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術教育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創設審美環境。
(1)結合主題活動定期展示有特色的藝術作品。例如本月我們班的主題活動是“傘花朵朵開”,其中有個環節就是《彩繪傘面》,讓幼兒在傘面上面進行繪畫和創作,用廣告顏料讓幼兒在傘上進行繪畫,出示多把已經繪畫完成的傘,請幼兒來欣賞這些傘,讓幼兒觀察這些傘面構圖的特點,啟發幼兒商量討論:我們要如何共同制作彩繪傘?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人多傘少的問題?幾個人一起合作,怎樣才能讓傘的畫面一致漂亮呢?每組幼兒商量出一個“工作計劃”:傘面什么地方要畫什么?誰負責畫那個部分?畫什么內容?如:語言組的幼兒商量著畫海底世界,6個傘面,正好一人畫一個面,他們商量著要畫一個大大的鯊魚,有尖尖的牙齒這樣需要畫兩個傘面,就需要兩個小朋友一起合作,其他四個小朋友就畫小魚和水母,還有珊瑚和水草。綜合區的幼兒拿到了一把藍色底的雨傘,他們就商量畫白云、小鳥,還有很多彩色的氣球。
(2)隨處展示孩子的作品。班上每周有兩節美術課和兩次區域活動,在我班的走廊、美工區到處懸掛張貼孩子的作品,孩子們欣賞著同伴的作品,感受稚拙的畫法、夸張的形象、濃烈的色彩和大膽的想象,不斷地產生共鳴,激發新的創作激情。如:在我們班主題活動《最棒的我》中有節美工活動《表情變變變》,通過這節課我延伸到了區域活動《人物頭像粘貼》,利用廢舊的紙盒和各種彩色紙來進行人物頭像的粘貼。我們班的郭承澤小朋友就把眉毛剪得又粗又直,眼睛一邊是方形,一邊是同心圓圈。鼻子是用紙盒的邊角剪成的一個三角形,很有立體感。嘴吧貼成一個正方形,還有很多牙齒。我看到后馬上問澤澤你做的這個表情是什么啊?澤澤說我做的是一個會修理汽車的機器人。當其他幼兒看到后,也馬上說教師我做的也是個機器人,他可以幫媽媽干活的!其他活動區域的幼兒看到后,馬上跑過來問,這是什么啊?郭承澤很驕傲地說這是我做的會修機器的機器人,其他小朋友馬上也獲得了類似的靈感!還有面墻展示了幼兒的繪畫作品,每次幼兒完成作品后,我們都會讓幼兒把作品展示到自己的畫袋里面,幼兒就會一起說說自己畫的是什么。記得有節課是畫出四季常青的樹,旭升小朋友向其他幼兒介紹自己畫的樹是一棵圣誕樹,上面掛了很多的彩燈,樹下放了很多的禮物,天空還下了雪。國賢小朋友看到后說我也畫了很多的雪花,我畫的是冬天的樹。這時憶宣小朋友說我也要加上雪花,我過年回爺爺家就可以看到雪了。
(3)經常播放一些優美的音樂陶冶孩子的情操,豐富藝術想象。孩子天生是個音樂愛好者。無論是幾個月還是幾歲的孩子,只要聽到優美歡快的音樂,就會情不自禁地面露喜色,或搖頭晃腦,或載歌載舞。音樂和美術是分不開的,一個是聽覺藝術,一個是視覺藝術,它們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經常聽音樂也能豐富孩子的藝術想象。如:中班《線的訓練》美術活動中要求幼兒用流動的線來作畫。這樣可以提高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拓寬兒童的思路。通過音樂可以從另一側面進一步消除幼兒對繪畫的緊張感。活動重點:線條的變化。活動難點:線條的粗細、疏密的變化和組織。活動過程:玩彩帶,讓幼兒觀察彩帶舞動的變化,讓幼兒對線有初步的認識。欣賞紅綢舞、體操、棒操、圓環操等與線條相關的舞蹈。邊放音樂邊用語言描述,啟發兒童回憶生活中常見的線條,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線條畫。如浪花(弧線)、流水(波浪線)、雨水(豎線、斜線)、折線(山峰、峽谷)、花朵(同心螺旋線)、毛毛蟲(螺旋線)等。邊描述過程,邊在黑板上記錄這些線條。
2.選擇有情趣的活動內容和形式。課題的選擇符合孩子的需要和興趣,只要是來自孩子的生活、經驗的東西,都是孩子喜歡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可以說是有情趣的。有種材料叫毛根,它在幼兒的手中能變化成不同的造型,這讓我也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就創設了一節美術課《千奇百態的人》。在上這節手工課之前,我先帶幼兒參觀了幼兒園的運動標志墻,讓幼兒觀察這些運動造型是什么運動的動作,并讓幼兒來描述和示范這個動作。在幼兒描述動作的過程中,我隨手拿幾條毛根扭起來,不一會兒幼兒的動作就展示出來了,教室里一下子就沸騰了,幼兒開始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出了許多千奇百態的動作,人人都說“老師做我,做我”,于是,我抓住這個時機教孩子們扭毛根:請每個小朋友拿兩根顏色相同的毛根,兩根毛根對齊,從毛根的中間位置開始,相互纏繞,做手和腳,這樣小人的身體就做好了。再用一根毛根在我們手指上纏繞幾圈做小人的頭,預留一定的長度用來和身體部位相固定。這樣一個小人就做好了。把小人做好后,就可讓它們來做操、跳舞、運動了!孩子們可根據自己喜歡的造型隨意扭動它們的手和腳,這樣一個生動的小人就做好了!當幼兒開始動手操作的時候,有些幼兒顯得有點困難,這個時候我就請動手能力強的幼兒幫助這些有幼兒,讓他們互相交流。很快所有幼兒都能自己完成一個生動活潑的小人了。
