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扁鵲治病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參加南岸區小學語文閱讀賽課,執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扁鵲治病》一課。磨課團隊經過長達兩個月的反復試講與研討,使這節課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團隊磨課究竟“磨”出了什么?在磨課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教師的回答是:磨心、磨力、磨成長。
角色:執教者――羅琴
關鍵詞:內外兼修 淬煉意志
核心成長:我頓悟出想要確立精準的教學目標應充分把握住學生思維的斷層處,建構起學生與文本之間深入對話的橋梁,在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中成就精彩的課堂。
練外功。特級教師黃愛華曾說:“磨課、磨人”。的確,磨課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對執教者而言,不斷修改、、重建以及密集地試講,都是一種煎熬和折磨。尤其是每一次試講完后,磨課團隊進行研討時,在眾人的爭議與辯駁中,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課堂存在如此多的問題:語言不夠凝練、評價沒有導向性、生成不能把握、板書缺乏規范……記得某次,記錄員黃老師將我的課堂語言悉數記錄下來后,指出我在評價學生的回答中居然有6次都是在簡單地重復,帶“哈”的口頭禪竟然高達15次。這是我以前從未察覺的問題。在驚慌錯愕中,唯有不斷反觀、改進,以字斟句酌寫教學實錄的方式凝練課堂語言,以清晰簡潔的文字規范板書,以多達十幾種的課堂預設使評價更有導向性、課堂生成更加精彩。
修內功。在研讀《扁鵲治病》這一文本時,我發現全文以蔡桓公的病情變化為線索,而寓意恰巧隱藏在步步加重的病情中。于是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在第一次備課時確立了“抓住情節變化悟出寓意”這一教學目標。試講中,我發現教師教與不教這種閱讀策略,學生都能大致知曉寓意,這一目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和思維能力沒有起到太大作用。這時,磨課團隊的老師提醒我是不是應該再次研讀課標中關于閱讀教學的要求?
針對課標中對中段學生提出的“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這一目標,再次反復研讀文本后,我發現課文的第5自然段是體會寓意的關鍵段,又將教學目標調整為“抓住關鍵段揭示寓意”,并找來課外的寓言故事《黔驢技窮》進行遷移運用。但由于《黔驢技窮》中的關鍵段落并非如《扁鵲治病》一文這樣清晰、明顯,學生悟出的寓意總是偏離課前的預設。在一次次失敗中,我和磨課團隊不斷修改、調整教學目標,從“鏈接生活體會寓意”再到“群文閱讀理解寓意”,直至離正式比賽只剩一周的時候,當我重新冷靜地審視、反觀前面十幾次的試講,不禁在心底叩問自己:為什么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只能流于淺表?先前設立的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嗎?這時我才發現自己在確立教學目標時忽略了學生的思維需要。學生對寓意之所以理解不深刻是因為所有的閱讀和思考都停留在文本本身,缺乏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了解,教師必須通過縱深地鏈接,填補學生知識和思維上的空白。
再次了解古代寓言深厚的文化與歷史背景后,我最終確立了“在本文背景知識的鏈接中親近中國寓言文化,深入理解文本,使寓意的理解更加深入多元”這一教學目標。通過鏈接作者韓非的資料以及寫這則寓言的歷史背景后,學生的思維才跳出了文本,從“治國”想到了“治班”。在遷移運用重讀韓非的《守株待兔》時,想到了自己、班級、社會、國家,整節課才有了學生思維提升后迸發的火花。至此,我才頓悟出想要確立精準的教學目標應充分把握住學生思維的斷層處,建構起學生與文本之間深入對話的橋梁,在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中成就精彩的課堂。
角色:出謀劃策者――王江麗
關鍵詞:文體本質 學習之理
核心成長:回顧整個磨課過程,雖然我不是執教者,但也同樣“磨”出了我對學科本質的把握,磨出了我追問學理的習慣,也磨出了我更加專業的成長。
磨出“質”。“質”是指課的本質,我們研究寓言《扁鵲治病》的教學過程,其實也就是對寓言這種文學形式以及韓非寓言的本質特點不斷深入認識的過程。
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段知曉寓意,拓展閱讀”這一策略,在幾次試講中效果都不好。因此,作為骨干教師的我開始去追問困境出現的原因,并希望能提出新的策略。通過觀察我發現“抓住關鍵段知曉寓意”的方法其實不具普遍性。很多寓言故事,如《黔驢技窮》就沒有這樣明顯的句段,所以它也就不能上升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教學策略;而后來的又一策略,“找到故事中的蠢人和智者”也沒有重要的學習意義,顯得多余。那寓言的閱讀策略是什么呢?我開始閱讀哲學、文學專著,從中尋求答案。讀嚴文井對寓言的解讀,我體會到寓言的本質特點。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我又認識到原來韓非寓言是從治理國家的高度來寫的。在小小的寓言故事中,韓非是在闡釋自己的治國之道。《扁鵲治病》這則寓言就是在講管理中要防微杜漸的道理。讀錢鐘書散文《讀伊索寓言》,我又了解到可以多角度解讀寓意。于是,我建議改變教學策略,引領孩子們由此及彼、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站在作者寫作的角度去思考寓意。
