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初一語文教學計劃

初一語文教學計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一語文教學計劃

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第1篇

差異教學思想;高職院校;文化基礎教育;必要性;應用路徑

摘要:

差異教學思想的核心內涵是從學生個體差異出發,進行有差異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差異化發展;差異教育思想應用于高職文化基礎教育的必要性源于高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高職文化基礎教育的價值實用性和行業滲透性。應用路徑包括提供多元化教學方案、運用信息化教育技術和進行常態化測評診改等,最終形成一套能體現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文化基礎教育教學模式。

文化基礎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德樹人,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為創新高職院校文化基礎教育,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有必要在高職文化基礎教育中引入差異教學思想。

1差異教學思想概述

1.1差異教學的定義

差異教學的定義較多,其中最廣為使用的是華國棟在《差異教學論》一書中提出的:“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1]”。這里的學生個性差異既包括性格、興趣方面的差異,也包括基礎水平、學習能力和認知風格上的差異。

1.2差異教學思想的核心內涵

差異教學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學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反思了傳統劃一式教學的弊端,適應了人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雙重需要[2]。差異教學思想的核心內涵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2.1從學生個體差異出發

無論教育者采取何種態度,學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的差異都客觀存在。差異教學就是要尊重差異、利用差異,把學生的多樣性當成是教育資源,通過教學前、中、后期的多種形式的測查和診斷,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狀態、趨勢和個體差異,為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課堂活動提供依據,使教與學始終保持高度匹配。

1.2.2進行有差異的教學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差異教學以班級為依托,但不局限于班級授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學習需要,靈活安排大班講座、小班討論、小組合作、獨立練習乃至課外自主學習、網絡在線學習等多種教學形式。在內容、進度和成果上,差異教學為學生提供多元化選擇。通過對教學輸入、過程和輸出三個要素進行差異處理,為不同起點、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提供不同質量的學習內容、不同進度的教學安排和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使基礎水平各異的學生都面臨稍有挑戰性但在教師幫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務,推動他們超越原有水平不斷掌握更高層次的知識和技能[3]。在教學方法上,差異教學手段應該多樣化以適應不同學習風格和思維類型的學生。對起點較低的學生可多呈現直觀材料,起點中等的可多用輔助練習,起點高的可多提問題、布置任務或項目等。無論何種教學方法,都力求啟迪學生思維、揚長避短,同時注重情感交流、動態調整,以增進教學效果。

1.2.3促進學生的差異化發展

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不應只用一個模子塑造人。差異教學尊重每個學生的特殊性,通過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活動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優勢、制訂針對性的學習計劃、最大限度地開發潛能,在原有基礎上實現個性化發展。實際上,世界上任何兩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發展軌跡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在當前我國人才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教育更應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可能地尊重個性,創造條件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個性、成就個性,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高職文化基礎教育引入差異教學思想的必要性

現代職業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文化基礎教育,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然而高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高職文化基礎教育的價值實用性、高職文化基礎課程的行業滲透性都體現出了引入差異教學思想的訴求。

2.1高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呼喚差異教學

高職院校生源結構的復雜性和日益嚴峻的招生壓力使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持續拉大,而且文化基礎課程學習動機嚴重分化。

2.1.1準備水平差異巨大

高職學生入學時的基礎課準備水平普遍參差不齊。以常州某普通高職院校為例,2014年新生入學時進行的摸底考試結果顯示:英語平均35.6分,標準差13.9,極差達到80;數學平均58.4分,標準差22.2,極差高達90,兩科成績均不符合正態分布。統計分析表明,高職新生的基礎課起點水平差異極大,無法定義一個明顯占大多數的中間群體,劃一式教學模式失去了適用的前提。

2.1.2學習動機嚴重分化

除學業水平外,高職新生的基礎課學習動機也有明顯分化。以英語課程為例,隨堂調查發現,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多達4~5種之多,分化嚴重,有感興趣為掌握英語交際技能的,有為考試及格拿B級證書順利畢業的,有為通過英語四級以求更好就業的,有為升入本科的,還有一小部分學習目標不明得過且過的。對于這樣的學生群體,如果用同一套標準來要求,必定會令部分學生潛能受到抑制,部分學生感到望塵莫及,教師難以取舍、無所適從。因此,引入差異教學思想,提供多元化學習方案,幫助學生根據準備水平、興趣愛好進行合理選擇,是適應學生差異化學習需求、提高文化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

