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綜合立體交叉教學模式構建和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隨著聲樂教學在課堂的不斷實踐,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出來。文章力求構建一種“綜合立體交叉”的教學模式,運用集體討論課、個別技能課、小組技能課和小組實踐課、藝術實踐課相結合的方式,來優化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實現由“一專多能”向“多專一能”的轉變,從而為培養出專業技能強、理論功底深的音樂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綜合立體交叉聲樂教學教學模式
大學聲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培養中小學校的音樂教師,所以培養出理論功底深、專業技能強和一專多能的音樂人才是我國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主要目標。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只是表現在從老師傳授到學生接受的過程,使學生在短時期內能夠掌握大量的知識,但它壓抑了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而導致學生只是扮演了一個被動接受者的角色,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它過于強調教師的作用,所以就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探究一種好的教學模式,是當代大學聲樂專業的迫切任務。
多年來,大學聲樂課一直沿襲專業音樂院?!耙粚σ弧焙汀皫煾祹降堋笔降慕虒W模式,這種單一的授課方式,雖然在歌唱記憶上有明顯的傳授功能,但缺乏完整的教學結構,并不能提高大學聲樂教學的質量,還帶來了一些弊端。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的頒布實施,為我國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90年代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的出臺,又為音樂教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我國的大學音樂教育專業,面對日益增多的生源和眾多不同聲音、素質的學生,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來適應社會的發展呢?這是每位從事音樂教學的老師都要深刻思考的問題。要培養合格的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聲樂教學的結構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探討,探求大學聲樂教學的新模式。
聲樂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聲樂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近年來,一些高校的聲樂課教師也已經開始探索聲樂教學的新模式,特別是一些高校也基本形成了有利于高校聲樂教學的新模式。筆者在近些年的聲樂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對比,立足于從社會發展與基礎教育發展,從高校的實際教學要求出發,不但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也要重視其教學能力,實現“一專多能”向“多專一能”轉變,改變原來片面強調聲樂技巧的提高,著重優化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即“綜合立體交叉”的教學模式。它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另外,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學原則、方法、形式和技能技巧能夠有機地結合和融會貫通,強調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其具體表現為:集體討論課、個別技能課、小組技能課和小組實踐課、藝術實踐課相結合。這種模式既重視必要的技能學習,又注意培養學生的音樂鑒別與欣賞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范唱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另外這五種形式也解決了不同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廣泛性和整體性統一的問題。達到了在同一教學大綱培養目標要求下,具有統一的教學原則和教學的規范化。
“綜合立體交叉”教學模式是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的經驗,并希望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來對這種模式的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
第一,集體討論課。
主要包括聲樂集體理論課,以解決學生在聲樂學習中的聲樂理論,以及學生在今后的教學中的聲樂教學問題,拓寬學生在聲樂理論方面的知識面。這種科目主要講授有關聲樂藝術教育發展史和教學法基礎理論知識。其主要內容包括發生的基本原理、歌唱生理及歌唱的咬文吐字、中小學教學唱法以及聲樂語言、歌唱心理、聲樂表演、聲樂學派、聲樂名作、中外聲樂發展歷史等,它融匯了聲樂發展簡史與作品賞析、歌曲基礎理論與實踐、聲樂教學的基本規律及方法等多樣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特別是現代化的教學器材如多媒體設備、錄音、錄像設備等。這樣不僅能使聲樂教學更直觀生動,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些聲樂綜合課的學習能使學生對聲樂的學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知道要掌握什么知識,學習哪些技能,給自己定好位,以能夠勝任中小學教師的需要。
第二,個別技能課。
