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選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選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是企業理財活動所希望實現的結果,同時又是評價企業理財活動是否合理的基本標準。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將產生不同的財務管理運行機制。因而,科學地確定財務管理目標對于完善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和優化企業財務管理行為,實現財務管理系統的良性循環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近幾年來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問題的研究,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以至于實務工作者無所適從。筆者認為,研究財務管理目標,要以理財環境為出發點,理財目標的確立,既要符合企業理財活動的客觀規律,體現宏觀經濟體制和經營方式的要求,又要充分考慮企業財務管理的實際狀況,使其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財務管理目標、現實選擇

1緒論

1.1研究背景

在全國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本文針對此環境主要闡述了中西方財務管理目標理論的歷史沿革及現狀,并針對目前我國財務管理目標理論中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進行了評析(主要包括“經濟效益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評析)。目前在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實現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丫企業改革目標,我國的“企業治理結構”正面臨著由“股東至上”治理邏輯向“共同治理”治理邏輯的轉變,為適應這以一理財環境的變化,“企業價值最大化”應為現時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最佳選擇。同時本文根據目前我國企業改革實踐中實行的“股東至上”的治理邏輯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提出了企業財務治理結構的創新思路,并針對“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理財目標存在的計量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進而試圖建立起“企業價值計算模式”。一方面,為財務管理目標的確立提供一種理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為評價企業理財工作的實際效果提供一種判別標準,增強其現實的可操作性。

1.2研究現狀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在我國明確提出是近幾年的事情。綜觀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歷史沿革及現狀,回顧我國經濟建設的實踐和理論的發展過程,可將其發展過程歸納為如下三個階段:

1.2.1計劃經濟體制下“任務型”的企業理財目標階段即“產值最大化”理財目標階段

為了清楚地理解這一理財目標階段,現分層次說明如下: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顯著特征

財務管理目標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所期望達到的目的。它有一些顯著的特征:(1)整體性。指提出目標的經濟主體的活動必須具有完整的管理環節,即必須有事前的計劃和預算、事中的組織和控制以及事后的分析與考核。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提出目標,以作為編制計劃和預算的根據和努力方向,否則,在主觀上缺乏提出目標的驅動力和保證目標實現的措施,也就不可能真正提出目標,若提出,也只能是毫無指向和目的的臆想。(2)內生性。財務目標的產生源于經濟實體自身的的需求,為著經濟實體自身的需求,由經濟實體獨立提出,而不是經濟實體外部強加的。(3)積極性。財務目標的提出是建立在經濟實體積極的基礎上的,其提出的動因來源于自身管理的需要,其提出的過程是主動積極的,其實現也是主動積極的努力,而不是為了迎合經濟實體外部的某個單位、組織或個人的暗示或指示,也不是消極的應付任何他人所賦予的任務。財務管理的任務則不一定具有上述特征,它可能來源于經濟實體外部,也可能由經濟主體自行制定。若本經濟主體自行制定財務任務,也只能是服從外部要求或服從本經濟實體的財務目標。財務任務的存在則不一定依據經濟實體管理活動環節十分健全的情況,如我國在根本談不上管理的十年動亂時期,財務活動仍然具有任務,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任務的執行也必然消極和被動。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高于企業財務管理的任務

