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股票投資思想發展及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菲利普﹒費雪基于成長理念的價值投資思想
菲利普﹒費雪在《怎樣選擇成長股》中指出,投資者需要重點考察和分析企業的特質。所謂企業的特質,是指公司能以高于一般企業水準的能力使銷售與利潤每年呈遞增趨勢。他并不十分強調銷售每年持續增長,但他注意公司在數年內的整體表現,并以此判斷其優劣。鑒于商業周期的循環會影響企業的銷售額與利潤,費雪以十年為周期,找出那些在十年間成長高于平均水準的公司。在選擇投資對象時,費雪十分看重經營管理者,尤其是高管的行為準則。他認為,一個能獲取高于平均水準之上的公司,必須擁有經營能力高于平均水準的高管。這些高管不但對企業有著強烈的責任心,而且絕對正直和誠實。一個獲得成功的企業,高管與全體員工之間有著融洽的工作關系,員工能夠真正感到公司良好的工作環境。對于一個成功的高管而言,其所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階層具備團體敬業精神、擁有一個智囊團以及他靈活有效的指揮,都是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的體現。在投資組合和投資期限方面,費雪主張,為了減輕分析公司特質所帶來的巨大工作量,投資組合應該少于10個公司。從費雪自己的投資操作上看,經常是3~4個公司即占去了他股票投資的75%。另外他認為,短期投資是投資者常犯的錯誤之一。投資一家杰出企業的股票并長期持有它,能使投資者賺大錢。
巴菲特作為格雷厄姆最出色的學生,在投資領域有著難以企及的業績。從1964年執掌伯克希爾﹒哈撒韋至今,年復合投資收益率超過20%。驕人的投資收益與投資思想的指導密不可分。(1)本杰明﹒格雷厄姆與菲利普﹒費雪投資思想的融合在早期的投資活動中,巴菲特對格雷厄姆的投資策略推崇之至。后來,他逐漸意識到購買廉價股票的策略并不奏效,因此越來越重視公司本身的質量。不好的公司有著再好的安全邊際,也不值得投資。巴菲特坦承自己的投資理念,85%來自格雷厄姆,15%來自費雪。于是,巴菲特將二者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投資思想,其核心是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入成長性較高的公司股票,目標是找尋同時具備較高安全邊際和持續增長潛力的股票。可以說,巴菲特將價值、成長和安全邊際予以結合。在對公司具體的研究上,一方面重視公開資料的搜集和研讀,另外也需要親赴公司和市場銷售環節進行實地調研,拜訪與公司相關的各類人員,以此挖掘出公司的內在價值。(2)將投資者引入公司的投資思想巴菲特繼承了格雷厄姆“像所有者一樣思考”的基本投資思想,并且更進一步,他認為投資者不僅要有股東的思維,還要有股東的行動,應該選擇那些治理良好的公司進行投資。巴菲特認為最好的公司是其經理在進行決策時將自己立于所有者的地位去思考。巴菲特非常重視管理階層的品質,凡是收購的公司,都必須有值得贊賞和信賴的管理人員。(3)集中投資與永久投資思想巴菲特堅持格雷厄姆提出的市場參與者有時是愚蠢的這一信條,認為股票市場經常會低估或高估股票的價值,因此不應過于關注股票市場的行情報價。但與格雷厄姆期提到的股票市場恢復到合理價位就脫手的想法不同,巴菲特強調絕對的長期投資,甚至到了永久性投資的地步。他說:“我們不會因為股票上漲而拋出股票,或是因為已經持有了很長時間就拋出股票,只要公司的未來產權資本收益令人滿意,管理人員稱職,市場沒有大幅高估公司的價值,我們愿意無限期地持有任何證券。”因此,在巴菲特的投資理論框架里,堅韌的長期投資與安全邊際一樣同等重要,這與主張分散投資、主張持有股票3~5年的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是有很大區別的。
股票價值投資思想的新理念:彼得﹒林奇的實用投資策略思想
彼得﹒林奇自1977年開始,在擔任麥哲倫基金經理的13年時間里,年復合投資收益高達29%,該基金管理的資產也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退休之后,他撰寫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戰勝華爾街》、《學以致富》等投資著作。從中可以看出他所遵循的實用投資策略:不迷信繁瑣的技術分析、重視股票的基本面、通過仔細研究個股的經營情況、長期持有股票以獲得高額的回報。
