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背景研究
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多媒體與虛擬現實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順應時代的發展開設了數字媒體藝術或數字媒體技術專業。2001年,中國傳媒大學招收了首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數字影視制作相關的方向)學生,并提出“以CG技術與藝術為核心,以寬帶互聯網絡為基礎,深入數字高清應用領域,進行以數字電影、數字電視、網絡多媒體藝術為主的數字藝術的探索與實踐”的專業定位,積極在數字媒體藝術這一領域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這標志著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真正開始。發展到現在中國傳媒大學終于形成了一種跨學科、跨媒體、科學與藝術與人文相融合綜合培養體系。
2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內涵
2.1 “技術-藝術”思維
“技術-藝術”思維是“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它解決的是人才培養中的思維理念問題。該概念在《技術-藝術思維》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述。從思維結構層面來說,“技術-藝術”思維一種將技術思維和藝術思維融為一體的復合型思維。對“技術-藝術”的理解有三個層次:第一,用技術做藝術。第二,用“技術-藝術”作為手段完成“藝術-設計-語言”三個方面的具體任務。第三,“技術-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思維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術-藝術合力想問題、做事情,探索事物結構,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技術-藝術”思維,為我們更有信心和能力進軍人類思維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
2.2.1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內涵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是一種將美術類專業培養手段與相關工學培養理念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從我們數字媒體藝術、動畫、教育技術學等專業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人才培養方法。這種方法要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具備“科學精神武裝頭腦、工科知識奠定基礎、藝術能力賦予創意、設計能力服務社會”的復合型創造能力。在對國家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服務方面,他們應該既是藝術創意設計家,又是能夠解決相關技術問題的藝術造型工程師。
2.2.2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構成
(1)課程體系設計
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課程體系是對其最直接的體現,課程體系設計是在培養目標定位的基礎上,設定學生在大學四年中課程結構,根據我們“技術-藝術”相統一,我們把課程分為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選修課四類,在這四個類型中,所有課程都按照課程類型被劃分到藝術類、技術類、“技術-藝術”類三種類型中。
(2)知識結構設計
知識結構設計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內在構成,他直接告訴了我們要培養什么養的人才,該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們培養“科學精神武裝頭腦、工科知識奠定基礎、藝術能力賦予創意、設計能力服務社會”的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我們的知識結構中包括理論課、藝術類型課程、技術類型課程、“技術-藝術”類型課程、實踐類型課程五個層次。
(3)師資結構建設
師資結構建設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支撐,是專業發展和教學工作的核心。師資隊伍的機構對專業的培養體系的實現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直接影響。
(4)實驗室建設
實驗室建設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運行的有力保障。在“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有很多教學任務的完成需要實驗室的支持。對于實驗室建設包括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硬件指的是實驗室的基礎建設,比如實驗設備、儀器、實驗場所等,軟件指的是學生進行“技術-藝術”創造所需要的技術支持,一般情況下學生所學的技術應該處于該技術前沿領域。
(5)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最終實踐成果的體現。這里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技術-藝術”作品教學,學校和企業相結合的教學實踐模式,以比賽、項目研究、學生素質拓展等為平臺的綜合實踐。系統開展和研究學生就業教育,使學生真正成為“有素質、有作品的人才”。
2.3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特點
首先,“技術-藝術”培養體系是針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自身特點提出來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最大的特點就學科的綜合性,它是美術學、藝術學、工學、傳播學、心理學等交叉而成的一門專業,其中既有感性思維為主的美術學等藝術類課程,又有以理性思維為主的工學的技術類課程,而以“技術-藝術”思維為主的這種培養體系就是針對這種交叉學科特點而設的,
其次,“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強調以作品教學為驅動,來提高學生創作的積極性,藝術表達能力,技術運用能力等,具有很強的實踐教學特點。我們知道實踐教學是鞏固藝術理論、提高技術應用和加深對技術-藝術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這種強調作品的教學特點主要體現在對資源的混合上,這種混合體現在教師類型的混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混合、教室與實驗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教室與實驗室的界限,打破原來按學科設置教室、實驗室的傳統布局,對實踐教學設施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學為契機的體系改革。
