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校園學術氛圍建設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高職院校學術氛圍缺失是片面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高職院校學術氛圍建設的緊迫性;踐行科學發展觀,努力探索高職院校學術氛圍建設的新途徑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教師上課多,搞科研的少、行政權利多,學術權利少、關注校園“硬”環境多,學術等“軟”環境建設少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執政方略,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前所未有的發展,一些通過重組、合并等改制升格的高等職業院校注重硬件建設而忽視內涵建設,學術氛圍缺失,是一種發展的失衡,需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把濃郁的學術氛圍建設當作校園文化建設的重心,看成是科研強校和特色辦學的根本,從而打造和諧、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
【關鍵詞】高職院校;科學發展;學術氛圍;建設
1高職院校學術氛圍缺失是片面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科學發展講協調,講均衡,講“以人為本”。由于許多高職院校都是原有的重點中等專業學校通過合并、改制、升格而成的,人們還停留在重教學,輕科研,重課堂,輕實踐的片面思維定勢中,大學的氛圍還沒有形成,發展就遇到了選擇的良機。南開大學老校長母國光說:“辦大學就是辦一種氛圍。”這種氛圍應該是以寬松、濃厚、活躍的學術氛圍為主色調。許多學校新校區建的漂亮大氣,美觀典雅,給人的感覺或像公園,或像度假村,而唯一不像的就是學校。無科研機構,無科研課題,無科研經費,無科研成果,無學術論文的“五無”院校不在少數。學術氛圍缺失,存在“六多六少”的現象。
1.1教師上課多,搞科研的少。
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晚,基礎差,但發展迅猛,特色鮮明。在高職院校數和招生人數不斷壯大的同時,校均規模也相應擴大。據統計,2002年校均規模為2523人,2005年即增至3909人。高職教育規模的迅速增長,致使辦學資源短缺師生比失調。教師人均周學時大于12節,有的高達26節。教師每天忙于授課,參與科研推廣、教研活動一不具備充足的時間,二不具備寬松的環境,三不具備旺盛的精力。加之教師津貼一般與課時量掛鉤,長期以來則形成了學術意識淺薄,科研主動性差的現象。
1.2行政權利多,學術權利少。
學術性是大學的生命力,更是高職院校的靈魂。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權力結構仍然屬于行政權力模式。管理體制上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黨委通常把握的是學校辦學的政治方向,校長成為學校的行政權力代表和核心。除職稱的評審由學術性組織——職稱評審委員會負責以外,學校的學術權力很大程度上為行政權力所取代。雖然這樣有利于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政策實施的績效和管理效率。由于權力過于向行政管理偏移,勢必削弱了學術權力的發揮,權力過于向上集中,形成倒金字塔式權力結構,使系部的自主權受到限制,因而抑制了教學系部創造性的自我發揮。
1.3關注校園“硬”環境多,學術等“軟”環境建設少。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辦學條件上得到了長足發展。至2005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院校具有產權的占地總面積達59.4萬畝,校均占地面積已經超過500畝;具有產權的校舍建筑面積13762萬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為33.3平方米。校均固定資產總值超過1.2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達241億元,生均5492元;生均圖書擁有量為65冊,這些指標都基本接近本科院校的水平。
硬件條件改善了,而學術環境建設則荒廢了。在一些人眼里將科研成果和論文作為撈取職稱和職務的“資本”,科研只是證明個人能力的“憑證”,是換取功名利祿的“手段”。每年科研經費的投入在50萬元以上的只占20%,30至50萬元的占10%,20至30萬元的占20%,不足10萬元的卻占50%。此外,還存在學術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力量薄弱,學術意識不強,成果質量不高等一系列“軟”件問題。
1.4文體活動多,學術活動少。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都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黨委的首要任務常抓不懈,著力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一是加強校園的“形文化”——物質文化建設。如建筑風格、校容校貌等。二是加強校園的“法文化”——制度文化建設。三是加強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由此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活躍校園文化生活。但大多是一些文體活動,而學術活動則組織的很少,基本是“自由化”狀態,數量不足,質量更次,更談不上形成制度,成為風氣。
1.5教師參與多,學生參與少。
由于目前高職院校學術氛圍不濃,教師參與科研僅是受評職稱、提職等利益驅動,功利性太強,所以大多數人也是被動參與,積極性不高。學生因與切身利益關聯不大,不受畢業、考證、評優等限制,因而很少有人參與學術活動,偶爾的學術報告會在高職院校也是教師多,學生少。其實這是與培養生產一線高技能人才的初衷,特別是與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不相吻合的。
1.6主持學術活動的“領導”多,專家教授少。
國外大學權力結構的歷史證明,教授治校作為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傳統,盡管還富有魅力,但因它在現代高等教育管理中效果不甚理想而早已呈衰微之勢。在我國,行政權力泛化則是不爭的事實。在高職院校也同樣存在著學術氛圍異化現象。主導學術命運的,不是學者、教授,而是院長、處長、系主任等“官員”。課題的首席主持大多是領導,而非專家教授。純學者型的教師,存在申報學術課題難、課題研究難、申報成果難等,從而打擊了他們參與學術活動的積極性。
2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高職院校學術氛圍建設的緊迫性
