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語感培養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感語言積累
[論文摘要]中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感。因此,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是我們中學老師的首要任務。本文從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方面作了探討。
語感,簡言之,即語言感受力。具體而言,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對特定環境中的話語不經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整體地感知和把握。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中都多次強調:“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深刻認識語感培養的重要性。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感呢?新課程目標指出:語言內化要多讀書,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筆者認為,主要應該進行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積累
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優越的母語環境,讓學生廣泛接觸并積累言語材料,憑借記憶的檢索功能形成直覺思維,培養良好的語感。積累言語材料、理解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多聽、多閱讀。
廣泛閱讀更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經過長期的規范的語言訓練逐步養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視大量閱讀,語文水平或者語感水平是很難提高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讀文學名著、優秀古詩文等經典作品,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這是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閱覽是手、眼、腦等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是直覺感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一目十行的速讀,得魚忘筌,得意忘言,主體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單個文字符號,而是由字、詞、句、段所構成的篇章整體及其意義整體。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實際上就是指簡化了的閱覽過程,“有會意”則是對篇章整體及其意義整體的準確把握。所以,主體在進行速讀時,有時不必逐個破譯每個文字符合代碼,而利用與直覺思維密切相關的預見、猜測、期待等手段簡化閱覽過程,從而迅速敏銳地把握作品實質。跳讀、翻讀、猜讀、倒讀等往往是預見、猜測、期待的外在表現,可以活躍主體的直覺思維。有了速讀作基礎,廣覽也就好辦了。廣泛瀏覽,轉益多師,能拓展閱讀范圍,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其感知對象,增加其詞匯、句式的儲備,厚積薄發,促進其語言經驗、知識向語言能力轉化,從而形成語言直覺。
二、強化訓練
學以致用,在語言學習中必須加強語言訓練,使學生通過科學規范的練習將語言知識、規律內化以形成語言直覺,形成較強的語感。訓,指教師的訓導與啟迪;練,是學生的練習與操練。訓練是教師正確指導下的科學練習,反映著師生之間的雙向關系。
母語學習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體的心理因素和對語言的敏銳的直覺感受。是使作者與讀者、說者與聽者,通過語言文字以溝通、構筑“同見”、“同感”,形成語感。因而,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覺感受的豐富性與多元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出科學合理、能發展學生思維個性的練習,使其成為在教師正確啟發引導之下以直覺思維活動為媒介,以培養語感為目的的語言訓練。
三、想象聯想,誘發情感
言語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或語表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音或語外之意。作者若能傳達出、讀者若能捕捉到那種言語之外的高情遠韻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們的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想象與聯想,對于這種最敏銳、最深切的語感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想象是以記憶中的表象為基礎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聯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常常要運用由聯想或想象作為基礎的修辭手法,以使語言鮮明生動。
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將“鼓點”比喻為“驟雨”;“流蘇”比喻為“旋風”;“蹦跳的腳步”比喻為“亂蛙”;“閃射的瞳仁”比喻為“火花”;“強健的風姿”比喻為“斗虎”。作者用層出不窮的排比和比喻,來描繪鼓聲,思維大開大合,氣勢恢弘。魯迅的《社戲》把“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比喻為“鐵的獸脊”,把“航船”比喻為“大白魚”。他們傳神的描繪都借助于由想象、聯想引發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在閱讀理解中,更是離不了想象與聯想。如閱讀安徒生的《丑小鴨》“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就算是生在養鴨場里也沒有什么關系”這一句時,就應聯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為著目標努力奮斗,即使身處逆境也不要緊,“金子總是要發光的”。
聯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邏輯思維約束的思維形態,具有極大的跳躍性與自由性,可以極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對學生來說,言語內容美與形式美對他們的思維活動是潛滋暗長的,不容易被察覺,但卻是啟動他們直覺思維的強大力量。因而,在讓學生感知言語內容美與體悟言語形式美的過程中,要盡力誘發其審美情感,從而形成情感性比較鮮明的良好語感。
四、生活補充,引發語感
宗白華先生說:“只有到了徽州,登臨黃山,方可領悟中國之詩、山水、藝術的韻味和意境。”葉圣陶先生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多了,了解越見深切。因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語感,“物感”是對事物的觀察、感受、體會能力,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銳的語感是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文字的感知力的培養離不開“物感”與語感的協調發展。
如《安塞腰鼓》一文,可播放安塞腰鼓的多媒體音像資料,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領略安塞腰鼓的風采,再通過反復朗讀,領會語言的鏗鏘、激越、恣肆之美,從而感悟到作者是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也可用比照法,即拿學生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同類事物來與課文中描寫的未曾見過的事物作比照,以引發學生的形象和情感體驗。除此之外,還應引導學生平時多觀察,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能自覺地把經驗與語言緊密地聯系起來,研究表現生活的語言,揣摩語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細微差別和變化。
王尚文先生指出:“語感是語言能力的‘綱’,其他都是‘目’;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綱’,其他都是‘目’。綱舉目張;否則,綱既不舉,目亦難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沒有理由不重視語感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3.
[2]閻立慶.語文教育學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王尚文.語感:一個理論與實踐的熱點.語文學習,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