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自然資源發展戰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節約資源;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節能減排指的是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21世紀的中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資源形勢,為了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持我國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本文從節約經濟、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三個方面提出符合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完善和調整的見解。
關鍵詞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節約經濟;循環經濟;節能減排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
我國自然資源可持續戰略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歷程。1992年,我國政府向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與發展報告》。同年8月,我國政府制定“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中國當代以及未來的選擇。1994年政府制定完成并批準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確立了中國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框架和各個領域的主要目標。1996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條重要的指導方針和戰略目標,明確做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十五”計劃具體提出可持續發展各領域的階段目標,編制和組織實施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重點專項規劃,社會和經濟的其他領域也都全面地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與此同時,我國加強了可持續發展有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及管理體系的建設工作,截止到2001年底,國家制定和完善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律1部,環境保護法律6部,自然資源管理法律13部,防災減災法律3部,制定了人口、資源、環境、災害方面的行政規章100余部。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成立了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在法律起草、監督實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節約資源
“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把節約資源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主要是基于以下三點原因:
1.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目前我國重要資源短缺已對經濟發展構成嚴重制約,人均占有的淡水資源、耕地面積、森林面積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5和1/5,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和鋁土礦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
2.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總體上看,我國經濟的增長方式依然粗放,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的,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目前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先進水平;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木材綜合利用率約60%。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雖然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大超過環境容量,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3.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滿足子孫后展的需要。
三、循環經濟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與發展循環經濟是密不可分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要求我們用循環經濟理念和模式優化經濟增長方式,而發展循環經濟則是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十一五”規劃中也對循環經濟作了詳細的闡述,提出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積極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加快企業節能降耗的技術改造,對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的工藝和產品實施強制性淘汰制度,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的價格和財稅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以及產業園區和若干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健全法律法規,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強化節約意識,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
四、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指的是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同時,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當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從2006年起,全國上下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國務院了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相繼做出了工作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2006年全國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目標,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節能減排工作的難度。更為嚴峻的是,2007年一季度,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過快,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業增長20.6%,同比加快6.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認識不到位、責任不明確、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實、協調不得力等問題。這種狀況如不及時扭轉,不僅2007年節能減排工作難以取得明顯進展,“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也將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