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生生態道德培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首先分析了美麗中國視域下強化醫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其次分析了美麗中國視域下醫學生生態道德現狀及醫學生生態道德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美麗中國視域下強化醫學生生態道德培育的對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促進生態道德教育進入國民教育體系;增強維系力量,構建全域覆蓋的生態道德教學體系;加強制度建設,構建生態道德教育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美麗中國;醫學生;生態道德;頂層設計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執政理念的生態化轉型和綠色化變革。為此,十八大要求“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和“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1]。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首次明確要求“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2]。生態道德作為一種新型道德,是人類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所應具備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規范的總和,其核心是正確看待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協調發展。生態道德拓展了道德的范疇,承認了自然的內在價值性、主體性和文明性,肯定了自然存在和發展的“權利”,明確了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在生態文明建設業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理想的新常態下,生態道德應盡快納入道德教育的范疇并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之中。醫學生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的接班人,其生態道德素養直接關系著個人的道德修養。因此,加強對醫學生的生態道德培育,提升其生態認知、生態認同和生態責任,既有助于促進醫學生醫德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又有助于引導其成為傳播、弘揚、引領、踐行生態文明的生力軍。
1美麗中國視域下強化醫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重大意義
1.1是適應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呵護生命的現實需要
維護人類健康、呵護生命是醫學的神圣使命,但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人類的健康和生存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由生態環境惡化直接或間接誘發的疾病不斷增長,如由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氣污染等導致的各種疾病的高發以及SARS病毒、艾滋病毒、埃博拉、黃熱病、H1N1流感病毒等病原體的肆虐導致的疾病,無一不是威脅人類健康、危害生命的巨大殺手。醫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疾病挑戰,現代醫學模式的生態訴求越來越強烈,將生態納入現代醫學模式的觀點已逐漸得到諸多學者的認可,如劉典恩、李艷梅、何裕民等都先后表達了這一觀點[3-5]。在此背景下,“生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呼之欲出,并將成為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的基本模式。在“生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導下,人們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等都將發生變革,如在確立疾病形成的原因時,不再將誘因僅僅歸結為由生物、心理、社會因素,也將包含生物、心理、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多種因素,與此相應的對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理念、范圍、技術手段等都將擴展到自然生態領域[6]。由此可見,“生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拓展了醫務工作者認識疾病和健康的視野,還將重塑其對自然生態的價值取向和倫理關懷,不僅關心人類自身的安全和健康,還將關注人類所處的生態、生活、醫療環境的安全和健康;不僅注重維護人類的心理平衡、體內生態平衡和社會生態平衡,還將致力于維護整個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這對預防和控制某些生態疾病、增進人類健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因此,強化醫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有助于醫學生更好地適應“生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在未來的醫護工作中能夠更加尊重自然規律,避免過度醫療行為,更好地關愛人類健康、呵護生命。
1.2是提升醫德,塑造美麗醫生的內在需要
醫學生作為生命的守護者,更應具有高尚的醫德,可謂“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因此,醫德教育是醫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永恒主題。強化醫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是提升醫學生個人道德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徑,是新時期醫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通過生態道德教育,將醫學生的道德情感從對人類生命的倫理關懷擴展到整個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倫理關懷,把人類生存發展權利與自然生存發展權利統一起來[7];將醫學生的道德責任感從強調現實個人利益延伸到人類乃至整個地球未來的利益,把維護人類安全健康與維護地球其他生命及生命支持系統的安全健康作為自己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觀念[8],促使醫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規范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新境界,促進醫學生真正成長為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生。
2醫學生生態道德現狀分析
圍繞生態道德的定義,本文主要從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道德行為規范兩個方面剖析醫學生生態道德現狀。
2.1生態道德意識
通過筆者近年來的教學提問發現,幾乎所有的醫學生都能意識到生態環境破壞對人類健康、生存和發展的危害性及生態文明建設、生態道德培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對生態文明、生態道德相關知識的關注程度和知曉程度并不高,絕大多數醫學生依然把生態文明建設簡單等同于生態環境保護,對生態道德的概念、內涵及生態文明理念等認知不足,對自身目前及將來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美麗中國過程中肩負的歷史使命和具體職責認識較為模糊。
2.2生態道德行為失范現象
相對生態道德情感和認知而言,醫學生遵守生態道德規范的情況不十分樂觀。醫學生對能源資源的節約意識較強,但自律性不高;對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率較高,且回收率較低;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關注不夠,消費力不足;對廢棄物的處理方式粗放,分類處理率低。
3醫學生生態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3.1高校生態道德教育體系缺乏
