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科技培訓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總體要求
以“科技進村入戶,助力增產增收”為主題,以民生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農作物高產創建等為載體,以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推進關鍵技術進村入戶、密切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為重點,統籌農科教各類資源,全面動員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一線,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整年度、多形式的科技服務和技術培訓,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為保障全年農業豐收、農民增收提供強勁科技支撐。
二、目標任務
全面啟動1300個鄉鎮(街道)基層農技(種植、畜牧獸醫、水產、農產品質量監管、農機、農村能源等,下同)推廣體系條件建設,建立800個左右試驗示范基地;組織1.5萬名農技人員開展包村聯戶農技推廣服務,服務指導農業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5萬戶(個);培訓新型農民40萬人;扶持一批農業種業企業,促進種業自主創新;深化16個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有效運行。年推廣先進實用技術2.5億畝次,農作物、畜牧業、漁業良種覆蓋率達98%、90%、80%;科技對農業發展貢獻率力爭達到56%。
三、重點內容
(一)全面啟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按照“一個銜接、兩個覆蓋”的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皖政辦〔2011〕79號),實現四個新突破。一是條件建設要有新突破,全面啟動1300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按照“政府主導、統籌規劃、整合資源、綜合建站”的要求,以縣(市、區)為單位整體推進,保障鄉鎮站(區域站)具備基本辦公、服務用房和辦公設備,配備基本儀器和檢測設備,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檢測儀器設備的配置。二是隊伍管理要有新突破,按編制配齊基層農技人員,嚴把進口、建立出口,規范考核、兌現獎懲,實行“一個規范、三個機制”,即:規范人員上崗資格條件,實行執業資格準入制度和全員聘用制度;實行鄉鎮農技推廣人員工作績效考核機制(由縣級農業主管部門、鄉鎮政府和服務對象三方共同考核);實行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發放、職稱評聘、承擔項目實施相掛鉤機制;實行人員淘汰與工作流動機制;不斷壯大和提高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規模和服務能力,每個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農技員和動物防疫員,實施基層農技推廣特崗計劃,每縣選拔3-5名涉農專業大學生擔任基層特崗人員,所有基層農技人員就近就地輪訓一遍,骨干農技人員異地再提升培訓一次。三是示范縣項目建設要有新突破,實施國家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基本覆蓋主要農業縣(80個左右縣(市、區)),在每個示范縣建立10個左右試驗示范基地,構建“專家組+試驗示范基地+技術指導員+專業合作社+科技示范戶”的成果快速轉化機制。四是經費投入要有新突破,基層在崗農技人員收入要與當地事業單位平均水平相銜接,安排落實農技推廣專項經費,條件建設地方配套資金要足額到位。
(二)全力推進關鍵技術集成配套進村入戶。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區、高產創建示范片、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和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等,推進以信息化為核心的良田、良種、良法、良制配套工程,強化關鍵技術集成配套,促進動植物品種更新換代,提高化肥、農藥、飼料等投入品的利用率。全面開展農技人員包村聯戶“三定”(定比列、定內容、定次數)服務,80%以上在編在崗基層農技人員要按照1:10的包保服務農戶(科技示范戶、生產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實現1.5萬名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指導15萬農戶的目標,且年度為每戶服務次數不少于6次,在關鍵季節提供關鍵技術服務,大力提高主導品種、先進適用技術的入戶率、到位率和覆蓋率。構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扶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機跨區作業、肥料統配統施、沼氣網點服務等專項服務,鼓勵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為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
(三)深入實施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突出培訓重點,主攻培訓成效,以培養職業農民為目標,以種養大戶、農機大戶、基層農技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成員、涉農企業負責人等為重點,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大力培訓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全面提升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用性,全年培訓各類大戶13萬人、基層農技人員1.2萬人、合作社成員5.5萬人、涉農企業負責人1萬人。按照“調查摸底、審核評議、公開公布”的要求,摸清培訓需求,認定培訓基地,規范培訓內容,加強基礎管理和社會監督,全面提高培訓質量。充分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
