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線路設計論文

線路設計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線路設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線路設計論文

線路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1)設計依據

在工作開展之處,必須對參考依據進行仔細研究,如上級部門下發的任務書、指導性文件、設計規范文件、設計合同等。

(2)對設計工作中的細節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線路輸送電力的容量、電壓等級、導線截面、線路總長度、中間落點、連接方式等,同時對設計范圍有一個初步的規劃,如工程的預算、工程需要應用的設備等。

(3)根據下發施工任務的要求

對設計的各部門進行安排,同時讓各個設計部門明確好各項工作開始的時間和完成的時間。

(4)主要經濟和材料耗用指標

主要包括全線的本體造價及綜合造價,每公里的本體造價及綜合造價。除此之外,還應當說明每公里耗用的避雷線、導線,以及其與避雷線

2電力線路設計問題的研究

(1)優化電力線路設計工作

首先,應該明確電力線路設計的依據,也就是設計的原則,需要根據不同作業施工地區的實際情況來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嚴格依照各種文件條款的規定展開線路設計。其次,優選電力線路路徑。在明確了設計思路與設計依據后,就要做好路徑方案的選擇,要從線路路徑長短、能夠被開發利用的各種交通線路以及交通線路周圍的地形、地質狀況,河流布局以及常年的氣候特點等方面出發進行優化布局和選擇,其中要重點避開工業污染嚴重、地形復雜、地表障礙物繁多等地理空間環境,同時要結合線路轉角、曲折系數等方面來選擇最優路徑。將一切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集中處理后,再選擇最優電力施工線路。

(2)線路機電部分的設計

線路機電部分的設計在整個電力線路設計中也占據著十分關鍵而重要的地位,這其中要顧及氣象條件、導線架設等因素。要求我們在設計中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注重優選氣象條件。當電力線路的長度過長,遇到氣象環境較為復雜的地區時,需要對這些氣象區進行分段處理,具體需要重點參考的因素有:當地的年平均溫度、最高溫與最低溫、風力最大值、電線覆冰值、雷雨時間、電線內外電壓等等。第二,導線的技術標準。要根據電力線路與系統的設計需要等來科學選擇導線,其中包括截面、型號、規格、價格、質量等因素的考慮,其中要明確導線的主體機械與電氣特征。第三,科學組裝。因為電力系統的桿塔結構、絕緣子類型、導線等都各有差異,因此,需要采用各類組裝模式。通常來說,單串絕緣子串就能夠達到標準、滿足要求,當遇到一些特殊的地理環境,例如:交通線路、復雜地形區、高寒區等時,則可以用雙串絕緣子串來達到標準。第四,導線的防震。為了增強導線的防震抗震功能,要從以下因素出發來優選導線,例如:安全系數、使用應力最大值、平均運行應力等等,同時也要顧及電力線路所經由地方的環境特點,例如:地形狀況、氣候條件等等,對應提供抗震方法。其中要重點考慮施工地區的風力狀況、線路架設高度、地形等因素,因為這些因素會嚴重影響導線震動規模。

(3)科學選擇桿塔類型

電力線路的桿塔類型大致包括:直線型、轉角型、耐張型等等,具體的線路設計作業中,可以著重選擇那些能夠經得住施工考驗的成熟桿塔,而且要明確選擇一種桿塔類型的原因,這就需要明確不同類型桿塔的特點,以及這種桿塔的適宜條件,所需的鋼材、混凝土數量等等,也要將線路所經由路徑的環境因素納入考慮范圍,經過多重比較分析與鑒別之后,再決定選擇哪一種類型的桿塔。

3結語

線路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1.1關于電纜的接地中壓電纜一般采用三芯電纜,由于三相電纜的芯線在電纜中呈“三角形”對稱布置,三相電流對稱,金屬外皮不會產生感應電流。對于高壓單芯電纜,其芯線類似于變壓器的初級繞組,而金屬護套則類似于次級繞組,所以電流流經電纜時產生的部分磁力線與金屬護套鉸鏈后,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變化和相互作用,會在護套產生相應的感應電壓。在護套兩點接地的情況下,由于導線與護套形成閉合回路,環形電流將會出現在護套中,并且這種環形電流的數量級與芯線的負載電流相同,降低芯線的載流量,加速電纜絕緣層的老化,產生大量的電力損耗。所以電纜進線接地應選用一端直接接地,另一端經護層電壓限制器接地的方式。

1.2直接接地端的選擇如果全部采用電纜進行線路敷設,接地點會選擇線路終端即受電側,方式為直接接地。如果電纜一端要與架空線相連,護套的直接接地點應選擇與架空線相連接的一端,這種方式能有效地降低護套上的沖擊過電壓。如果電纜兩端要與架空線相連,應把護層電壓限制器設在架空線不易遭到雷擊的一端,而護套的直接接地點選擇另一端。

