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可持續發展的實質
可持續發展既是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含二個重要的內涵:一是需要,指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將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二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沒有限制的發展,便不能持續。生態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最終目標。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的。當今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能力基礎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環境保護的。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持續生存。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環境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
二、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兩大類。(1)原生環境問題地叫第一環境問題,是由自然環境自身變化引起的,沒有人為因素或很少有人為因素參與。這一類環境問題是自然誘發的,是經過較長時間自然蘊蓄過程之后才發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縱,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況下發生的,并使人類社會遭受一定的損害。這類環境問題包括地震、火山活動、滑坡、泥石流、臺風、洪水、干旱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做到預防減少損害。(2)次生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作用于周圍環境引起的環境問題,也稱第二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不合理利用資源所引起的環境衰退和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
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實現,那么,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人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不是源于科學技術提供資源的速度慢于人類消費資源的速度。與以往的歷史相比,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技術無疑是最先進的,但是,環境危機正是在我們擁有如此空前的技術力量的背景下產生的。因此,環境危機不能通過單純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承認技術手段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認科學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論科學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們突破技術決定論的局限,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放在文明轉型和價值重鑄的大背景中來加以思考。承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并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美麗和穩定。無論以全球范圍,還是以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人類文明都發展到了保護生態環境階段。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要實現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和諧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實質
可持續發展既是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含二個重要的內涵:一是需要,指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將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二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沒有限制的發展,便不能持續。生態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最終目標。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當今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能力基礎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環境保護的。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持續生存。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環境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國家競相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通過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維持較高消費水平的需要。工業生產雖然增長了幾十倍,但卻出現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破壞、貧困加劇和各國發展失衡的社會矛盾。
2環境功能和環境問題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周圍環境而孤立地進行。環境是社會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趁著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的作用環境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促進或阻延的作用體現了生產力不斷提高和自然資源不斷開發,社會與其周圍環境的聯系便日益加深。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開發利用的對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從事生產的物質、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種生物基本重要條件。人類從自然地理環境中開采煤、石油、天然氣等,利用土地資源生產谷物,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經濟活動。因而環境資源的多寡、優劣決定著經濟活動的規模和速度。當人類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自然供給的能力時,便難以維系和持續發展。(2)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產品,同時也會有一些一時未能被利用的副產品排入環境,成為廢物。而人類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也產生各種廢棄物歸還給周圍自然環境。當廢物排放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環境質量會下降。(3)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環境不僅能為人類提供物質資源,而且還能滿足人們對舒適的要求。清潔的空氣和水是農業生產必需的要素,也是人們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優美舒適的環境,使人們心情輕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體素質,更有效地工作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保護環境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面對諸多的環境問題,我們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環境問題是指任何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結構和狀態的變化,產生的原因包括人為、自然兩方面。其實質是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間的矛盾。
3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
環境危機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普遍不安與廣泛關注,是因為環境危機不僅影響了當代人的生活質量,也威協后代人的生存。這必須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發送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是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減少生態破壞,保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作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是以消除貧困,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雖然未來人對幸福的理解也許會與我們有所不同,但作為人,他們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健康而穩定的生態系統)必須首先得到滿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資源時,我們必須要用代際主義的原則來處理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我們不僅要給后人留下一套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成熟的經濟發展模式,還要給他們留下一個穩定而健康的生態環境。