(四)大力促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以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為重點,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以綜合試驗站為基點的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深化16個農產品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推進農業科技產學研一體化,加快培育一批有突破性的農作物、畜牧、水產新品種,加大節本增效、防災減災、農機農藝融合等技術的攻關與集成配套,著力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技術難題;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中試熟化,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建立試驗示范基地,發展各類科技示范戶、示范片;建立村級咨詢點,培訓各類農業科技人才,形成技術創新、試驗示范、輻射帶動的成果轉化快速通道。
(五)全力推動農作物種業發展。全面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皖政〔2011〕91號),爭取出臺一批支持企業商業化育種、良種繁育補貼、種子儲備、制種保險、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種業扶持政策。扶持一批骨干種業企業,在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行業科技專項、原原種擴繁基地等方面,重點支持一批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探索建立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新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在品種培育、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優勢制種區種子基地建設,重點抓好小麥、水稻、大豆、油菜、棉花、蔬菜基地建設,開展良種引進和展示示范,加快新品種推廣步伐。
四、進度安排
第一階段:2012年1月—2月,全面動員部署階段。組織制訂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各單位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明確目標任務。開展標志性活動前期宣傳,層層動員,部署落實相關措施。
第二階段:2012年3月—11月,全面組織實施階段。組織開展全省性和地方重點活動;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抓好重點工作落實,及時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報送相關情況。
第三階段:2012年12月,總結階段。各級農業行政部門對2012全省農業科技促進年工作進行系統全面總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農委會同省直涉農部門成立由相關職能單位組成的工作協調組,由省農委負責同志擔任組長,有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負責綜合協調、政策落實,督查考核等工作。協調組日常工作由省農委科教處牽頭落實。各地要將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擺在今年農業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協同配合。各市、縣(市、區)農委都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根據本地實際,制定“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落實措施,確保科技促進年活動的順利實施。
(二)加強績效考核。創新農業科技管理和組織動員機制,結合效能建設和績效管理工作,實行農業科技管理績效考評,提高管理效率。農業部已明確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建設情況開展績效考評,推動政策、條件、人員、制度、經費五個到位。今年,省農委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納入對各市農委的考核指標,重點加強對各縣(市、區)農委的考核,考核結果與項目安排相掛鉤;繼續加大對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的考核力度;進一步加強對關鍵技術進村入戶服務效果的考評。各市、縣(市、區)農委要對上述事項建立考核體系,認真進行考核。
(三)加強督促檢查。省農委將繼續加大對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的督查工作,重點加強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情況的督查。各地要對各項重點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掌握工作進度,解決實際問題,推進“農業科技促進年”深入開展。省農委將對各市、縣(市、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情況、農技人員進村入戶包保服務情況實行月度通報。
(四)注重宣傳總結。各地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網站等各種媒體,開展系列宣傳,擴大科技年活動影響,為形成全社會重視農業科技、支持農業科技,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省農委成立全省農業科技促進年信息宣傳組,及時編印簡報,報送相關信息。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設專人負責信息宣傳工作,及時挖掘、總結好做法、好經驗。年底在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將總結成效、經驗,對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通報表揚。
六、工作要求