2.2高職文化基礎教育的價值實用性要求差異教學

高職文化基礎教育的價值追求落腳于實用,原則是“實用為主、夠用為度”。那么問題在于:文化基礎課程體系中哪些內容“實用”?學多少“夠用”?顯然,對我國高職教育40000多個專業點、800多種專業來說,回答不能一概而論。例如經濟與貿易、旅游、涉外服務等行業一般要求畢業生具備較高的中、英文應用能力,而機械、電子、IT等行業對畢業生語言能力的要求就相對較低[4]。要貫徹實用、夠用的理念,不同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教學就必須體現出質和量的差異,應用差異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適用于不同專業學生的“實用”和“夠用”標準。

2.3高職文化基礎課程的行業滲透性需要差異教學

較普通本科教育而言,高職教育不是“量”的壓縮,而是有“質”的區別。高職教育具有明確的職業針對性和更強的職業敏感性,需要持續推進與產業結構調整、行業轉型升級相配套的教育教學改革,促進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才能保證高職畢業生很快能在對口崗位就業,在人才市場上適銷對路[5]。這就要求高職文化基礎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基礎文化素質,還要為學生的專業發展服務,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行業特點和職場需求,面向不同專業或專業群提供多種與其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課程內容、教學計劃和考核方式,為搭建學生多路徑成才的立交橋筑牢文化地基。

3差異教學思想在高職文化基礎教育中的應用路徑

要貫徹從差異出發,實施有差異的教學,實現差異化發展的教學思想,高職文化基礎教育需要重新審視現行教育過程的各個具體環節,運用最新的教育技術成果,在實踐中常態化地進行質量診斷和改進,逐步形成一套能適應學生需求、發揮教師特長、體現學校特色的高職文化基礎教育模式。

3.1設計多元化教學方案

文化基礎教育的時空范圍不應該局限于課程表上規定的時間和教室,而應該覆蓋到從學生入學到畢業的整個時間跨度和線上線下的所有學習空間。課程團隊應立足全校,宏觀分析生源層次結構、專業類別分布和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多種可選擇的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方案和整個高職階段的文化基礎素質提升路徑,并配備豐富的內容資源和完備的答疑指導。組織形式上,同質分組與異質分組相結合,大班教學、小班教學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社團活動相結合;課程內容上,不同難度的基礎模塊和服務各類專業的行業模塊相結合;教學方法上,基于任務、問題或案例的交際型和啟發式教學法與基于識記、練習、模仿、運用的刺激-反應-強化式行為主義教學法相結合;考評方式上,紙質考試與口頭匯報、作品展演、解決方案、創意方案、創新創業項目、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相結合。面對多種教學方案,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考自己入學階段起點水平測評的詳細結果和專業背景、智力水平、認知風格、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等因素,并聽取教師的合理化建議,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案和素質提升路徑。

3.2運用信息化教育技術

隨著互聯網和視頻技術的迅猛發展,慕課、翻轉課堂、微課、信息化教學、移動學習、大數據等新教育理念和手段不斷涌現并迸發出驚人的活力。新的教育技術不僅適應了學生作為數字時代原著民的學習方式,拓展了學習的時空界限,更重要的是滿足了每個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同一個視頻內容,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偏好、時間安排和接受能力調節觀看的時間、地點和頻次,并且能避免課堂教學中的學習節奏不同步帶來的干擾和焦慮,從而能更加輕松和專注地投入學習、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獲得進步。教師可以實時監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度數據,從而進行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設計。信息化教育技術的這一特點與差異教學思想的要求高度契合,真正做到了尊重差異和照顧差異,因此合理運用信息化教育技術并促進其在高職文化基礎教育課堂中落地,是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使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

3.3實施常態化測評診改

差異教學思想給教學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但教學實踐中還會有許多新的問題涌現,學生差異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的,因此必須實施常態化的教學測評、診斷和改進。根據差異變化而變化,才是差異教學思想的真諦。班級層面:每個學生在每堂課、每天的學習中,收獲都是有差異的,每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的差異會發生變化。教師就需要通過提問、活動、作業、任務小測驗或大規??荚嚨雀鞣N形式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變化趨勢數據,才能跟上學生的差異變化,滿足新的差異要求。在學校層面:需要匯總來自各個班級、教師的源頭數據與信息,作為開展內部教學質量診斷和改進的依據,通過多元診斷的方式及時發現文化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問題,以開放動態的標準,吸收管理方、舉辦方、實施方、成才方及其他相關各方的診斷意見與知識成果,保證差異教學思想有效實施,提升學校文化基礎教育的質量[6]。