現代金融理論對價值投資思想的沖擊與革新
從理論上講,價值投資思想主要存在三個不足:第一,沒有充分考慮投資分散化的作用。無論是格雷厄姆、費雪還是巴菲特、林奇,他們對于投資組合分散的問題沒有給出一致的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第二,沒有考慮風險對估值的影響。傳統價值投資思想注重對公司的研究,因此普遍把風險理解為受到損害或傷害的可能性,沒有考慮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系;第三,沒有考慮信息的完全程度對市場的影響。傳統價值投資思想建立在弱勢有效市場或者半強勢有效市場基礎之上,因此假如市場是強勢有效的,那么巴菲特、林奇這樣的投資大師就不會長期取得高于市場的投資收益。由于格雷厄姆、費雪、巴菲特和林奇以價值投資思想為指導,在股票市場取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因此價值投資思想被市場廣泛接受。但是市場上的許多投資者在認真學習這些思想和理論之后,絕大多數依舊虧損。歸納來看,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是投資者學習效果不好,因此在運用的時候容易犯錯;其二是這些思想和理論在實踐中難以操作,普通投資者肯定無法與投資大師相比;其三理論本身存在不足,因此理論在實踐上的成功無法具備普遍性。這里的第二個和第三個因素是理論本身的客觀反映,現代金融理論在對價值投資思想的革新上主要是對這兩個方面進行修正。1、哈里﹒馬可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馬可維茨明確提出了通過資產組合進行分散化投資,以此在不改變投資組合預期收益的情況下降低風險的理念。在構建具體的組合投資時,應該將所有可供選擇的金融資產均視為投資對象,并將投資金額合理地分配在各個可供選擇的金融資產上,目標是為了獲得一個最優的投資組合。投資者在構造一個最優投資組合的過程中,運用“期望收益-方差”分析法評價投資組合,確定投資組合的可行集。2、威廉﹒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不但在馬可維茨的基礎上發展了投資組合理論,而且提出β系數的概念,在大幅度簡化了投資組合風險測度的同時,也用于分析收益與風險之間的關系。β系數用于衡量單個證券或者投資組合的價格波動相對于市場組合的價格波動的敏感程度。3、尤金﹒法馬的有效市場理論。有效市場理論表述了信息對證券價格的影響問題,有效市場是指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信息的市場。與該理論相關的論述可追溯到了路易斯﹒巴舍利耶的研究。4、現代金融理論在投資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根據有效市場理論,在有效市場條件下,投資者不可能獲得超額投資報酬,并且通過運用投資組合理論,構造一個包含市場組合和無風險資產的新組合,以此規避非系統風險,獲得收益和風險的最佳匹配。基于上述方法的指數投資思想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成為不少機構投資者推崇的新方法。另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也成為機構投資者運用的主流方法。可以看見,針對價值投資思想容易學習,但是不容易操作的特點,現代金融理論重視搜集市場上的歷史價格信息、交易數據,進行完全客觀的數據分析和數學計算,盡量避免主觀的判斷。雖然價值投資思想也提倡不要預測,而是通過客觀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斷,但是只要是判斷,就長期存在兩個問題:投資者的眼光和信息的質量。因此主觀上的因素會對投資結果產生重大影響。現代金融理論希望將股票投資完全客觀數據化,要么通過構造市場組合獲得與整體市場一樣的收益,要么不斷尋找市場中存在的不均衡,以此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