第三,“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具有強調主體性特點。這里的主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教師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是教學體系的主要實踐者,教師的主體主要體現在教師對“技術-藝術”思維的了解和踐行,體現在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安排、對新技術的學習、對藝術現象的評價、對學生“技術-藝術”創作的指導等。二是學生主體。學生在“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培養目標的完成是教師教學的最終體現,在學習和訓練的基礎上,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自身的藝術風格,技術特點,創作類型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3 結束語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順應時展而生的新專業,也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專業,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在分析專業特點基礎上,根據我們的培養目標,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等綜合考慮,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養方法.“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套還在不斷完善的教育教學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變化,它也會不斷更新其內容,以適應不同的情況。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課程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8-0088-04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DMT)是近幾年我國高等院校申報的熱點專業之一。據統計,目前開設數字媒體技術與數字媒體藝術的院校已超過80余家。2010年12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數字內容安全專業委員會,全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聯盟在北京舉辦了“第二屆全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研討會”,會議舉辦方收集了國內外數字媒體技術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近百份,其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46份。通過對數媒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統計分析以及對參會企業的調研,我們發現,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剛剛起步,發展思路不明確,正像北京郵電大學楊義先教授所講,我們正處在“照貓畫虎”的階段,甚至還存在“無貓可照”的尷尬。各院校在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如招生規模偏小,不利于學校集中投入與建設;專業體系的整體認識不清,不利于形成專業的優勢與特色;專業方向設置泛化,不利于集中優勢資源進行專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拼盤化,不利于突出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等等。
一個專業的創建與發展,是在社會經濟結構調整中對某方面專業人才的需求孕育而生的。在我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專業建設除了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做好人才定位與培養方案外,加強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課程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若站在不同角度,對其定義與理解不完全相同,如,施良方在他的《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中介紹了課程研究過程中幾種典型的課程定義:(1)課程即教學科目。(2)課程即有計劃的教學活動。(3)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4)課程即學習經驗。(5)課程即社會文化的再生產。(6)課程即社會改造。不管怎么定義課程,我們覺得作為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一定是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盡管不同專業的課程體系不同,但不同專業的課程一定符合本專業的特點與內涵,具有一定的課程設置理念與內在邏輯結構體系,另外作為組成課程體系的課程,一定有自身的內容與特點,實現較為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可實施,可評價。
數字媒體技術是教育部限報、試點性質的目錄外專業(專業代碼為080628S),面向理科招生,授工科學位。辦學單位以理工科、綜合類大學為主。培養目標是從計算機技術出發,需要掌握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圖形圖像領域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并且將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到相關的領域,為社會提供數字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基于以上分析,在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中,我們提出“技術為骨、藝術為魂、方向為基、實踐為根、特色而立,應用為本”的理念與原則,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指導。
一 技術為骨
《2005中國數字媒體技術發展白皮書》指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一個以計算機技術為主,藝術為輔,技術與藝術相結合,涉及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專業。因此,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以技術類課程為骨架是其內在要求。美國在數字媒體技術專業開設技術類課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美國的CIP-2000):計算機軟件技術,網頁、數字/多媒體和信息資源設計技術,出版技術,預出版/桌面出版和數字圖像設計技術,動畫、交互式技術、視頻及特效技術,數據建模/數據庫和倉庫管理技術等。我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開設技術類課程占到總課程的80%以上(包含和藝術交叉類課程),基本實現技術課程為主的課程構架體系。但是大多數技術類課程選擇較盲目,缺少內在的邏輯,不能很好支撐某一專業方向的核心技能。