4結語

加強學生文化基礎和思想文化素質教育是切實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和品牌樹立的重要內容[7]。以人為本應用差異教學思想是改革學科本位傳統教學模式,改善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效果的創新選擇和有效手段。應用差異教學思想的關鍵在于全方位、全過程貫徹“從差異出發,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促進差異化發展”的理念。應用路徑包括提供多元化教學方案和素質提升途徑,充分發揮信息化教育技術的助推作用,實施常態化的測評、診斷和改進。應用目標是保持教學活力,保證教育質量,逐步形成一套能體現高職院校辦學特色、能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能最大限度發展每個學生潛力的高職文化基礎教育教學模式。

作者:黃英明 單位: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育與研究中心基礎部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曾繼耘.差異發展教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卡羅爾•安•湯姆利桑,阿蘭.差異教學的學校領導管理[M].楊清,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4]安曉燦,周龍.與時俱進,深化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改革:《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研究報告[J].中國外語,2010(4):4-7.

[5]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江蘇高教,2000(1):6-10.

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第2篇

【關鍵詞】商務英語教學 學生 跨文化 交際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對比

(一)在考慮問題上,西方國家和中國就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中國,人們喜歡從整體來考慮問題,強調“天人合一”,和諧統一,崇尚自然;但是在西方國家,人們一般都會先從局部考慮問題,對具體的重視遠超過整體。

(二)在科學觀上,中西方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中國,人們更加相信古人的權威和經驗,缺乏創新的精神和探索的欲望,迷信權威,缺乏競爭意識和忙碌意識,人們顯得很嚴肅,從不著急,時間觀念非常單薄;但是西方人喜歡革故鼎新,標新立異,極富有冒險的精神還有挑戰的勇氣,非常注重時間觀念。

(三)西方人注重個人主義,而中國人則更注重集體主義。這是價值觀念的差異,在西方國家,強調個性解放、個人主義和個人的價值及尊嚴,所以這就是他們在談判中言語直接了當,為了達到自己本身的目的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技巧來談判;而在中國,人們就更加注重集體主義,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要以集體利益為重,從而實現共贏的目的。

(四)在西方國家,人們追求個性的獨立,民主決策的觀念深入人心,而在中國,人們比較含蓄內斂,集體主義的觀念占據主導的地位。比如說在商務談判中,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西方人談判時,往往都是一兩個人參與談判,但是在他們背后會有一個智囊團,包含著各類的專家,大家一次參與決策的制定,集合所有人的成果和智慧,也使他們個人得到了升華;但是在中國談判時,往往是一個團隊,大家一起討論,最后一個人拍板做決定,結合團內其他人員的意見,由集體的利益為重,做出最終決策。

(五)中西兩方的道德觀念也不相同。中國重視人倫,而西方重視契約;中國重視人情,而西方重視理智;中國重視中庸和和諧,而西方重視競爭。這一點在經濟糾紛中顯現得淋漓盡致。

(六)文化的差異在言語上也有體現,因為語言是文化的鏡子。在中國,人們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比如說:你想買點什么?但是在西方,說話往往從自身的角度上出發,比如說:What can I do for you?(我可以為你做些什么?)

二、商務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尊重和學習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舉例說明:商務談判就是中西方交際的一種,中國人與西方人在進行商務談判時,應該注意些什么?怎樣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習俗的差異所以導致在談判時中西方的談判風格有很大不同。要想在談判中立于不敗之地,首先要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學會接受、尊重、了解、鑒別別國的文化,明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斷地提高自己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1.文化的差異也導致了交際風格的差異。例如:美國人的交際風格直接地反映了他們的性格特點,他們很直接了當,充滿自信,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了解了他們與我們之間文化的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文化習俗,在交際的過程中占據主動。

