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文化廣場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戶外活動的空間需求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廣場的空間品質。文章從文化廣場的特點出發,分析了城市文化廣場的空間品質特征,為設計出滿足多數人需求的城市文化廣場環境空間提供參考,從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高城市品位,更好地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關鍵詞:文化廣場娛樂休閑空間
一、空間品質特征
城市文化廣場是由基面、邊圍、家具等物質要素圍合所形成的空間,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戶外活動場所,滿足了人們休閑、交往、娛樂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題思想,而且是代表一個城市的文化傳統和風貌特色的城市戶外公共活動空間。
廣場在空間構成上應具備下列四個條件:①城市的邊界線清楚,能成為“圖形”,此邊界線最好是建筑的外墻,而不是單純遮擋視線的圍墻;②具有良好的封閉空間的“陰角”,容易形成廣場“圖形”;③鋪裝面直到廣場邊界,空間領域明確,容易構成“圖形”;④周圍的建筑具有某種統一和協調,廣場的寬和高有良好的比例。廣場空間品質不僅要關注實體,更重要的是要關注空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論述。參照老子的辯證觀,空間與實體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間造型的本質所在。廣場除實體圍合的空間外,人在廣場上的活動形成了廣場空間品質的豐富內涵。我們要尊重周圍環境的文化,注重廣場的文化內涵,將不同文化環境的獨特差異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與領悟,從而形成廣場良好意象。
二、城市文化廣場的特點
1.城市文化廣場與周圍整體環境協調統一
城市文化廣場與周圍環境、街道在形式上和組成上有許多必然的聯系,它們的協調與統一是構成廣場上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廣場的結構一般都為開敞式的,組織廣場環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圍的建筑,即邊圍。要結合文化廣場主題性,運用合理適當的處理方法,將周圍建筑很好地融入廣場環境中。廣場空間的類型和層次可看作是廣場環境系統的空間結構,豐富空間的層次和類型是對系統結構的完善,這將有助于解決廣場使用多樣性的需求。
2.城市文化廣場具有共享空間的作用
城市文化廣場不僅是空間的載體,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圣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廣場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稱為“歐洲最美麗的客廳”。人們之所以把廣場稱作露天的客廳,是因為廣場具有交往功能,廣場的形成是共享空間發展過程中一個主要的高峰時期,在這個共享空間里,人們擴大交往,形成群體意識,克服自身的不足。
3.城市文化廣場的標志意象
廣場特色是一個國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環境中的體現。所謂廣場特色,就是要表現其所具有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化廣場上的標志性建筑也能帶來文化休閑氣息,廣場特色除了反映在當地人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還體現在當地人民的習俗和情趣之中。廣場不僅要具有特色,它還是一個時代特征的重要載體。廣場設計必須要有時代精神和風格,為了更好地表現出廣場的時代特征,就必須運用最新設計思想和理論,追求新的創意,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的藝術手法.反映時代水平,使廣場設計更具時代特征。家具是廣場空間內相對活躍的因素,對廣場空間來講,家具的主要作用體現在空間的方向性上,它可以是以樹木、水體、休閑座椅、環境小品、設施等,以此來點綴廣場、平衡視覺,營造適合多數人利用的交往空間,形成廣場文化意象。
三、城市文化廣場的空間尺度
一般文化廣場的比例設計是根據廣場的性質、規模和其文化特點來決定的。廣場給人的印象應為開敞性的,否則難以吸引人們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廣場滿足這樣的條件比較合適:大小在1公頃左右,廣場寬度介于邊圍1倍建筑高度與2倍建筑高度之間。
據研究認為,人眼以大約60度角的圓錐為視野范圍。一般來說,在大約100米處,遠處的模糊人影就變成了具體的個人,這一范圍,被稱為社會性視覺領域;在70—100米的距離,人們則可以分辨出性別,根據姿態與服飾認出熟悉的人;在30米處的距離,則可以看清細節,可識別面部特征、發型和年紀;當距離縮小到20—25米時,人們能識別對方的表情與心緒。這與蘆原義信的“外部模數理論”相吻合。
尺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廣場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聯系,但最為根本的是應以人對環境的舒適度為依據。“在實際建筑總平面規劃中,D/H=1,2,3,4為最廣泛應用的數值,D/H>4時,相互間的影響已經很薄弱了。”蘆原義信還提出:25米是外部空間親切尺度的最大距離。從人的視覺能力來看,距離為20—25米時,大多數人能看清別人的表情與心緒,在這個距離上,見面才真正令人感興趣,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觀看他人活動的最大距離為70—100米。廣場的形成與圍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關系,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響。人的行為表明人在空間中傾向于尋找可依靠的邊界,即“邊界效應”。環境通過物質形式向人提供傳達環境意義的線索,因此,在空間邊沿的設計中,應豐富其類型,提高人們選擇的可能性,從而滿足多樣性的需求。
結語
城市文化廣場的設計是城市設計的重要課題,它反映了城市整體設計的重要性。廣場是城市的客廳,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間構成的重要因素。文化廣場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同文化環境的獨特差異和特殊需要體現了廣場的空間品質特征。城市文化廣場,具有娛樂休閑功能,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間和環境,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祖華,黃偉康.城市空間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王建國.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3]蔡永潔著.城市廣場[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4](丹麥)楊·蓋爾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唐奕.論文化廣場設計[J].中外建筑.
[6](美)凱文·林奇.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
[7]王柯,夏健,楊新海.城市廣場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8](日)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外部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