這一改,課堂活躍了,孩子的認識和體會從單一走向了豐富,從豐富又走向了深刻和準確。由此我也領悟到,這些教學策略的優化其實還是要建立在對寓言本質的正確把握上,建立在教師語文本體知識的豐富和完善上。
磨出“理”。“理”是指學生的“學習之理”,也就是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磨課促進了我們對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把握。
在教學中曾經有這樣一個環節,請小組合作完成一個表格的填寫,歸納出5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起初,羅老師讓每一個小組先分別討論完成表格,然后再由一個小組交流匯報。同學們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課堂氣氛很熱烈,整個過程用時十分鐘。但來自北京海淀區的語文教研員牛玉璽老師在看課后卻質疑:“這一環節耗時這么長,值得嗎?”是呀,這一熱鬧的學習活動有與之相符的重要意義嗎?帶著這一疑問,我翻閱了相關教育理論,發現完成這項任務,需要的僅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而這一能力對于四年級的孩子只屬于低級思維的范疇,很容易完成。在這些表面的熱鬧,大量的用時背后缺乏學生應有的思維成長。所以,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最終課堂做出了相應調整,由兩位學生示范完成表格填寫。這樣既達到了提取信息的效果,也節省了時間。
角色:記錄者――黃昊
關鍵詞:專業特色 未來設計
核心成長:感謝能與一群有著鮮明專業特色的老師親歷整個過程。
關鍵詞:小學語文;構建;高效課堂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不斷地得到更新。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效率低仍是影響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積極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對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在情境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語言的直觀能夠凸顯語文的學科特色,語文中的情境需要語言來描繪,這樣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時,能身臨其境的感受文章描繪的畫面、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情感,能很好地體會到作者的寫作用意。教師通過優美地范讀課文,將學生帶入文中,通過用激情飽滿的語言創設情境,能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圖畫是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文章的情境通過圖畫來表現,就是讓文章的內容更加形象。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課后習題讓孩子理解“撐開綠色的小傘”和“穿上暖和的衣裳”,學生就可以通過插圖來理解和表述。渲染情境時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通過音樂讓學生體會到文中的意境美。在教授《去年的樹》這篇課文時,我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深入童話中的角色。首先,通過有感情的范讀,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朗讀的欲望。“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著鳥兒唱。”我用飽含激情的語言聲情并茂地朗讀,很快地把學生帶入了文章的情境中,在指名朗讀時,他們躍躍欲試。其次,我設置了層層追問,鳥兒為了實現它和大樹的承諾,第二年春天,它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它們約好的地方,卻發現只有樹根留在了那里,這時,鳥兒的心情是怎樣的?當它得知大樹被伐木人砍倒拉進了山谷之后,它毅然飛向了山谷,來到了工廠的大門前,它的耳邊傳來了鋸木頭的“沙沙”聲,它想到好朋友大樹一定面臨著危險,這時它的心情又是怎樣的?而當它知道大樹被切成了細條,做成了火柴賣掉之后,它來到了那盞煤油燈前,看著用好朋友生命點燃的燈火,它在想什么?通過層層追問,引導學生思考鳥兒會怎樣的問樹根、大門和小女孩,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鳥兒尋訪大樹時越來越焦急、傷心的情感,邊讀邊想象畫面,提高了語言感受能力。再次,我利用了教材中的配圖和富有感染力的音樂烘托了情境,在鳥兒默默地看著自己的好朋友用身軀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時,它會對大樹說什么呢?這時,一張鳥兒對著燈火吟唱的圖片出示,一陣傷感、動人的旋律響起,孩子們都高高地舉起了小手,我知道,孩子們已經被打動了。
二、在有效的互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