2.語言是交際的力量源泉,商務英語作為最主要的商務用語,在全球應用非常普遍,同時還要求對西方國家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掌握他們的語言風格和信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二)比如說:在商務談判中,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西方人的談判方式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因為他們的經濟實力比較強大。因為西方人性格比較外露,喜歡直接的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能夠真誠的向對方表達出自己的真摯與熱情,他們非常的自信,他們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比較強,他們善于思考,善于表達,所以他們能夠隨時隨地的和別人溝通交流。根據他們的文化習俗,我們商務談判時要注意這么幾點:

1.西方人的時間觀念很強,與他們談判時一定要準時。因為在他們看來,時間就是金錢,如果你不小心占用他們的時間了,就相當于是偷了他們的錢,這種觀念在西方很深入人心,所以如果與他們相約時,你不能夠及時的到達,就要先給他們打個電話,通知他們,表達一下歉意。由于西方人在談判或工作時講究效率,我們就可以針對他們的這一特點,使用拖延的策略來為我們贏得主動權。所謂拖延策略它就是我們在談判的時候,通過拖延時間來給對手制造壓力,從而變被動為主動,迫使對方在某些方面做出讓步,從而使我們獲得更大的利益。拖延策略甚至還可能使西方談判代表更加有壓迫感,以至于更早地簽署合約。

2.西方人的法律觀念極強。西方人認為在交易的過程中,最妥善、最公正的解決方法便是依靠法律,因為交易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利益,他們認為只有法律才能真正的保護他們自己的利益。所以說當我們與西方人的代表團談判時,應該集中各種專家,特別是法律顧問等,以便于在以后的經濟合同糾紛中能不陷入被動狀態。

3.在中國企業有個非常明顯的現象,送禮成風,但是在和西方人打交道的時候,不要隨便送禮,如果送禮的話,要尊重他們的習俗,寫明送禮的目的,否則他們會感到莫名其妙,還要注意千萬不要送雙數,因為西方人認為單數才是祝福吉祥的,除了13以外,這一點就與我們國內不一樣,我們國內一般認為6、8比較吉利,所以在這一點上要尤為注意。另外西方人比較喜歡充滿友情的禮物,比如:書籍、蛋糕等等,如果我們收到對方的禮物或接到對方的邀請,一定要記得寫信致謝。

【參考文獻】

[1]宛磊.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差異.國際貿易,2009.

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第3篇

關鍵詞:學講計劃;小學語文;不可節約;蘇教版

“學講計劃”作為新世紀教育界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普遍受到教學工作者的關注,一方面,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為打開教學新局面提供了有利契機,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教學經驗不足,在應用這一新型教育模式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容易走入誤區。細究導致教學不利局面的原因,仍然是因為教師沒有深入理解“學講計劃”的真正含義。

一、“學講計劃”的具體概念

“學講計劃”這一概念最先興起于2014年,江蘇省徐州市1100余所中小學率先開展了這一教學實踐。具體而言,“學講計劃”是以學進來、講出去作為教學目標達成的一種教學方式。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是“學講計劃”主要的教學形式,強調學生在講出來的過程中實現學進去。

二、“學講計劃”視野下小學語文教學的三個不可節約

1.備課設計的不可節約

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凸顯是“學講計劃”屢次強調的內容,為配合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活動,教師一般會在課前制定導學案供學生預習使用?;诖?,很多教師認為,既然有了導學案,那么備課設計就可以免去了。反正小學語文知識都比較簡單,何必花費這么多時間用于備課設計。

這種教學誤區必須馬上走出來,即便配備導學案,那也并不意味著教師就此解放。備課是教學活動的第一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備課質量直接關系到“學講計劃”能否順利開展。每個班級學生學習情況不一而同,哪怕是同一個班級,學生不同時期表露出來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鑒于認知水平差異,他們在預習、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出現的問題也多種多樣,而這些都不是幾頁導學案就能夠一言以蔽之的。

正式實施“學講計劃”之前,教師應結合導學案,根據課堂教學需要設計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教學方案需要注意體現細節,具體到每一頁課件的制作、每一個問題的設計,以便在課堂能夠使用得得心應手。例如,三年級下冊《絕句》這首古詩,實施“學講計劃”之前,教師應在備課設計時考慮這幾個問題:這是一首寫景古詩,是否應該配備一組景色圖片便于學生理解?如果需要配備圖片,應該選擇哪幾張圖片?學生自主預習時,在“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句的理解上會不會出現偏差,怎樣提示他們查字典解釋這兩句古詩的含義?

