一步拓展對其他遺址類型的認知。第三,在大三實習結束后的同一學期,適當安排一些與實習內容相關的理論課程,既能進一步夯實學生在實習中掌握的理念和方法,也能更好地分配教學計劃,不至于出現“實習后閑死、再開學忙死”的現象。田野考古實踐教學是考古學專業本科生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在這一教學中,各高校可安排帶隊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和所具備的條件,靈活掌握并不斷創造各種條件,目的就是使熱愛考古尤其是田野考古的學生得到更多鍛煉,更好地將通識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從而為將來的工作和研究奠定更好的實踐基礎。綜上所述,中國考古學的百年發展歷史也是考古學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的100年,考古學在全面復興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中最具實證精神的學科,需要培養更多具有通識性專業知識和實踐性操作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才能進一步做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從而為堅持“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貢獻一份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馮琪.教育部: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五成[EB/OL].(2020-12-01)[2021-09-09].
[2]韓國河.關于考古學人才培養的思考[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36.
[3]王巍.考古學成為一級學科的前前后后[N].中國文物報,2012-06-15(3).
[4]吉林大學山西運城夏縣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正式啟用[EB/OL].(2020-10-12)[2021-09-09].
[5]趙賓福.考古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建議[N].中國文物報,2012-06-22(3).
作者:吳敬 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