財務目標高于財務管理的任務。財務目標屬于第一層次的概念,它要受到企業在一國經濟體制中的地位的影響,若企業在丫國經濟體制中具有獨立的地位,企業將會根據企業的目標明確自身財務管理的目標,以確保企業目標的實現,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制定在具體的財務管理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務。若企業在一國經濟體制中處于不獨立、從屬地位,那么它就只能服從其所從屬的外部或上級的指令或任務,也就無目標可言。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值最大化”的理財目標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具備產生企業理財目標的條件,企業的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集中,企業的經營方式是單純的生產型。其主要任務就是執行國家下達的總產值目標,企業領導人職位的升遷,職工個人利益的多少,均由完成的產值計劃指標的程度來決定,這就決定了企業必然要以總產值作為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同時,人們不自覺地把總產值最大化當做財務管理的基本目標。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目標存在如下缺點:(1)只講產值,不講效益。在產值目標的支配下,有些投入大于產出,造成虧損,減少利潤,但因為能增加產值,企業仍愿意增加投入。(2)只講數量,不求質量。追求總產值最大化決定了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只重視數量而輕視產品質量和種類,因為提高產品質量,試制新產品都會妨礙產值的增加。(3)只抓生產,不抓銷售。在總產值目標的驅動下,企業只重視增加產值,而不管產品是否能銷售出去,因此,往往出現“工業報喜,商業報憂”的情況。(4)只重投入,不講挖潛。總產值最大化目標還決定了企業只重視投入,進行外延擴大再生產,而不重視挖掘潛力,更新改造舊設備,進行內涵擴大再生產。因為更新改造容易對目前產值的生產產生不利影響,也不能大量增產。相反,采用粗放式經營,大量投入則往往使產值指標易于完成。由于總產值最大化目標存在上述缺點,因此,把總產值最大化當做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不符合財務運行規律的,這只是一種錯誤。

1.2.2二十世紀80年代,告別計劃經濟體制以后的“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理財目標階段

我國企業在告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后,企業經營方式由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在由放權讓利轉為完善經營機制,開始實行政企分開、兩權分離的過程中,人們開始扭轉過去“產值最大化”的作法,企業財務管理便圍繞著利潤的增長來進行。有些學者也明確提出了“利潤最大化”的主張,如“用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理財務目標是一種客觀的選擇,我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完整表述應該是:在履行足夠的社會責任的基礎上追求利潤最大化。;所J潤最大化理財目標在我國和西方都曾是流傳甚廣的一種觀點,在我國實務界尤有重大的影響。具體說來,又有兩種表示方法:

利潤總額最大化

一般所講的利潤最大化,就是指反映在企業“利潤表”中的稅后利潤總額的最大化,在提法上并不持別標明“總額”二字。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理財目標是有一定道理的。m利潤額是企業在一定期間經營收入和經營費用的差額,而且是按照收入費用配比原則加以計算的,它反映了當期經營活動中投入(所費)與產出(所得)對比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企業追求利潤增長,就必須加強管理,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成本,這都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2)利潤是增加業主投資收益,提高職工勞動報酬的來源,也是企業補充資本積累、擴大經營規模的源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潤的多少不僅體現了企業對國家的貢獻,而且與企業和職工的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利潤最大化對于國家、企業和職工都是有利的。(3)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倡企業最大限度地謀求利潤,對于改變人們對利潤的偏見、糾正那種“只要出東西,賠賺沒關系”的片面做法,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在實踐中也暴露也一些問題。(1)利潤總額是一個絕對數,它沒有反映所得利潤額同投入資本額的關系,因而不能科學地說明企業經濟效益水平的高低,不便于在不同時期,不同企業之間進行比較。(2)如果片面強調利潤額的增加,有可能使得企業產生追求短期利益的行為。例如,實行“兩包一掛”(包上交國家利潤,包完成技術改造任務,實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的承包經營制時期,一些企業為了完成承包的上繳利潤任務和達到工資總額增長的目的,往往費用少攤,損失不計,廢品按正品估價,材料盤虧不反映,利大的商品積極推銷,冷背的商品長期積壓等等。這樣做的結果,企業利潤虛增,資產虛估,把許多潛虧留在賬上。一旦進行清產核資,這些潛虧就要演變成明虧,使企業和國家都背上沉重的包袱。這里我們需要注意,對利潤最大化目標的缺點應當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不少論著都對它異口同聲的指責說,利潤最大化中的利潤是一定時期內實現的利潤價值,它沒有說明利潤產生的時間,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而且也沒有有效地反映風險問題,可能導致企業不顧風險大小而一味地追求最多的利潤。這里應該看到,如果采用利潤最大化的觀點,在業績評價時用來與目標利潤額進行比較的是實際利潤額,而不是預測利潤額,實際利潤額不是未來值,當然就不存在折成現值的問題,也無法估量它在今后可能遇到的風險。所以這種指責實際上是在“未來收益貼現值”方法的角度來要求企業當期實現的利潤額,這是不現實的。但是該觀點確實不能說明企業未來獲得的收益和風險的大小。