技術類課程的設置建議從三類課程考慮,如圖1所示,一是計算機科學技術類,包括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操作系統、軟件工程、數據庫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數據結構、電子電工與信號處理類課程等;二是網絡技術類,如計算機網絡、網絡程序設計、網絡管理、網絡互聯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等;三是媒體設計與著作類,包括網站與網頁設計制作工具、動畫制作工具、數字圖像處理工具、視音頻編輯工具、游戲創作工具等。每一類課程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課程選擇時應“突出基礎、服務方向”,例如,不管是什么專業方向,高級語言基礎、電子電工與信號處理類基礎都是要學的,然后再根據不同專業方向,有選擇地開設相應課程。
二 藝術為魂
數字媒體技術主要是服務文化創意產業,藝術素養是數字媒體專業的靈魂。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者需求的轉變,世界經濟產業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文化創意產業開始成為這個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眾所周知,“文化創意產業是人本產業,有賴于人的經驗、靈感、創新與創造能力”,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一般是依托計算機等信息技術類專業發展起來的。通過對46份不同院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的分析,有13所院校開設了藝術類課程,占28%,開設的藝術類課程一般不超過3門,如素描、色彩等,當然并不是說,沒開設藝術類課程的數字媒體專業就沒有對學生進行創意與藝術素養的培養,但從另一側面可以說明,我們很多院校對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重視不夠。
“人才創意能力的高低可以用來評判一個社會發展水平的高下”,創意更是所有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廣告等專業課程的靈魂與核心。然而,雖然很多院校意識到開辦數字媒體專業首先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但由于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如師資、資源缺乏等因素,卻有“按人下菜”之嫌。因為,在我們設計的課程體系里卻很少出現專門訓練藝術素質與創意的課程。在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只側重培養學生對某些專業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平面設計課中,教師通常是在講授PS制作軟件的技術過程中讓學生實踐制作,并在學期末提交一副自己制作的圖片作品,卻很少在課程中提及構圖、色彩,并且究竟什么樣的創意才符合當代人的口味需求。或者教師會在教學中一味地拿外國優秀作品來做案例分析,學西方文化的皮毛,學生卻不懂得作品背后的創意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需要技術與藝術等人文素養的結合,例如在動漫創作中,美國人抓住中國豐富的文化資源,根據曲折感人的花木蘭故事創作出《花木蘭》等驚世之作。因此,作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不僅要作為有所專長的技術性人才,
更要成為具備人文素養和文化品位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除了必須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外,還要具有豐
富的人文藝術知識與藝術修養。
三 方向為基
數字媒體技術是一個綜合性專業,通過大學四年的教育,不可能在數媒領域各方面都成為行家里手,但至少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出。要想真正成為一專多能的實用型人才,就需要在專業方向上優化設置。專業方向的設置,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慮學校的實際。例如北京印刷學院、西安理工大學印包學院把出版印刷作為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把影視制作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方向,充分發揮各學校的優勢資源,為優化人才培養服務。
通過調研,在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學校中,90%都設置了2個及以上的專業選修方向,可以讓學生在三、四年級根據自己的基礎與特點選擇不同的專業方向。如圖2所示,圖中橫軸為培養方向,縱軸為方向的院校數量,各學校專業方向設置較多的是游戲設計開發、動畫設計開發、影視節目制作、數字媒體軟件開發等。但是,分析后也發現了不少問題,一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方向雷同,沒有體現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特點;二是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比較隨意,例如,有些院校設置的動漫制作專業方向,就隨意地選擇了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中的三到四門課程。
專業方向的設置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基礎,專業方向設置一般要考慮以下因素:
(1)社會需求,社會需求決定了學生的就業,決定了專業的生存與發展:
(2)學校的實際情況,要發揮學校的資源優勢,揚長避短;
(3)考慮學生的實際,例如二本院校開設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應突出應用,即“有效使用信息技術,而不是開發信息技術”;
(4)優化專業方向課程體系的設計,應強調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避免內容交叉與重復。
四 實踐為根
數字媒體技術是一個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實驗實訓課程與實踐體系的構建非常重要,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應立足實踐,以實踐為根本。在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的形式一般有三種,一是通過實驗課程,二是通過集中實踐,三是通過企業實訓。
通過調研發現,雖然各學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都安排有實驗課程,但是實驗課所占比例各不相同,總體來講,實驗課的課時偏少,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其中,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安排有3-5周的課程集中實踐,例如針對平面設計課程的1-2周計算機藝術設計實訓、針對游戲類課程的1-2周游戲設計與開發實訓等。極少數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了企業實訓的內容與時間。總體看來,我國數字媒體人才培養實踐實訓課程開設明顯不足。
結合數字媒體專業特點,我們建議:
(1)加大實驗課程比例,實驗課程課時應占總課時2/3以上,最好8課時以上的實驗課程應單列為相對獨立的課程;
(2)加大核心專業課程的集中實踐與實訓,集中實訓課程應以任務或案例形式呈現,實訓結果應相對完整獨立,可評價。例如一個小型手機游戲的開發、一個片頭的設計與制作等。
(3)加大企業實訓力度,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學生的數媒產品的設計與開發能力,企業實訓時間至少應在半年以上。同時鼓勵企業工程師和代課教師共同編寫實訓教材,給學生上實訓課程。
五 特色而立
