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景觀生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目前園林景觀已成為人們用于休閑、娛樂,身心放松的重要場所。優美的園林景觀設計才能滿足人們的視覺及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園林景觀的生態化的設計已成為大勢所趨。本文著重對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途徑進行探索,以供相關領域工作者所借鑒,力求設計并建設出生態化的園林景觀。
關鍵詞: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途徑
1、前言
社會的發展總是在建立在一定的能源、環境的基礎上,因此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環境的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這與人們所追求的和諧、自然的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相違背。于是綠色和諧發展,生態設計的理念就應運而生,已形成了強進有力的發展趨勢。
2、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遵循原則
園林景觀景觀設計大致遵循四大原則:①生態、和諧統一原則;②經濟適用原則;③因地制宜原則;④以人文本的原則,具體介紹如下:
實證研究
本文以彭州市董坪村為例進行實證研究。董坪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彭州市小魚洞鎮,典型的山地鄉村,也是“5•12”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受災村之一。其屬龍門山脈,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0%。
1場地要素及微氣候舒適度調研分析
1.1場地要素調研分析董坪村坐落在高山與河流之間的臺地上,臺地東面是湔江河,臺地西面和北面是高山,南面是狹長山谷。董坪村內無機動車道,只有人行泥路。受地震影響,大部分建筑倒塌。土壤較貧瘠,不太適宜農業種植。受地形影響,降水不均。董坪村大部分植物分布在旅游區周圍及山坡、河灘,如林木、果木、灌木、草本植物、濕生植物、農作物等,豐富的植被為生態景觀規劃提供低成本資源。
1.2場地微氣候舒適度評價2008年10月起在當地建立監測戶外氣象參數的站點,選取12個點進行為期1年的觀測其微氣候氣象參數,采用WBGT指數和TS指數量化評價其氣候舒適度[3]。同時,對董坪村利益相關者進行熱舒適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春秋季是董坪村最適宜的季節,冬季TS指數平均為1.79℃,表明在適應環境的著衣習慣下,戶外舒適度是適宜的[4],但高齡老年人和部分游客覺得冷。夏季戶外濕度極高,風速小,無風頻率大,WBGT平均值為34℃,極端最高值為36.7℃,體感很熱,非常不適宜開展旅游活動。因此,董坪村戶外微氣候舒適度的改善主要是通過改善風環境,夏季規劃風道,將涼風引入場地,通風降溫除濕。冬季則規劃風障,阻擋冷風。
2景觀規劃上述分析表明,鄉村生態旅游景觀需具備生態安全性、文化本真性、景觀美感性、環境舒適性的要求。董坪村生態旅游景觀主要規劃設計三類。
[論文要害詞]景觀生態學鄉村旅游產品開發
[論文摘要]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城郊景觀特點進行分析,重點突出景觀與行為的相容性分析,確定鄉村旅游景觀觀賞型和農產品開發利用型鄉村旅游產品為主導產品。
一、引言
鄉村旅游以鄉村旅游資源為中央吸引物,它符合生態學的基本要求,是能促進環境、社會、經濟調解發展的旅游產品,因此具有生態旅游產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現在對自然、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影響達到最小化原則。參照《綠色環球:國際生態旅游標準》確定鄉村旅游產品的生態化標準。一是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不造成環境危害。二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要保護旅游地的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鄉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風景。三是旅游產品在開發和經營階段都必須保持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觀生態學理論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觀尺度的景觀結構(空間格局)、景觀功能(生態學過程)和景觀動態,近年來這一概念已越來越廣泛地為旅游研究者所關注和采用。
一、桂林“兩江四湖”生態景觀設計特色
1.提升人文藝術氣息,體現文化藝術深厚底蘊
市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狀態,正是通過城市的文化氛圍以及藝術氣息表現出來的。它不僅體現在公共文化設施上,也充溢于景觀設計中的每一個角落。如古南門保留的黃庭堅系舟處、芙蓉亭、唐景崧五美堂戲臺等,都體現了桂林文化藝術的深厚底蘊。桂林素有“摩崖石刻甲天下”之稱,“兩江四湖”的規劃設計將人工雕塑與文化氛圍巧妙融合。在榕湖與杉湖的兩岸,精選了桂林歷代山水詩文37首,由桂林當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再由著名篆刻工匠摹刻于奇石之上。
2.拓寬城市視野,豐富建筑物表現力