1.2.3權益資本利潤率最高

針對利潤總額最大化目標的問題,我國一些學者提出了權益資本利潤作為考察企業財務活動的主要指標。如“財務管理的總目標是要在遵守國家法規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追求本金(資本)利潤率滿意值。氣實際上與西方則提出每股利潤最大化的觀點較一致。這一指標的特點是把企業實現的凈利潤額同投入的自有資本(或股本股數)進行對比,能夠恰當地表明企業盈利水平,因而對財務分析、財務預測都有重要的作用。當然,這個指標尚不能避免企業的短期行為和不能預測企業未來的收益及風險這兩個缺陷。不過我們也應看到,追求短期利益的行為在實行承包經營制條件下是比較突出的,而在一般情況下這種傾向的發生主要是經營者利益同所有者利益不一致而產生的結果,我們只要合理地協調經營者同所有者的矛盾(如果讓經營者持股、延長其任用期限等),這個問題是可以適當化解的。

1.3二十世紀90年代至今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學術爭論階段”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知識經濟的悄然興起,企業財務管理的內部外部運行機制不斷改革和完善,人們認識到了“利潤最大化”理財目標的缺陷。在理論界提出了如“所有者權益最大化”、“股東權益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觀點。目前對此問題的研究理論界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下面是在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理論研究中提出的一些觀點,現匯總如下表:

序號

主要觀點

持此觀點

提出的年份

1

利潤最大化

陳毓圭

1992

2

凈現值最大化

陳毓圭

1992

3

股東財富最大化

陳毓圭

1992

4

現金股利最大化

劉貴生

1992

5

經濟效益最大化

王化成

1994

6

產值最大化

王化成

1994

7

投資者、經營者和社會利益最大化

朱海芳

1996

8

超利潤目標

潘經民

1996

9

根本目標是資本增值核心目標是經濟效益直接目標是利潤

張先治

1997

10

綜合現金凈流量最大化

向顯潮

1996

11

長期資本增值

陸正飛

1996

12

所有者財富最大化

郭復初

1997

13

企業價值最大化

王化成

1999

14

權益資本最大化

王慶成

2000

一般認為,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是“經濟效益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觀點。

1.4研究目的和意義

目標是系統所希望實現的結果。根據不同的系統所要解決和研究的問題可以確定相應的目標。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又稱為企業理財目標,它是企業進行理財活動所要實現的目的或結果。為了完善財務管理的理論結構,有效指導財務管理實踐,必須對財務管理目標進行認真地研究。因為財務管理目標直接反映著理財環境的變化,并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做適當的調整,它又是財務管理理論結構中的基本要素和行為導向,是財務管理實踐中進行財務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不研究財務管理的目標,就無法正確確定財務管理的理論結構。

財務管理目標制約著財務運行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方向,是財務運行的一種驅動力。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會產生不同的財務管理運行機制,科學的設置財務管理目標,對優化理財行為,實現財務管理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財務管理目標作為企業財務運行的導向力量,若設置偏差,則財務管理的運行機制就很難合理。因此,筆者認為,財務管理目標的問題,既是建立科學的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需要,也是優化我國財務管理行為的需要,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

2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

2.1關于經濟效益最大化

目前,不少論著主張把我國企業的理財目標確定為經濟效益最大化。如“在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目標是提高經濟效益;‘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根本目標是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是最佳選擇”。

以提高經濟效益或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我國企業理財目標的總思想是有客觀依據的。黨和政府一再強調,要“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要“始終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必須在提高經濟效益上下工夫”。從某種意義上講,提高經濟效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應體現這一要求。作為企業價值管理的理財活動,對于提高經濟效益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其他管理不可替代的功能。提出經濟效益最大化對于揚棄過去實際上推行了的“產值最大化”目標也有積極的作用。

