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結構技術古建筑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古建筑結構設計的整體原則
1.1結構的穩定性能
在我國古建筑木結構設計中,木結構的整體穩定性是極其重要的。在研究我國古建筑抗震性的過程中,“墻倒屋不塌”形象說明了古建筑木結構的抗震性能,其意思為即使木結構房屋的墻倒塌了,但是屋頂受到木構架支撐而不降落。這主要取決于我國古建筑特點,即運用梁、柱、雀、斗拱和額仿的交替穿插結構,能夠讓古建筑具備極強的抗震性能。目前我國很多寺廟、佛塔及房屋雖然歷經千百年風雨侵襲,經歷過無數次地質災害,仍然巋然不動。木結構的古建筑加工非常方便,但是其也有著一定的缺陷,就是在長期受到風雨侵蝕后,會導致性能不斷下降并破壞木結構。
1.2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感
無論哪種設計都要具備全局觀念,要將主觀構思的“意”與客觀存在的“境”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實際地形起伏情況,并充分運用四周環境的特色,對其進行合適的改造。利用合理布局的方式,全面綜合的對建筑內各種有利因素進行安排,針對用地功能的不同,確保銜接和劃分科學合理,不僅要對主景區、休閑區、活動區以及主要干道與出入口加以考慮,同時還要考慮到立面與平面的關系。要借助借景、造景等措施,讓主體在整個設計中得到突出。此外,在古建筑設計過程中,植物設計要將主題化景觀原則體現出來,讓古建筑中植物主題與時分、氣象系統顯示出的時景美體現出來,這樣能夠為古建筑營造出舒適、宜人以及幽雅的組團景觀。古建筑中的植物要主次分明,科學合理的對花草、灌木、喬木等進行搭配,盡量創造出自然之感,最大限度防止顯現人工之態。同時還要對植物圍合空間進行合理應用,按照地形的差異,各類組團綠地要選擇不一樣的空間圍合:比如人行道兩旁、街道等,要運用封閉性空間,有效隔離外界的嘈雜聲,在喧鬧中營造出安靜的氛圍,從而創造出和諧、寧靜的生活環境。
2古建筑結構與藝術存在的現狀
2.1破壞現象日益嚴峻
目前我國古建筑發展形勢并不樂觀,破壞現象越來越嚴重。古建筑有著濃厚歷史文化氣息,但是近年來由于城市化程度不斷加快,古建筑已經慢慢淡出人們視野。古建筑歷史符號較為鮮明,體現了城市發展的品位。然而,雖然古建筑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得到一定的修復,但是卻缺少了原本的神韻,城市文化底蘊也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逐漸消失,這樣就無法讓人們對古文化的追求得到滿足。特別是人文遭到破壞,未能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導致古建筑被利用甚至被破壞,這極大降低了城市發展品位。
2.2歷史品位逐漸消失
在古建筑逐步消失殆盡時,歷史文化品位也會慢慢減少,特別是對于一些研究價值極高的古建筑,比如,我國庭院式組群布局帶來的藝術效果,相比于歐洲建筑,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通常情況下,歐洲建筑是一目了然的,但是我國古建筑宛如一幅動人的畫卷,需要一層層展開來看,很難一眼就將全部看完。在進入我國古建筑后,必須從一個庭院走到下一個庭院,需要走完之后才可看完。比如,北京故宮就是其中的典范。然而隨著我國現代化建筑不斷拔地而起,古建筑在維修保護時還是沾滿了現代化氣息,這導致古建筑的藝術品位逐步消失,對于城市整體發展需要十分不利。
3古建筑表現出的藝術魅力
3.1建筑群體的美