各校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應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所謂特色就是比較優勢,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獨特優勢。一個學校特色的創建與學校長期的文化積淀、區位優勢等密切聯系,浙江大學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以培養數媒軟硬件產品研發人員為特色,他們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學生90%將繼續深造。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的行業特色非常明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特色。
但是,原有特色明顯的院校必定是少數,大多數院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沒有特色或特色不明顯。通過對各院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發現,很多院校的課程設置雷同,不同院校的師資力量不同、生源質量不同,相同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很難凸顯自己的特色。
那么,怎樣才能突出本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呢?一要努力挖掘本校長期積累起來的文化積淀。文化積淀是歷史形成的,要從本專業或相近專業辦學歷史中,總結提煉辦學特色。特色發展不能割斷歷史,另起爐灶,必須從母胎中培育,這樣才能使特色發展有一個堅實的根基,同時也使一個學校的文化得以延續和提升。二要明確專業發展問題,準確定位專業發展方向。專業特色的發展不能偏離學校發展的具體情境,否則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與保障。特色的衡量標準不是外在形式上的特殊性,而是內在的辦學質量與辦學效益,特色是在解決專業發展中的問題中形成的,所以,只要找到專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才能對專業發展準確定位。三要尋找核心競爭力,確立比較優勢。找到專業發展問題后,解決問題的途徑可能有很多種,每一條途徑都可以形成特色。如教學管理方面、教學模式與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或周邊資源對人才的培養等方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四要整合資源,重點突破。在專業開設前,可能很多資源分散在不同部門或領域,圍繞專業建設集中優勢資源為人才培養服務,有利于專業特色的培育。
六 應用為本
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指向應用,要堅持應用為本。這里的應用主要指圍繞數媒行業某一領域的需求培養的“適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核心能力的構建、課程體系的設置都是為培養“適用”人才服務的。大多數本科院校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應用型高級人才”,作為工科專業的數字媒體專業,課程設置更應該堅持“應用為本”的理念。
目前我國開辦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院校有985院校、211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但大部分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通過調研發現,有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課程設置向重點院校靠近,當然不否認有一部分學生將來要讀碩士與博士,但大部分學生還是要面向市場。關鍵是人才培養定位問題,這在理論上看起來分辨得很清楚,但實踐中有所偏離。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要堅持“應用為本”,我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方面:一是課程體系的構建要契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改變基礎理論教學課時比例過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足的情況。二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特點決定了應加強實踐教學,要走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應加強新的課程理念下的活動類課程的建設。三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期末一張試卷的評價方式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大部分課程是不適用的,必須要將作品評價、項目報告評價、創意報告評價等引入評價體系中。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一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數字內容安全專業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規范(工程技術型)試用版》[Z],2010
[31科技部,2005中國數字媒體技術發展白皮書[z],2005
[4]美國聯邦教育部,CIP(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Programs)美國高校學科劃分與專業設置基本狀況的學科專業目錄[EB/OL].
關鍵詞:高職 數字媒體技術 專業 課程
Researching in Course Setting of Digital Media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
He Haiyan Wang Ji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of Anhui Occup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 Hefei 230011
Abstract: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 vocational college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end skille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s as the goal, the curriculum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etting of the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 Digital media Major Course
高職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由于在國內設立比較晚,與國外較成熟的數字媒體人才培養以及較為成熟的開設數字媒體專業本科院校相比,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主要表現為師資力量不足、培養模式單一、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可選擇的教材資源較少,這些阻礙了數字媒體技術人才的培養。作為為社會培養高端技能型和應用型的高職專業,如何突破專業發展的瓶頸?