4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實現,那么,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人為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不是源于科學技術提供資源的速度慢于人類消費資源的速度。與以往的歷史相比,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技術無疑是最先進的,但是,環境危機正是在我們擁有如此空前的技術力量的背景下產生的。承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并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美麗和穩定。無論以全球范圍,還是以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人類文明都發展到了保護生態環境階段。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要實現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5結語
人有權利利用自然,通過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這種權利必須以不改變自然界的基本秩序為限度;人又有義務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實,保持自然規律的穩定性,在開發自然的同時向自然提供相應的補償。當然,如此確定權利和義務的范圍,是以人與自然之間原本存在著和諧為前提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的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已經遭受嚴重破壞的現實。在這個事實中,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范圍必須相應調整。在達到新的和諧之前,人對自然的開發方式,開發深度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人在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的同時,應當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補償,以恢復其正常狀態。使人與環境協調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南威.自然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548.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資源環境代價,雖然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我國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環境方面仍然出現很多的問題,如霧霾天氣的長期出現,部分地區江、河、湖、海等水資源污染問題凸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刻不容緩。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表現在:
1、空氣污染
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定義,空氣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并因此危害了人類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的現象。當前國內許多城市都出現霧霾天氣就是空氣污染的具體表現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幾方面:1)大規模的工業生產。2)居民采暖鍋爐的大量使用。3)汽車使用量的不斷增加。
2、水資源污染
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的垃圾。水資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幾方面:1)有機污染。2)有機及無機化學藥品的污染。3)各種化工廠和藥廠等。4)磷污染。5)重金屬污染。
3、資源的過度開發,使生態達到惡化的邊緣
現代工業無限制的擴產,使用的原煤量歷年遞增,據2013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煤炭消費量為1873.3百萬噸,同比增長6.1%,在全球煤炭消費總量中的比例首次超過50%,達到50.2%。同時在煤炭被大量開采的同時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資源,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采煤破壞地下水資源超過20億立方米,國際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12》指出,2035年,中國由能源生產導致的水資源消耗將比2010年增長83%,其中煤炭生產和消費是水資源消耗的主要因素。煤炭的大量開采還造成土地的塌陷,專家介紹,每開采萬噸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積達0.267公頃,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兩淮基地和魯西基地的搬遷人數就超過了三峽移民130多萬的總數。
4、亂砍亂伐現象屢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濫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物質的需求不斷擴大,特別是對木材的使用量不斷攀升,國家為了節制森林的開發,對木材開發機加工的稅賦不斷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亂砍亂伐現象的發生。森林是空氣的調節器,也是植物和各種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森林覆蓋面積銳減。森林具有多種功能,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戶田保土,調節氣候、增加降雨,保護環境、凈化大氣等作用。同時森林是生物鏈最為基礎,如植物的葉和果實為昆蟲提供食物,昆蟲是各種鳥的食物來源,有了鳥才有鷹和蛇,有了鷹和蛇來鼠才不能泛濫。因此森林養育了許多野生動物,一旦森林失去保護,將會給各種野生動帶來滅頂之災。人類也會失去保護。
二、生態保護與可持續性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離不開經濟發展,但如果經濟發展破壞了生態環境,霧霾天氣等惡劣氣候、各種自然災害隨之而來,如果人們的生存都不能保證更談不上幸福生活。同時各種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無限制的開采,今后我們的子孫將如何生存。可持續性發展理論強調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能力的發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護同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共同發表了《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簡稱《生存戰略》)。《生存戰略》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生存于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并且著重提出可持續生存的九條基本原則。在這九條基本原則中,既強調了人類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要與地球承載能力保持平衡,保護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樣性。
三、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措施
1、節制人口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計劃生育政策是提高人口素質,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國策。我國的計劃生育工作于二十世紀70年代就已經全面開始,1982年定為基本國策。由于我國積極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世界60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為發展中國家妥善解決人口問題探索了道路。
2、合理控制大型能源消耗型企業無限制的擴產,對小型能源
消耗型企業進行降低各種資源的消耗國家要鼓勵大型耗能高的企業進行技術挖潛,技術革新,進行節能降耗,將國內總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將能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同時將能耗高的小型企業根據本地區特點進行關、停、并轉,降低各種能源的消耗,使生態環境得以保護。
3、合理的利用森林資源,杜絕亂砍亂伐現象的發生
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保護森林建設,要堅決與亂砍亂伐現象作斗爭,為野生動物創造一個完好的家園,保持物種的多樣性,同時大力開展全民綠化活動,增加綠化覆蓋率,保護生態平衡。
4、建立健全環保體系,加強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
環境保護部門要認真學習國家制定的《環保法》,與其他部門一起齊心協力共同推進國家生態保護工作,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特點建立切實可行的環保保護標準,要加強環保監察工作,對嚴重破壞環境的企業及個人按照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嚴肅處理,對資源消耗型企業和資源開發型企業在建設時要嚴格執行環境評價“三同時”監督工作,對環境評價不合格的企業不予發證。
四、結束語
西北地區的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現狀
