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勞動節的名人名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校園文化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體現,是以校園為主陣地,以教師、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校園中所有成員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其這種創造的形成過程,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學校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礎,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境是抓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
物質文化的建設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校園文化建設應從以創建優美校園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化入手,優化育人環境。而在物質文化建設中,主要要體現出“四性”,即科學性,整體規劃,合理布局;教育性,滲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質文化建設中;藝術性,精心設計,嚴密組織,使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富有藝術意味,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經濟性,物質文化建設要有藝術性并具時代感,但卻不可一味追求時髦、高檔、漂亮,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校制宜,要考慮經濟、實用。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要做到“四化”,即綠化、美化、凈化、靜化。校園美化不應局限在校園整體布局、教學樓等建筑群的室內外裝修及教學設施的更新添置等純粹的物質文化層面上,更應側重通過對校園環境的點綴來體現出全校師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審美觀等精神文化上,如板報形式的創新,辦公室、教室的個性化布置,名人畫像、名人名言、藝術作品的選擇懸掛等。
三、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強化管理機制,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證
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初級階段的產物,是為了達到無意境界而采取的—種有意識手段,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先用制度來強化,而后用情境來內化。學校應遵循教育規律,依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建立和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過程中,應充分發揚民主,經過師生充分醞釀和討論,最后再以條文的形式定下來。學校的規章制度要體現三個特點:一是全,規章制度應該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三是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因為制度的執行有一個強制執行、認同執行和自覺遵守的過程,可以說制度的執行力越強,制度文化環境的影響力就越深越遠。
四、加強課余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
根據學生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和創造欲強的特點,精心組織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活動,努力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盡情釋放潛能,展示特長,實現自我發展。“學校搭臺”,給予必要的行為指導和物質支持;“學生唱戲”,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要遵循自主性、實踐性、愉悅性、發展性、教育性的原則,做到“二有”(有計劃、有成果、又“三落實”(組織、經費、器材),“四定”(定人員、定地點、定時間、定內容入鞏固和發展校本實踐活動小組。活動形式要豐富多彩,吸引全校師生一起參與。既要有思想性和知識性的,又要有娛樂性和實踐性的,還有必要設置全校性的學校傳統活動,如三月學雷鋒活動、五一勞動節、國慶紅歌比賽等等。活動要兼顧教育與情趣、知識與娛樂、活動與休閑的關系,努力讓學生根據天資所好、揚長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樂,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組織,主動參與,寓教于樂。
一、立足深厚文化底蘊,促進書畫特色創建
從最早的棲溪講舍到現在的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浙江省示范小學,學校一直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支撐,努力創建特色學校,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使這所百年老校煥發出勃勃生機。近年來,學校十分注重文化積淀,積極創建校園文化。
一方面,學校建立了以校史室為中心的學校文化展示區,通過綠色宣傳長廊、校園藝術走廊等展示區的定時宣傳,使學校文化扎根于全校師生之中,使師生感受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辦學理念、辦學目標、校訓、校標等一系列學校文化的建設,校本課程體系定好了基調,把握了方向。成為有源之水。
另一方面,學校一直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吸收精髓,時刻讓學生感受我國的傳統文化并受到熏陶。學校的辦學方向定位于“以書畫為龍頭的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建立了雕塑園區、名人名言展示區、書畫展覽室、班級讀書角等,讓學生時刻接受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
二、立足藝術教育特色,創建校本課程體系
多年來,學校在辦學中十分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我們通過興趣小組、選修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學校成立了墨緣書畫社、小天鵝舞蹈團、小草文學社、思謀棋院、棲溪民樂團等多個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學校的藝術教育在市、區有一定的知名度,藝術社團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區比賽中獲獎或展演。學校結合傳統文化教育形成了傳統禮儀、傳統道德、傳統文化為載體的課程,并把這些課程納入到藝術教育之中,初步形成以藝術教育為特色的《藝術人生》校本課程體系。
三、立足書畫特色活動,提升社會影響力
學校以學生書畫活動為載體。積極營造書畫氛圍。學校有序規劃學生書畫活動,并在時間和空間上予以支持和保證。在時間上,每年四月為校“書畫月”,各班根據主題進行班級書畫活動,包括一、二年級硬筆字訓練、三~六年級軟筆比賽、教師粉筆字比賽、教師書畫沙龍活動等。在班級選拔基礎上進行學校評比。五月,結合勞動節為全鎮人民開展廣場書畫展演和現場義賣活動。并將義賣所得捐贈給校內經濟困難的學生。九月,結合開學,做好學生假期書畫評比展覽活動,以鎮文化館、中國江南水鄉博物館等地作為展覽場地。十月,結合國慶節,開展“祖國頌”書畫比賽。十二月,開展社區“送春聯”活動。我們還在學校《求真報》《求真校刊》《求真電視臺》開辟“書法園地”、“繪畫長廊”、“書畫雙星”等評比、宣傳。為學校開展書畫特色的教育活動提供了學生、社會基礎。
四、立足地方資源,構建校本課程體系
通過對塘棲文化內容的梳理,我們發現,板塊式地設計課程活動內容,有助于學生了解多元化、多角度的地方文化,對進行書畫教學的單元序列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同時,我們在板塊中加入了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認知度。(見表1)
學校從學生自身水平出發,分階段設置教學步驟。具體實施時分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階段。初級總目標是使學生初步了解和接觸塘棲文化和自然風光,激發學習興趣,嘗試和運用自己喜歡的美術語言表達熱愛家鄉的民間藝術之情。初級階段以《塘棲枇杷》《春節鬧元宵》《家鄉的古建筑》《各式各樣的橋》為學習內容。學生學習《塘棲枇杷》,初步了解塘棲枇杷的特點,體驗采摘枇杷的樂趣,通過國畫、水彩等多種形式表現枇杷的特點,激發對家鄉的熱愛。學生學習《春節鬧元宵》,初步感受和嘗試用自己喜愛的美術語言表現舞獅舞龍表演藝術。體驗元宵節快樂,激發興趣。《家鄉的古建筑》的內容使學生對自己家鄉的建筑進行初步觀察,了解徽派建筑的造型特色及文化背景,進行大膽泥塑或線描臨摹、創作。學生通過對《各式各樣的橋》的學習,初步觀察了解橋的造型特色,探索古橋,特別是廣濟橋的造型美與畫面組構。
中級總目標是欣賞和感受秀美的自然景色,通過觀察、分析、交流、探究和創作引導學生從中汲取營養,積累情感和豐厚文化內涵,形成保護民間藝術和名勝古跡的意識。中級階段以《超山》《太史第弄的欣賞》《古街小巷寫生》《扎蠶花》《運河暢游》為學習內容。通過對《超山》的學習,學生探尋超山自然特色與吳昌碩書畫藝術特色,并用勾線設色等方法進行有主題創作。在學習《太史第弄的欣賞》時,學生們用觀察、討論、比較等方式欣賞家鄉古弄藝術特色,用攝影、寫生等美術語言表達對古建筑的感受和理解。學習《古街小巷寫生》后,學生采用線描的形式描繪古街小巷,感受塘柄的老街風貌和藝術特色。在《扎蠶花》的學習中,學生了解塘棲傳統節日以及相關文化活動,感受扎蠶花的動人魅力,用國畫、書法等形式進行大膽創作。《運河暢游》探尋古運河自然景色與富有水鄉特色的地方風情,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許多生動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