1、高職數字媒體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定位
數字媒體技術是一種融合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將圖形、圖像、文字、聲音、視頻等信息加工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種新的技術形式,應用領域涵蓋了影視動畫、移動娛樂、平面設計、網絡游戲、多媒體設計開發、網站設計開發等領域。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以信息科學和數字技術為主導,以大眾傳播理論為依據,以現代藝術為指導,集技術與藝術為一體,將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綜合叉學科。畢業生主要從事領域為廣播電視、廣告設計制作企業、企事業單位、學校從事數字媒體信息系統的運行、管理與維護工作;音視頻設備的操作與維護工作。
由于高職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必需、夠用”,人才培養上注重“技術性”或“職業性”,因此定位是否明確是決定人才培養方向的關鍵因素。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將技術操作與藝術訓練作為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加工的能力,培養學生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2、高職數字媒體技術課程體系的設置
2.1 高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知識結構分析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一門跨學科、多門類、技藝融合的新專業,內容涉及計算機、藝術和人文社科等學科(圖l所示),多門學科互相交叉、滲透與融合。其中,計算機技術課程內容涵蓋了計算機硬件的使用以及軟件的設計和應用,包括的課程如計算機應用基礎、基于.NET的計算機編程、動態和靜態網頁設計等;藝術學科主要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運用計算機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開設課程包括美術基礎、色彩與構成、數字圖像處理、音樂鑒賞、視覺文化和傳達設計等;人文社科主要從思想道德和文化修養的角度提升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社會認知,課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文學鑒賞、管理學、法律、體育等。
2.2 課程體系設置探討
為體現高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知識的結構性、層次性和綜合性,課程體系分別從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的角度進行構建,專業技能課程的設置又分為專業通識技能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通識技能課程是學習和培養數字媒體技術素養的基礎和鋪墊,為進一步通過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提高專業技能奠定理論和應用基礎。
2.2.1 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
(1)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設置原則。根據高職教育對學生基本素養的要求,以及國內專家、學者對通識教育模式下公共基礎課程設置情況的研究,我們認為高職教育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基礎性原則: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有別于專業課程的專業性原則,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常識的理解和對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全面性原則:為了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高職公共課程中通識部分的設置應體現全面性的原則,基本學科都應有所涉及;
時代性原則:高職教育滿足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級技能應用性人才的要求,開設的課程首先應具有時代性的特征。
(2)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設置。根據基礎性、全面性和時代性等課程設計原則,公共基礎課程的內容大致應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計算機科學、文學、管理學、外語、體育等5個方面(如表一)。
表一 高職公共基礎課程設置
2.2.2 專業技能課程的設置
(1)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原則。根據高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特征和人才的培養目標,專業課程的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前沿性原則:數字媒體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數字媒體技術人才的培養也要緊隨時展前沿;
實踐性原則: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實踐性課程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技藝結合性原則:數字媒體時代要求數字媒體技術人才“技、藝”結合。課程設置上,學生不僅要掌握必備的相關藝術理論,還要將相關的理論指導實踐。
(2)數字媒體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
1)專業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專業素養,盡管課程較為基礎,卻極為重要,為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起到輔助和鋪墊的作用。
表二 高職專業基礎課程設置
2)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用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由于數字媒體技術是一門綜合性、邊緣性的交叉學科,涉及到動漫制作、影視技術、網絡多媒體、游戲制作等多個用人方向,所以依據相關產業方向確定不同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設置相應專業核心課程,構建科學的課程模塊。
表三 高職專業核心課程設置
在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上,要特別注重上機實踐課程的安排,理論與操作相結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3、構建校企合作平臺,注重產學研結合
從知識的學習到技能的應用,學校可以嘗試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建實訓基地,加強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派優秀的學生到企業實習,并對實習過程中的能力培養提出明確的要求,從而提高實習的針對性。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有助于學生對數字媒體產業更直觀的認識,有助于高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同時也有利于資源共享,彌補實訓基地之不足,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從業能力。高職教育的目標和定位也決定了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肖永亮.美國的數字媒體學科發展[J].計算機教育,2006(5):47-49.