西北地區是全國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蘊藏著十分巨大的礦產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西北地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僅以甘肅為例:甘肅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66種。其中23種儲量名列全國前十位,一些稀有金屬如:鎳、鉑、鋨、釘、銥、銠、硒、鑄型黏土、重晶石等居全國前列。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同全國平均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是西北地區卻有著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近幾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迅速。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西北地區的環境問題卻越來越突出,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而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總是以低起點、粗放型的生產與管理技術,從事資源的開發、加工與生產。為了維持經濟的發展,以犧牲環境與資源為代價的生產經營方式,對整個地區的環境破壞以及資源浪費十分嚴重。特別是近10年來,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由中東部向西部地區轉移,更加劇了西北地區的環境污染。西北地區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1、空氣污染加重。隨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以及土地荒漠化的加速,西北地區的空氣污染不斷加劇,尤其是每年春天頻繁發生的沙塵暴,給西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更為突出的是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以1997年為例,蘭州市的總懸浮顆粒物濃度年平均值為0.741毫克/立方米,烏魯木齊為0.481毫克/立方米,西寧為0.456毫克/立方米,而同期杭州、上海的數據分別為0.262毫克/立方米、0.229毫克/立方米。
2、水資源面臨著污染和短缺的雙重壓力。西北地區的主要河流――黃河,以1998年為例,監測的66.7%的河段為Ⅳ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揮發酚、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同時,西北地區還面臨著缺水的壓力,1997年西北地區的年降水量平均為100―200毫米,而且大都集中于夏季,水資源不僅在總量上不足,而且分布很不均勻,使得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水土流失嚴重。西北地區大都為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低,每年黃河都夾雜著大量從黃土高原上沖刷下來的泥沙進入下游,這不僅使西北地區的土壤肥力降低,而且使黃河中下游的河床不斷抬高,嚴重威脅到中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另外,西北地區還面臨著土地荒漠化加速、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噪音及白色污染的加劇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自從上世紀初發達國家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促進了人類社會生產的迅速發展。但是隨著人類干預大自然的能力和規模空前增長和擴大,在人們創造了輝煌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使人類自身面臨著一系列日益嚴重的問題:環境惡化、生態破壞、資源匱乏、全球氣候變化、人口壓力日益增大等等。
因此,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矚目。可持續發展有著豐富的內涵,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的共識,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所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就構成了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實現了可持續發展,也就實現了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西北地區的發展首先是要發展經濟,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以及資源、環境的支持。高素質的人、豐富的資源和與優化的環境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與條件。經濟發展受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制約,經濟發展必須與此相協調。否則,經濟發展難以持久,甚至人的生存也將受到威脅。因此,只有把經濟發展與此協調起來,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才能使國民經濟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保持資源和環境永續利用的前提下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當前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環境保護政策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切入點。西北地區面臨著發展經濟、擺脫貧困和保護生態環境、創造可持續發展基礎的雙重任務,但是又沒有現成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可供借鑒。因此,只有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面向未來,才能在探索中走出一條適合于西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西北地區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對于西北地區的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1、在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時,應把二者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應當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這是由西北地區的特殊情況所決定的。西北地區位于半干旱、干旱區域內,生態環境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壞,不僅會造成全局性的危害而且恢復起來也十分的困難。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例如在被譽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搖籃的黃河流域,3000多年森林覆蓋率達70%左右,是水豐、林茂、土肥的黃土高原。然而,由于歷代的開荒、砍伐、征戰和歷代統治者的榨取與掠奪,終于使這塊有著43萬平方公里土地失去了綠色的生機。近年來,黃河一年有2/3的時間斷流,水土流失使河床高出地面3―10米。“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我們在經濟發展和脫貧的道路上,再也不能重蹈覆轍了,否則,將會自食其果。事實上,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并不矛盾。一方面,通過發展經濟就可以有更為充裕的資金、更為先進的技術來加強環境保護;另一方面,優美的環境又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二者是互為補充、互為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
2、調整現行生產經營方式和產業結構。長期以來,西北地區在生產發展過程中片面追求規模的擴大,忽視經濟效益,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導致環境污染加劇、資源浪費嚴重。同時西北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比重大,科技水平落后,致使工業污染不斷增加。
因此,必須改變目前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產業結構,由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方式逐步轉變到集約型的生產經營方式上來,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由以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向以高附加值、高新技術為主的產業演進。在這方面,西安市的發展就是很好的例證。90年代末,西安市委、市政府從西安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實施科技興市的戰略,加速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并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設為突破口,搶占高科技產業制高點并逐步形成支柱產業。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僅使西安在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中走在了前列,而且城市環境也要好于西北地區的其他中心城市。
3、多方籌集資金、增加環保投入。長期以來,資金缺乏一直是制約西北地區環境保護的瓶頸。因此必須要多方籌集資金,除了國家增加環保投入外,還要深化環保投資體制改革,提高投資效益,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積極吸引國際投資,并提高治理技術水平,降低治理成本。
4、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政府應當制定有力的措施加強環保產品市場的管理,培育環保產業市場,鼓勵一批企業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向環保產業轉軌,對優秀的環保企業及優質的環保產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促使其盡快發展壯大。同時,通過吸引外國的資金和先進技術,組建若干有競爭力的環保產業集團,為治理環境污染提供有力的物質技術支持,并且為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構筑戰略高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資源
