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省級經濟增長差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安徽在中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分析
安徽作為中部地區的一員,無論在地理區位還是在經濟社會生活上與中部各地都有著緊密聯系和悠久的歷史淵源。在資源稟賦、經濟結構、經濟環境等方面存在很多共同之處,經濟發展水平都處在欠發達的中間層次。但各省在加快發展進程中,都有自身突出的特征和思路。安徽200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569億元,三次產業比例21.7:43.5:34.8,實現財政收入346.7億元。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有以下特征:
——區位不斷升值。安徽省地處長江下游,東連江蘇,南鄰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東,臨江近海,與全國最居活力的長江三角洲緊密相連,是我國東部地區南北、東西之間過渡地帶,在區域發展戰略中具有獨特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
隨著東部大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我省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區位正在不斷升值。全省水陸空立體交通網日臻健全,鐵路隴海線(歐亞大陸橋)和長江通道,分別橫貫安徽北部和南部,經長江向西可以挺進中西部腹部開拓市場,向東可數小時到達上海;經隴海線到達連云港,便捷地進入海外市場。津浦、京九兩條鐵路干線南北縱貫全省,北上直達北京,南下直通上海、香港。合肥機場已與30多個大中城市通航。
特別是近年來我省著力打造通向東南沿海地區的快速通道,蕪湖長江大橋、銅陵長江大橋等過江通道相繼建成,2002年高速公路里程達到866公里。我省與江浙相鄰的地區已率先融入了長三角次一級的都市圈,如南京都市圈規劃把我省馬鞍山、蕪湖、滁州、巢湖4市圈了進去;徐州都市圈把我省淮北和宿州兩市圈了進去。
安徽溝通東西的能力也在增強。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連霍公路、寧西鐵路和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點工程的建設,加強了安徽溝通東西的區位優勢。尤其是大大改善了安徽與江西、湖北等中部省市的交通。
——產業結構趨于合理。通過對中部各省的工業行業分析可以看出,經過多年的結構調整,區域內錯位發展的格局已現。江西的醫藥制造、有色金屬冶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區位商較高;河南的食品制造、食品加工、專用設備制造、化纖,湖北的服裝、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醫藥制造,湖南的煙草加工、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有色金屬冶煉等具有比較優勢。相比而言,安徽在以下方面具有明顯潛力。
二、中部地區崛起時不我待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特別是入世后融入經濟全球化以來,在國家分區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的作用下,我國區域之間經濟的競爭與合作蓬勃發展。呈現出“東部地區一馬當先、西部地區積極推進、東北地區重振雄風”的新格局。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長足發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的區域經濟凌厲增勢的包圍之下,中部地區的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在總體發展戰略上陷入政策盲區,發展勢頭明顯落后,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中部六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處內陸腹地,土地面積102.7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0.7%;人口總數3.61億,占全國的28.1%;國內生產總值2.35萬億元,占全國的23.0%;中部六省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有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的作用,是東西部經濟合作的橋梁與樞紐。與此同時,中部六省是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基地,在全國地域分工中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是全國著名的糧棉油生產基地。2002年,糧食總產量達13998萬噸,棉花總產量達172萬噸,油料產量達1188萬噸,分別占全國的30.6%、35.0%和41.0%。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是全國重要的畜牧飼養基地。2002年,肉類總產量達1898萬噸,占全國的28.8%。農副產品,如茶葉、蔬菜、水果和水產品等在全國也占有重要份額。中部六省的能源資源豐富,2002年,原煤產量44013萬噸,電力生產量3465億千瓦時,分別占全國的31.9%和20.9%。中部六省還是全國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貨運輸的集散地和中轉中心,貨運量、客運量分別占全國的22.6%和24.5%。
同時我們也清醒的意識到,如此關乎全國基本生存和國民經濟基礎命脈的區域以及經濟結構體系,在市場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恰恰處于弱勢地位。中部地區最顯著的特征是多數都是農業大省,中部六省農村人口高達2.44億,占全國的31.2%。工業化水平不高,以原材料、能源等傳統工業見長,制造業又沒有出現由東部向中部轉移的“梯度效應”。在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經濟振興的新形勢下,中部地區在全國總體經濟格局中的位次不斷后移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中部問題已經到了應該提到國家總體戰略高度的時候了。如果得不到國家及時扶持和傾斜,如果中部地區自身沒有強烈的緊迫感、危機感,勢必影響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
令人欣慰的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把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方針。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的綜合優勢,逐步形成東、中、西部經濟互聯互動、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給中部地區的未來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在這個大背景下,中部地區要實現快速穩定發展,當務之急是要著力實施大開放主戰略,把中部六省作為一個整體區域市場,以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加強區域內部合作。只有在開放的前提下互相溝通、加強合作,才能正確認識和發揮中部地區的比較優勢,有效配置區域資源,準確確立中部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結構定位。才能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加速區域市場的一體化,在東西互動中充分發揮不可逾越的腹地市場的區位優勢,才能在中部六省經濟發展戰略上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共同爭取國家宏觀政策和十一五規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