2.自主活動的不可節約

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是“學講計劃”最大的特點,也在教學改革領域備受推崇的重要原因?!皩W講計劃”離不開自主活動,一次沒有經歷自主活動的“學講計劃”是失敗的。但教學實踐中本人發現,很多教師往往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教師清楚地了解自主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小學生年齡小,學習經驗和認知經驗相當有限,倘若放任他們自主活動,是否耽誤教學進度?考慮后一種問題,一些教師只得節約自主活動時間,大大降低了“學講計劃”質量。

小學語文“學講計劃”實施過程中,自主活動是不可節約的。雖然小學生接受水平和學習能力有限,但是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布置相應的自主探究任務,為學生自主活動指明方向,提高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效率。

以《絕句》一詩自主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學習任務:(1)查字典和工具書,理解“含”“泊”的意思;(2)上網搜集資料,了解詩中的“西嶺”“東吳”兩個地理概念;(3)嘗試用自己的話描述第三、四句詩描寫的景色;(4)如果你是老師,備課時要結合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為大家展示一幅圖片,請問你如何繪制圖片?動手畫一畫。這幾個問題與古詩內容息息相關,在指明探究方向的前提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展開活動,既保證自主活動質量,同時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3.教師引導的不可節約

“學講計劃”強調凸顯學生課堂主人公地位,因此,很多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任務變輕松了,只要在學生討論時看著他們,維持紀律就可以,這種“放羊”心態要不得。教師的引導是不可節約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顧問和引路人,當學生自主探究出現狀況時,教師一定要視具體情況協調。尤其對于小學語文課文,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鑒賞文章語言總會出現偏差,含蓄雋永的句子容易讓學生“卡殼”。這時教師應有效引導,作出適當的提示,幫助學生解決難點,順利完成自主探究任務。

應用“學講計劃”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對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大有裨益。但是,教師應扮演好學習顧問的角色,有效引導小學生的“學講活動”,促使學講教學模式發揮最大效益。

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第4篇

在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常常發現毫無惡意的語言會使對方驚訝或憤怒,簡單的一句話會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則全然不知其幽默所在。請看下面的對話:

A(美國外教): Hi, you have a pair of beautiful shoes.

B(中國學生): 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them for me in Shanghai. Do you like them?

A: Oh, yes. They look very comfortable.

B: Well, if you like them, I’ll ask my friend to buy another pair for you.

這里的美國朋友只是想禮貌性地稱贊一下對方的新鞋子,因為在西方文化中,對他人的新服飾或打扮表示欣賞是良好修養的一種表現。中國學生不了解這一點,熱情地要為對方買一雙一模一樣的鞋子,搞得對方哭笑不得。又如:

A(中國朋友): Hi, it’s so cold today, why do you only have a T-shirt? Aren’t you cold?

B(美國外教): I’m fine.

A: Put on a sweater. Otherwise you’ll get a cold.

B: Ok, Mom.

中國學生按照中國的習慣想表示自己對朋友的關心:天冷了多加件衣服。但是這對于美國人來說是讓人難以接受的。因為穿衣打扮純屬個人喜好,他人如此“關心”自己等于在說他不能自立,不能夠自己照顧自己。這對于崇尚個性獨立的美國人來說,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這樣的矛盾最后只能導致雙方的不歡而散。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學習英語必須同時注意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異,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比如,過去中國人見面常常用“吃了嗎?”打招呼,那是因為在中國長期以來吃飯是人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但是如果這樣與英美人打招呼,他們會以為這是在請他吃飯。因為英國人見面常說“天氣真好!是不是?”,這是因為英國的天氣變化無常,有時一天中甚至會出現猶如四季的變化,人們對天氣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感覺,常常談論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了解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不會產生這些誤會。

綜上所述,文化知識對于英語教學和學習意義重大,教師在授課的同時應隨時滲透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一門純正的外語。那么作為教師,怎樣才能有效地教授文化知識呢?

