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貿易逆差成因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李美娟1,2劉睿2作者單位:1.復旦大學2.云南師范大學
(一)以境外消費為主
從國際形勢來看,在4種教育服務貿易形式中,境外消費因其的便利性,以及對成員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優勢,成為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的貿易形勢。大規模的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境外消費也成為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趨勢。
(二)空間分布不對稱
我國留學生生源輸入主要來自亞洲、南美洲以及大洋洲,人數占輸入留學生生源的94%。我國留學生生源輸出主要集中在美國、英國和德國。我國留學生總數的67%被全球6大留學目的國接納,這6個國家及其接納留學生的份額分別為:美國(23%)、英國(12%)、德國(11%)、法國(10%)、澳大利亞(7%)和日本(5%)。可以看出,中國國際教育貿易具有生源輸入與生源輸出分布不對稱的特點(如圖1、圖2所示)。
(三)數量逆差大
隨著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市場不斷開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人員。1998年來華留學人員為4.3萬人,到2005年增長到14萬余人,2006年至2010年期間迅速發展,至2010年來華留學人員達到26萬余人,來華留學人數平均以年20%的速度增長。然而,我國也是留學生的輸出大國,自1987年至2007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數累計已突破100萬人次,留學規模在30年間就擴大了168倍。2000年出國留學還僅有40000人次,2004年就已突破110000人次,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以30%的年增長率迅速發展。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受就業難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影響,我國留學人數增長勢頭更加強勁。2010年當年出國留學人數達到28.47萬人,2011年我國更是經歷了出國留學“井噴”式增加的一年,2011當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達到33萬人次。我國的生源流出速度明顯大于生源流入的增長速度,這也直接造成了我國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中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
(四)金額逆差大
從資金的流動上來看,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的費用支出遠遠大于來華留學人員的費用收入。以1997年我國所指定的《自費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為例,以博士生最高學費34000元/學年計算,加上生活費及其他費用,一個來華留學生每年約10萬元在華支出計算,2010年我國約有265億人民幣的收入。然而,出國留學的成本卻是來華留學成本的2~4倍,以人民幣計算,在美國留學每年花費在20萬人民幣以上,去英國約15萬人民幣,去加拿大12~15萬人民幣,去日本14~17萬人民幣,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每年也需要8~10萬人民幣。以平均每年18萬人民幣計算,以2010年出國留學人員數據計算,我國約有512億人民幣的教育資金流向國外。
(五)人才外流嚴重
截至2011年底,我國累計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224萬人,其中改革開放后,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82萬人,出國留學歸國率約36.61%,這個比率遠低于其它國家。按照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的起飛階段,回歸率與滯留率之比約保持在2:1為最佳,該比例被稱為“黃金回歸比例”。然而目前中國回歸比例遠遠低于該標準。低留學歸國率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國大批人才的流失。
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逆差形成的原因
(一)經濟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
雖然我國繼續深化發展“科教興國”戰略,但直到2010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還不能達到GDP的4%,這相對于發達國家教育投入占GDP的5.5%,部分發展中國家教育投入也占到了GDP的4.5%,我國的教育投入無疑還是相當不足的。教育投入的不足,一方面限制了我國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難以有效提供對外教育服務。導致我國的高校規模相對于國內高考考生規模相對不足,設施更新相對滯后,難以滿足高等教育與科研的需求,同時使得師資力量無法滿足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我國高等學校師生比在2010年達到1:11,即每名高校教師可服務約11名在校學生,然而德國的高校師生比為1:3,臺灣部分地區高校師生比更是達到了1:2。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限制了高校師資力量的發展,在客觀上也導致了我國高校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中缺乏競爭力與吸引力,擴大了我國的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逆差。
2、供需關系不平衡
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追求更高的教育服務質量,在國內教育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現有的國內教育資源難以滿足人民的需求,因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教育資源相對豐富、教育產業相對發達的國家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對于來華留學的學生來說,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的政治經濟穩定,國內環境良好,留學成本較低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有來華留學的傾向,來華留學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然而,由于來華留學市場規模有限,我國教育國際化程度較低,國家對于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資源投入不足,以及人民幣升值,來華留學的成本略有提高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國際教育服務供給遠遠難以滿足上升的國際需求,也導致了貿易逆差的擴大化。
3、貨幣匯率差價因素