2實施絕緣分割交叉互聯接地

如果線路過長,金屬護套不宜只在一端接地,因為較高的線芯電流會使得金屬護套產生很強的感應電壓,不僅會影響到設備的正常使用,還會具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所以,對于線路較長的電纜可以把絕緣屏蔽層和金屬護套分割成若干個單元,并借助于接頭把相鄰段的屏蔽層和金屬護套交叉連接,使得某段三相導體的周圍的屏蔽層和金屬護套形成連續回路。值得注意的是,應選用絕緣接頭,因為絕緣接頭能使得外屏蔽層和護套在電氣上分段。在進行線路設計的過程中,要保證電纜的排列是對稱的,以實現降低感應電流的目的。

這是因為小段護套電壓的相位差120°,兩個接地點之間的電位相同,沒有電位差,沒有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因而無法產生電流,通過這種方式能明顯降低金屬護套上的感應電壓,其最高的感應電壓是在一段的金屬護套上產生的,而不是在整個的線路上。

若電纜排列不對稱,則無論三個小段護套的長度如何,他們形成的電壓的向量和也不可能是零;若兩端均勻接地,在對地合成電壓的作用下,護套內就會產生循環電流,不過由于循環電流要經過大地電阻、接地極電阻,并且自身也非常小,所以不用對其考慮太多;若交叉互聯后一端接地,另一端對地就會形成一個很小的合成電壓,不過護套內并不會產生循環電流;如果要知道循環電流對護套電壓的影響,首先應算出護套內的循環電流,只要知道任何一相的循環電流就可知道各相的循環電流,這是因為各相護套的阻抗一樣,各相的循環電流也自然相等。循環電流后護套電壓=循環電流形成的壓降+每小段護套上的感應電壓。

3結束語

線路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輸電線路;路徑;桿塔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各地電網建設迅猛發展,從過去的“幾年建一條線路”到現在的“一年建幾條線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高,電網輸送能力大大增強,但輸電線路建設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空間卻越來越小。各地進行土地開發線路路徑選擇困難,施工占地的民事工作難以協調,線路改造停電時間短,工程建設資金短缺等是電網建設中遇到的新問題。如何應對新形勢,最大限度地滿足電網建設需要已成為技術部門不斷研究的課題。本文從設計角度圍繞方便施工、降低造價、利于運行等方面,對輸電線路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1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1.1路徑選擇

路徑選擇和勘測是整個線路設計中的關鍵,方案的合理性對線路的經濟、技術指標和施工、運行條件起著重要作用。為了做到既合理的縮短路徑長度、降低線路投資又保證線路安全可靠、運行方便,一條線路有時需要徒步往返3~5趟才能確定出最佳方案,所以線路勘測工作是對設計人員業務水平、耐心和責任心的綜合考驗。

在工程選線階段,設計人員要根據每項工程的實際情況,對線路沿線地上、地下、在建、擬建的工程設施進行充分搜資和調研,進行多路徑方案比選,盡可能選擇長度短、轉角少、交叉跨越少,地形條件較好的方案。綜合考慮清賠費用和民事工作,盡可能避開樹木、房屋和經濟作物種植區。

在勘測工作中做到兼顧桿位的經濟合理性和關鍵桿位設立的可能性(如轉角點、交跨點和必須設立桿塔的特殊地點等),個別特殊地段更要反復測量比較,使桿塔位置盡量避開交通困難地區,為組立桿塔和緊線創造較好的施工條件。

1.2桿塔選型

不同的桿塔型式在造價、占地、施工、運輸和運行安全等方面均不相同,桿塔工程的費用約占整個工程的30%~40%,合理選擇桿塔型式是關鍵。

對于新建工程若投資允許一般只選用1~2種直線水泥桿,跨越、耐張和轉角盡量選用角鋼塔,材料準備簡單明了、施工作業方便且提高了線路的安全水平。對于同塔多回且沿規劃路建設的線路,桿塔一般采用占地少的鋼管塔,但大的轉角塔若采用鋼管塔由于結構上的原因極易造成桿頂撓度變形,基礎施工費用也會比角鋼塔增加一倍,直線塔采用鋼管塔,轉角塔采用角鋼塔的方案比較合理,能夠滿足環境、投資和安全要求。

