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圖書館知識管理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知識管理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已成為管理實踐和學術研究的熱門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主要沿著三條主線進行:第一條是把重點放在信息管理上,從顯性知識的價值出發,致力于信息系統、人工智能等工具方面的研究,主張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對知識進行采集、存儲、整合、檢索和交流傳播,提高知識的使用效率,可以稱為“知識工具論”。第二條是把重點放在人的管理上,從隱性知識的價值出發,著重研究人的思想行為、技能技巧和經驗方法,可以稱為“知識主體論”。第三條是把重點放在知識資產管理上,從整體知識價值出發,把知識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主張通過有效運營使其轉化為資本,產生新的價值,可以稱為“知識資本論”。〔2〕把知識管理的三條研究主線綜合起來,知識管理是以自我實現人為前提,以人的復合價值需求為起點,依托知識主體,運用知識工具,采取知識資產運營等方式,不斷推動知識的生產、服務和創新。知識管理以人的需求為邏輯起點,圍繞知識的供求關系,遵循知識生產、服務、創新的價值規律,具有四大特點:一是開放性,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均應在交流共享中實現知識的價值。二是動態性,知識是不斷積累生成的,知識理是一個動態流變的知識運作過程。三是創新性,知識管理的目標在于推動知識創新,不斷用新的知識贏得競爭的制高點。四是人文性,知識管理立足人又超越人,依靠人又發展人,把深入激發人的思想、行為潛能作為最大的能量源泉。知識管理立足人、依靠人、滿足人,又不斷超越人的實際主體,把人作為知識主體與客體有機統一起來,把主觀知識和客觀知識辯證結合起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并向自由王國邁進。
無論是從圖書館的內在要素構成,還是圖書館的基礎理論發展,以及圖書館的歷史演化來看,圖書館的知識本質是圖書館發展的內在邏輯,蘊含著自發的知識管理形態,驅動著自覺化的知識管理,與知識管理在本質是一脈相承的。圖書館的內在構成要素充滿了知識屬性。圖書館由從業人員(管理者、館員)、館藏資源(文獻、信息)、管理工具(制度、技術)和服務對象(用戶)四大部分組成。以上四個方面無一不與知識相聯,無一不與知識活動相關,無一不是知識管理的研究內容和承載主體。圖書館從業人員包括管理者與館員,承擔著運用管理工具對館藏資源進行整理、組合并提供給用戶的職責,與知識資源打交道,向知識需求者提供服務,本身就是知識主體,又是主體化的知識,即隱性知識。館藏資源包括文獻、信息,是知識的載體和形式,是知識分類中的顯性知識,通過圖書館館員、管理者的隱性知識進行知識發現、挖掘和創新,產生新的知識。管理工具包括制度、技術,科學的制度如組織構架、工作流程和先進的技術如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能有效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知識交流、共享和創新、增值,本質上就是知識工具。服務對象即用戶,是圖書館的需求方,是知識資源的利用者,知識管理的服務者,更是知識價值的實現者。圖書館內在構成要素的知識屬性蘊含著、驅動著、發展著知識管理。圖書館的理論基石來源于對知識的研究。德國圖書館學家阿道夫•艾伯特在1820年出版的《圖書館員的教育》一書中指出,“圖書館員執行任務所需要的一切知識和技巧的總和”應當構成圖書館學的主體內容,建立了圖書館的“知識論”理論思想。1976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肯普在《知識的本質———圖書館學入門》一書中討論了知識與圖書館的關系,指出圖書館不只是作為知識的收集站而存在,應努力傳遞知識,闡釋了圖書館的“知識基礎論”的理論思想。1954年,德國圖書館學家彼得•卡爾施泰特在《圖書館社會學研究》一書中認為,圖書是客觀精神(知識)的容器,圖書館是主觀精神(知識)與客觀精神(知識)發生聯系的場所,提出圖書館“知識社會學”的理論思想。1977年,美國圖書館學家奧爾(J.M.Orr)在《作為交流系統的圖書館》一書中指出,圖書館的目的是收集和利用人類文字的交流,是知識的傳遞系統,是人類交流系統的補充,反映了人類自身的知識體系,提出了圖書館的“知識交流論”的理論思想。