首先,鼓勵學生參與講課。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么講,我常常在講授詞語時,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哪個字想向大家提醒?如果讓你講授這一段,你會給大家講解哪些知識點?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處于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學生對外界新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什么事情都想一探究竟,教師要鼓勵孩子們大膽的猜想,對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要尊重,充分利用他們的長處,發動學生,讓他們集思廣益,制定學習方案,課后的思考和練習口語讓學生先行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再進行講解。讓他們在參與備課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效率,不僅確保學習質量,同時學生積累知識,解決問題的習慣逐步得到培養,,促進學生廣泛閱讀,擴大信息量。其次,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板書課題后,問問學生,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在讀課文時,帶著質疑走進文本。在準備《扁鵲治病》這則寓言的教學設計時,我看到教學參考給出的教學建議是熟讀課文后,讓學生思考你有哪些問題,然后整堂課圍繞著學生的問題展開,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潛入文本,品詞析句。然而對于這樣開放的課堂我心存忐忑,孩子們能問出這么“高水平”的問題嗎?萬一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怎么辦,但嘗試過后才知道他們提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有價值的,教師要做的就是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從教師一層層的追問中體會人物的形象,感悟文章表達的感情。最后,不要賦予課本內容和所講知識以絕對真理的色彩,要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進行獨特的闡發、評價和質疑,其中包括雖不成熟完善,卻閃爍著創新思維火花的一得之見。有時,在品析詞語時,有同學提出把文中的詞換成另外一個詞好不好,類似這樣跟課文“較勁”的行為,我都不反對,我們一起分析對比,在我的鼓勵下,學生們都信心高漲,對語文學習充滿了興趣。
三、通過恰當的閱讀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比較閱讀的課文需要有可比性。教學單元是由某一基本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課文組成的教學單位,這樣安排就為學生比較閱讀創造了條件,相類似的幾篇文章都在一個單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很好的總結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總結文章異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很好的培養。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取的課文中就很有可比性。該單元的主題是以寫動物為主,都是名家寫家常動物。首篇是豐子惜寫的《白鵝》,接著是俄國作家葉諾索夫寫的《白公鵝》。這兩篇文章一中一外,雖然都是寫鵝,但是在表現鵝的步態、叫聲等方面寫的各有特點,有同有異。之后,是老舍先生的《貓》,最后是老舍先生的《母雞》。這是同一個作者所描寫的兩種不同動物。但是在寫法和情感上都有不同,學生通過閱讀內容可以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情感。語文教學也要注重閱讀的作用。閱讀過程是要通過內部語言進行理解,消化吸收的過程。閱讀可以很好的掌握和理解文章內容。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培養語感,獲得更豐富的感性經驗。這樣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可以幫助他們很好的閱讀,寫作,語文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四、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可以很好地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高效課堂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語文水平不斷得到提高。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不斷創新,努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劉瑞紅.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究[J].語文學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