3.改變評價方式,注重創意和情趣。在對幼兒美術作品進行評價時,應該以鼓勵和正面評價為主,多角度挖掘作品中的亮點,減少對圖畫與實物的比對,力求神似,以相對寬松的標準客觀地進行評價,讓孩子真正體會到自身的創作天賦,并且在美術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展現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幼兒團體處于特定的年齡階段,喜歡受到他人的表揚,并且會在贊揚與鼓勵中再接再厲,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因此,教師應該在看到孩子的優點和正確做法時,及時予以表揚,并且提出對幼兒的期望。即使孩子犯錯時,教師也應循循善誘,懇切地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出具體改進意見。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做小游戲的方式活躍課堂的氛圍,降低教學難度,使孩子通過認真觀察發現事物內部規律。例如“,蝴蝶找朋友”、“和小企鵝搶答”、“編花籃”等,這些游戲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活躍幼兒的思維,使師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探索科學知識的奧秘。教師應創新評價形式,總結有趣的、新鮮的評價方式,減少幼兒的聽覺疲勞。例如,在幼兒園小班的手工活動中,利用小猴買元宵的小故事代替純粹的泥工美術活動。小猴說:我喜歡買圓圓的、一樣大的元宵,我用五角星來買元宵。在小猴五角星獎勵的誘導下,孩子認真地搓“元宵”,最終都獲得了小猴的五角星。這種近距離的接觸,不僅增進了教師與幼兒的親密程度,而且有利于幼兒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二、總結
簡而言之,美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教師培養美術生對于美的欣賞能力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也就是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以及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詮釋美,并且能夠進一步做到創造美,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進一步來講,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僅局限于美術作品或者藝術作品,更多的是平時生活中的事件和事物,以及學生對于生活的感悟和態度,從而美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還會進一步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道德修養、談吐舉止以及心境心胸產生積極的正面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社會以及高等院校對于美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所以說美術教師應該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教育引導者的作用,充分重視美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培養出高素質的美術畢業生,為社會進步以及經濟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二、高校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培養的途徑
1、闡述美術理論知識及相關知識
為審美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高校美術生在中小階段的美術教育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培養和提高美術基本技巧或者基本繪畫技能,很少在知識或者意識層面欣賞美術作品,進而造成現在高校美術生由于知識層面的局限,對于美術的鑒賞開展形成極大的困難。因此高校美術教育者,應該針對這一現象,全面的深入的闡述美術審美知識以及相關鑒賞知識,使學生形成堅實的知識基礎,從而隱形地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為審美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2、欣賞美術作品和藝術作品
提高學生對于美的認識,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首先,通過對于古今美術作品和藝術作品的欣賞,可以直接地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領域,使學生對于美術知識和美術感受得到具象化的感受。美術欣賞的優點不僅僅局限在開闊學生眼界,拓展學生視野,而且提高學生對于美的感悟能力,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和藝術情操。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美術畫展和相關的藝術展會等活動,并在活動當中積極與學生溝通和交流。與此同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展開作品欣賞、對比和討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力。教師積極的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美術作品,并進行作品展示。首先讓學生對作品進行自我闡釋以及自我批評,讓學生針對自己的美術作品從構思立意、構圖建構、造型色彩以及色調格局等方面進行自我闡述和自我講解;然后教師組織大家分別發表意見,各自討論對于此次美術作品的想法和建議。這樣使學生在互幫互助、輕松自由的學習氣氛之中,提高了自身的審美判斷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美術作品或者藝術作品鑒賞時要注意審美方法的傳授,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美術欣賞和美術鑒賞的方法,是美術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深次的講也是現代素質教育和全面教育的要求。大致來講,欣賞一幅美術作品或者一件藝術品,首先應從分析美術形式以及藝術形象入手,以此為切入點,了解美術作品和藝術作品的形式特點。