針對多條老線路運行十幾年后出現對地距離不夠造成隱患的情況,在新建線路設計中適當選用較高的桿塔并縮小水平檔距可提高導線對地距離。在線路加高工程中設計采用占地小、安裝方便的酒杯型(Y型)鋼管塔,施工工期可由傳統桿塔的3~5天縮短為1天,能夠減少施工停電時間。

1.3基礎設計

桿塔基礎作為輸電線路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造價、工期和勞動消耗量在整個線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其施工工期約占整個工期一半時間,運輸量約占整個工程的60%,費用約占整個工程的20%~35%,基礎選型、設計及施工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線路工程的建設。

濱州市位于山東省北部,屬于黃河沖積平原,土質大部分為粉質粘土,而且地下水位高,一般為±0.0~1.0m,地基承載力又低,一般為70~90kN/m2。通俗講基礎越深受力越好、體積越小,但由于受地下水的影響,基礎深埋后泥水、流砂現象出現的幾率就會加大,給施工帶來極大困難,既影響工期又增加投資。

由于地質的特殊性和埋深的局限性,當前的基礎型式只有采取淺埋式,通過適當加大基礎地板尺寸,增加基礎自重來滿足上拔穩定才是比較安全經濟的。直線塔埋深控制在2m左右,承力塔埋深控制在3~4m左右可減少地下水對施工的影響。

根據工程實際地質情況每基塔的受力情況逐地段逐基進行優化設計比較重要,特別對于影響造價較大的承力塔,由四腿等大細化為兩拉兩壓或三拉一壓才是經濟合理的。

2結束語

縱觀近年來的輸電建設工程,每項工程都有各自特點,設計中脫離工程實際,一味生搬硬套是無法保證設計質量與滿足電網發展需要的。只有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通過優化方案,科技攻關,不斷探索與創新,才能滿足建設堅強電網的要求,才能開創工程設計“技術先進、安全合理”的全新局面。

參考文獻

[1]110~500kV架空送電線路設計技術規定.國家經貿委,1999,10.

線路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1優化35kV輸電線路設計法分析

1.1線路設計法走向

為了優化設計35kV輸電線路走向,在開展設計工作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A:盡量避免將線路走向設計為之字形或大轉角的路徑形式,盡可能縮短線路距離,并盡量使線路走向與公路路線走向相吻合,以便能夠利用交通優勢。在設計時要避免輸電線路跨越河流或通信線路,如通信線路與輸電線路距離較小,則應控制好交叉角度:如通信線路為I級,則交叉角度應≥45°,如通信線路為II級,則應≥30°。如在35kV輸電線路中設計有防雷保護措施,則通信線路與輸電線路之間的距離應≥3m,在沒有設計防雷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兩種線路之間的距離應≥5m。B:在設計線路走向時還應注意避免穿越以下區域,即迷信或風水地帶(廟宇、龍脈等)、高危險及高污染區域、自然災害多發區、建筑物、風景區、開發區及林區等,同時還應避開鐵路電線。C:在設計線路走向時應做好相應的測量工作,標記線路測量點時應采用木樁,同時利用紅油漆將轉角樁、樁號高程標示出來。樁位與公路的距離應>15m,與通信線的距離應>20m,與建筑物的距離應>10m,同時避免在風景區、開發區及林區等高賠償區域設置樁位。

1.2桿型選擇與桿塔設計

在桿型選擇與桿塔設計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優化措施:A:在選擇輸電線路中的桿型時,應根據施工圖紙要求、交樁及定樁等情況,盡量選擇成熟桿型,如需要使用新式桿型,則應進行科學試驗及論證。在35kV輸電線路中使用的直線桿通常為15m,在特殊的情況下可采用18m的直線桿,輸電線路中的鐵塔高度通常設計為9m、15m或18m。B:目前輸電線路中常見的桿型包括雙桿及單桿,在選擇桿型時主要依據導線情況;設計線桿高度時可借鑒35kV輸電線路運行經驗。對于加拉線直線桿的設計,應在了解地質條件后合理選擇淺埋式或深埋式,以保證線桿的穩定性。確定直線桿尺寸與桿型后,便可以依據直線桿設計方案設計終端桿及轉角桿,如輸電線路中存在立桿困難的地段或特殊跨越地段,則在該地段設計鐵塔,完成以上設計工作后,便可以計算檔距。C:在設計桿塔時應控制好數量,以降低土地的占有率及建設支出,在控制桿塔數量的同時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桿塔所具有的柔度、強度,以保證35kV輸電線路運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1.3排桿及基礎設計