圖書館研究專家布利斯(H.E.Bliss)和謝拉(J.H.Shera)率先提出了圖書館知識組織的觀點,最終在夏爾馬(Pandy.S.K.Sharma)的《圖書館員知識的知識》一書中發展為涵蓋圖書館職業的“知識組織論”的理論思想。〔3〕對圖書館的理論研究一直是沿著知識的研究路徑展開,沒有對知識的深入認識就沒有圖書館基礎理論的深化,沒有知識的存在,圖書館就喪失了存在的基礎。圖書館的歷史演化貫穿了知識的主線。第一代圖書館以收集和保存圖書為目的,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對圖書資料進行整理和保存,是人與圖書相結合的傳統圖書館時代。第二代圖書館是以文獻為主要收集存儲對象,利用計算機進行管理和服務,是文獻信息與人、計算機相結合的圖書館自動化時代。第三代圖書館是以信息資源為對象,以計算機和數字網絡為手段,是信息資源與人、計算機、信息網絡相結合的圖書館網絡時代。〔4〕圖書館的歷史演化實際上是知識的形態演化,隨著知識的內容和形式的發展,圖書館的外在形態和內在結構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外部需求:圖書館的社會職能與知識管理
圖書館的外部需求決定著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也決定著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圖書館履行社會職能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開展知識管理、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圖書館的外部需求在變化,圖書館的社會職能也在不斷演變。1975年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研討會上,國際圖聯將圖書館的社會職能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二是開展社會教育,三是傳遞科學情報,四是開發智力資源。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深入發展,外在環境對圖書館的政治經濟文化需求,決定了圖書館的繁榮文化、實施教育、專業服務的職能,從不同層面把圖書館知識管理嵌入到社會大系統中。
1.文化繁榮職能:嵌入社會文化系統中的知識管理。圖書館作為文化機構而存在,是從圖書館學誕生開始就具備的第一項職能,即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并使之得以流傳和發揚。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在文化繁榮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職責。一是從縱向上講,圖書館擔負著保存、流傳文化知識記憶的職責,將知識匯聚成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使人類文化生生不息,不斷累積繁榮。二是從橫向上講,圖書館承擔著普及傳播文化知識的職能,促進知識交流共享,提升國民文化素質,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履行文化繁榮職能的圖書館知識管理已嵌入整個社會文化系統,以滿足社會文化發展需求為目的,承擔著記憶傳承和傳播普及文化知識的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圖書館知識管理是面向大眾的,全面開放的,具有社會歷史特征。
2.社會教育職能:嵌入公共服務系統的知識管理。圖書館作為教育機構而存在,是進入工業社會的圖書館發展出的第一項自覺性的社會職能,面向特定群體,擴展至社會,開展社會教育。教育是社會、組織和個人實施知識管理的基本途徑,已成為政府開展公共服務、履行社會職責的基本內容。圖書館作為知識倉庫,是開展社會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和陣地。一是引領社會閱讀,采取恰當的方式和途徑,向受教育群眾開放,倡導傳播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理念,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二是開展基礎教育,融入學校專業教育機構,提供有針對性的知識教育,推動人的素質和技能的全面發展。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的圖書館知識管理嵌入政府公共服務系統,以滿足公共服務需求為目的,承擔著知識發現、組織、創新的社會發展責任,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工作,具有公共服務特征。