城市視野的開闊度、舒暢無遮擋的視覺感受以及環境的優雅寧靜程度,都是衡量景觀宜人性和建筑物表現力的重要指標。“兩江四湖”的建設,開闊了桂林城市的視野空間。以山水湖泊貫穿于城市之中,并用亭宇、橋梁點綴其間,使江湖美景一脈相通,構筑了桂林山水天人合一的生態旅游意境。“兩江四湖”沿岸的建筑正是由于橋梁、園林、綠化等要素的加入,展示出了回環曲折的空間效果,使建筑物具備豐富的生態美、藝術美的特點。
3.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古典橋梁魅力
采用布仁倉[1-2]判斷本底的標準對各縣(區)進行分析,大同—肇州—肇源一線本底為農田景觀,優勢種為玉米,但是這種本底的存在基礎是人力作用,需要一定的能量輸入,其能量流的變化受人為影響較大。郭晉平[1]認為這種本底是不穩定的,農田如果失去人類能量流的輸入便會發生明顯改變,因此農田本底作為斑塊分析更佳,筆者認為,農田由于多年來人們的連續耕作,相對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應視為該區的本底。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本底不明顯,從自然角度講,東部以草原景觀為主,西部則以濕地景觀本底為主,南部為農田景觀,優勢種控制力較弱,但是該縣本底的連通性較好。從發展生態旅游的角度來看,重點突出不同地區的景觀生態特征進行有序開發為宜。
發展生態旅游的斑塊特征分析
按照斑塊-廊道-本底模型的定義,斑塊屬于外觀上不同于周圍環境的非線性區域,有生命的斑塊主要是指動植物群落。市區斑塊特征以自然資源為主,環境資源斑塊主要是分布在市區的100余個大大小小湖泊組成的水體和東部的濕地,這些斑塊特征是持續時間及壽命較長,周轉速率低,成為發展市區生態旅游的重要資源。油田景觀以及城市景觀為干擾斑塊,這種斑塊的形成與城市開發、油田開發密切相關,人類干擾強烈,穩定性好,存在期長。此類斑塊特征人工化明顯,對發展生態旅游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并且由于人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環境條件,對增加局部地區的景觀異質性具有較好的作用。從市區來看,人類干擾形成的斑塊和人類引入的斑塊的存在為市區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基礎條件。市郊以及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周圍仍然存在一些天然的未受人類影響的本底區域,相對面積較小的區域也可稱為半自然狀態的殘存斑塊。這些殘存斑塊由于其周圍人類活動較為頻繁,能量以及物質交換活躍,容易形成新的景觀。這些區域仍然存在較為明顯的本底特征,并且處于“松弛期”,尚未遭到大量物種入侵,應當作為發展原生態旅游形式的區域。引入斑塊在大慶市可以認為是人類有意引入而存在的,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大慶市龍鳳濕地、紅湖和黑魚湖旅游區、龍虎湖旅游景區、大同以及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開發的農業生態旅游區[3]等均可以作為大慶市引入的用于開發生態旅游的斑塊,這些斑塊的存在是人類在本底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物種以及能量周轉速率主要取決于人類的管理活動,穩定性很差,抗干擾能力弱,需要人力投入才能維持,具有一定的能動性,人類可以根據生態旅游發展的需要進行相應的干擾,能量、物質、物種輸入,達到人類需要的景觀效果。因此這些引入斑塊的存在為發展大慶市生態旅游奠定了基礎。大量存在的小城鎮、村舍、鄉村居民點一般稱為引入斑塊,這些景觀單元在生態旅游開發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其開發與應用形式已經做了報道[4-5],從生態學角度來看,聚居區斑塊盡管內緣比較小但是邊緣效應較強,對周圍生態系統的影響較大,因此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應當作為干擾因素加以考慮。
發展生態旅游的廊道分析
廊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一般直接在本底之上并且和不同的斑塊相連接,對外在景觀的變化具有重要影響,所以,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應考慮廊道的生態作用。廊道被認為是不同于本底的狹長地帶,可以認為是一個線狀的斑塊,廊道的存在增加了景觀的美學特征,增加了斑塊的穩定性,也促進了本底和斑塊之間、相似斑塊之間物質能量的流動,同時具有傳輸、過濾、屏障的重要功能,對于維持生態旅游景觀特征具有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大慶市廊道的起源以及類型因干擾狀況而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分為人類干擾和自然演化而形成兩大類別。人類活動形成的帶狀廊道規則性強,持續性強,存在周期較長,外觀變化性差,景觀性狀單一、單調,無自然痕跡,例如現存的公路、鐵路、人工修建的綠籬、人工修建的防護林帶等,盡管其對發展生態旅游景觀效果影響較小,但是其可以增加大慶市的景觀異質性。交通系統可以起到運輸游客和物資的作用,防護林可以作為物種遷移、匯集和能量轉移的通道,同時兼具生產功能,在開發生態旅游過程中,如何合理地利用人工廊道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內容。天然形成的廊道主要是指現存的河流,河流廊道具有控制水流和營養流的作用,河岸地帶是食物鏈的基礎,是物種遷移和棲息良好居所,對人類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從發展生態旅游的角度來看,河流廊道對于增加景觀多樣性、視覺美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加上河流廊道天然的曲度特征,良好的連通性,成為大慶市發展生態旅游的優良資源。
景觀生態網絡對發展生態旅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