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產業經濟學下推進產業鏈現代化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產業鏈現代化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現象,也是產業經濟學研究領域高度重視的話題之一。產業鏈現代化研究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從產業經濟學視角分析產業鏈現代化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產業技術創新、布局優化以及政策改革方面進行優化,推動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技術創新;產業布局;產業鏈現代化
當前,新的產業與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影響,世界各國均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本土產業鏈現代化發展,以提高自身的國際綜合競爭力〔1〕。根據當前世界產業經濟整體發展趨勢與我國現階段產業發展戰略目標,進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產業創新為引領的產業鏈現代化建設,是提高產業智能化、信息化的主要途徑。推進我國產業鏈現代化具有對標國際高端產業鏈、融入全球產業改革浪潮以及提升國際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意義。因此,以產業經濟學為指導,研究產業鏈現代化路徑是推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產業經濟學視角下的產業鏈分析
產業經濟學研究的主體是產業,其中既包含同一種產業中各個企業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不同產業間的相互協調與影響。主要從地區分布、產業結構、比例關系、投入產出等角度進行產業方面的分析〔2〕。在產業經濟學理論中產業關聯理論與結構理論都是較為重要的分支。根據社會經濟基礎理論的分類原則,無法將這兩大經濟理論劃分為宏觀經濟學或微觀經濟學,因此,需將其歸入中觀經濟學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產業鏈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產業發展進入快速階段。產業鏈中的新興第三產業也開始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新階段。在這一過程中,產業鏈結構不斷進行自我調整,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舊產業進行更新,直至進入發展成熟階段〔3〕。因此,我國產業鏈中新興產業的存在與發展是時代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結果。通過對先進國家的科研技術與創新產業的引進與學習,結合社會實際發展情況,使適合我國發展現狀的新興第三產業得到發展。現代化產業鏈的發展不僅為了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更是為了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以及消費需求。在經濟社會高度發展下,人民的整體收入水平提高,這種變化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只局限于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費類型。多樣化的需求推動了科技產業的發展。因此,在技術創新、產業分工細化的情況下,大量創新型產業不斷出現,通過進一步的發展與相互融合,構成了新型現代化產業鏈,以此推動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以產業經濟學分析產業鏈中的產業布局結構、各要素性質、發展規律,可為產業鏈發展提供經濟理論依據。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由國際分工向產品內部貿易的轉變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產業鏈由產品生產中投入的貿易產生。通過整合全球最優市場和資源,將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服務等環節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布局的過程為產業鏈的國際分工。主要依據各地區的配套條件與資源確定其在價值鏈布局中的位置。一個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或階段以及以該國為主導的全球產業鏈數量決定了其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因此,構建完整、均衡、流暢的高質量產業鏈是我國經濟建設的目標之一。以產業經濟學視角對我國產業鏈現狀及我國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產業鏈的現代化發展仍存在許多不足。
二、產業鏈存在的問題
在產業創新能力方面,我國產業知識創新能力較弱。基礎產業研發和應用創新較少。產業鏈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少各環節的關鍵技術的同時過多依賴國外引進技術,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未實現產業與科技研發相結合,且科研人才大量流失,缺乏研發活力。在產業鏈布局方面,多以勞動或資本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為主,而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知識密集型產業較為薄弱。即服務業的發展水平低于重工業,造成了產業鏈中能耗高、污染重的現狀。因此,現有的產業鏈布局模式阻礙了產業鏈現代化發展。在產業政策方面,通過各級地方政府頒布的產業政策,削弱了市場中的競爭力,使產業鏈具有顯著的“行政區經濟”特征。在我國產業鏈的發展過程中受政府宏觀政策調控的影響較大。