3.專業服務職能:嵌入市場價值系統的知識管理。圖書館作為專業服務機構而存在,是社會自主多元、知識海量細分的條件下產生的社會服務職能。以圖書館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建設為基礎,面向特定的組織和個人,提供個性化、特色化的知識服務。履行專業服務職能的圖書館知識管理將知識作為資源,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的,采取知識服務的方式,把用戶和市場聯結起來,參與知識市場竟爭,實現知識資源的增值,具有市場發展特征。
知識資本:構建以需求
為導向的圖書館知識管理圖書館知識管理在知識供求的關系中把握圖書館知識價值規律,在知識化勞動中創造價值,在知識服務中體現價值,在知識應用中實現價值,本質上是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運行過程。以需求為導向的圖書館知識管理,打破圖書館僵化的組織結構和管理制度,形成知識化的有機組織體,并融入社會系統中,進行能量和信息的交互循環,更加有效的履行社會職能,把圖書館的知識價值充分挖掘出來,不斷滿足以自我實現人為邏輯前提的個人、組織和社會的復合化價值需求。
1.建立柔性化的圖書館知識共享體系。知識共享是加強圖書館內部知識管理、滿足圖書館內在需求的基本途徑。根據圖書館的知識本質屬性,以館員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倡導學習理念,實行組織再造,開展業務重整,建立平等、自主、合作、柔性的內部運行機制,深度推動知識的交流學習,全面激發知識的吸收創造,最終贏得圖書館知識價值的競爭優勢。〔5〕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把比誰學得更快更好作為圖書館贏得競爭優勢的第一能力、第一資源,建立多元回饋和開放的學習系統,形成學習共享與互動的組織氛圍,使個人活出生命的意義,組織成為身心健康的機體,不斷增進其創造未來的能力。〔6〕開展扁平化組織設計。打破圖書館傳統的垂直化、直線型組織結構,超越部門和專業的界限,以館員為主體,以知識流動為核心,采取正式組織和權變組織相結合,結構化部門與團隊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建立扁平化、柔性化的組織結構。組建圖書館知識管理委員會為最高決策中心,下設事業部作為獨立的二級決策工作單元,改變以權力主導的剛性化單一決策結構,形成柔性的分布式多元決策中心。組建知識團隊。圍繞圖書館工作任務,以項目的形式組建復合型知識團隊,設立知識主管,制定團隊工作目標和計劃,協同凝聚各有特長和個性的團隊成員活動,為達成目標精誠合作,共同奮斗。設立虛擬組織。以建設圖書館不具備、不完全的專長和能力為核心,集合組織內外的個人和團隊,建立松散的工作合作關系和項目化的激勵機制,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形成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合作,共同完成組織管理目標。建立知識聯盟。加強圖書館之間以及與其他知識組織之間的戰略聯盟關系,采取館際互借、信息互通、咨詢互動等形式,促進跨組織之間的知識共享和交流,形成新的知識價值,滿足用戶需求。重整業務流程。按照顯性知識的序化、隱性知識的轉化兩個方向重整圖書館流程,一方面,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全面梳理館藏文獻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收集、加工和整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使無序的信息變為有序,使固化知識得以活化,形成動態的顯性知識流。另一方面,深入開發蘊含在館員、團隊、組織等不同層級知識主體的隱性知識,推動館員之間、團隊之間、組織之間和館員、團隊、組織之間的交流,推動隱形知識不斷向顯性知識轉化,實現知識的價值。