庭院式是我國古建筑群體布局的主要特點,在古建筑群中一般會設置一條中軸線,各建筑以對稱的方式分布在該中軸線兩周。雖然運用了封閉布局,但是人們置身于建筑群中,能夠感受到建筑群內風景各異。另外,統一的顏色也能夠增添建筑的美感,這也是古建筑群體布局呈現出的美。我國古建筑藝術主要發展于封建社會并逐步成熟,其主體是漢族木結構建筑,同時也涵蓋了其他少數民族的經典建筑。我國古建筑是在世界建筑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分布地域最廣、建筑風格最明顯的藝術體系。現代建筑風格中,也有大量建筑運用了古建筑藝術風格,比如,可以利用自然景觀對內部小氣候加以改善,從而創造出安逸的休憩場所。根據西方考古發現可知,古羅馬龐貝古城就有很多立柱支撐結構,建筑周圍環繞著回廊,建筑中部是接雨用的水池。但是我國古建筑庭院布局一般通過引入自然空間的方式,庭院不僅能夠為建筑提供較好的通風采光條件,同時還能夠為建筑空間增添更多的詩意。而在現代建筑中則缺乏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也無法將這種獨有的氣質風貌體現出來,很難綜合對藝術加以運用,這是導致古建筑漸漸減少的主要原因。
3.2建筑造型的美
斗拱與大屋頂是我國古建筑的特有標志,其結構相對比較復雜,各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古建筑的造型美。屋頂等級明顯的特點也是我國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硬山、懸山等都將古建筑的美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而山墻與出檐的構造讓對稱的建筑結構得到了美化。同時通過將屋頂輪廓化,應用各種色彩,更進一步增添了建筑的美感。目前,隨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融合發展,建筑科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開拓新的領域、豐富視野、更加體現了人文關懷,并形成了以人為本的建筑理念。建筑是有豐富的思想的,不是建筑技術、建筑藝術以及建筑材料的隨意堆砌,建筑不僅具備一定感情,同時還要與自然規律相符,滿足人的需求。此外,建筑也不是單純的藝術或技術,而是與養生文化密切相關的綜合性文化。在養生學和建筑學之間,或許會產生一門新興科學,即養生建筑學或建筑養生學。吳良鏞教授說過:“文化是城市和建筑之靈魂”,在技術建設力量與破壞力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建筑缺乏靈魂。在將各類地形進行組合與分割后,產生不同功能的統一與劃分,比如,人們鍛煉場地要具備平坦的特點,這樣能夠減少人們的消極情緒。對于地形比較陡峭、崎嶇的情況,則適用于愛好追求新鮮刺激的人們,因此通過對人群進行劃分,能夠加強建筑區域內人們的溝通交流,彼此探討鍛煉心得,十分和諧與融洽;還可以對地形上的景觀建筑進行有創意的設計,將地方歷史文化特征凸顯出來,并讓主流元素融入其中,增強人們的親切感。
3.3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美
在古建筑布局時要將建筑融入四周環境空間中,比如蘇州園林就充分借助樹木、假山等來讓建筑物融入環境空間中,這也是“步移景異”的由來。對各種大小不一、四處散落的建筑進行布局,要利用中軸線進行合理布局,比如北京紫禁城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特別是在面對各種建筑、人群以及文化的不同需求,同時還要考慮到建筑背景、生活習慣及服務對象等因素。要根據公共建筑空間組合設計多樣性特點,以舒適、健康和安全為前提,合理融入更多個性化的設計,在確保整體感覺能夠被突出的情況下,讓公共空間更具美感和多樣性。
4結語
我國古建筑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現代建筑技術中提高了對古建筑藝術的追求。在對藝術作品進行整體設計時,平面形式主要有不規整形與幾何規整形兩種,而對于藝術應用的設計,通過運用幾何規整圖形為藝術載體,比如花瓣形、橢圓形、方形以及圓形等,從而產生整體構成要素,這樣更能夠將藝術作品線條的美感性與流暢性完美的體現出來。此外,藝術手段一般運用不規則與自然的水形,比如在創造風景藝術的過程中,利用水元素的立體化表現方式,以動靜融合為主要創作手段,對與水元素相關的流水、瀑布和噴泉等進行動靜結合,這樣更能夠展現藝術作品的魅力,同時也能夠從整體上呈現出古建筑的結構藝術。
作者:陳雙海 單位:蘭州煤礦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