但是,提高經濟效益或經濟效益最大化可以作為理財目標的總思路,卻不能作為理財目標本身。提高經濟效益或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一種定性的要求,無疑是合理的,然而卻缺少可操作性。經濟效益本身不是某一具體的經濟指標所能表示得了的,它需要借助一些經濟指標來加以表現,與此相聯系,對它也難以進行控制,難以追溯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樣宏觀的戰略目標,尚且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導下按照“三步走”的部署,分別確定國民生產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樣具體的數量要求,作為微觀價值管理的財務管理的目標,更應該能夠用各單位的量化指標來表現,否則是不可能落到實處的。可見,具有可操作性是確定理財目標的一項重要約束條件。我們應該在提高經濟效益或經濟效益最大化這一總的目標思想指導下,探尋一個可以具體應用的理財目標。

2.2關于“企業價值最大化”

2.2.1企業價值最大化應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

企業價值又稱企業財富,是指企業全部資產的內在價值,既資本的收益價值,是以資產的現金流為計價基礎反映資產的未來獲利能力的價值。通俗地講企業本身值多少錢。“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指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采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企業的總價值達到最大,又稱“企業財富最大化”。這一定義的基本思想是將企業長期穩定發展擺在首位,強調在企業價值增長中滿足各方利益關系。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選擇“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是適應了“公司治理結構”這一理財環境的變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同時,在當今企業發展中,科技已成為第一生產力,軟資源與硬資源相對地位的變化越來越明顯,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在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的本質上是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它包含著股東、債權人、經營者、生產者、消費者、供應商、政府等其它利益相關者,而企業的效率則需建立在利益相關者平等的基礎上,只有其它利益相關者利益得到保護和合理的滿足,才能有利于企業價值最大化;而企業價值實現了最大化,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則都能有所增加。這樣,在共同治理的治理邏輯下,企業財務管理達到了一種良性循環。

2.2.2影響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各利益相關者

要想確立科學的財務管理目標,必須分析究竟哪些利益關系人會對企業理財產生重要影響。與企業有關的利益集團很多,但不一定對企業理財產生重大影響,那磨,究竟哪些集團對企業理財,進而會對財務管理目標產生影響呢?筆者在此提出以下三條標準:(1)必須對企業有投入,既對企業有資金、勞動或服務方面的投入;(2)必須分享企業收益,即從企業取得諸如工資、獎金、利息、股利和稅收等各種收益;(3)必須承擔企業風險,即當企業失敗時,會承擔一定損失。筆者認為,根據這三個標準,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利益集團主要有以下四類:

1、企業所有者。所有者對企業理財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來進行的。從理論上講,企業重大的財務決策必須經過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的表決,企業經理和財務經理的任免也由董事會決定,因此,企業所有者對企業財務管理有重大影響。

2、企業債權人。債權人把資金借給企業后,一般都會采取一定保護措施,以便按時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因此,債權人必然要求企業保持良好的資金結構和適當的償債能力。當然,債權人權利的大小在各個國家有所不同,在日本,債權人尤其是銀行對企業財務決策會產生巨大影響。

3、企業職工。企業職工包括一般員工和企業經理人員。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真正在企業中傾注心血的其實還是企業的職工,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企業的發展,物質資本所有者要想獲得更多的投資收益,必須依賴人力資本所有者,而且這種依賴越來越強。由于現代市場經濟下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就必須有來自人力資本的創新能力。如果沒有富有創新能力的職工支持,即使要維持企業現狀都難以做到。他們為企業提供了智力和體力的勞動,必然要求取得合理報酬。職工是企業財富的創造者,他們有權分享企業收益:職工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緊密相關,當企業失敗時他們要承但重大風險,有時甚至比股東承擔風險還大。因此,在確立財務管理目標時,必須考慮職工利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職工的利益更應優先考慮。