由于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市場普遍實行以美元結算的標準或以本幣結算的標準,因而不同國家貨幣的匯率差額從客觀因素上導致了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的形成。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以及人民幣在國際支付領域內的地位不斷提高,國際購買力增強,貨幣匯率差價因素對我國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的影響將越來越大。一方面,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國內留學生出國留學的成本相對降低,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夠負擔并更有意愿讓子女到發達國家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對于來華留學的學生來說,人民幣的升值造成了來華留學的成本增加,使得我國在教育服務貿易中的成本優勢降低,部分有意愿來華留學生動搖或選擇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交流學習。
(二)政策制度方面
1、醫療保障制度不完善
對于到國外求學的留學生來說,一方面要負擔本人的學費支出,另一方面要擔負相應的生活開銷,能否得到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對于留學生選擇留學目的國有著重要影響。許多發達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已比較成熟。如在英國,只要留學超過6個月,就可以享受國家健康體系的免費服務,無需購買醫療保險,這是國際上對留學生醫療服務保障的最佳范例。日本國際教育交流協會設立了“外國留學生醫療補助制度”,在日本留學超過一年的留學生,只需要進行外國人登錄程序,即可加入日本醫療保障體系,每年只需負擔約600-1000元人民幣的醫療服務費用。甚至在泰國留學,留學生購買醫療及意外保險后,可在一年內進行基本的醫療治療,以及提供意外賠償。而我國教育部從2000年起開始為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來華留學生購買醫療保險,并于2003年與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綜合保險的合作協議》,以規范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來華留學生的綜合保險服務。而對自費留學生只是規定其可在任何一家保險公司購買保險,這對于超過90%的自費來華留學生,這種做法顯然對大多數自費留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2、獎學金激勵制度受益面不大
獎學金是吸引外國留學生的一種重要武器,發達國家的各類獎學金政策,有效地支持和吸引了各國留學生前往該國留學。日本對各國留學生設立了名目繁多的獎學金,每年約50%的留學生獲得了各類獎學金和學費減免,金額從每月1萬-23萬日元不等。美國是世界上提供獎學金最多的國家,獎學金覆蓋大學本、碩、博等階段,如果學生符合要求,拿到包括學費和生活費的全獎并不是難事。在韓國留學的外國學生,優秀生最高可獲得四年學費、生活費全免及每月生活費補貼的獎學金,一般學生也可至少獲得30%學費減免的獎學金。相比之下,我國因經費短缺,針對外國留學生的獎學金種類及金額都非常有限,除了對少量公費留學生(7.9%)提供政府獎學金外,對占留學生總數92.1%的自費留學生則很少有相應的激勵性財政手段;而大部分高等教育機構以及民間團體、企業則由于缺乏對其重要性的認識和受到資金來源的限制,更是很少為外國留學生提供專項獎學金,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
(三)環境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環境因素也是造成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這其中包括了自然環境因素和人文環境因素。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階段,在進一步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條件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得經濟發展的事件大量出現;同時,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小,但各類能耗和排放總量大。相對而言,經濟發達國家大部分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他們主要發展低能耗、低污染工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和服務業,這對提高國內環境提供了重要保證。此外,他們由于人口少與人均資源豐富的優勢也保障了本國優良環境條件。我國大量留學生生源流出且歸國率低不僅有自然環境的原因,還有人文環境的因素。人文環境包括就業機會、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等。由于我國人口眾多,高等教育畢業生就業越來越困難,從而導致越來越多的優秀畢業生選擇到國外繼續深造或到外國工作,而外國來華留學生考慮到畢業就業問題也對選擇來華留學產生顧慮,從而導致我國教育服務貿易逆差更加擴大。
改善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的對策建議
(一)促進國內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
提升國內教育服務的質量,發揮國內教育的優勢與特長,促進國內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是改善我國教育服務貿易逆差的根本措施。從近幾年的統計資料來看,我國學生留學歸國卻處于世界低水平行列,這反映出我國人才流失嚴重,也反映出國際高質量教育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我國只有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才能夠留住國內人才,才能夠從源頭上控制留學生的輸出,減少過熱的國際教育服務進口。在發展公立高等教育的同時,應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完善民辦教育管理體系,為民辦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民辦高校不僅僅是發展我國國內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該成為吸引來華留學生的主要部分。以美國為例,美國往往被認為是私立高等教育的中心,美國歷史上有很長時間高等教育是以私立大學為主導的,目前40%的到美留學生選擇了美國私立高校。而在我國,截至2008年,民辦高校數目占普通高校總數的28.2%,民辦高校在校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19.4%。因此,提高民辦高校的的質量,吸引境外留學人員到我國民辦高校留學,不僅有利于改善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逆差,更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和帶動我國民辦高等教育,乃至我國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
(二)發揮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