3、鍛煉美術生的動手能力
使學生在美術作品的制作當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與傳統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是,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培養這一角度來講,動手的目的不在于培養系統地訓練,學生的美術技巧和美術技能,更多的在于了解美術作品或者藝術作品的產生過程,材料材質,步驟程序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狀態和心境感情。學生通過參加教師組織的動手實踐活動,對于美的體驗上升到更高的境界。美術教師在組織動手實踐活動中,應該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途徑,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內在審美能力。舉例來講,自古以來,音樂美術不分家,音樂的欣賞能力和美術的欣賞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達成對于美的感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美術課堂中聯系音樂,學生一邊進行美術作品制作,一邊聆聽經典的世界名曲,使學生在美妙的藝術的情境中,自然發揮甚至于超水平發揮。
4、高校美術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需求
積極推進教學改革首先,高校美術教師應該積極根據現代社會以及大眾心態對于美術藝術的需求和變化,勇于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目前在高校美術教育中,一些美術教師還保留著傳統的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師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美術創作提供出了創作目的,創作目標以及許多的條條框框,使學生在這許多的條條框框的要求下進行美術創作,從而導致學生不能獨立思考,不能進行創意創新,使美術生完全失去了自我創造能力,因此使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得不到更有效、更積極的培養。現代高校美術教育者應該積極地與時俱進,打破傳統教育思路的束縛,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創作空間,注重學生的自我欣賞,自我鑒賞以及自我創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其次,高校美術教師在現代教學觀念的指導下,改變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高校美術教師應該積極打破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健全完善高校美術教學體系,重點是改進完善美術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的美術創作不要單單局限于課本之內、課堂之內,讓學生的美術創作走出課堂,融入自然,融入藝術,在美術動手實踐當中使學生懂得如何去發現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總結
實際上,一幅優秀的美術藝術作品中,本身就潛藏著諸多的創新精神,尤其是現代繪畫藝術作品,其內涵十分豐富。小學美術教師要重視教育過程中所滲透的關于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元素,例如:現代繪畫藝術作品創作大師的風格轉換,在其不同的畫作中顏色、線條等元素的運用差異等等,這些內容都需要教師來引導小學生來理解。因為“創新”是藝術大師區別于普通畫家最明顯的一個特征,讓學生明確這一點,將會對其未來素質能力發展的影響不可估量。
二、小學美術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
(一)小學生繪畫藝術創新意識的培養
小學階段的孩子具有獨特的心理特征,大多數的孩子對未來充滿了幻想,因此,小學美術教師除了傳授給小學生最基本的美術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繪畫藝術素養,并鼓勵學生們將其心底對生活、對美好事物的感想通過繪畫這一形式表現出來。
(二)采取興趣導向式教學模式傳授給學生一定的繪畫藝術創作的方法
繪畫藝術本身是不分年齡且不分國界的,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盡可能對學生美術技能以及藝術創作能力的教育與引導,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藝術畫作帶到課堂中來,并指導學生從欣賞的角度來評論著名藝術作品,讓學生從中汲取美術藝術的創作養料,挖掘美術創作過程中的獨特思維模式,而且,通過教師指導以后,以及學生在評論畫作的過程,都能夠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這對于其日后進行美術創作都十分有益。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來實施教學,采取興趣導向式的教學模式,同時,在進行具體的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將最基本的繪畫技能傳授給學生,而且,更要盡可能重視對每一個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觀察不同學生對美術創作的感興趣程度,因為畢竟每個學生對不同學科教育的興趣是有所差異的。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內外融入一些有關美術藝術作品賞析等方面的課程,以此來擴大孩子們的視野、激發小學生進行繪畫創作的主動性。