選擇好輸電線路中的桿型后,應在綜合考慮經濟因素及技術因素的基礎上優化排桿設計。第一,優先排定轉角桿型,并同時使轉角耐張段的長度<2000m,如耐張段的長度>2000m,則將部分直線型耐張桿排定到轉角耐張段當中。如直線桿段線路中存在吊檔現象,則可將耐張桿布設到吊檔地段中。第二,如發現在測量階段設定的直線樁位不能有效滿足設計及施工需要,則可以在不改變原線路走向的前提下適當遷移部分直線桿,注意盡量保留轉角樁。第三,盡量避免將轉角桿安排在大檔距位置,如需要在耕地中排直線桿,則避免使用拉線。如條件允許,則盡量減少線路中的耐張桿、三連桿或雙桿,多排直線桿或單桿,以節省開支。對于一檔跨過地段,可適當放大塔桿的檔距,無須將線桿布設在跨中位置。如35kV輸電線路需要跨越同等級輸電線路或低電壓輸電線路,則應將線桿布設為水平排列形式。在設計35kV輸電線路的基礎時應綜合考慮多種條件,如基礎受力情況、水文情況及地質地形情況等,對于線桿,可以選擇傾覆類、下壓類及上拔類基礎;對于鐵塔,則可以選擇混凝土灌注樁或裝配預制基礎。

2設計35kV輸電線路時應注意的問題

為了提高35kV輸電線路的運行質量,在開展設計工作的過程中還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問題。第一,確保架空線路中的終端引線與變電站中35kV進出線實現相互配合,以便為架設進出線的施工工作提供有利條件;確保架空線路的防雷保護措施、保護范圍能夠與所在區域電氣防雷保護措施、范圍實現有效銜接。線路設計人員應親自參與放線測量工作,以便能夠了解工程實際情況,并在進行線路設計法的過程中做到實踐與理論有效結合,從而保證桿型設計及桿位選擇的合理性。第二,如需要設計T接輸電線路,則應將T接點線桿布設方法明確標示出來,同時注明桿型。應在設計方案中清楚說明線路的具體路徑,并保證設計方案的嚴謹性、簡明性及準確性。此外,在設計線路前應做好相應的勘察工作,設計工作完成后才能開始施工。

3結語

線路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如今配電系統存在的接地方式主要有三種:TT、TN-C-S、TN-S。TN:這種方式是將變壓器的中性點接地,設備外露部分和中性線接地;TT:把變壓器的中性點先接地,電氣設備外殼接地。TN-S這種方法是用工作零線同時當做接地的保護線,這樣省錢又方便設計布局。TN-C-S一般用在工地當中,前提條件是上一部分采用的是TN-C的方式供電,但是施工要求必須采用TN-S用于施工中,這樣就可以把配電箱里面分出PE線路用于漏電保護。TT一般應用于公共電網中,而后面兩種一般再小區配電中更加常見。

1.1TT系統

將配電站中性點直接接地,用電設備金屬部分接地,如下圖1所示。在TT系統中,由于用電設備采用單獨的接地線與地面連接,正常工作時電位為地電位,漏電發生時電壓是很低的,所以相對比較的安全。但是如果接地發生故障的時候,電流要經過地面電阻和電源的接地電阻,此時電阻抗性較大,電流通過率不高,因此過電流保護就沒有作用,必須采用剩余電流保護器來對漏電進行保護,剩余電流保護器簡稱RCD。TT系統利用RCD保護時應該注意下面幾點:如果想在供電的火線前面部分裝RCD,那么后面的線路當中就不能重復接地了;如果供電主線前部分不裝RCD,那么零線部分可以重復多次的進行接地處理,但是N線上不能安裝開關;TT系統所要安裝的RCD必須是四極和兩極產品,切斷相線同時還要把零線切斷。

1.2TN-C-S與TN-S系統

TN-S這種方法是用工作零線同時當做接地的保護線,這樣省錢又方便設計布局。TN-C-S一般用在工地當中,前提條件是上一部分采用的是TN-C的方式供電,但是施工要求必須采用TN-S用于施工中,這樣就可以把配電箱里面分出PE線路用于漏電保護。1.2.1TN-S系統TN-S系統要求中性線和保護線必須分離,然后各自和中性點相連在接地。這個方法中,如果發生了相線漏電,會直接產生短路現象,電流因此會變得很大,可以利用電流保護切斷故障線路的方法。但是如果保護的線路線程太長了,阻抗也會相應變大,那么電流保護也可能因此失效,所以要在線路前端裝上RCD進行二次保護。此系統中RCD要求如下:如果防火需求較高時,要把RCD作為保護目的是在故障發生第一時間切斷故障,防止火災的發生;中性線不能重復接地,不然中性線斷線后保護設施作用不大。尤其是干線前部裝配了RCD的情況下,更是要注意這一點。但是PE線例外,它就可以重復接地。