[2]向輝.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8(15):28-30.
[3]陸涵燕,李淑梅.校企攜手共同培育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5-6.
作者簡介:
賀海艷,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數字媒體。
王健,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與教育信息化。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特色專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11—0066—04
數字媒體以其高效優質的信息制造與傳播能力,推動媒體從形態、屬性到內容產生巨大變革,全面滲透到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彰顯出主流強勢媒體的姿態,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魅力。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計算機游戲、影視動畫、網絡娛樂、虛擬現實等為具體代表形式的數字內容產業正在全球蓬勃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具有先導性、戰略性和支柱性的新興產業,是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發展數字內容產業急需高素質的數字媒體專業人才。通過研究借鑒國外高校數字媒體專業的教育狀況,我國諸多高校新增開設了數字媒體專業。為了推進高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緊密結合,教育部從2008年起實施了針對緊缺專業人才培養的“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計劃,在全國高校擇優建設、優先發展一批國家特色專業,為國家培養緊缺專業人才。該項計劃引發了高校對特色專業建設內容和方法的廣泛討論。課程體系構建是特色專業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數字媒體技術特色專業的建設過程中,正確擬定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充分利用自身的辦學優勢,在深入調研數字內容產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廣泛吸納用人部門對人才培養意見的基礎上,面向人才培養目標,邀請國內外高校教授和產業專家共同研究培養計劃,構建與數字內容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特色鮮明、操作性強、能有效服務特色專業建設的課程體系。回顧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剖析課程體系的結構和內容,分析課程體系的演變特征,總結課程體系的實施經驗,凝練形成有效的課程體系建設觀,對于繼續推進特色專業建設工作的改革和創新,推動特色專業的持續穩健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 正確擬定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為了使課程體系能夠在人才培養中有效發揮作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專業特色,擬定了以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1 緊密結合數字內容產業對緊缺型人才的需求
深入調研我國現階段數字內容產業的現狀,了解數字內容產業對緊缺型人才需求的具體內容。既充分尊重現狀,又理性、適度地前瞻構建課程體系的結構和內容。使得所培養的人才,既能掌握現階段數字內容產業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又具有推動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潛能和知識儲備。
2 充分利用自身辦學優勢
客觀審視辦學環境,了解自身辦學優勢,揚長避短,充分利用自身辦學優勢進行有特色的人才培養。將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長,結合進課程體系的內容中,體現在課程體系的實施上。
3 保持課程體系內容的先進性
不斷跟蹤數字內容產業的技術變革,分析數字內容產業的演化趨勢。充分了解國內外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的動態,及時調整課程體系的內容,始終保持課程體系的先進性。在強調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同時,把數字內容產業的前沿知識介紹給學生。
4 推動人才培養的特色形成
面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特色,設計與特色培養相適應的課程科目、教學內容、實踐項目,形成方向鮮明、結構合理的課程群。建設與特色培養相適應的教學資源,探索與特色培養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促進形成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
5 強調課程體系的操作性
充分了解生源情況,結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構建課程體系的內容。厘清課程科目知識內容之問的循序漸進關系,建立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結構。通過有序組織,推動層次遞進的課程教學。結合師資建設情況,及時更新課程科目,革新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
二 面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特色設計課程體系內容
通過調研現階段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借鑒吸納國內外高校培養數字媒體人才的經驗,結合自身的辦學優勢,擬定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即“圍繞我國現階段數字內容產業對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培養學生的數字內容作品的設計、制作和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通過與國內外企業和高等院校的緊密合作,突出特色和個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較高文化藝術修養,理論基礎扎實,工程技能嫻熟,專業方向明確,技能特長鮮明,適應性強,善于合作,能夠熟練運用數字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內容作品的設計與制作,具有創新和研發數字內容產業新技術能力的復合型工程人才”。