三、結語
美國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是按年齡分階段進行的:對于0~3歲的特殊嬰幼兒,主要通過家庭教育的途徑來進行。家長在這一階段就是兒童的主要教師。不過家長在對嬰幼兒進行干預時,是有專家進行指導的。比如,特殊教育專業人員可以進入特殊兒童家庭實行“專家上門咨詢服務”,或是家長到當地的特殊教育中心進行咨詢、參加短期學習或陪同特殊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共同活動,也可以參加各種家長協會,學習、交流撫養、教育特殊嬰幼兒的方法。3~5歲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則主要通過普通幼兒園、特殊學校的學前班、特殊兒童幼兒園、小學和研究機構附設的特殊幼兒班等形式接受學前教育。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歐美國家不斷地在推行融合教育,其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絕大部分3~5歲的兒童都進入普通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只有少部分極重度的兒童在特殊機構里就讀。當然,在普通幼兒園就讀,每一位特殊兒童都能獲得不同形式的特殊教育支持,以保證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
早在1968年,美國就頒布了《援助障礙兒童早期教育法令》,針對學齡前特殊兒童特點,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早期教育的內容、方法、形式、經費等。而1975年11月頒布的《面向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案》,更明確提出3~6歲的特殊幼兒均應接受恰當的、免費的教育及有關的特殊服務,有條件的州可再提前到0~3歲開始實施特殊教育。到了1986年,美國通過了《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修正案》,要求各州逐步建立全州范圍的、綜合的、多學科和多部門合作的早期干預計劃,即“殘疾嬰幼兒早期干預計劃”,以滿足3歲以下殘疾嬰幼兒及其家庭的特殊需要。即1986年以后,從法律上來說美國對特殊嬰幼兒的教育已經覆蓋了整個早期發展階段。接下來的近20年間,美國多次對該法案進行了修訂,需要強調的是,所有修正案都保留了早期干預計劃的條款,而且越來越重視這一條款。
三、多元的經費投入體系
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主要靠政府撥款。美國1975年頒布的《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中,提出了3~5歲殘疾幼兒“學前撥款計劃”,1986年頒布的《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修正案》,又從根本上加強了“學前撥款計劃”。到1992年,美國所有的州都開始全面實施3~5歲殘疾幼兒的公費學前教育。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投入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政府對學前教育機構進行直接經費投入;二是對大型學前教育項目進行直接經費投入或是直接購買服務;三是通過固定或特殊的項目直接補助學前特殊兒童的家庭。除了政府進行撥款之外,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還會來源于各種基金會的支持,民間團體的捐贈以及學校的各項經營性收入等。這些靈活多元化的教育經費投入方式保障了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質量,也擴大了美國學前特殊兒童的受益面。
四、嚴謹的兒童評估體系
在美國,特殊兒童的評估,是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確定教育安置形式及相關服務的主要依據。美國法律規定,相關機構在為特殊兒童提供教育與相關服務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完整、嚴謹的個別化評估。評估可由學校相關專家提出,也可由兒童家長提出,但是評估一定要征得家長的同意。而且每三年要對兒童進行一次重新評估,重新評估的目的在于確定兒童是否仍存在障礙及其是否需要調整目前的教育。評估的人員由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特殊教育教師等多學科專家以及特殊兒童的家長組成,他們通過合作共同為兒童實施評估。當家長對評估的結果存在異議時,還可以申請重新進行評估。這種嚴謹的做法,不僅保障了兒童受教育的科學性,而且使得家長能參與和監督評估的進行,更有利于促進兒童干預的效果。
五、融合取向的復合型師資培訓體系
美國是融合教育思想的發源地之一,因此在對學前特殊教育的師資進行職前培訓時,許多高等院校將具有融合教育的能力列為一個重要師資培養目標,以滿足不同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培養方式上,采取多專業整合的雙證制。例如,普通教育專業的學生或者非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選修特殊教育作為第二專業,畢業時授予“教師資格證+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兩種資格證書。在課程設置方面,普通教師教育專業里會開設特殊教育或融合教育相關課程,特殊教育專業課程也注重對融合環境殊兒童教育策略的培養。在師資的職后培養上,普通幼兒園或普通學校的普通教師在進行培訓時,都有專門的特殊教育的內容,或是進行特殊教育的專項培訓。而且無論是職前還是職后培訓,都十分強調與他人合作共事能力的培養。
