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公平效率關系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教育的性質及公平的內涵出發,教育公平應指對教育機會進行分配時的合情合理。所謂合“情”,是指符合民眾的意愿;所謂合“理”,是指符合教育的目的及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符合民意,決定教育公平的實施是否具有穩定的精神價值;是否符合目的性及規律性,決定教育公平的實施是否具有發展的價值。既要合“情”又要合“理”,是教育公平的內在需求,二者缺一不可。教育公平合乎情理的內在需求,決定了它必然包括教育的社會公平和教育的市場公平兩個組成部分。教育的社會公平以“平等”為其內核,是對教育機會實行均等的、無差別的分配;教育的市場公平是以“不平等”為其內核,是對教育機會實行不均等的、有差別的分配。追求教育的社會公平,是個體發展的需要與社會進步的需求使然。就每個個體而言,受教育是消除或減少貧困與愚味,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就一個國家而言,普及教育又是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增強國力的重要手段,二者是統一的。然而,已形成的兩極分化的社會格局,決定了一部分由于稟賦、貧困等因素而處于弱勢地位的兒童,很難憑借自身能力而占有教育資源,獲得教育機會。
這就要求國家或政府部門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確保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獲得一定的教育機會,實現教育的社會公平。由于實現教育的社會公平意在克服由于某些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所造成的教育機會分配的差異,因而是一種補償性公平?,F實中教育的社會公平只可能在一定范圍及層次中實現,如保證所有適齡兒童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保障所有在校生正常完成學業;各種非正規教育的延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追求教育的社會公平是合情合理的。但現實條件下如果僅僅只有教育的社會公平則又是在情理之外了,因為,它不能從質的方面滿足人們對教育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也無法為國家、社會的發展提供多規格的人才。這就需要實現市場公平以彌補社會公平的不足。實現教育的市場公平的主要途徑是公平競爭,而公平競爭的關鍵又在于“游戲規則”的公平,包括教育投資政策的公平、教育評價制度的公平、招生制度的公平等。
如就學生而言,招生制度公平的主要指標一是能力,體現“能力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二是個人的教育成本負擔,總體上體現“誰受益,誰付錢”、“受益多,多付錢”的成本分擔原則。當然,還要根據一定歷史時期國力與民情的具體實際取得二者的協調一致。在同一時期內,教育社會公平的延伸意味著教育市場公平的收縮,反之亦然。但未來的發展趨勢必然是教育社會公平不斷擴張,而教育市場公平不斷收縮[1]。總之,教育公平實質上是教育的社會公平和教育的市場公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混合體,它是民眾意愿與客觀規律的統一,是精神價值與發展價值的統一。二者的統一有助于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教育效率的提高。
二、什么是教育效率
“效率”原本為經濟學名詞,是指投入與產出之比。在一般的物質生產領域,這一比值的大小是可以檢測的。教育作為特殊的產業部門,其效率有些可以直接檢測,而有些則不盡然。因為教育的特殊性質決定了教育的“投入”既包括資金的投入也包括精神的投入,教育的“產出”也包括經濟的產出和精神的產出,因此,教育效率也應包括經濟效率與精神效率,而精神效率的大小是難以用數字權衡的。教育的經濟效率是指教育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即經濟學意義上的效率);教育的精神效率是指教育投入所產生的精神結果。它們還可以進一步具體分為: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率、教育的個人經濟效率;教育的社會精神效率、教育的個人精神效率。①
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率是指一國、一地區、一學校對教育投入與教育產出的結果的比較。產出的結果包括:(1)直接產出,即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2)間接產出,即由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引起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教育的個人經濟效率是指個人接受某類某級教育所花費的教育成本與終身所能獲得的收入之比較。教育的社會精神效率是指教育引起社會觀念與倫理道德的變化,從而促使社會精神文明水準提高的積極作用。教育的個人精神效率是教育給人帶來的難以用直接的經濟收益衡量的積極作用,如人格的提升、道德的升華、境界的提高等??梢?量化的經濟效率只是教育效率的一種形式,而教育對個體人格、認知、行為的影響乃至對整個社會精神價值的貢獻是難于量化的,卻是不容忽視的。
教育的這一作用“即使不比其它作用更重要,至少也是同等重要的?!盵2]如果我們僅僅只重視教育的經濟效率而忽視其精神效率,把對學生的培養只看作是“人力”和“工具”的生產,將直接導致教育中的商業主義與職業主義的泛濫,與此相伴隨的將是社會道德的淪喪、責任感的降低和精神世界的平庸,并最終導致經濟效率的滑坡。這種顧此失彼的做法顯然是不“經濟”的,是低效率的。