傳授文化知識的途徑

縱觀我國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注重聽、說、讀、寫、譯幾項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在具體教學中,對于英美文化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造成學生雖然掌握了基本的語言知識,卻不能真正流暢地運用這一語言,不能用英語深入、靈活、得體和有效地進行交際。針對這一狀況,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開設專門的有關文化知識的課程,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如“英美概況”“跨文化交際學”“語言與文化”等課程。

2)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電腦、電影、電視等直觀教具了解英美文化。

3)充分利用外籍教師。從學習外語的角度來講,與講本族語的人接觸十分必要。通過與外教課上、課下的接觸可以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異。

4)在閱讀文學作品、報刊文章時,引導學生留心和積累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知識。對于我國學生來說能夠出國留學親身體驗異國文化畢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閱讀就成為一條重要的了解文化背景的途徑。

5)教師對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滲透應該貫穿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各門課程中,做到隨時遇到隨時教授。

初一語文教學計劃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英語課堂 跨文化意識

眾所周知,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队⒄Z課程標準》中說到:“……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笨梢姡缥幕庾R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針對新課標提出的文化意識的目標要求,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充分認識到英語教學不僅是要求學生掌握一些詞匯及語法知識,能閱讀英文文章,而且還必須讓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然而長久以來,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沒能得到足夠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認為學生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在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差異的情況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實踐中,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以致語用失誤,交際失敗。而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更應把英語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的環境中,把跨文化交際列為英語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提高英語交際能力。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不失其完整性,學生真正學以致用。

一、我國初中英語文化意識教學現狀分析

近年來,中學外語教學逐漸由以前的結構主義理論和教學方法轉向交際性教學原則和方法,其中指出交際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但層層的升學選拔制度和以分為綱的教育坐標使得學生、教師不得不圍著中考的指揮棒團團轉,在教學過程中難免存在功利思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視了語言與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忽視了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對蘊涵文化內涵的語言現象理解不準確不深刻,在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學生往往按照漢語的文化習慣進行表達,造成表達不得體,甚至出現語用失誤。有位美國外語教學專家說:“采取只知其語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

二、目前初中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意識教學的障礙

由于初中英語的語言知識量非常有限,能力要求絕大多數也停留在英語語言的聽說讀寫,而且為了考試,重在讀和寫,學生沒有怎么涉獵到文化的內容,對他們的考試成績影響不大,去看看他們平時的練習題和考試試卷,你能清楚地發現這一點。

學生的英語教師幾乎都是中國英語教師,即非母語是英語的英語教師。他們的文化背景和學生一樣,學生之間也沒有大的文化差異,他們之間英語交際還算不上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也就是說,學生沒有很好的跨文化交際的真實環境,這就很難形成跨文化意識。偶爾有機會與外國朋友交流,也因為他們特定的年齡和語言的能力,即使有文化干擾,會得到外國人的諒解。

再則,英語只是諸多學習科目如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中的一門學科而已,要合理分配各科時間學生不可能花多少時間去學習語言所負載的文化。至多了解一下非常簡單的與考試有關系的部分情景會話中涉及到的一些禮貌用語、文化習俗。他們或許忙著記單詞、短語,背課文,做練習題都來不及呢!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國際化語言的英語越來越得到重視,全國大、中、小都開設有英語課,還有各種各樣的英語培訓學校,這無不對英語教師形成巨大的需求。一時內英語教師的語言素質符合要求的就不多,具有較好有文化素質的就更少,有跨文化意識的簡直就是少之更少。很多初中教師在教學上,只注意教那些考試要求的內容,此外的東西好像不是他的任務。結果呢,啞巴英語(Cannot speaking English )、聾子英語( Cannot understanding English by listening)、音變英語(Poor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英語交際綜合癥(Afraid of communicating with English-speaking foreigners)真可謂是遍地“開花”。這些狀況應該引起英語教師的反思。培養跨文化意識的人才呼喚有較高的語言素質和較強的文化素養的教師。

三、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措施

雖然初中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有諸多障礙和困難,但這不是不進行跨文化教學的理由。近年來,國家教育部頒發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應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應用語言的保障。不管教初級英語還是高級英語,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學。而且要持之以恒,因為“語言學習者不可能一下子擺脫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輕易獲得另一種文化”。(Byram, 1994)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導致交際失敗。正如托馬斯(Thomas)曾說過的:“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受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受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像語法失誤一樣被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呢?