一是利用我國在中國語言文化教育方面的絕對優勢,擴大漢語教學出口。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力的強盛,世界各國有加強對中國了解的愿望和要求。國際上學習漢語的需求越來越大,專門來華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也大幅增加。孔子學院在國際教育領域的發展推動和支持了我國漢語言文化在國際上的發展。此外,隨著中國影視劇的出口增加,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戲曲、武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契機,提高對外漢語、戲曲、中國武術等專業的教學水平,擴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前來求學,促進我國教育境外消費服務貿易的發展。二是充分發揮成本比較優勢,做好科技領域服務貿易市場的開發。近年來隨著我國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的發展,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在這些領域的差距正逐漸縮小,相對于部分發展中國家甚至是占據優勢。應充分利用我國在這些優勢產業中的特長,向其他國家提供教育培訓與服務,尋求更多的教育服務市場。三是充分發揮我國專業基礎教育方面的比較優勢。相對于國外高校的培養模式,我國的專業基礎教育采用了更加嚴格的專業課培養模式,對學生的要求也更加嚴格。此外,隨著高校教育改革,彈性教學制度的確立,選課系統的完善,我國的專業基礎教育更加符合國際化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根據消費者的偏好,發揮專業基礎教育的比較優勢。
(三)轉變教育服務貿易觀念,將教育服務行業產業化、國際化
應及時轉變觀念,在考慮教育社會公益性的同時,把立足點放在教育的服務化、產業化、國際化上面來。只有建立這樣一種現代的教育理念,才會不斷地擴展我國的教育規模,發現新的教育服務市場,提供各種令人滿意的教育和培訓服務。目前,各國都將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作為促進國際貿易發展、國家教育發展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美國于1961年建立“國際發展署”專門負責與外國政府達成國際教育服務項目,將國際教育服務發展到國家戰略層面。加拿大在聯邦國際貿易部建立教育推銷顧問委員會以及國際教育推銷辦公室。澳大利亞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實施以規范和加強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科倫城計劃”,并在亞洲各國建立“澳洲教育中心”,制定了《海外學生教育服務法》,多方面保障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相比于上述國家,我國主要強調了教育的公益性,忽略了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服務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化。只有進一步改善教育行業與企業的關系,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認證體系以及撥款機制,并不斷地增強法律約束,才能進一步推動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良性發展。
(四)擴大招生渠道,發展多元化國際教育服務貿易
擴大招生渠道,要進一步整合高校資源,發揮合作辦學的作用。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在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是以中國學生對外流動為主,而外國學生的流入量相對較少,中外合作辦學市場具有極大的潛力。因此,應進一步推進外國學校與我國高校的合作辦學項目,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與此同時,進一步放寬我國教育資本限制,促進優質的民辦學校參與國際教育服務市場,也是促進招生主體多元化的有力方式。另外,我國還需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把我國教育推向國際市場。政府可以通過多舉辦國際教育展擴大中國大學在海外的影響,特別是我國具有領先優勢的學科與著名的高等院校,使世界各國更了解我國各大高校的發展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教育中心,在海外設立機構,招生信息,為我國的教育機構在全世界推銷教育產品和服務提供一切方便。
(五)建立國際教育服務的法律與政策支持
1、法律支持
為促進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規范化發展,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服務貿易總協定》中的相關條款,以及WTO對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相關條款規定等。盡快建立健全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法規體系,使之既符合國際教育服務的發展要求,同時又能夠保護我國的合法利益。將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稅收條款、優惠條件等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增強透明度,真正促進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法制化。
2、醫療保障制度
目前我國針對來華留學生的綜合保險,根據2003年教育部與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簽署的合作協議,其主要對象為在華享受政府獎學金的學生,然而90%的來華留學生為自費學生,顯然這樣的保險制度并不符合進一步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要求。隨著我國醫療保險體系的完善,可以考慮將留學生納入自費醫療保障的對象,以維護在華留學生的利益。
3、留學生獎學金支持
我國目前除政府提供的留學生獎學金外,高校很少能拿出資金來設立獎學金,而一些發達國家則通過多種渠道為留學生提供豐富的獎學金。如日本政府于1954年由文部省創設了“國費外國留學生制度”,支持地方公共團體、民間社團設立各種面向留學生的獎學金。在美國,對留學生提供了各種獎學金機會,除國家獎學金外,各大院校、院系也向優秀學生提供大量的獎學金。我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一方面由政府撥款設立獎學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民間團體、工商界人士出資設立專項基金以資助海外留學生在華的學習和生活,多渠道籌集資金,從而吸引更多留學生來華。
(六)發揮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后發優勢”,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
雖然我國在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上存在比較劣勢,同時存在起步晚、起點低等不利因素,然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比較優勢與劣勢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相對于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開拓者,后發展的國家能有效地借鑒成功國家的經驗,從而改善本國貿易條件。因此,盡管我國在發展教育服務貿易的道路上起步較晚,面臨較大困難,但我國可以通過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在發展教育服務貿易過程中的成熟經驗,廣泛比較和總結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并結合本國國情,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服務貿易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