生態道德教育至今仍未正式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與各級教育相適應、相配套的生態道德教材體系、課程體系缺乏,醫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無法接受到系統的生態道德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生態道德教育應作為一種新型道德規范而成為國民教育的新使命、新內容和新要求,高校應承擔這一使命,在德育過程中發揮拾遺補缺的作用。但目前醫學院校生態道德教育也尚處在一個探索階段,沒有課程化、系統化、專業化;生態道德培育還面臨著教學體系缺失、師資力量不足等諸多困境。
3.2生態道德維系力量薄弱
生態道德屬于道德的分支,需要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內心的信念來維持。2006年,本著“構筑國民心靈生態屏障,開展生態道德教育,普及生態道德研究成果,加強生態道德建設”等宗旨,中國生態道德教育促進會正式成立;此后,北京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天津市生態道德促進會、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及其他省市的區域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先后成立,通過網絡宣傳、會議研討、成果展示、基地建設等多種形式開展了系列生態道德宣傳教育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全社會范圍來看,生態道德教育尚未形成合力,社會輿論導向作用不強。另一方面,多數家長由于從未接受過正規的生態道德教育,對生態道德知之甚少,加之對過分關注醫學生的文化成績而忽視道德培育,因而不能給醫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態道德家庭教育、引導和監督。而家庭學校教育的缺失、社會輿論導向的不足導致醫學生內心生態道德信念也不強,自律作用較弱。
3.3生態道德教育制度缺失
生態道德教育制度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態文明制度,是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有效保障,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應有之義。然而,當前無論是有關生態道德教育制度的理論研究還是實踐安排都較少涉及,與生態道德教育相匹配的考評制度、監督機制、獎懲機制、師資培訓制度等的缺失,導致生態道德培育的目標和任務不清、實施教育的組織機構及主體責任缺失、師資力量缺乏、嚴重阻礙了生態道德教育的有效實施。
4美麗中國視域下強化醫學生生態道德培育的對策建議
4.1加強頂層設計,促進生態道德教育進入國民教育體系
一要盡快修訂和完善生態道德學科體系設置,組織相關專家編寫高等學校生態道德普及教材,把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并制定相關配套扶持政策,切實保障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得以貫徹落實。二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進一步強化生態道德相關知識,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增加生態道德觀、生態審美觀及生態法制觀等基本內容,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增加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等生態哲學原理,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增加生態文化建設、生態價值觀、生態科技觀等,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增加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及政策動向等的專題教學[9]。三要在現有的醫學倫理學課程中,補充和完善生態道德的相關知識。
4.2增強維系力量,構建全域覆蓋的生態道德教學體系
根據十八大提出的“全面貫穿”與“深刻融入”的基本要求,必須將生態道德理念全面貫穿和深刻融入到學校教育、家庭引導和社會監督的各方面,構建全域覆蓋、全程覆蓋的生態道德教學體系,充分發揮各種教育因素的協同推進作用,切實提高生態道德的維系力量。在學校教育中,要將生態道德內容貫穿和融入到醫學生的專業教育、臨床實習、第二課堂活動、日常管理、校園文化及校園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全員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網絡育人、環境育人的有機結合。為此,要盡快構建生態道德教育資源綜合信息網絡平臺,鼓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生態道德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指導醫學生規劃綠色、和諧、幸福的美麗人生,大力倡導適度、低碳、綠色環保的生態消費模式,努力創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美麗校園。同時,學校要適時對家長進行生態道德宣傳普及,引導家長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綠色低碳環保公約,幫助孩子養成節約、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鼓勵支持孩子利用節假日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志愿者服務活動,強化醫學生的生態道德責任意識。
4.3強化制度建設,構建生態道德教育的長效機制
一是要健全生態道德考評體系。生態道德教育是醫學文化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評價體系可參考現有的文化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堅持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知識與行為評價相結合、自我與他人評價、學校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綜合評價醫學生生態道德素養,將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的學籍管理,作為個人、班級、院系等評獎、評優、入黨等的重要考核指標。二是要制定師資培訓制度。將生態道德全面融入高校黨政領導培訓、青年教師崗前培訓、骨干教師研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訓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全面提升教職員工的生態道德素養。三是要制定鼓勵開展生態道德相關研究的制度。以“深化研究、提高認識、反哺教育、普及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為原則,通過設立激勵機制,鼓勵支持開展生態道德的相關研究,以提高對生態道德的認識、促進生態道德教育、普及生態道德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確保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0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06(01).
[3]劉典恩,楊瑞貞.生態醫學模式:后SARS時代的選擇[J].醫學與哲學,2003,24(11):27-29.
[4]李艷梅,王婭敏.對生態醫學模式的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5,4(5):339-341.
[5]何裕民.醫學應該走向生態———關于醫學模式的再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9):11-14.
[6]崔瑞蘭,趙榮波.人類健康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醫學與哲學,2014,35(2A):12-15,50.
[7]于淼,于景艷.科學發展視閾強化醫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6):1215-1217.
[8]楊娟,馮澤明.生態倫理對醫護道德發展的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5(2):231-232.
[9]邱高會.美麗中國視域下大學生生態消費模式的建構[J].綠色科技,2015(1):309-312.
作者:邱高會 蔣靜 單位:成都醫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