(一)廣泛發動,全面參與。采取全省聯動的方式,廣泛發動各級農業行政部門、科研教學單位、技術推廣部門、涉農企業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多方力量,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農業科技促進活動,形成“政府引導、上下聯動、全面參與、層層落實”的農業科技快速動員組織格局,引導全省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投身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主戰場,深入基層、開展服務,掀起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促雙增”的熱潮。
(二)統一部署,層層落實。省農委制訂全省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統一部署、統籌實施。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要求,結合實際,組織制訂本地、本單位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并根據區域重點和農事季節,因地制宜組織實施。
為了進一步深化和鞏固農業科技大培訓、大示范、大推廣“三大行動”(簡稱農業科技“三大行動”)成果,推動全州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再上新水平,經研究,決定2014年繼續在全州深入開展農業科技“三大行動”?,F就開展農業科技“三大行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發展項目為依托,整合州、縣農業科技力量,繼續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狠抓主導產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示范推廣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逐步夯實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樹立“服務創造價值、服務塑造形象、服務打造亮點”的理念,整合州、縣、鄉農業推廣機構、農業科研、專業協(學)會、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方面力量,形成農業科技服務大合唱、大聯動機制,在全州廣大農村掀起“學科學、用科技、促雙增”熱潮。
(二)依托項目、推進發展。依托農業發展項目,以示范推廣主導產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為抓手,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
(三)示范帶動,整體推進。立足各縣的資源優勢、區位條件和發展潛力,圍繞發展優勢特色效益農業,抓點示范、輻射帶動、整體推進。
三、目標任務
2014年全州農業科技“三大行動”的主要目標是:完成農民實用技術培訓30萬人次;新型農民培訓5000人;農機培訓3000人;示范推廣20余個主導品種、7大主推技術;建立糧油高產高效示范片60萬畝、園藝作物標準示范園6萬畝。
四、行動內容
(一)科技大培訓
依托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新型農民培訓、農機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項目,優化培訓內容,拓寬培訓范圍,深入開展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活動,狠抓農業科技培訓,著力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
1、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組織全州農業推廣和科研等方面力量,采取集中講授、現場培訓、“一事一訓”、“一技一訓”、“以會代訓”等多種方式,廣泛開展良種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綠色植保防控、機耕、機播、機收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
2、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圍繞主導和優勢產業,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農村實用人才為重點,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和相關知識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水平,培養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和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
3、農機培訓。依托“陽光培訓”和拖拉機駕駛員安全培訓,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機新技術培訓,提高農機戶的遵紀守法意識、經營管理能力和機械操作技能。
4、農民創業培訓。對在農業領域有創業意愿的農民,特別是農村初中高中畢業后未能升學的兩后生、復轉軍人,以激發創業熱情、教授創業技巧和相關農業知識為主要內容,開展系統培訓,提高農民的經營管理水平,促進創業就業。
(二)科技大示范
以作物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以示范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為抓手,整合州、縣農業技術力量,推行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實現人員、技術、品種、物資、信息“五入戶”。重點抓好60萬畝青稞、玉米、小麥、馬鈴薯、油菜作物高產高效創建示范活動。同時抓好園藝作物標準示范園6萬畝,其中連片標準示范園蔬菜5萬畝、水果1萬畝。
(三)科技大推廣