4、政府。政府為企業提供了各種公共方面的服務,因此要分享企業收益,要求企業依法納稅,對企業財務決策也會產生影響。政府經常通過政策誘導的方式影響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

當然,除了以上四類利益集團以外,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還有其他利益集團,但均沒有以上四個方面重要,在此不贅述。顯然,從經營者理財來說,以上利益相關者都能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影響:股東大會或董事會通過表決決定企業重大的財務決策,董事會直接任免企業經理甚至財務經理;債權人要求企業保持良好的資金結構和適當的能力,以及按合約規定的用途使用資金;職工是企業財富的創造者,提供人力資本必然要求合理的報酬;政府為企業提供了公共服務,也要通過稅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構成了企業的利益制衡機制,如果試圖通過損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獲利,結果就會導致矛盾沖突,出現諸如股東售股票、債權人拒絕貸款、職工怠工、政府罰稅等不利現象,從而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損害了企業的價值。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財務管理目標應與企業多個利益集團有關,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環境下,某一利益集團可能會起主導作用,但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不能只強調某一利益集團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團的利益于不顧。從理論上來講,各個利益集團的目標都可以折中為企業長期穩定發展和企業總價值的不斷增長,各個利益集團都可以借此來實現他們的最終目的。

3財務治理結構的創新

“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理財目標的確立正是適應企業治理結構由“股東至上”治理結構向“共同治理”治理結構轉變而確立的。財務管理目標制約著財務管理運行機制,因此在“企業價值最大化”理財目標制約下財務治理結構作為處理企業財務關系的一種制度也面臨著創新。

企業治理的核心是財務治理,公司法所規定的公司治理權配置的核心是財務治理權的配置。依據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框架下產生的“共同治理”,邏輯,企業財務治理結構也應當進行相應的變革與創新。其要點是:

3.1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財務管理

利益相關者對企業不僅有財務利益要求,而且也都應有參與企業財務治理的資格和權利。這個原則在實踐中的貫徹方法,應是利益相關者共同組成企業財務治理結構,尤其是讓員工、債權人等第一級利益相關者進入財務治理結構。財務是分層管理的。企業財務應當劃分所有者財務、經營者財務和財務經理財務三個層次,并認為經營者財務處于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同時,財務還是分權治理的,財務決策權、財務監督權與財務執行權分而治之,分屬于三個彼此獨立的財務治理機構,即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監事會及以總經理為首的行政指揮系統。讓員工、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進入財務治理結構,實際上主要是進入財務決策機構和財務監督機構。這個做法,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實際上已經成為西方企業財務治理制度演進的一個趨勢。如1988年德國100家大公司的496名監事中,員工代表平均占48.9%,英美法系國家雖不要求員工直接進入董事會,但通過勞資糾紛的談判參與多層次的財務決策己是普遍現象,此外,銀企人事結合也已成為西方企業財務治理的重要機制之一。1983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25名董事中,金融界占5名。鑒于銀行是我國國有企業資金的最大供給者和企業風險的最大承擔者,建議在設計我國企業的財務治理機制時也不要忽視銀行的參與作用。

3.2人力資源最大者擁有最重要的財務控制權

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企業財務治理,并不等于控制權要平均分配,主要的財務控制權總是由經營者掌握。這以經營者財務處于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的觀點是一致的。歷史地看,企業經營者經歷了一個從“財務資本最大者”向“人力資本最大者”的演進過程,并且這一過程與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過程是相吻合的。據美國學者統計,1950年時企業最高領導層中有30%是富豪家族的后裔,而到1976年就只有10%了。另外,在200家大工業公司中,屬個人所有或家族所有的在1929年占到55%,而到1963年只占15.5%。現在,除幾少數大的家族仍握有一些企業的多數股票外,其他家族的股票大部分都已分散出售,家族的成員也幾乎全部退出大企業的領導,只有幾少數的家族后裔仍在一些公司的董事會中掛個名,并不擔任實際職務。