六、豐富的社會服務和支持體系
除了加強立法、不斷增加資金投入,美國非常鼓勵其他相關機構、民間組織和大眾的共同參與,一起合作關心支持學前特殊教育的發展。由于其博愛、民主思想的盛行,美國大眾對特殊兒童大都持接納的態度,具有良好的支持特殊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除此之外,信息服務機構,為特殊兒童及家庭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詢;科研機構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科學證據;志愿者服務機構無償、靈活的為家長和兒童提供志愿服務,等等。正是有了這么多豐富的社會支持和服務體系,整個美國的學前特殊教育才得以正常、順利的運轉。
七、總結及啟示
以往的傳統美術教學認為,美術教師并不需要多少美術知識,具備多高的美術素養。教師只要會畫簡筆畫,會做一些手工制作就行了。其中美術欣賞課也可以改成技能培養課。而在我們的幼兒園中,真正掌握美術專業知識的教師并不多,我們還不是照樣上課,把學生培養的非常優秀嗎?教師只要懂一些簡單的裝修知識,會布置教室,美化教室就行了。殊不知這樣并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不能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真正優秀的社會主義人才。相對于小學以培養掌握學生知識為主要目標幼兒美術教育而言,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養成良好的藝術素養。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對學生進行創新性的美術思維培養。讓學生從心靈上去感染美術,從手中去創造美術,讓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都得到增強。并且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力量。這些美術素養不僅僅要求學生會畫畫,會做手工,還要讓學生從美術素養的理念出發去培養他們。教師要善于從多種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其中包括對學生進行美術趣味,審美能力,審美感受等。高教版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材中,作為獨立一章的“美術欣賞”,課時安排充足,教師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美術欣賞課時數,讓學生充分對藝術知識進行掌握和理解,讓學生從跟深層次的作品上加深對美術的理解程度。
二、轉換美術教師的角色
我們的美術教師在講課的時候總是喜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習慣于對學生進行美術知識的傳輸和訓練,在培養人才這一方面注重單一方面的人才訓練,形式單調,但在內容上卻非常之深,總是讓學生望而卻步。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美術知識的普及,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創立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輕松地開展學習。并且教師要目的地做到因材施教,應人施教,鼓勵學生上課的時候積極回答問題,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欣賞梵高名畫《向日葵》時,教師先簡單介紹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故事,緊接著留給學生一段時間去仔細地觀察,但在學生觀看的同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邊看邊思索,例如:繪畫中你覺得顏色怎么樣?看到圖畫你會感受到什么?圖中畫得最好的地方是哪里?逐漸的讓學生能夠感受畫家的思想,讓學生感受到畫家的主觀情感中去。但是我們也應該了解到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會對作品產生這樣那樣的想法和看法,但是我們只要認真講解,學生就一定有真實的感受,教師對于學生的感受應該充分地給予尊重和理解。
三、教學密切聯系學前專業特點
高職學校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幼兒教師,所以,無論是哪一個專業多要立足于它要培養的的教育對象的特點,密切聯系實際,精密聯系教材來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讓學生在實際鍛煉的同時,能夠滿足于以后所要從事的教學需求。
1.結合幼兒園美術教育教學實際,可以拓展增設《色彩搭配的原理與技巧》、《幼兒園環境設計》、《POP藝術字體設計》、《幼兒園舞臺美術》、《幼兒園環境創設》等課程,我們教師在講課的時候,既要結合學前兒童美術的特點,又要這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學生能夠加強對美術的認識和了解。例如,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專業特點,可以再素描方面,色彩方面和卡通畫等方面增加課時,加強學習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