(一)挖掘教材,順勢拓展。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差異素材

語言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對于該國文化的學習?!癓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1904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習慣的是各種節日和慶典。因此英語國家的節日是英語教學中重要部分。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輸送給學生,還應適當擴展,對中英文化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如在學習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下冊Module2 Spring Festival可與外國的Christmas Day相比較。教師事先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圣誕節氛圍。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教師介紹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的傳說,并組織學生學唱圣誕歌曲等等。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然后比較兩者的不同,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

2.詞匯教學,彰顯文化。

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Peter Trudgill 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意義或擴大或所小,,或具有特殊的聯系意義。英語中有許多詞匯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了解這些詞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OK 典型的來自美國英語的詞。其起源有幾種說法;有人說OK一詞來自美國第26任總統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 1856-1924)。他在批示公文時喜歡用印第安語Okeh的縮寫,意思是“行;就這樣辦”;也有人說來自無線電通信,電報員接到電文后,必須用一種信號表示收到。這個信號最先用all correct, 后來all 逐漸演變成O,correct 變成K。不管起源如何,OK最初是美國俚語,現在風行全球,連英國人也常常掛在嘴邊。 轉貼于

英語中還有許多詞匯或表達形式出自于圣經、希臘神話及某些文學名著,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有助于促進我們對英語的理解。外研版《英語》(新標準)初中教材較為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這可以說方便了我們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這一教學目標的達成。英語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滲透那些具有背景意義的詞匯和交際用語,講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要適當擴展其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的風俗習慣和交際常識等。例如:“狗”(dog)在西方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對食狗肉十分反感?!癉og”在英語中有時含貶義,但總的來說屬中性或含褒義的情況居多。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運。)”“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此外,在英語中也有不少專有名詞出自文學名著或與歷史事件有聯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Cinderella”現在泛指不受重視的人或有才干但一時未被賞識的人。“Waterloo”是比利時的一個地名,由于1815年拿破侖在那里慘敗,整個戰局為之一變,從此“to meet one’s Waterloo”就獲得了“遭受決定性失敗”的意思。

詞匯富含文化,只要教師勤于探究和積累,通過詞匯教學,可以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各種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會更加佩服老師知識的淵博。總之,這是教學相長的好事。

3. 幫助學生掌握相關語用規則,進一步感受文化

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需要正確使用一種語言的語音、語法和詞匯,否則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但是,僅掌握以上幾項還并不能保證順暢的交際。人們在具體使用語言時還運用一套語用規則。這些規則包括:如何稱呼對方;如何見面打招呼;如何進一步提出要求;如何接受或拒絕對方的要求;如何告別等等。如外研版《英語》(新標準)初中七年級上冊Starter部分Unit1課文中學生對老師的稱呼用的是Ms。我們英語教師就可以此為契機,順勢講解英美國家與我們在使用稱呼上的差異。在漢語里,我們可以用“老師、書記、經理、校長”等詞與姓氏連用作稱呼語,而在英語中卻不能,我們不能說“Teacher Li”。正確的說法是應按照英美習慣把“Miss”、“Mrs”、“Mr”與姓連用表示尊敬或禮貌。顯然,與語法規則相比,語用規則的掌握要困難得多。這就要求我們利用好教材,將目的語中的一些語用習慣與母語進行適當的比較,以使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從而正確掌握運用英語的方法。

(二)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除了教師利用教材之外,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對比法:可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再有如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度不同,中國認為“老”是成熟、資深,而在西方“老”則意味著無用、孤獨。

2)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實物對比,如郵票、報紙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

3)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 tree. 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 family (大家庭)、Nuclear family (核心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 (單親家庭),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

4)討論法: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暄方式、時間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綜上所述,一個語言學習者,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文化。實現跨文化交際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一個優秀的外語學習者,不僅是一個語言工具的使用者,還應該是另一種文化的接受者。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注重語言教學,還要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有意識地滲透文化教育,教會學生得體地運用語言,同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國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加強本族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對比,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實際中游刃有余地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 杜現臣,《淺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中學英語教學參考》,2001.6

【2】戴焱,《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版),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安县| 崇左市| 梓潼县| 广水市| 海城市| 舞阳县| 拜城县| 舟山市| 新龙县| 衡水市| 平潭县| 南丹县| 甘德县| 陈巴尔虎旗| 宜阳县| 聂拉木县| 武冈市| 边坝县| 新乐市| 常山县| 农安县| 金华市| 武陟县| 壶关县| 丹东市| 大邑县| 上高县| 锦州市| 岫岩| 靖州| 武安市| 滦平县| 怀仁县| 改则县| 八宿县| 鹤壁市| 汤原县| 如皋市| 海城市| 会宁县| 民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