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基本技巧能力,也稱為聲樂小課。它是以“一對一”的形式來進行聲樂技能訓練,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聲樂技能和技巧。由于這種方法能夠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生理條件、不同的素質水平,按學生的自身特點來進行個別輔導,這樣能充分顧及到每個學生的聲音特點和藝術個性的發展。在這種課上,著重解決學生個人在發聲、氣息、共鳴、吐字咬字、歌唱生理和歌唱心理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聽覺和鑒別能力。這種個別的教學方式對不同聲音條件的學生來說,具有不同的意義。對于基礎條件好的學生,可以在個別課上重點培養他們的專業能力,提高演唱水平;對于條件相對差的學生,可以根據其不同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對他們要求相對降低,能形成較好的范唱能力和綜合教學能力,體現聲樂教學的“普及”性。這種個別技能課,能夠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實施,體現了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的原則。
第三,小組技能課。
主要是聲樂課的小組教學,把學生按綜合素質和不同的生理條件,分成若干個小組,一般為4—12人,有目的地培養對口人才。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抓住學生的共性,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在集體中把握自我或發展自我的歌唱能力;同時有利于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本的節約,減少老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的重復勞動,還能使學生提高在歌唱內容、瀏覽曲目和歌曲處理上的效率。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要“精講多練,講中唱,唱中講”,及時地提出訓練中共性的問題;同時培養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幫助、切磋技藝、友好協作、共同進步的品德;同時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小合唱、混聲合唱、各類重唱、表演唱、組合唱的形式,加深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巧。
第四,小組實踐課。
主要是教學實踐課,采用小團體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和教師體驗角色的互換,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把學生按照其綜合素質的不同分成若干個小組,首先學生觀摩老師的教學方法,并根據自己的優勢,制定出自己的教學方法,為別的同學上課,來進行教學實踐。這種方法能使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學習,看到別人的不足,來提高自己。同時也給老師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每個人的不足“因材施教”。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學法與教法的統一。另外,小組實踐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的積極性,并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和強烈的求知愿望。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老師可引導其他學生對講課這位學生進行評價,分析他上課的優缺點,并提出自己的改進方法,然后結合自身,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五,藝術實踐課。
理論一定要與實踐相結合,當學生在掌握了演唱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聽辨能力后,加強藝術實踐活動,更有利于鞏固和運用理論課學到的知識,發揮在技能課上學到的技能。這種實踐課的授課形式主要采用以教師輔導下的學生自主實踐為主的方式,通過各種聲樂藝術表演形式的編排與演出,使學生熱愛表演藝術,并喚起自身的創作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在藝術實踐課上,通過排練合唱,進行集體發聲練唱,對合唱作品的內容理解和曲式分析、創作方法、作品處理、藝術表現等方面得到統一的訓練,從而培養了學生對集體歌唱意識和集體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以及藝術修養和藝術感受力。另外,學生還可以利用節假日積極參加教學實習和藝術實踐演出活動,邊學習,邊實踐,不斷提高其演唱、教學組織和編導的綜合能力。因此,大學院校的藝術團和藝術俱樂部都是音樂專業學生藝術實踐的好地方。學生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審美鑒賞能力、組織和實踐能力、編導和創新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自身的個性得以張揚,合作精神得以發揚,興趣愛好得到體現。這種藝術實踐課為學生創造了一個人人參與的機會,最終能達到綜合素質和多種技能全面培養的目的。
大學聲樂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一定要符合科學性和規范性。以上五種課程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缺一不可。在新生入學后按照學生聲樂條件和素質進行挑選,對于條件突出的同學,可以先進行個別技能課的培訓。其余學生再分小組進行小組技能課的學習。同時,中間交叉上集體討論課,加強聲樂理論的培養。小組實踐課可以在新生入學一年后配合小組技能課來上,藝術實踐課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三四年級穿插進行。
從近幾年的教學探索和實踐看,凡是經過這種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都比較強。筆者認為,這種形式多樣化的聲樂教學模式,比較適合大學的音樂教學。要使大學音樂教學探索出更新、更好的路子,只有對此多進行研究、探討和交流,才能不斷發展我們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秀的音樂教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占秀.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傾向的反思與對策[J].人民音樂.2006.8.
[2]趙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2.
[3]浦倩.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新的理念與新的人才觀[J].音樂創作,2007.4.
[4]關群.關于音樂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