1.2.2TN-C-S系統

電源干線中接地線和中性導體線共用一條接中性線點功能的導體線(PEN)。進戶的地方,接地線與中性線分開作為兩條各自獨立的線路,接地線就直接接到設備的外殼出。在放生漏電事故的時候,它的特點和TN-S系統一樣。此系統同樣有幾點值得注意的點:PEN部分不能安裝RCD,接地線和中性線分開之后就可以安裝RCD;此系統中接中性線點功能導體線應該重復接地,防止PEN斷線后危險電壓擴散到電設備金屬外殼中。一般情況下,PEN線應該多次接地,中性線不適合重復接地。

2RCD的選擇

RCD在低壓電中應用廣泛,它最大的作用是能夠將電路中發生的漏電檢測出來,如果它離電源越近,那么保護的作用就越好,但是同時對于判斷故障切斷也會越差。如果把RCD安裝在末端,可以避免大范圍的停電事故。

2.1RCD的裝設方式

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由于RCD的配備位置不同,我們通常將其分為三種安裝方式。第一種為支線上安裝RCD:分支線上,由于用戶接觸家電時間較多,因此也最容易發生漏電事故。采用每條分支都安裝RCD的方案,可以在第一時間穩定的切斷電源,并且這樣停電范圍也比較小,方便找到故障出處。另外,因為RCD之后的電線距離短,一般的漏電電流也會比較小,不容易讓機器發生錯誤判斷。第二種是在主線上安裝RCD,這樣的方法能夠幫助保護RCD之后的干線還有只路的電路。但是弊端就是停電范圍比較大,容易造成誤操作。第三種:主路和支路均裝上RCD,具體安裝原則是支路RCD為小電流,保障人身安全,主路上安裝延遲RCD,防止電氣火災也進一步確保主路安全。從安全的角度上來說,這樣的安裝方案既保障了快速準確的切斷電路,也保證了其他正常電路的運行,這種方案最為合理,但是由于成本較高,還是需要酌情考慮。

2.2RCD的選擇原則

2.2.1動作靈敏性原則

漏電保護的初衷就是為了保護人身以及財產安全,理論上來說,設計切斷電流應該越小安全,可以保障在線路出現故障的第一時間及時切斷電流。為了防止直接觸電事故的發生,RCD設定電壓在干燥地方設定為50V,濕潤地方應該為一半的值。而30mA要作為尾部保護最低電流值。出于火災隱患的考慮,一般設定為1vn,在部分通風不好并且容易引發火災的地方,應該設置為100-200mA這個范圍以內。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部分規定的電流值如下所述:手握式用電設備為15mA,環境濕度大的地區最高10mA,醫療設備醫療器械規定為6mA,建筑工地規定值在20mA左右,普通家庭用電30mA,防火地區為300mA。

2.2.2供電可靠性原則

RCD是為了保護人身財產的安全,但是也不能因為防漏電設施過度靈敏反而帶來負面的影響,如果RCD誤操作會導致生產生活的極大不便。RCD設定不反應電流應該比正常泄露電流大。實際的應用中,一下數據可供參考:民用單相最大負荷電流最大3000安,照明線路最大負荷電流為2001A,三相動力最大負荷電流為1001安。在其運行時,為了防止誤操作,既要有動作電流之間的層級配合還要有時間上的配合。

2.3分級保護RCD的配合

(1)額定剩余動作電流Ivn的確定一般情況下,末端電流為30mA,但是在干路和支路防護是,就一定還要考慮到動作電流之間的層級配合。一般去最大額定電流一般作為設定值,如果干路與支路之間電流值比較接近,則會造成多個分支的總電流大于干路電流值,從而影響支路RCD的不動作,干路上已經發生了誤操作,從而喪失了選擇性。(2)漏電動作時間的配合在支路的RCD應該具備迅速切斷電流的能力,每當線路發生故障時應該第一時間采取動作,規定的時間在0.1秒以內。但是對于2、3級RCD,應該在上一級之前,防止多級同時行動。這個時間差可以在0.2秒左右。

3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台东县| 大姚县| 嵊州市| 河北区| 唐海县| 贞丰县| 象山县| 江孜县| 高淳县| 南华县| 元江| 丹寨县| 白城市| 中江县| 潞城市| 郧西县| 商都县| 金沙县| 肃北| 望江县| 宣威市| 堆龙德庆县| 清远市| 阿合奇县| 平和县| 余姚市| 黑龙江省| 张家口市| 罗定市| 仪陇县| 双峰县| 旺苍县| 株洲市| 望城县| 铜鼓县| 张家界市| 正阳县| 高陵县| 长寿区|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