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域節能產業管理結構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問題的提出;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的原則;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的主要途徑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各方利益主體協調一致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原則、區域產業技術創新原則、妥善處理各利益主體的關系、走區域可持續發展化之路、興建區域特色節能產業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已經給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但是一些區域的主要用能產業能源消耗不經濟現象還相當普遍。要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必須妥善協調各方利益主體關系,以可持續發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和區域產業技術創新原則為指導。以黑龍江省為例,客觀分析了能源供給與消費的實際情況,推進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實現科學用能,建設特色節能產業是該省構建節能型產業結構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區域;節能;產業結構
一、問題的提出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資基礎,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我國既是能源生產大國,也是能源消費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已經實現了GDP翻兩番的發展目標,但是能源消費也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長,甚至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1]。多年以來,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資源消耗過度、生態環境惡化加劇。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驅動下,我國能源需求還將大幅度持續增長,而我國目前能源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能源供給不足與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的矛盾將日益尖銳,能源短缺危機與環境約束壓力同時并存已成為我國能源面臨的嚴重問題。
黑龍江省不僅石油、煤炭、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儲量相當豐富,而且石化工業、煤炭工業、發電業、建材等產業也具有較強的規模和基礎。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雖然一度為黑龍江省經濟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最近幾年省內一些資源型城市仍出現了資源枯竭的問題,區域內產業結構單一問題也日漸顯露。盡管如此,目前省內一些主要用能產業能源消耗不經濟現象還相當普遍,一些節能產品和節能技術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導致省內節能型產業不能健康發展。因此,研究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問題不僅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也是促進區域節能產品與節能技術快速發展,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的迫切要求。對于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和自主創新,緩解能
源約束矛盾,全面提高區域能源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的原則
我國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始終存在地區與國家產業結構、地區與地區產業結構目標之間的沖突,典型表現就是地方政府之間惡性之爭導致地區盲目重復建設不斷升級[3]。而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不僅將觸及到區域內原有的產業結構基礎,也會涉及區域節能技術支持體系和節能服務體系;不僅關乎本區域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可能影響到其他地區的經濟與產業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到全國產業發展的戰略布局。因此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各方利益主體協調一致原則
區域利益與國家利益以及國內不同區域間的利益差別總是客觀存在的。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是一個涉及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必須要有宏觀上的協調。通過宏觀協調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促進國家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以及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黑龍江構建節能型產業結構,既要考慮本地區資源的優勢以及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潛力,也要考慮國家節能戰略的總體布局,還要兼顧周邊地區以及相關區域的產業發展情況;要認真學習其他區域建設節能產業的經驗,顧全大局,避免重復建設和區域產業之間出現惡性競爭的現象。
(二)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社會、經濟三方面優化的集成。可持續發展要求在有限的能源條件下,當代人在滿足自己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時不能損害滿足人類世世代代需要的自然資源與環境,以及后代享有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雖然國內各個區域的自然條件,產業初始結構以及經濟發展現狀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構建節能型產業結構的具體目標上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唯一的,但是各個區域仍有必要達成既要考慮本區域實際情況,又要尊重其他區域利益,同時還要積極參加與保護環境與發展體系的行動。黑龍江的能源消費以原煤為主,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64.7%。第二產業是用能主體,占56%。石油、煤炭開采、石油加工、非金屬礦物制品、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壓延、電力和熱力生產、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等八大行業煤、電的終端消費總量分別占全省總量的50%和55%。按照這樣一個能源消費水平發展產業,何以談得上可持續發展與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呢?目前省內雖有大油田、大煤礦等能源儲備,但這些資源是全體國人共有的財富,不僅屬于當代人,也屬于子孫后代。當代人有責任合理開發并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并通過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實現能源的經濟利用。
(三)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原則
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由市場需要、科學技術和競爭因素共同推動下演進而成的。基于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考慮,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要求產業結構不斷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更好的滿足市場和社會需求。黑龍江省是我國老工業基地,工業一直占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省內工業結構偏重,重工業比重偏高,長期以來依靠消耗資源和能源來發展,鋼、煤、水泥等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形成了一個高耗能的產業結構。按照區域產業優化的原則要求,一方面要通過調整產業比例關系節能降耗,發展壯大低耗能產業、壓縮高耗能產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內部挖潛,依靠節能技術進步改造重點用能產業,全面降低現有重點用能產業能耗水平,提高產業節能整體能力。