國家政策大多用于調控產業發展方向,規劃產業發展路徑,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現代化產業鏈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性特征。這一特征導致了產業鏈之間的聯系被割裂,限制了產業集群發展,削弱了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的作用。傳統產業政策對某些部門實施不平衡發展戰略以扶持其快速增長。而長期實施非均衡發展的產業政策導致了經濟結構發生重大失衡。如今中國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在經濟結構的不均衡性和不平衡性,由此導致資源配置扭曲、經濟循環不暢以及市場效率較低。且現階段我國產業鏈發展目標為高質量發展,非均衡戰略不再滿足發展需要,因此需對傳統產業政策進行優化改革。針對我國產業鏈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創新路徑與對策,以促進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發展。
三、產業鏈現代化路徑與對策
為改善產業鏈發展現狀,實現產業鏈現代化,提升我國產業在國際分工產業鏈中的地位,將傳統產業中的粗加工業轉變為技術創新產業。提出解決對策與發展路徑,通過產業創新能力,產業布局改革以及產業政策,實現產業鏈優化。
1.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創新
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需要將產業與科技創新的結合體現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創造從“科技—產業—經濟—國家”逐級發展的路徑,提出產業鏈現代化發展的核心技術,需要將創新鏈和產業鏈進行深度融合。以科學創新促進技術創新,實現科學理論與技術實踐相結合,將理論應用于技術創新中,提高新興產業核心技術在產業鏈中的經濟影響。產業鏈技術創新可在內部進行,在全球現代化產業鏈內部的產業對其技術進行科學研發與再創新,使自身產業技術成為該領域前沿的核心技術。另外,對于產業鏈外的產業可通過研發產業鏈內部的前沿高新技術,提高其自身產業競爭力,使其躋身全球產業鏈的中上游位置,同時也會促進該領域整體產業技術創新與發展。因此,現代化產業鏈核心技術的研發需要產業鏈內外整體創新能力的相互促進。其中,產業鏈高端工業對產業創新的貢獻較大,因其擁有較先進的科研設備與高新技術人才資源。但產業的科技研發僅依靠高端產業的創新與發展較難實現。低端產業也需要通過對產業鏈低端生產環節所需的基礎構件的生產技術進行創新研發,以擁有自主產權的創新構件代替傳統構件,降低元器件成本,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在產業鏈內部的產業升級路徑需要對中高端生產環節進行替代,這一過程無法通過簡單地模仿現有技術或對現有技術稍加更改實現,新技術對傳統技術的替代只有依靠更高的自主研發水準以及對高端環節技術難關的攻克實現。因此在產業鏈內部的技術創新與更迭需要低階段產業投入更多的技術人才與物質資源,實現產學研的協同創新。
2.重構產業鏈布局
在產業鏈內部布局方面,需要通過化解產業鏈中現存的過剩產能,在現有布局中增加新能源與技術產業的比重,以此實現產業鏈布局的優化調整。鼓勵低端產業進行產業鏈重構,掌握核心技術,可以使其脫離原材料加工產業的局限,擺脫對地域資源的依賴。掌握核心技術后,可以先進產業與核心技術為基礎,充分發揮主導產業的經濟引領作用。通過對技術要素、知識要素、信息要素、人才要素等進行整合吸納以滿足產業的發展要求。010為創新產業集聚提供空間,使其成為產業鏈新布局的中心,進而對關聯產業形成創新發展的輻射影響。新興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周邊產業的創新力,以此創造出新工藝、新技術,極大地縮短了技術更新周期。產業鏈布局改革可通過建立落后產業淘汰規則以及先進產業升級制度實現。有效提高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3.產業政策改革
在產業政策改革方面,首先需要減少產業政策的推行,同時擴大競爭政策的影響力。由于產業政策屬于政府政策,因此其在經濟體制發展中推行的力度與覆蓋面較大。為構建開放、有序、有活力的市場,需要及時清理價值低,或具有副作用的產業政策,給產業競爭留下空間,擴大競爭政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通過有競爭力的市場促進產業合理化分工,加強產業鏈中各環節聯系。同時,將傳統的產業政策功能中的傾斜性取締,充分發揮政策中的平等均衡性功能。促進各產業在政策上的均衡與平等。保留產業競爭力,突顯其他產業因素的作用,篩選出具有突出發展能力的優秀產業。在產業政策結構方面,減少替代性產業政策的主導作用,突出補充性產業政策的地位。優勢產業在市場競爭中可通過其自身優勢獲得經濟收益,因此,替代性產業政策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不明顯。政策應根據產業發展的內部與外部環境,提出解決產業發展困難與矛盾的措施,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改革。由具有代替性市場功能的傳統產業政策向具有更正市場發展趨勢功能的政策轉變(具體產業政策改革措施如上圖所示)。
四、結語
本文在產業學經濟視角下,通過分析產業鏈發展中各方面的不足,提出了產業技術創新,布局優化以及政策改革方面的發展路徑,為現代化產業鏈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但該研究還存在局限性,后續研究可從多角度對現代化產業鏈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法,進一步促進產業鏈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盛朝迅.推進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的思路與方略〔J〕.改革,2019(10):45-56.
〔2〕宋婷.打造浙江版“未來工廠”推進浙江產業鏈現代化〔J〕.浙江經濟,2020(5):36-39.
〔3〕馬朝良.產業鏈現代化下的企業協同創新研究〔J〕.技術經濟,2019(12):42-50.
作者:梁好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