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重陽節是什么節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9月9重陽節介紹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有關重陽節登高的傳說相傳的東漢時期,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人,一家老小守著幾畝薄田,勤奮耕作,日子雖不算好,半菜半糧也可勉強度日。誰知,這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的人們都病倒了。輕的不能起床,重的丟了性命,尸骨遍野,赤地千里,桓景的父母也在這年病死了。
桓景聽老人們講,汝河里住著一個瘟魔,每年都要上岸禍害人們,它走到哪兒就把瘟疫帶到哪兒。桓景病好后,決心訪仙求道學習法術,斬卻瘟魔為民除害。
費長房拿來一把降妖青龍劍,教桓景練開了劍法。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普渡眾生。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師父說完,用手一招,古柏上的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眾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說了。到了九月九日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分給每人一片茱萸葉子,說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讓每人喝了一口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在山上安排好,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只身下山,回到村中,等待降妖。
不一會兒,汝河里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他走千家串百戶不見一人,忽然看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他竄到山下,只聞得酒氣撲鼻,茱萸濃香鉆入肺腑,他不敢近前,又回身轉向村莊。桓景見瘟魔撲了過來,急忙從藏身處出來,持劍迎了上去。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不過他,拔腿就逃。桓景“嗖”地一聲,把降妖青龍劍對準瘟魔拋了出去,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刺過,瘟魔撲到在地死去了。
自此以后,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人們為了感激桓景為民除害,仍在每年九月九日佩帶茱萸,制作酒,登高,作為一種習俗活動保留下去,時代相傳。有的地方無山可登,就用“糕”來代替登高,稱為重陽糕。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喝酒介紹重陽節喝酒更好。
漢代就已有了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于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和酒緊密聯系,并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
陶淵明一生酷愛和酒,他在《九日閑居》詩序中寫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魏晉之后唐代也盛行飲酒。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云:“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酒,這一方面和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系。
現如今,重陽節已經成為了一個敬老節,它的意義最平常最讓大家知道的就是多多陪伴身邊的家人老人,那么關于重陽節的一些常識你們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九九重陽節紀念的意義,歡迎參閱。
重陽節紀念的意義是什么孝敬自己的父母
重陽節的主要寓意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重陽節傳統美食有哪些1、重陽節在很早的時候就有吃花糕的習俗。
這個是重陽節最傳統的美食了,從宋代流傳至今,因與高“諧音,所以又有步步高升”的意思,與重陽節要登高的意義是類同的。很多地方在這一天都會做花糕。
2、螃蟹。
秋風起,蟹腳癢,陳酒醇,桂花香。秋季是螃蟹最肥美的季節,螃蟹也是秋季的應季食物,在重陽節里也是人們喜愛吃的海鮮之一。
3、酒。
重陽節有喝酒的習俗,因為酒剛好音同九“,乘著九月九日這個節日,人們開始喝釀造而成的酒,聞著香,吃著花糕,是節日里一大享受,不過現在很多時候平常的時候也可以喝到酒。
雙九重陽節 插茱萸的意義佩戴氣味濃烈的茱萸能御初寒也可辟邪氣。這跟端午佩掛艾草、菖蒲的道理是一樣的,為了驅病、防蚊、辟邪。所以無論是艾草、菖蒲,還是茱萸,都有特殊香味,才能達到除病辟邪的效果。以前的人,到了重陽節會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身上佩裝有茱萸的布袋。由來已久:唐朝人過重陽有兩大習俗:登高和插茱萸。在更早的西漢,也有九月九日,佩茱萸的說法(《西京雜記》記載: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蓬餌,飲酒,云令人長壽)。
2、知道“重陽節”的由來。
3、讓幼兒懂得“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要尊敬長輩。
活動準備:
1、VCD光盤“常回家看看”
2、剪輯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中,百歲老人幸福生活的精彩片斷。
3、電腦課件《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課前和幼兒園退休教師劉子平老人(孤寡老人)取得聯系,到重陽節這一天把她請來.
5、幼兒人手一份自制禮物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觀看VCD光盤“常回家看看”
談話:
1、剛才你看到的是什么?(引起孩子們的情感共鳴)
2、片中表現的是什么內容?
(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望老人,回家團圓的情景)
3、引出老人節:我們小朋友有自己的節日,老人也有自己的節崐日,介紹(農歷九月九日)就是老人節。
4、你們知道老人節是怎么來的嗎?
二、介紹重陽節的來歷:
1、老人節也稱重陽節,相傳在我國古代有個叫恒景的名士,九月九日那天,全家一起登高,插茱萸,飲酒。當時據說這樣可以避邪。因此,重陽節登高以后就逐漸形成一種風俗。打那以后,在九九重陽這一天有不少詩人都做詩來紀念。
2、播放課件: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萸少一人。”讓幼兒領略詩中重陽節插的風俗和詩人身處異地的兄弟想念之情。
3、教師講述:在這一天,許多地方的人們都有登高、爬山、賞菊、吃重陽糕的習俗,其中登高和吃糕都含有“步步高”的祝愿,為表示對老人的敬意,我國將重陽節又定為老人節。
4、觀看專題錄像片“百歲老人”(老人們歡樂度晚年的情景)。
教師講述:“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和關心老人,各地都為老人修建了敬老院,我們小朋友要尊敬長輩,知道在長輩生病時要表示關心,老人過生日,送一些禮物給他們。
5、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周圍的老人是怎樣過重陽節的?(扭秧歌、跑旱舸、打腰鼓等等)
6、在重陽節,你是如何做的?(給老人送禮物等)
7、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樣尊敬老人的?