3.3金融機構參與財務治理

財務相機治理的含義通常也被解釋為一種在有銀行舉債條件下的控制權配置。意思是:經營者主導財務控制得以保持的條件是企業財務生存能力,當經營者償債困難時,銀行就會出面干預企業財務與經營。人力資本主導企業財務治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經營者治理財務無效時,財務控制權就會向非人力資本或財務資本所有者轉移。財務資本所有者主導控制的選擇依據,是對企業貢獻和風險的大小,這對不同類的企業是有差別的。在股權分散的公司或銀行資金占主導的公司里,貢獻和風險承擔最大者通常是銀行,銀行在企業財務出現困難時主導財務控制,也是80年代以來新型銀企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美國學者明茨和施瓦茨對1977-1981年間美國主要金融機構通過貸款干預和控制工商企業的42個案例的研究,證明了財務相機治理機制的現實性。

3.4知識和信息專家參與財務治理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財務治理結構尤其是作為財務決策機構的董事會,應當是知識型的。做到這一點,董事會成員中除各類利益相關者代表外,還應吸納外部的知識和信息專家參加,這些專家的職能是參謀型而不是控制型的。近一、二十年來,許多西方大公司的董事會構成中外部董事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如IBM公司有74%,英特爾公司有62%DEC公司有91%。他們中的大部分不是產權所有者代表,而是有知識和經驗的相關公司的領導人、大學教授、律師、咨詢專家和社會知名人士等。另一種讓知識和信息專家參與財務治理的方法,是在董事會下組建有他們參加的“財務委員會”。

4結論與建議

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我國企業現階段理財目標的較好選擇,應該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即通過企業的合理經營,采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均衡關系,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理財目標體現了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深層內涵,符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企業價值的創造是企業理財的核心,企業價值可用企業資本內在價值計量,即以資產的未來獲利能力來衡量。根據資產負債表的平衡關系:資產=負債十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表的左方以資產的實物構成反映了企業資本的構成,資產負債表的右方以資金的來源構成反映了企業資本結構,由此筆者設計出企業價值計量的兩種方法:一是適合于一般企業價值計量的方法為資產現值評估法,二是適合股份公司企業價值計量的方法,即用“股權資本內在價值+負債資本內在價值”計量。從而解決其計量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靳新、王仕成、劉俊彥主編:《財務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湯業國《中西方企業財務管理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版。

3同等學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工商管理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

4王化成:再論財務管理目標,《財務與會計》1999年第3期。

5郭復初:也談財務管理地位、目標、觀念、環節,《香港管理會計》,1999年1期

6祁懷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研究》,博士學位議論文,1999年第一期

7.何清波、邢建平:《企業財務策劃》,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

8吳久琴、吳久榮: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中國財經報》1999年6月24日

9陳漢文,林志毅.嚴暉: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研究》,1999年第5期。

10王慶成: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思考。《會計研究》1999年第10期。

11劉玉廷:關于會計中國特色問題的思考,《會計研究》2000年第8期。

12李心合:知識經濟與財務創新,《會計研究》2000年第泊期。

13周守華、楊惠敏:從公司治理結構,透視財務管理目標,《會計研究》2000年第9期。

14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領導小組辦公室:《財務管理》,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15于長春:彌補國有企業出資人財務監督缺位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2004年第6期

16美費雷德·J·韋斯頓、托馬。E.科蘭普著:《管理財務學》,2004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津县| 青神县| 浦江县| 枣阳市| 镇原县| 宣恩县| 花莲县| 吉安县| 临沭县| 凤阳县| 拜泉县| 荣昌县| 武定县| 栾川县| 沈丘县| 当涂县| 寻乌县| 江陵县| 滦南县| 成武县| 萍乡市| 怀远县| 淳化县| 攀枝花市| 炉霍县| 黄平县| 黑山县| 遵化市| 南丹县| 铁岭市| 昂仁县| 南安市| 耿马| 淮滨县| 梁平县| 兴山县| 仁布县| 博乐市| 信丰县| 苏州市|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