三、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關系
以上分析表明,教育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并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此消彼長的兩難問題,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從直觀上看,教育公平本身就隱含有教育效率的意義,而教育效率又體現著教育公平的價值。二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相輔相成。1.教育公平促進教育效率的增長。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任何社會制度的建立與社會發展的有序,都必須也一定具有與之相聯系的公平機制。公平是制度合法性的依據,是社會效率增長的源泉。[3]同樣,實現教育公平也必然促進教育效率的增長。從國家、社會對教育的投資來看,其公平性體現為在重視對教育投入的基礎上合情合理地配置教育資源。合情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是減少浪費,提高效率的關鍵。
例如,在初、中、高三級教育配置中,應首先確保初等教育的投入,再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確定中、高級教育的投資比例,這是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客觀規律[4]。普及教育是使每個人擺脫無知走向文明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關鍵,如果僅僅只重視眼前的經濟效率,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卻忽視普及教育,那就好比在沙漠中建大廈,不可能有穩定的根基。從對入學機會的提供來看,公平性體現在:無論正常兒童還是殘疾兒童,無論男童還是女童,均應一視同仁,如社會為弱智兒童提供特殊教育的機會,從經濟意義上看可能并不顯效,但從精神效率上看卻很值得。這里的精神效率,一是指個人精神效率。表現在教育使不利群體的弱者地位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改善,增強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二是指社會精神效率。給不利群體提供入學機會有助于人們對生活意義的理解,對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理解的提升和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
從教育教學的微觀層次來看,教育的公平性體現為面向全體學生,并遵循教育規律合理施教。面向全體學生是教育目的的內在要求。教師如能做到“有教無類”、公平待人,就有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奮發向上的生活熱情,而這些正是教育效率增長的源泉?!白裱逃幝伞庇质菍崿F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只有遵循教育自身及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才能避免走彎路,使每個學生均獲得拓展才能與發展個性的機會,促進教育效率的全面提高??傊?教育公平“合乎情理”的內在要求,意味著教育公平本身就已包含了效率的意義。實現這樣的公平,不僅不需要犧牲效率作替代,而且是完全有利于效率的[5]。
較高水平的公平促進高效率,而較低水平的公平則只能導致低效率。2.教育效率的提高反過來促進教育公平的建設與完善。公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誠如英國史學泰斗湯因比所言:“人不僅僅是靠面包過活的,無論人的物質生活可能被提得多高,也無法治愈他在精神上對社會公平的需求。”[6]人類對公平的追求,永不會滿足。而教育效率的提高為教育公平的實現創造了條件。一方面,教育社會效率的產生為追求進一步的教育公平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教育的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為教育公平準備了物質條件(如提供入學機會、改善辦學條件);教育的社會精神效率的提高為教育公平營造了良好的精神氛圍和輿論環境(如形成新的公平觀念和標準)。另一方面,教育個人效率的產生,從較低水平上看意味著個體通過接受教育作好了獨立生活的準備(如通過接受基礎教育);從較高水平上看意味著個體精神世界的豐富及物質財富的增長(如通過接受高等教育)。
無論哪一層次的效率無疑都會喚起人們對更豐富更充實生活的向往,重視教育公平的建設、關心教育的發展,從而進一步促使政府、社會及教育者重視教育公平的實施與完善,盡可能保證教育機會分配的有序與合情合理。總之,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二者是一致的。之所以出現“矛盾說”、“對立說”,主要原因在三點:一是將“均等”視為公平的同義詞,把實際上的不公平當成了公平。二是將教育效率僅僅理解為教育的經濟效率。三是由于上述原因,將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之間的包含關系當成了并列關系,從而人為地使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處于對立的兩極,人們只能擇其一而“優先”為之。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和自覺地實施教育公平,正確處理好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