三、敬老愛老活動:
1、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是姥姥、姥爺、奶奶、爺爺的節日,在過節的時候,我們在家里可以給老人買許多東西,和他們一塊過節,可是有一位老人卻是很孤單:(請出劉子平老人,讓孩子們圍坐在她的身邊向幼兒介紹)她是我園的一位退休老教師,無兒無女,非常孤單,我們把她接到幼兒園一塊和小朋友過重陽節,讓老人感到幸福溫暖。
2、給老人送禮物,并對老人說句祝福的話。
3、請小朋友一起跟老人合影留念,活動在《常回家看看》樂曲聲中結束。
延伸活動:
重陽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但是這個節日當中所含的意義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去傳承的,那我們知道重陽節風俗習慣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重陽節風俗習慣,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陽節有哪些風俗習慣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曾有無數人賦詩吟誦。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大家都曾借重陽習俗感懷時事,念起故人。九月,秋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賞菊、喝酒
金秋九月,正是盛放的季節,因此,農歷九月又稱“菊月”。在此期間,常常舉辦各種賞菊大會,吸引著全城的人爭相前往,觥籌交錯之際,賦詩抒懷。素來有養生的成分,用制成的酒,也因此成為重陽節的特飲,含“祛災祈福”的寓意。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一座寶塔,頂頭還要做兩只小羊,以表“重陽”之意。古人常在這天,將重陽糕搭在兒女的額頭上,口中默念子女百事俱高的祝福語。
插茱萸
插茱萸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很普遍。茱萸本身是一種植物,茱萸味道濃郁,可驅蟲、逐風邪,將其制酒可養身祛病。古人認為九月九是逢兇之日,這一天將茱萸帶在身上可辟邪。
重陽節是給誰過的節日重陽節原先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現在已經逐漸轉變成為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節日了,重陽節在**年,被定為“敬老節”,意為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現在的重陽節更多的是給家里面的長輩、老人過的了。
九月九重陽節是什么樣的節日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起源于上古時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秋收、祭祀活動,成型于春秋戰國,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重陽節贊美秋天的詩句1、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2、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張籍《秋思》
3、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5、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王績《秋夜喜遇王處士》
6、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王勃《山中》
7、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張說《蜀道后期》
8、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9、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10、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11、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
——戴叔倫《三閭廟》
12、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13、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說起重陽節的時候人們并不會覺得的陌生,因為這個節日也被我國設立為了老人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1重陽節有什么意義。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九九重陽節有什么意義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等習俗,節日期間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孝老、愛老的風氣。其次就是作為傳統節日重陽節,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濃濃情思,是我國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重陽節登高起源說法是什么說法一
重陽登高起源于古代人們對山神的崇拜,信奉山神可以使人免除災害。古人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因此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這里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于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中的看法)。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必須往山上游玩,以避免災禍。最初人們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平安吉祥,后來逐漸演化成一種娛樂活動。
說法二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活不多,農民相對比較清閑。而這時正是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植物的成熟季節,于是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并把這種上山采集的活動叫做“小秋收”。因此,九月初九登高的習俗由此演變而來。
重陽節我們有什么習俗1、祭祖
重陽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祭祖了,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至今仍盛行,人們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2、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節。賞菊習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象征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在這一天也有著喝酒的習俗。
重陽節如何養生在重陽節的氣候條件下,登高充分地發揮其不可多得的作用。通過登高,首先能夠讓人主動適應氣候的變化,增強人的適應性,因為秋季高山的空氣溫度會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遞減,加之山體溫度受小氣候影響也難以預料,所以秋日登高,溫度變化最為頻繁。頻繁的變化能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于積極的應對狀態,從而提高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幫助人體的氣血運行,同時,山林中的負氧離子含量多,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利,還可以活躍自己的身體。
重陽節的賀詞
重陽相聚,親人朋友相聚,戀人情人相聚,你我他也相聚,讓我們一起為明天更好而相聚吧!祝你重陽佳節,幸福滿堂,合家快樂!
九九重陽一杯酒,短信聯系好朋友。東籬把酒黃昏后,賞罷香盈袖。衣帶漸寬因秋愁,人與黃花誰更瘦。登高望遠上西樓,千帆過后水悠悠。賞菊插萸喝花酒,青山綠水好碰頭。接頭暗號:重陽節快樂!
您生命的秋天,是楓葉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勝似春光,時值霜天季節,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陽節快樂,健康長壽!
九九重陽真明媚,一群大雁向南飛發條短信訴心扉,愿你一生不吃虧,才華時刻能發揮最后祝你快快樂樂,建健康康,幸幸福福,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