面向上述人才培養目標,設計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結構和內容如圖1所示。課程體系采用矩陣式的結構,其特點是以課程群為知識結構單元,形成層次分明的組織形式。在課程體系結構上,垂直方向自底向上分為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等幾個層次,循序漸進地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技能路線。課程體系強調寬厚的基礎培養,以此實現“理論基礎扎實”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多種類型課程的層次之間,設計了課程實驗、技能專題實訓、綜合項目實訓和集中就業實習等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遞進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實現“工程技能嫻熟”的工程型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結構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網絡游戲、計算機動畫和虛擬現實為專業方向的并行課程群。學生在研修了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之后,選修專業方向課程,從而兼顧人才培養的共性和個性,實現“專業方向明確,技能特長鮮明”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 推動課程體系演化,促進特色形成
在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保障人才培養的有序高質運行,結合不斷改善的教學環境和動態演變的人才需求,審視課程體系的實施效果,修訂課程體系內容,推動課程體系的良性演化,先后產生了4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課程體系。版本1為專業籌備期間提交給專家論證的課程體系。版本2是在2007年首批入學的學生培養中執行的課程體系。兩年之后,對版本2課程體系修訂產生了版本3。版本4是在2011年第一屆學生畢業,人才培養完成了一個完整周期之后修訂所得。以下通過數據,對比分析4個版本課程體系的演變特征,直觀闡明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特色之間的關聯關系。
1 調準文藝和理工課程融合的尺度
數字內容產業是基于深厚文化藝術底蘊,融合先進科學技術的創意產業,迫切需要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素質兼備、工程技術特長鮮明的復合型人才。利用華中科技大學學科齊全,在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等一級工程學科上的優勢,開設文藝和理工課程,并逐步摸索調準文藝和理工課程融合的尺度。表1顯示了4個版本課程體系中文藝和理工兩類課程的比例。通過逐步調整兩類課程的比例,探索出一套能有效地對理工類學生進行文化藝術素質教育的課程科目、教學內容和實施手段,滿足了“文理融合、工程技術見長”人才培養特色的要求。
2 構建層次分明的體系結構
人才培養講究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不僅有利于學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而且有利于教學的組織實施。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方向幾個層次的課程構成。表1顯示了4個版本課程體系中不同層次課程的學分比例。通識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的學分總和保持高于50%,符合“重素質,厚基礎”的人才培養特色要求。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和專業方向課程的比例形成金字塔結構,并逐漸增加了它們的學分總和,從而有利于實現“專業方向明確,技能特長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
3 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實踐教學含有課程實驗、技能專題實訓、項目創作實踐、企業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環節。表1顯示了實踐教學學分比例的演變情況。實踐教學的學分比例在不斷提高,目前穩定在1/3左右,以此加強學生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實現“工程技能嫻熟”的人才培養特色。
4 執行方式多樣化
充分利用自身條件,開發企業可用師資,遵循三三制師資建設原則,組建多樣性的師資隊伍,獲取多樣性的知識來源,形成多樣化的執教方式。表1顯示了學院全職老師、從其他學院和高校外聘來的老師和來自產業界的老師執教的學分比例情況。多樣性的執教方式保障了課程體系的實施效果,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有利于培養“適應性強,善于合作”的人才。
四 創新課程體系實施方法,保證人才培養效果
課程體系需要通過良好實施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為了強化實施效果,采取的具體措施有:
1 持續進行課程內容更新和教學資源建設
數字內容產業是日新月異的創意產業,必須通過持續的課程內容更新和教學資源建設,才能保持知識內容的時效性和先進性。通過自編講義,引進英文原版教材,改編企業培訓教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從產業實際作品和科研項目成果中抽取素材,剪裁后形成教學案例,建立共享案例庫。邀請來自產業的專家共同擬定專題技能實訓、項目實訓和就業實習的內容。
2 堅持教學方法改革
除了課堂講授之外,大力推動演示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專題講座、研究啟發式教學、項目型教學。推動教與學的互動,進行教學方法討論,引導學生進行項目作品交叉剖析和評價,指導學生進行新技術的探索和研發,營建生動活潑、求實上進的教學氛圍。
3 強化實踐教學
建立多樣化、層次性的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實踐教學的方法和途徑,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建立包含實驗指導書、實驗報告、成果案例等內容的成套實驗教學資源。建立聯合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學生到企業或實踐教學基地實習的有效機制。由企業自帶項目來學校,全真模擬企業生產的過程和形式,進行畢業設計訓練。
4 注重校企合作教學
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大學進行合作,外聘教師進行課程講授、專題培訓和前沿講座。將企業引入教學,協同進行課程實驗和實訓。建立由學院專職老師和企業老師構成的畢業設計雙導師制度。有計劃、有步驟、有尺度地推動企業定制式的人才培養機制,在校企緊密合作中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無縫接軌。
5 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數字內容產業是一個十分強調創意和創新的產業,自由創意的培養十分重要,為此在實施選修課程和創意實踐課程的教學中,大力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助指導的模式。建立了“數字內容作品自主創作實踐工作室”,學生自主管理,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參與項目創作或作品大賽。創作成果和大賽作品,可按相關規定折算為學分,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創意、自覺創新的求知習慣。