(四)區域產業技術創新原則
任何一種產品的市場都有其生命周期,不僅會趨于飽和而達到成熟化,而且還會走向衰老與死亡,最終被另一種新產品所替代[4]。當某一區域技術創新產生出新的節能技術或節能產品以后,這個區域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就將拉開序幕。在這種產品替代和產業變更過程中即便是區域內原來節能行業的領先者,如果跟不上產品替代的步伐,不能把握產業發展機遇,最終也將遭到市場淘汰。目前黑龍江省哈爾濱天源石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威瀚電能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等一些專門生產節能產品的企業已表現出很好的發展潛力,這些企業不僅擁有一批節能方面的專利技術,而且其產品及專業技術覆蓋了全國大部分省市和地區,表現出較強的創新力,如果能夠繼續發展下去,不僅會對省內一部分產業節能降耗產生影響,而且可能形成一些新的產業,進而擴大省內低耗能產業所占的比重,實現省域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
三、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的主要途徑
(一)妥善處理各利益主體的關系
為確保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應根據區域資源特點制定和完善政策制度。在區域與國家產業結構優化目標的協調上,協調的主導者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主要應通過改善各種制度環境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通過培育區域節能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形成節能產品網絡體系和合理的價格體系,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國內區域之間產業政策協調目標是通過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促進行政區域間經濟區域的轉化,協調的內容主要包括協調整合區域節能產業發展規劃,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協同整合區域產業優勢,培育若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區域產業群。黑龍江省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積極發展大型坑口電站,開發褐煤并推進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實現煤電轉化,不僅符合該省節能產業發展方向,促進本省產業結構升級,而且通過北電南送,有利于打破省域之間電力市場壁壘,實施資源優化配置,建立電力統一市場,滿足電力輸配要求。
(二)走區域可持續發展化之路
傳統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表明,以經濟增長為單一目標的區域發展觀念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是與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協調發展相沖突的。因此,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過程中,區域內的相關產業首先要超越傳統產業的一些發展階段,向信息和知識經濟邁進。其次要推行清潔生產,從產品設計、生產工藝、銷售和回收利用等各個環節注意環境保護;在不影響產品性能的情況下,將產品生命周期中的環境影響減到最小程度;力求以最少的能源投入,產出更多的產品和更少的廢物。黑龍江省素以原煤、原木、原糧等“原”字號產品聞名,能源、電力、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較多,產業結構單一。要構建節能型產業結構,黑龍江省必須根據省內產業的基礎現狀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嚴格控制高耗能產業發展。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突出抓好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三個環節。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工業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從根本上降低工業能耗。擴大優質能源消費比例,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煤炭消費總量。
(三)以技術創新優化區域產業結構
美國《國家能源政策》認為,節約能源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新技術提高能源效率,即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改進環境質量[5]。過去30年按照這一途徑,美國在能源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國民經濟增長了126%,而能源利用僅增加26%,90年代在制造業擴大41%情況下,工業電力消費僅增加11%[6]。美國上述成功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是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應大力推廣節能技術和實施節能項目。區域節能技術創新途徑是結合本區域資源條件、實現結構優化并滿足環保的要求。區域能源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投資應集中在那些對區域未來中長期經濟增長和環境有實際重大影響的能源資源和利用上,能源技術的研發重點是節能技術、能源清潔利用技術、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裝備制造、石化煤化、能源、綠色特色食品、醫藥和森工、冶金和建材等主導產業和高耗能產業是黑龍江省以技術創新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今后還應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產業指導目錄,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建立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工業的投資約束機制;制定有利于區域產業結構提升和優化的產業政策,綜合運用土地、金融、環保等方面的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按照淘汰一批、限制一批、改造一批、發展一批的思路,引導全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只有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實現科學用能,大力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才能科學搭建黑龍江省節能型產業結構。
(四)興建區域特色節能產業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大國,由于自然條件和要素稟賦不同,形成了區域能源比較優勢,因而容易造成各種節能產業在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分布[7]。自然資源是區域發展的自然基礎,某種自然資源的數量越多,利用該資源發展起來的生產部門的規模就可能越大。有某種資源優勢,就可能發展起來以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為主的產業部門,不同種類的資源組合就可能導致以這些資源為利用對象的不同產業部門的發展。黑龍江有比較豐富的水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資源,推進風能、生物質能、水電、太陽能、地熱能的開發利用,實施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的科研、開發和建設應成為該省建設特色節能產業的切入點。這些產業在起步初期會遇到資金等多方面的困難,政府除應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外,還有必要加強對相關科研部門的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