濃郁的學術氛圍是通過各類學術性制度和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積淀形成的校園學術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有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教師和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推進教育與生產、科研相結合,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
2.1學術氛圍建設是推進產學研結合的橋梁和紐帶。
教育部長周濟指出:“教育必須走產學研相結合的改革發展之路,這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是高職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是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理應擔負起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使命。它的特殊屬性,決定其與產業部門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高職院校不能脫離行業和企業孤立地辦學,企業和行業也需要高職院校提供智力和技術方面的支持。產學研結合促進了學校和企業在教學、科研及生產方面的緊密合作,有利于雙方在互利互惠原則基礎上,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而高職院校的“研”以“產”為對象,“學”為“產”服務,濃厚的學術氛圍就是聯結的紐帶。
2.2學術氛圍建設是構建良好校風的基礎。
目前,高職院校校風建設刻不容緩。校風是一種無形的教育資源,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好的校風具有強烈的導向激勵作用、卓越的凝聚團結作用,良好地開發智商,發揮潛能的作用,還會成為一個學校的無聲的命令和無形的紀律。校風是學校的形象、是旗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濃郁的學術風氣可以正學風,優良的學風可以促教風,良好的教風可以樹校風,彼此相互依存,良性循環。
2.3學術氛圍建設是加強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
全國職教工作會議及《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了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重大命題,而內涵建設則包括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學術氛圍建設位居重心。目前,社會上的浮躁風氣和商業上的投機心理也侵蝕著高職院校的學術風氣。教學要改革,學風要糾偏,學術要創新。要以更加寬容的態度鼓勵學術的探索,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專業的開拓。要注意樹立學術的氣象和學者的風范。第一是敬業的態度,對學問十分虔誠;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長,不攻人短;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潛心學問,堅持真理。
3踐行科學發展觀,努力探索高職院校學術氛圍建設的新途徑
3.1制度約束是關鍵。
加強和改進學術氛圍建設,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教育是“軟約束”,制度是“硬措施”。一是要有制度,從學術氛圍的倡導,到學術管理辦法,到獎勵措施,要健全制度,有章可循。制度要細,要實,易于操作,便于考評,簡單實用。二是要嚴格執行制度,有法必依。人愈能管好制度,制度愈能管好人。制度一旦建立,就不能隨意打破。領導干部首先要做遵守規章制度的模范,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
3.2人才支撐是前提。
學術活動需要大批具有良好師德和過硬的業務素質的教師來完成。要結合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一是培養,二是引進。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拔政治素質良好、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創新意識強的教師去生產一線實踐鍛煉;實行指導教師制度,采取傳、幫、帶的方法求得重點培養對象層次和素質的提高。在人才引進上可采取從知名本科院校和科研所引進一些層次高、素質好的人才擔任專業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領頭雁,形成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對于一些較大的、科技含量較高的科研項目,可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搞橫向聯合,成果共享,以此彌補高職院校科研力量的不足。
3.3載體豐富是手段。
高職院校的學術氛圍建設要選取豐富多樣的活動做載體,寓教化、導引于活動之中。如邀請校外知名專家來校講學、開展科技合作;組織校內專家定期開展學術講座;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積極承辦國內外重大職教學術會議等。針對高職教育發展現狀,有計劃組織開展學術報告、專題辯論及主題發言為中心的討論會,吸收學生開展科技下鄉、科技扶貧等活動,提倡教師、學生發表不同的學術觀點,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
3.4機制激勵是保證。
濃郁的學術氛圍的形成,關鍵在領導的理念和決心。要積極構建科研推廣工作業績考核、獎懲引導等激勵機制,可以從物質上、精神上給予從事科研推廣人員一定鼓勵。在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對申報立項的省級以上的課題研究,無論是否有資助,學院都應給予配套和投入,以保證課題研究能如期結題。鼓勵教師實行“企校”聯合科研,進行項目總承包或提出適當比例來獎勵科技人員,并為科研推廣工作開展創造有利的條件。設立科研推廣人才專項基金,加強“雙師型”人才的培養,為從事科研推廣工作的人員創造和提供參加學術交流、培訓和繼續發展深造的條件與機會。同時,在教學業務干部的聘任中,優先選用有科研成果的學術人員,在部分崗位津貼中增加科研權重,對科研推廣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精神獎勵。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