6 跟蹤評估實施效果
通過學生調查、專家監督、合作高校和企業反饋等多種形式,跟蹤評估教學體系的實施效果。不僅對每門課程進行獨立評估,還對課程群和教師課程組進行綜合評估。關聯分析評估數據,推動教學的縱深融合,促成課程群建設產生大于簡單疊加的教學效果。通過用人單位跟蹤了解學生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與產業要求之間的差距,優化調整課程體系。
通過有效的實施,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2011年第一屆55名畢業生為例,其中13人在國內攻讀研究生,10人出國攻讀研究生,5人在國企就業,3人在三資企業就業,17人在私營企業就業,4人自主創業,3人因申辦出國延滯就業。一次就業率達到了95%。在數字媒體技術特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中形成了“發揮優勢,培育特色,注重內容,強化實施”的課程體系建設觀,滿足了現階段人才培養實踐的需求,促進了人才培養特色形成,產生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參考文獻
[1]肖永亮.美國的數字媒體學科發展[J].計算機教育, 2006,(51:47-50
[2]沈琦,于學軍,張麗,等.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特色專業復 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 論),2010,(8):162.163
[3]李俊龍,林江輝,胡鋒.對高校如何開展特色專業建設的認識 和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8,(4):59-61
[4]張靈,禹奇才,張俊平.專業特色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Ⅲ.中國 大學教學,2012,(9):28-30
關鍵詞:軟件工程;數字皮影;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特色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4.033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Major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goal and the demand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point of characteristic major which belong to second class, and aim at the education orient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characteristic major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roposed a construction scheme to construct the characteristic major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with Digital Shadow-Play, and on this basis,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major, including of course construction,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eam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for student activ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concise and summarize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so that it can be leant and generalized.
【Key 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 Digital shadow-play;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major
我國教育部于2007年在37所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中批復了近10個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北京工業大學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就是其中一個。自2008年算起,歷經4年,項目建設已近結束,我們需要對成果進行總結,并等待著驗收。
特色專業建設是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核心內容之一[1],旨在根據國家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引導不同層次、類型的高校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確定自己的個性化發展目標,發揮已有的專業優勢,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提升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效益和人才競爭力的重要手段[2]。
特色專業的建設關鍵在于專業是否有特色,是否有明確的特色定位或特色凝練,是否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為此,北京工業大學緊扣國家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戰略要求,緊扣北京產業轉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需要,緊扣北京市緊缺人才培養的需求,在為北京市培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具有較高的綜合藝術素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掌握計算機、軟件工程的基本理論,數字藝術基礎知識,以及數字媒體制作與開發專業知識,具有綜合技術應用能力及藝術理解能力的,能夠進行數字媒體內容的制作與加工、組織與管理、交互與控制、表示與呈現、通信與傳輸等軟件開發工作且具有現代意識的復合型高級人才的辦學定位指導下,提出了用數字皮影打造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的專業特色,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數字皮影知識要素及技術要素構成一條知識與技術主線將培養方案中的各個課程緊密聯系起來,開展專業課程建設、實驗環境建設、科研教學團隊建設以及學生科技活動平臺建設,最終形成了“人無我有”且影響較好、示范性較強、形成鮮明特色的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