2.建立多元化的圖書館知識服務體系。知識服務是加強圖書館外部知識管理、滿足圖書館外在需求的必由之路。根據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定位,采取專業化、集成化、交互性的知識服務方式,滿足用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創造知識的需求,使知識的價值得以最大化利用,讓用戶成功,實現圖書館和用戶的雙贏。面向大眾的普及性知識服務。開展面向大眾的普及性知識服務,是圖書館作為文化機構承擔的社會職能的實現方式,這時的圖書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開展服務的主要方式是知識傳播,服務對象是普通大眾,服務形態完全開放、全息擴散,服務內容根據具體需求而不斷調整,服務價值是塑造社會精神文化品格,營造共同的精神家園。圖書館順應社會發展需求,承擔起繁榮文化的職能,打破自我封閉形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主動融入社會文化實踐,開展群眾性文化普及活動,讓知識回歸大眾,回歸社會實踐,起到引領大眾的知識價值作用。面向教育的公共性知識服務。開展面向教育的公共性知識服務,是圖書館作為教育機構承擔的社會職能的實現方式,這時的圖書館是政府公共服務的組成部分。開展服務的主要方式是基礎性、專業性的知識教育,服務對象是特定的社會群體,服務形態是特定環境下的完全開放擴散,服務內容既有統一的標準化知識,又有針對性的專業化知識,服務價值是提升受教育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內化為教育對象的隱形知識,為創造新的知識奠定基礎。圖書館順應公共服務需求,承擔起社會教育責任,將自身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范疇,與學校建立知識交流共享的機制和渠道,采取引導師生進入圖書館閱讀、提供咨詢服務等方式,把知識教育工作引向深入,起到教化群眾的知識價值作用。面向市場的個性化服務。開展面向市場的個性化服務,是高校圖書館作為專業服務機構承擔的社會職能的實現方式,這時的圖書館是創造市場價值的主體和陣地。知識經濟時代的圖書館知識服務正在向個性化方向發展,以用戶的特定需求為導向,主動向用戶提供集成、整合和創新的知識產品。一是開展定制服務,建立用戶檔案,獲取用戶的需求信息,利用豐富的圖書館知識資源,依托一批優秀咨詢館員和主題專家的特殊專業知識,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二是開展增值服務,對已掌握的知識資源進行深度交流共享和挖掘,找出新的知識關聯和最初的未知,建立相關的知識單元,再將相關和相近的知識單元結合在一起,建立自己的特色知識庫,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有知識體系,為用戶提供新的知識,獲得新的價值,實現知識增值。〔7〕三是開展導航服務,開發建立知識地圖,用清單、圖標等信息方式表示知識分布及其各種關系,把知識庫中的信息與知識目錄連接起來,通過分析利用用戶行為模式和知識需求,智能化地引導用戶找到目標信息,縮短知識獲取的時間,加速知識循環,把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
3.建立循環化的圖書館知識創新體系。知識創新是推動圖書館內外交互循環、實現知識價值螺旋上升的根本動力。圍繞圖書館知識管理供求關系的主軸線,以創新為動力,打通圖書館的內部循環,嵌入不同層面、類別的外在系統中,形成圖書館與社會、政府和市場等知識系統的有機耦合,實現海量知識的生成累積和新知識的創新生成,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最大價值。循環化的圖書館知識管理創新從個人(館員)、組織(圖書館)、系統(外在環境)三個層面分開或者交互進行,通過知識交流共享和知識嵌套,個人嵌套在組織中,組織嵌套在系統中,實現知識生命周期的循環和知識創新的累積展開。首先,個人是知識創新的原點,是知識創新的能動主體。個人(館員)在知識管理的高頻交流、超常積累中,依靠智慧、素質和技能、實踐的混合作用,實現知識創新,生成新的知識。其次,組織(圖書館)是個人的集合體,是館員個體知識潛能的挖掘者。通過科學高效的組織活動,形成立足個人又高于個人的組織能量和創新知識,把組織轉換成個體知識主體的創新場和知識資源的放大集合體。再次,系統是普遍聯系世界的個人和組織的集合體,是知識價值的最終容納者和歸集地。通過系統與組織、個人信息、能量的交互循環,整合知識文化、制度技術、物質資源等要素,建立立足但又高于個人、組織的社會知識創新有機體,推動形成人類知識發展的歷史、現在和未來。知識的力量已將經濟社會生活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正在蓬勃興起、深入發展,為知識管理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應用創造范例。以需求為起點的研究路徑,深化了知識管理的內涵和外延,拓展了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方法和視角,將會在知識共享、知識服務、知識創新中發揮作用,得到新的知識啟迪和發現,為圖書館知識管理打開一扇新的知識窗。
作者:何曉慶單位:四川大學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