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資分配機制激活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的原則,允許按資分配、按風險與利益均等的原則分配。圍繞第一地質隊的生產經營目標,根據各崗位的特點,把個人利益與全隊經濟效益、單位生產經營狀況及個人貢獻大小緊密結合起來,實行工效掛鉤,逐步形成單位經濟效益增長—職工工資收人增力卜一一單位向心力、凝聚力增強—單位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對在本職崗位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獲地(市)級、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的人員,實行以資鼓勵。堅持工資總傾增長低于經濟效益增長的原則,職工平均工資增長要低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為了提高單位的經濟效益,增加職工的工資收人,加強地勘單位的宏觀調控,按照工資總額低于其經濟效益增長幅度,職工實際平均工資增長幅度低于單位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的原則,職工年均收人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工效掛鉤新增效益工資每年留出一部分,為地勘單位的長期發展作后備。建立適合地勘單位生產經營特點的內部工資分配機制和工資增長機制,與單位的經濟效益增長、單位勞動生產率增長相吻合的比例。堅持三結合的原則,把單位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緊密結合起來。為了地勘單位的穩定發展,不斷提高職工收人,對于單位的經濟效益,不得分光吃盡。除去應發給職工個人的、留下有利于地勘單位今后發展的部分、顧及單位的整體利益外,要按照效率優先的原則抓好工資分配。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下崗職工要從實際出發,不摘平均主義,按照合理機制進行工資分配。對于地勘單位內部的下崗職工,考慮到下崗職工的年齡、工齡等因素,按照工齡長短確定一個較為合理的增長機制。
二、改革基本工資分配制度,實行崗位效益工資制
長期以來,地勘單位實行事業單位的工資制度。1993年以來,對此進行改革,以便充分體現不同崗位的勞動差別、工作能力,全面反映職工勞動的質量。為此,陜西省地勘局第一地質隊實行了原事業單位工資檔案化,建立了“崗位效益工資制”。崗位效益工資的確定原則:崗位工資是根據職工現任崗位或職務的勞動責任、勞動強度和勞動條件,兼顧崗位對勞動技能要求高低等要素確定的。在1993年工資改革的基礎上,首先對崗位勞動側評,確定崗位級別。實施崗位效益工資改革的內容和特點:第一地質隊工資改革的主要內容是調整整個工資單元,對工資結構進行調整,提高崗位工資單元的比重。將原來執行的技能工資、崗位工資、物價津貼、補貼等簡化為現行的基礎工資、崗位工資和浮動工資三個單元。—基礎工資考慮到全隊職工的承受能力,以及工齡長、有職務未在崗的職工實際情況,確定基礎工資標準,基礎工資由本人現行行政技術職務檔案工資的50%部分組成。這樣做,既體現工資隨職務變動而變動,又體現任職時間長短和工作時間的長短。—崗位工資崗位工資是加大活工資的重點部分,也是此次工資結構調整的重點之一。本次工資結構調整既保障了部分老職工的利益,又提高了年輕職工的工資收入,墓本起到調動全隊職工積極性的作用。崗位主要分為六類,崗位工資由350元一550元。—浮動工資浮動工資也是加大活工資的主要單元。這部分工資主要是考慮到與工效掛鉤。工資收人與全隊整體經濟效益掛鉤,體現風險共擔,效益共享的原則。活工資由崗位工資的375%構成。浮動工資的60%部分與全隊整體效益掛鉤。40%部分與部分工作掛鉤,實行半年考核與年終考核兌現浮動工資(考核辦法按陜西省地勘局第一地質隊獎懲兌現辦法執行)。通過此次工資改革,從結構上看簡化了工資單元,改變了過去工資單元多,管理較困難的狀況;從職能上看,改善了工資結構單元的激勵功能;從工資活的部分來看,也有了明顯的較大幅度的提高,新的崗位工資和浮動工資作為活工資,它的比重占到工資總額的60%左右。因此,調整后的崗位效益工資有利于對廣大職工、二級經營實體的考核。
三、現行崗位效益工資制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實行崗位效益工資制,提高了職工的工資收人,基本體現了在什么崗位享受什么工資的原則。增強了地勘單位的生機與活力。然而,通過崗位效益工資制的實踐,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尚未完全體現在什么崗位享受什么工資的原則。比如,在一個部門中,有兩個科級干部,其中一人為部門主任,享受正科級待遇,而另一人所在崗位與其他人員崗位要求一樣,按照同崗同酬的原則,應該與其他人同享受相同的崗位工資,但在實際工資實施中,并未完全體現這一特點。二是崗位測評尚未有一套完整的測評辦法,包括崗位對職工的技能要求情況等。
四、今后工資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
崗位效益工資制如同等級工資制一樣,仍然需要改革。那么,陜西省地勘局第一地質隊應選擇什么樣的制度模式作為工資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呢?我想,應該進一步調整“崗位效益工資制”,規范崗位測評,將現行的基礎工資部分調整為生活保障工資,加大崗位工資單元和浮動工資單元,增大職工工資收人與單位經濟效益掛鉤的比例,以便增強職工隊伍的凝聚力。基礎工資(生活保障工資)基礎工資按照國家、省局有關規定,結合單位自身特點和所在地的生活水平確定,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和工資保障功能。基礎工資一般隨物價的調整而調整。崗位工資和浮動工資崗位工資和浮動工資仍然是工資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工資結構調整和分配機制改革的重點。崗位工資既要體現勞動者的技能、素質要求,又要體現勞動的強度、勞動條件等因素。真正體現在佬崗位享受什么工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進一步提高廣大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五、在實施工資制度改革中要做好基礎工作
做好“定崗、定編、定員”工作,優化勞動配里。過去,地勘單位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管理人員多。通過近年來的機構改革,像我隊由過去的n個科室精減為現在的4個部門,管理人員由過去的76人減少到現在的23人,單位有了明顯的改觀。今后還需進一步加強崗位測評工作,實行一人多崗,一專多能,使管理人員結構不斷優化。進一步開展技術瀏評工作,完善定崗定順標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利用先進的技術測評手段,搞好測評工作,完善地勘單位的定員定額標準,提高地勘單位的定員定額管理水平。嚴格考核,進一步加強激勵和約束機制。嚴格考核,是發揮崗位效益工資制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前提。如果不加強考核工作,讓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那么崗位效益工資制度訂得再好,也起不到相應的激勵和約束作用。此次工資結構調整,強調對廣大職工進行定期考核,即半年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員,其崗位工資應降低一個檔次;對于連續兩年考核優秀的人員,也應相應地晉升。上述這些標準還需要反復推敲,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