圍繞主導產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開展科技大推廣。以縣為單位實行“三個結合”:即與行政推動和科技推廣有機結合,與農業科技項目實施有機結合,與農科教通力協作有機結合,“三個統一”:即工作統一部署,技術統一培訓,病蟲統一防治。通過“三結合、三統一”,加大各類農業科技資源整合力度,組織州、縣、鄉農業推廣機構、農業科研、專業協(學)會、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農民積極參與。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要求,建立由科技特派員牽頭的專家組,組建技術服務隊伍,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與服務,培養新型農民,輻射帶動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全面推廣。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開展農業科技“三大行動”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措施,州、縣農業部門要把開展農業科技“三大行動”作為農業部門工作的中心任務來抓,切實做到工作重心下移,貼近基層,服務農民,讓農民得到科技的實惠,促進農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為切實加強對今年農業科技“三大行動”的領導,州、縣均要成立農業科技“三大行動”領導小組。州農業科技“三大行動”領導小組由局長楊志貴任組長,副局長羅永紅、劉忠、葉兆鴻、甲措、總農藝師達娃任副組長,局屬各科、室、站、中心、所負責人為成員,科教科負責日常具體工作。
(二)明確職責,狠抓落實
為確保完成農業科技“三大行動”各項任務,現將全州農業科技“三大行動”任務進行分解細化(任務見附件)。州、縣農業科技人員要圍繞農業項目的實施,扎實開展好農業科技“三大行動”。
1、狠抓科技大培訓,深入開展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活動。在全州18個縣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30萬人次;新型農民培訓5000人;農機培訓3000人。
2、狠抓科技大示范,大力實施農業高產創建示范活動。
在全州18個縣建立糧油高產示范片60萬畝。力爭示范區攻關田實現青稞畝產250公斤、玉米畝產500公斤、小麥畝產300公斤、馬鈴薯(鮮薯)畝產2500公斤、油菜畝產200公斤的創建目標,帶動全州糧油平均單產提高5—10公斤。同時抓好園藝作物標準示范園6萬畝,其中蔬菜標準示范園5萬畝、水果標準示范園1萬畝,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提質增效。
3、狠抓科技大推廣,促進良種良法入戶到田。在全州重點推廣各類作物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
(1)主導品種
——青稞基地主推康青6號、康青7號,推廣新品種康青8號等優良品種。
——玉米基地選用抗旱高產耐密品種,主推川單12號、29號、海禾1號,科發6號,鄂玉10號,阿單9、10號等優良品種。
——小麥基地小麥種植區主推:宜麥八號、棉麥31號、康麥七號、康麥八號、推廣新品種康麥九號。
——馬鈴薯基地主推隴薯三號、隴薯六號、中薯2號、費烏瑞它、紫皮、推廣新品種川芋117號。
——油菜基地選用高產優質“雙低”品種,主推綿油17號,蜀雜9號、南油9號等優良品種。
——蔬菜基地主推大白菜、甘藍、茄果、瓜類、綠葉菜、豆類、根菜、蔥蒜等優良品種。
——葡萄基地主推釀酒葡萄赤霞珠等優良品種。
——生態食用菌基地主推香菇、木耳等生態食用菌。
——中藥材基地主推秦艽、波棱瓜、斷續、天麻等中藥材。
(2)主推技術
——良種推廣:在全州18縣推廣良種99萬畝(青稞46萬畝、玉米17萬畝、小麥12萬畝、豆薯22萬畝、其他作物良種2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90%。
——地膜覆蓋栽培:在康定、瀘定、海螺溝、丹巴、九龍、雅江、巴塘、鄉城、稻城、得榮等縣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8萬畝。
——綠色植保防控:在全州18縣實施綠色植保防控100萬畝次。
——測土配方施肥:在全州18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56萬畝。
——機耕技術:在全州18縣推廣機耕58萬畝。
——機播技術:在全州18縣推廣機播31萬畝。
——機收技術:在全州17縣推廣機收24萬畝。
(三)精心組織,統一行動
按照全州農業科技“三大行動”的總體部署,州、縣要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確?;顒尤〉脤嵭?。全州農業科技“三大行動”具體分以下三個階段:
1、準備啟動階段。2014年2月至3月,局屬各業務單位、各縣制定分區域、分產業、分品種高產創建示范片生產技術方案,細化分解任務,落實人員,準備物資。
2、具體實施階段。2014年3月至10月,圍繞主導產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廣泛開展培訓、指導和推廣示范。
3、總結驗收階段。2014年10月至11月進行農業科技“三大行動”總結,自下而上逐級上報。進行分項目驗收。
(四)強化監督,創新服務
2019年,環翠區科技局扎實推進科技扶貧工作,現將科技扶貧工作總結如下:
一、行業扶貧工作
(一)開展農業科技幫扶活動。結合三個扶貧村實際情況,每村選派一名科技指導員,重點開展果樹、蔬菜、糧食種養植等農業科技服務活動。每月組織科技指導員到扶貧村開展農時指導、技術解答、農技培訓、技術示范等科技幫扶活動,幫助村民及時掌握農業新知識,提高農業技能。
(二)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活動。針對扶貧村不同農時的技術需求,組織農業技術專家重點開展了冬季蘋果樹修剪、果樹施肥及病蟲害防治、花生等農作物種養植的專題培訓4次,培訓人數80多人,發放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現代科技農業養殖大全等技術書籍100多冊。農業專家不僅到扶貧村提供技術講解和指導,并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示范,通過親自示范幫助村民更直觀、有效的掌握農業新知識。
(三)開展“扶貧日”活動。以網絡形式進行了扶貧日、扶貧政策等內容宣傳,擴大了公眾對扶貧日的知曉度和參與度。同時,扶貧日當天到XXX村開展了科技送下鄉活動,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在XXX村開展了蔬菜種植、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指導和講解,現場向村民發放了技術手冊70余份、蕓豆、茼蒿等種子200余份,以及吡蟲啉、戊唑醇等生物農藥100多份,提高了村民對于農業技術知識的掌握和了解。
二、扶貧協作工作
一、指導思想
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依托,以富民為中心,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建立和完善科協系統“二網二地”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技普及系列活動,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業綜合效益,推進農村產業化經營,拓寬農民致富渠道,為富民強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作出貢獻。