中圖分類號:X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4X(2018)06-0213-01
引言
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更多能源被開發和利用,導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并呈現出多樣化特點。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污染對人類本身和自然環境造成的威脅和傷害,環保意識正在不斷增強,也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這一意識的產生和深化進而推動了環境保護工程的發展。上世紀末為了解決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工程也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伴隨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并進一步朝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對環境保護進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環境工程的內容
(1)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從技術和工程上解決預防和控制水污染的問題,提供保護水環境質量、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方法以及滿足不同用途和要求的用水的工藝技術和工程措施。對廢水的處理,一般是根據當地納污水體的功能與當地污染物總量控制下允許的排放量及濃度來確定處理程度,
(2)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主要研究大氣污染物的起因,并提供預防、控制和改善大氣質量的工程技術措施。大氣污染問題主要為人類活動所造成,主要的大氣污染源有三種,即生活污染源、工業及農業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對大氣污染的防治,在宏觀上應采取綜合防治的策略,對主要污染物可采取顆粒污染物凈化技術或者氣態污染物凈化技術。
(3)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從工程的角度,解決城市垃圾、工業廢渣、有毒有害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和回收利用的問題。由于固體廢物來源面廣、量大。若管理不當,必將對水體、大氣和土壤帶來嚴重污染。其中的有毒有害廢物和病原體,還會通過生物和環境介質的傳播,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對固體廢物的處理和處置,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4)噪聲及放射性污染控制工程。自然環境中除了大氣、水、植被等環境要素以外,在我們的生存空間里還充滿著各種聲波、電磁波、光輻射等。隨著核能技術及放射性元素的廣泛應用,天然石材制品進入室內裝飾領域,放射性污染也在走進我們。電磁、放射性、噪聲、熱、光污染的防治已經成為眾所矚目的環境保護課題。
(5)污染的綜合防治技術。環境工程具有龐大而復雜的技術體系。所研究和要解決的問題,不僅限于防治環境污染的技術措施,還包括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探討和開發廢物的資源化技術,改革生產工藝,以及按區域環境質量的要求,合理地布局與管理,以求得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我們應該從資源、生態、經濟、社會全方位來考慮,以獲得最佳的治理效果。
二、目前我國環境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性發展這一理念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這一思想在我國經歷了漫長時期,充分展現了人類與環境之間建立的發展關系。21世紀初為了解決更加多元化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國以及大部分以重工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與此相應綱領和基本議程。充分肯定了這一理念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1世紀對外國來說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國家為了應對環境問題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能理論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可,產生共識。在多年環境保護工作中,我國積極借鑒國際發展經驗,結合自身國情,投入到了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工作中。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環境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理念被提出,伴隨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這一理念很快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也為我國順利開展環境保護工程建設奠定了良好的輿論基礎。
目前關于環境可持續發展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這主要是因為環境保護并不只是單方面的,包含的領域較多,比如建筑、政治、科技等都可以作為環境保護內容。由于領域各不相同,因此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所以關于定義自然也就有所出入,但毋庸置疑的是都離不開“可持續發展”。我國已經召開多次環境可持續發展相關會議,會議指出,這一理念既要使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又要為子孫后代謀福祉,避免由于人類能力的提升導致環境破壞問題越發嚴重。
三、影響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我國得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正因為如此,我國一直都是人口大國,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我國社會發展。目前,我國人口數量已經超過14億,并且每年人口數量正在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人口數量過于龐大直接導致我國環境發展緩慢,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環境的問題很難徹底解決。根據專家統計,到21世紀中葉,也就是2050年左右,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而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帶來的直接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人均資源占有量將減少約四分之一左右;其次,老齡化問題嚴重。老齡化問題一直是我國發展主要問題,人口老齡化一方面將增加子女贍養負擔,而另一方面也會給社會帶來嚴重影響,比如醫療等問題。據統計,2014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已經突破3億,這也意味著老人的贍養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難題。
2、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在環境建設的和保護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但是離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速度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環境保護,但是企業隨意擴張等行為并沒有得到有效約束。第二,效益方面。我國環境發展已經取得了明顯提升,但是環境工程施工單位人才流失現象嚴重,難于管理,對我國環境工程建設發展極為不利。
3、環境和資源因素
社會環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以大氣污染為例,對我國六百余座城市開展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大氣達到國家一級標準,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我國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汽車數量猛增造成的。此外,水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體現在我國內陸地區較多,淡水資源嚴重不足且空間分配極不均勻,北少南多。
四、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
我國環境的增長離不開勞動力、資源以及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應當逐漸提高這三個要素的比例,實現累積增長,使其成為推動我國環境發展的重要力量。勞動力在我國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勞動力問題也始終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我國是人口大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雖然勞動力并沒有明顯的促進效果,但是卻為第一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上述三個要素中,要優先發展科技,只有科技得到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結語
綜上所述,自從我國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相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于我國人口數量過于龐大,無論是在人均資源占有率還是在人均資源利用率方面都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國正在進行工業轉型,轉型過程中必然需要對環境體系進行調整,而這一過程將會遇到重重阻礙。
參考文獻
[1] 丁奔.環境工程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探討[J].房地產導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