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課改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社會發展對體育課程的新要求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舒適和便利,對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據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世界各國人均壽命在不斷的增長。然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也給人們的身心帶來了新的問題。一方面,人們的生活雖然越來越舒適和便利,但身體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如:現在許多人上樓乘電梯,出門靠出租車,在家動動手指按按鍵盤就可以利用各種家用電器洗衣,洗碗,看電視等等。同時,由于事務構成的改善,人們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越來越多,從而造成營養過剩。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下,身體的機能難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久而久之便會退化,各種“富貴病”(如心臟病、高血壓-美國54%、糖尿病-美國每年800萬和肥胖癥-美國6000萬等)應運而生。同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盾增大,人機關系的日趨平淡,加之交通的堵塞不暢和空氣的嚴重污染,從而造成許多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如:孤獨癥、恐怖癥、強迫癥和焦慮癥。
造成初中生健康狀況下降的情況和多種因素有關,如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睡眠的時間不夠。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體育活動時間減少等,可以概括偉“重、多、少、缺”。即“學生的學習負擔重。課外作業多,睡眠時間少、體育活動缺”。約90%以上的學生上課時間超過了11小時,約50%的學生睡眠時間不足10小時,半數以上的學生不足9.8小時,相當多的學生不參與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
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
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務院批轉的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了改革現行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研制和構建面向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的任務。2001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務院作出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知道思想,并提出要加快構建適應時展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我國體育課程的現狀和分析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體育課程對改善學生的體制狀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增強學生體質”已成為學校體育工作者的共識;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規范的體育課程管理體系,教學內容的選擇性大。“一綱多本”教材的多樣化有所體現,教材之朗逐漸提高;體育教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教學實踐重出現了一些注重學生主動、積極、快樂學習的成功改革經驗。
我國的體育課程經歷了50多年的風風雨雨,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存在許多必須改革的問題。談存在的問題,不是對過去的全盤否定,而是為了使我們更冷靜地作出思考和判斷,改革體育課程重存在之不足,從而更好的發展我國的體育課程。
(一)、教育觀念落后
當國外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積極倡導“快樂體育”、“生涯體育”、“保健體育”、“終身體育”等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時,我國的體育教育觀念依然變化不大,“競技體育”的教學觀念依然在我國的學校體育重有較大的市場,在許多體育教師的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國外倡導的新的理念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去考慮的,具體的說是從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來考慮的。而“競技體育”的教學觀念更多的是從培養運動人才方面去考慮的。
(二)、教學內容陳舊
1.教學內容規定的過細、過死
《大綱》對教學內容的統一規定,實際上是忽視了我國競技、文化水平和自然環境存在較大的差異!由于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的學校、城市與農村的學校在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場地設施、體育經費等方面的差異很大,就造成了《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無法適應全國的所有學校,最終導致了《大綱》的權威性、指導性下降。
2.教學內容體系競技化
(三)、教學方式公式化: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有傳授式和系統性等教學方式。
1.傳授式教學:在體育教學中,傳授式教學法強調的式教師的“教”,至于學生的怎么學并不重要。換言之,教師重視的式“跟我做”。
2.系統性教學法:主亞特征就是正規、正規、再正規。但我們從來就沒有想過,這樣正規的教學方法學生喜歡嗎?當學生不喜歡這種教學方法時,他又怎么能學好技術動作呢?
(四)評價內容和方法單一
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存在者評價內容單一、評價工具和方法單調的問題,這種評價體系損害了許多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挫傷了許多學生體育學校的積極性,阻礙了許多學生體育學習的進步和發展,表面上看似客觀,實際上對學生是不公平的。
1.評價內容單一
我國以往對學生的體育學習的評價那同基本上局限于體能和運動技能的評定,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養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評定,這對學生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學生無論在體能、機能、興趣、個性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有些學生不用怎么努力,體能和運功動技能成績便可以達到優秀,有些學生“天分”較差,雖十分努力,成績依然達不到優秀。
2.評價工具和方法單調
以往對學生的體育學習的評價,無論是評價方法還是評價工具。都比較單調、貧乏,目前所采用的依然是一般標準評價、教師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傳統的評價方法,評價工具也僅僅是紙筆考試、體能和運動機能測驗等。一般標準評價是以統一的標準衡量所有的學生,這是不公平的,它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忽視了“平等享受教育”的新理念。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學生的學習評價絕對是以教師為主的。盡管有時教師也會讓學生自己去組織上課的內容、組織小型的比賽,但很少考慮學生進行自我的評價和相互評價。其實如果教師指導學生和幫助學生去正確的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讓美個學生都鞥同構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來更全面的看到自己的進步或不足,就能激勵學生更有效、更積極的進行學習。當然說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好處多,并不意味著要否定教師的評價,應該將三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使用。終結性評價是我國傳統體育課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它是對學生的體育學習或學期結束時進行的等級評定。由于這種方法往往是在階段學習或學期結束時進行,因而失去了評價的有效反饋功能,對激勵學生學習,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幫助改進教學作用不大。還由于它更多的體現的時評價的甄別的作用,結果往往導致了考試成績好的學生沾沾自喜、盲目自大,不追求進步和發展;考試成績差的學生則可能灰心喪氣、動搖意志,失去體育學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