二、主要工作目標要求
強農富民工程(簡稱3313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工作目標:
組織1次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研討交流會;
創建1個科普示范市(縣)、區;
召開1次農業科技“110”總結表彰大會;
創建10個科普示范鄉鎮;
扶植推廣10個農業科技示范項目;
表彰10個先進農技協;
推廣表彰100個科技致富能手;
完成300個農副業經紀人培訓;
完成3000人次的農村干部、黨員的科技素質培訓;
完成30000人次的各種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教育。
三、工作安排
1組織現代農業技術研討交流,推進全市農業科技進步。
充分發揮科協組織聯系廣泛,技術人才眾多的優勢,由市科協組織,市農學會牽頭,各農口學會和市(縣)、區科協、專技協會聯合舉辦農業綜合學術研討交流會,以“生態、優質、特色、效益農業”為主題,邀請著名專家作專題報告,舉辦農業新技術巡回講座。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分別以農業質量建設、產業化經營、農業、水利信息系統建設、特色種養殖為專題,進行學術研討交流。
在農業綜合學術交流會上,還要組織科技示范項目、科技致富能手的交流、表彰。
2抓好創建科普示范市(縣)、區、鄉鎮的工作。根據省科協創建科普示范基地的標準,在去年江陰市、錫山區獲得科普示范市(縣)、區稱號后。今年要在農業技術示范推廣基地和農業科技普及設施創建上加大力度,并力爭要再創一個科普示范縣(市)、區,在此基礎上,抓好創建科普示范鄉鎮的工作,各市(縣)、區科協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與培育農業產業化特色鎮、村結合,重點抓好3~5個科普示范鄉鎮的工作,全市創建10個市級科普示范鄉鎮。
3切實抓好“農技協”工作,適應“入世”后的新形勢。
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技術經濟一體、自主經營、自求發展的新興組織,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合作方式。現全市共有73個專技協會和7000多名會員,今年要新建農業專業技術協會30個,力爭做到“一村一協”、“一鎮多協”,加大力度推進農業種養專業戶的聯合,按專業成立農業專業技術協會,推進各類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發揮其在產業化經營中的主導地位,提升其“入世”后自求發展、自我保護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今年要評選10個先進農技協,充分發揮典型示范的作用,促進農技協得到更快的發展。
4依托農技“110”服務團,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以農業科技“110”為主線,以市農口各學會為主體,發揮各市(縣)、區農技協會的龍頭作用,組成百人農業科技服務團。結合農業科技“110”活動和農村科普活動,對農民提供的農技推廣和技術咨詢,幫助農民解決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遇到的技術難點,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
充分利用各級科協和農林局的基層組織網絡和市科協太湖科普資源網,創建和完善一個為廣大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和經濟信息的服務平臺。以中華農副商務網、致富網、中國農業交易網和省、市農業科技網為依托,及時地向全市農民傳播市場信息和農技信息。
結合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各市(縣)、區科協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確定一批優質高效發展項目,作為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項目,進行重點的技術和資金支持,擴大影響和推廣范圍,形成區域性優勢,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對科技含量較高,具有推廣價值,并有一定基礎規模農產品的項目,爭取當地財政給予經費的扶持。并篩選項目報市科協立項,經專家論證后,全市建立10個農業科技示范項目,將給予農業科技扶持費支持。
在農業、新技術的推廣中,結合農業科技示范項目的建立,全市將評選表彰100名科技致富能手,以點帶面,形成全社會學科技、用科技、科技致富的良好局面。
5廣泛實施農技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圍繞“入世”后的新形勢和農民對知識的渴求和需要,充分利用基層農技培訓基地和示范基地,有重點地開展新技術培訓,加快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現。
(1)經紀人培訓。
目前全市農業經紀人近3萬人,其中通過規范培訓的僅有百分之一。市科協將組織各市(縣)、區開展農業經紀人的培訓工作,全年完成300人次的培訓目標,并爭取90%人員獲得國家工商局和科技局頒發的資格證書。
(2)農村干部、黨員科技素質培訓。
圍繞綠色證書、學歷證書,“四農”新技術的推廣,“現代農業經營”、“國際經貿”、“世貿”基礎知識等內容,開展農村干部、黨員的科技素質培訓。
各市(縣)、區全年完成3000人次,市農口學會組織完成1200人次。
(3)農村實用技術培訓。
要廣泛開展農村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為主要內容的培訓,二市(縣)各完成各種培訓1.5萬人次,其他三個區各完成5000人次,幫助農村群眾熟悉掌握1~2門先進實用技術,推動農業的結構調整。
四、措施
1強農富民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工作領域新,難度大,必須有組織,有步驟地推進。建議成立市工作領導小組。各市(縣)、區分別成立領導小組。各級制定實施細則,抓好具體落實。
2在各市(縣)、區組織網絡的基礎上,市科協和農林局組織市農口各學會定期下基層進行技術指導,同時綜合利用社會資源,加強與外地農業專家的協作聯系。示范推廣項目的確定,必須經有關專家的論證。
1.1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輻射帶動作用不強
