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循環經濟指標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堅持客觀性,依據循環經濟的實踐設計指標體系
統計認識世界所遵循的指導思想是唯物論的反映論。統計是通過對客觀現象進行統計調查,然后經過加工整理形成數據資料。從實際出發,保證統計資料的客觀、全面、準確,是統計客觀性的基本要求。這也是建立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基本指導原則。指標體系設計既要把握循環經濟的基礎理論,更要了解循環經濟發展實踐,反映循環經濟數量特征和數量關系,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決策依據。循環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在不斷發展創新。當前,各方面對循環經濟所強調的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減少因廢棄物的排放而造成的環境損害,都具有共識。但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上有很大差異。在發達國家,循環經濟首先是從解決消費領域廢棄物的問題開始,向生產領域延伸,在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上都有較快發展。從微觀層面看,企業內部循環利用資源和廢棄物,減少企業資源投人,減少了生產廢棄物及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企業經營效益。中觀層面指工業生態園區的建設,也就是企業與企業之間在生產中形成良性循環,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在減少廢棄物產生量和減少廢棄物處理費用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宏觀層面是國家通過立法強制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如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瑞典、丹麥、荷蘭等發達國家,以及新加坡、韓國等高收人國家,都制定了綜合性或單項的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循環利用的法律。目前發展清潔生產和建設生態工業園是發達國家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做法。我國推行循環經濟最先從工業領域開始,實踐手段從傳統的“三廢”綜合回收利用,到提倡“清潔生產”和15014000認證、創建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開展生態示范區建設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國家明確提出了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國務院將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有關法規性文件,國家發改委側重于引導生產環節廢棄物的再利用,提高資源綜合使用效率;環保總局側重于從控制廢棄物排放量(廢物、廢氣、廢水等)的角度來實現無害化。這些標志著我國進人了全面發展循環經濟的新階段。從上述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踐看,指標體系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就應該統籌考慮以下兩方面:
1.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球發展方興未艾,在我國則剛剛起步。因此,設計指標體系既要有超前性,同時要注意國際可比性,以有利于發揮引導循環經濟發展的作用。
2.循環經濟發展是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統計指標體系也要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目前應重在建立,待后逐步完善,從我國實際出發,既反映循環經濟的項目投人、規模數量和經濟效益產出,又要反映資源及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和環境效益產出。
二、體現總體性,結合經濟社會環境整體設計指標體系
社會經濟現象具有廣泛復雜的聯系。統計雖然也注意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某些個體事件,但更把某一方面性質相同的事物作為總體研究,其目的是更深人地把握規律。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表象到本質的認識原理,歸納事物的總體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質。根據統計的這一特征,指標體系設計要全面認識循環經濟的性質,把它作為一個總體,在廣泛復雜的聯系中揭示其本質特征。循環經濟的總體性質體現在經濟、自然環境及社會三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銜接。循環經濟以高素質的勞動力、高級化的產業結構、低污染的環境質量、以及可持續利用的資源等來保障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它涵蓋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環境三個方面,追求這三個系統之間達到一種理想的優化組合狀態,促進經濟持續增長、人們生活不斷提高、社會進步和穩定,以及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的改善,實現“三贏”發展。依據上述循環經濟的總體特性,指標體系設計要從經濟、社會、環境整體出發,考慮以下方面:
1.循環經濟指標體系要和全面小康指標體系、和諧社會指標體系通盤考慮,相互銜接。也就是說發展循環經濟的最終成果要體現在促進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環境改善和社會和諧上。
2.循環經濟指標體系要采用一系列關聯指標,反映其在GDP增長方式轉變、生態環境優化、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方面的貢獻度。
3.循環經濟指標體系要能轉化計算循環經濟發展指數,并把這一指數作為全面小康社會進程監測的一個重要指標。
三、突出數且性,緊扣循環經濟的本質設計指標體系
一切事物都有質和量兩個方面,是質和量的統一體。然而任何質量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統計正是通過數量認識世界,數量性是統計的最重要特征。統計反映事物的數量特征要遵循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的質和量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原理,密切聯系社會經濟現象的質量特征。因此,指標體系設計要緊扣循環經濟的本質,通過數量反映循環經濟的發展變化。循環經濟的本質是強調經濟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其核心是以減量、再用、循環為原則(所謂3R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以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為中心,從生產環節人手,轉變傳統工業社會的“資源~產品~廢物”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增長,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一再生資源”反饋式流程,物質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兼顧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和互利。為了定量分析循環經濟的發展變化,根據上述循環經濟的本質,指標體系設計必須加強以下幾方面:
1.從生產環節中資源的開發、利用,到廢棄物的排放這樣一個循環過程中根據減量、再用、循環原則選擇指標進行描述。
2.從消費環節進行描述。主要指生活垃圾的排放和回收處理等。
3.對循環經濟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行業進行重點調查描述。
4.選擇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廢棄物進行典型調查描述。
四、注重可行性,按推行循環經濟的需要設計指標體系
循環經濟的推行是一項大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經濟、環境、社會的各個層面,還涉及到許多技術、市場的細節,“牽一發而動全身”。當前一個階段是我國推行循環經濟的關鍵時期,設計指標體系要從有利于循環經濟的推行出發,反映循環經濟的進程和循環經濟發展條件的變化。與此同時,統計不是萬能的,指標選擇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要做到既重點突出,又充分考慮我國統計工作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保證指標體系在使用和操作上是可行的。根據可行性要求,從推行循環經濟的需要出發,指標體系設計要關注以下方面:
1.產業生態鏈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條件,明確核心產業是統計循環經濟的關鍵。各類產業或企業間具有產業關聯度或潛在關聯度,各產業間的物質流形成產業生態鏈。如果產業間沒有關聯和關聯潛力,就不可能形成循環經濟。同時,產業生態鏈中必須確定一個資源穩定、具有發展前景的核心產業。比如青海鹽湖資源開發,把鉀肥確定為核心產業,利用鉀肥生產的廢棄物發展鎂、鏗等產業,就要作為循環經濟產業統計。
2.政府政策導向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條件,指標體系要及時反映政策的導向作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行動,需要政府的倡導和積極扶持。尤其是循環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應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我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政策工具主要有: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等方面的優惠;制定環保評估標準、排放的技術規范及工藝規程;政府以綠色采購和投資來推動生產者生產環保產品;引導、推動并規范循環經濟企業,通過合作、收購等方式,進行資產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其競爭實力。指標體系應反映其中重要政策工具的效應。
3.市場機制是推行循環經濟的充分條件,要關注市場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以追求最大利潤為本能。若產業生態鏈要正常運轉,除了政策導向外,重要的是健全市場機制。指標體系要反映循環經濟產品市場份額和價格變動對利潤的影n向。4.發揮部門統計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統計資料。循環經濟統計指標的許多統計數據來源于相關部門,要將政府統計局的數據與部門統計數據密切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部門數據,加工現有數據,增加必要的專項調查經費,盡量減少基層統計部門的負擔。
五、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及數據來源渠道
1.指標體系框架
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由發展條件、發展規模、經濟效益、生態效益4部份組成,共18項指標。每項指標數值設當期實現值、基期值和增減百分比。基期可選上年或某一重點年份,根據基期選擇不同可分別反映單項指標當年或一個時期內的變動情況。循環經濟發展指數綜合反映循環經濟整體發展狀況,采用綜合評價分析法計算。循環經濟發展指數二名各指標增減百分比x權數
2.指標權數賦予說明
權數在計算循環經濟發展指數中起到權衡輕重的作用,權數越大說明該指標越重要。根據指標重要程度,18項指標分別賦予10、6、4、2的不同權數(詳見附表)。首先,增加值是反映循環經濟總量的核心指標,結合GDP資料可進一步分析計算產業升級和循環經濟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資源綜合產出率、生產污染物排放減量、生產廢棄物資源化率,綜合反映循環經濟的減量、再用、循環原則(所謂3R原則)。這4項是指標體系的核心指標,分別給予最大權數10。其次,投資額、銷售額、實現利潤,反映循環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保證程度和經濟效益;萬元GDP能耗、水循環利用量、生活廢棄物資源化率,與3R原則緊密相關,尤其是說明能源和水這兩大緊缺資源的節約程度,所以這6項是主要指標,權重分別為6。再次,研發項目數指標反映科技對循環經濟的先導作用;產品種類產量反映循環經濟的行業品種分布廣度,它也體現產量規模,但規模的大小主要在增加值中體現;從業人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規模,這里主要用來輔助說明社會效益;能源原材料占工業成本比重主要也是輔助說明效益狀況,這4項屬于次要指標,權數分別為4。最后,政府扶持資金、稅收優惠二項指標反映發展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條件更依賴于市場份額和價格,這一點在銷售額、實現利潤中也能體現;循環經濟企業單位數和清潔生產達標企業也屬重復反映規模狀況的指標。這4項指標屬輔助指標,故權數最低,分別為2。指標體系總權數為100,其中發展條件為14,發展規模為26,經濟和生態效益分別為26、34,這些權數分配比例突出了效益優先的原則。既要積極發展、不斷擴大循環經濟規模,更要真抓實干,不能把循環經濟作為一個雜貨筐,什么都往里面裝。發展循環經濟要體現經濟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的本質,促進可持續發展。
3.數據資料的采集
一般指標可在現行相關報表中以“列示其中項”的方式取得資料,特殊指標在實施初期或重要年份采取專項調查。各項指標的數據來源渠道詳見附表。需要說明一點,采用綜合評價分析法一般要先確定一個標準值或先進水平值,然后進行對比,本文采用基期值代替。這是因為當前很難確定標準值或先進值,且在循環經濟發展初期,用基期值代替,比較切合實際,能綜合性地說明循環經濟發展狀況。綜上所述,指標體系體現了循環經濟的本質涵義,適應了推行和發展循環經濟實踐的需要,適用于區域性的綜合評價。但是該體系在反映循環經濟的科技進步方面尚欠缺,比如新技術工藝的推行、新標準規范的實施及礦產資源回采率、貧化率的提高狀況等。隨著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待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