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要通過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帶動本地區統一的技術革新、良種配送、養殖指導。但由于示范基地研究的項目科技含量較低,不能做到全部適宜地區的有效推廣,使之規模偏小,大多是封閉式地開展研究,各自為政現象較為普遍,甚至重復建設,缺乏較為有效的溝通與協調,致使輻射帶動作用不強。
1.3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投入明顯不足
當地政府對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支持非常有限,加之重視程度不夠,并缺乏有效的宣傳手段及力度,很難籌得大量的資金。資金投入不足導致技術革新跟不上、人才待遇不高,限制了農業示范園區的發展。
2改善和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必須切實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我國農業跨越式發展??萍歼M步有賴于大量、多渠道資金投入。要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更好地發揮其科技、示范作用。
2.2合理規劃,增強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
規劃是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和發展的前提和條件。合理規劃能夠明確發展方向,提高資金利用率,減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復投資、盲目發展等問題。合理規劃要與地區經濟發展融為一體。同時,通過科學論證,加大扶持,加強引導,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帶動示范基地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使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成為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科技成果的有效載體,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科技。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輻射帶動農民使用先進的農業科技。
2.3重視人才,人才與技術并進夯實示范基地的基礎
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和發展,一要靠人才,二要靠科研基礎條件的培養。因此,技術依托單位不能僅局限于1~2家,要與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單位合作,甚至掛靠到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特別是引進領先院所,邀請知名專家、甚至大家和專業技術人員與示范基地開展合作交流及專業技術培訓,把示范基地建設成為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科技成果展示的平臺和窗口,提高示范基地的知名度。同時培養自己的技術隊伍,每個基地一線常年從事專業研究的科研技術人員數量要穩定,技術要過硬。在吸納、培養、提高科研隊伍的同時,也要加大科研能力的建設與提高,促進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示范基地的建設要有地區特色,并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科研團隊和科研機構,進而開發出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
2.4加強領導,調動各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積極性
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應該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開展。在發展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過程中要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對基地發展的宏觀引導,明確政府為農戶服務的原則,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
2.5深化培訓,提高示范基地建設的科技水平
對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基層工作人員和農戶要及時開展技術培訓,將先進的科學技術真正落到實處,貫徹到實際生產中。只有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才能保證科技示范工作的順利開展。
2.6龍頭帶動,積級探索示范基地發展道路
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具有比較廣闊的發展道路,未來的基地規劃和建設,都需進一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及農業科研單位為技術依托、人才支撐共同建設示范基地的機制,積極推進“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以及“龍頭企業+高等院校(或農業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的基地建設和發展新模式。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或科研單位)為依托,以示范基地為平臺,以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為導向的農業新技術創新、示范推廣體系,并進一步形成“企業帶基地促產業”的發展格局,同時結合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都市農業,進一步優化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多功能布局,促進區域特色、優勢經濟快速發展,逐步形成與實踐相結合的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培育機制,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較好地夯實現代農業科研基礎條件。
3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