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四大民間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范文第1篇

1、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分別是:《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

2、《牛郎織女》講述的是勤勞的牛郎和織女在民間結婚。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后,只能每年的七月七日在天上的鵲橋相會一次。《孟姜女》講述的是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被抓去修長城,累死并被埋在長城下。孟姜女去送寒衣時,得知丈夫已死,哭倒了長城才找到丈夫的尸骨。

3、《梁山伯與祝英臺》講述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書院相識相愛,卻被馬文才破壞,兩人雙雙殉情,最后化為一對彩蝶。《白蛇傳》講述的是千年蛇妖白素貞化為人形報答許仙的恩情,卻因水漫金山寺被法海鎮壓于雷峰塔下,后來白素貞的兒子高中狀元,才將母親救出,一家團聚。

(來源:文章屋網 )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范文第2篇

師:上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九色鹿這篇課文,知道了這篇課文是根據畫而改編的――民間故事。(板書:民間故事)

師:為什么叫“九色鹿”呢?

生:有一只鹿,它雙角潔白如雪,身上有九種鮮艷的毛色,漂亮極了,人們都稱它九色鹿。

師:如果用上“因為……所以……”關聯詞語怎么說?

生:因為它雙角潔白如雪,身上有九種鮮艷的毛色,所以人們都稱它九色鹿。

生:因為它雙角潔白如雪,身上有九種鮮艷的毛色,漂亮極了,所以人們都稱他九色鹿。

師:這不僅是一只“外形美”的九色鹿,還是一只怎樣的九色鹿?

生:它還是一只聰明善良的九色鹿;樂于助人的九色鹿;智慧勇敢的九色鹿;見義勇為的九色鹿。

師:它不僅外形美,內心也美,想著它的樣子,讀讀它的名字。

生:九色鹿。(齊讀)

師:看到九色鹿,我們會想到另外一個人誰?

生:調達。(齊)(板書:調達)

師: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他是一個見利忘義的人。他是一個恩將仇報、背信棄義的人。他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他是一個靈魂骯臟的人。

(板書:“恩將仇報、背信棄義、見利忘義”。指導寫好“義”字,口訣是“先點后撇有呼應,交點落在豎中線”,學生在習字冊上描紅練習。)

師:讓我們一起來斥責調達。(指著板書)

生:(齊)調達是一個見利忘義、恩將仇報、背信棄義的人。

師:同學們,經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兩個人,一個善良、智慧、善良,另外一個見利忘義、恩將仇報、背信棄義,對此,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他們有好人和壞人之分。他們有不一樣的性格。他們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師:這是你們的發現,同學們,民間故事中往往有鮮明的人物。(板書:鮮明的人物)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概括主要人物性格特點,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對文本有一個整體認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的規律。在教師巧妙引導的過程中,學生運用了課文中或記憶倉庫中的詞語,語言表達不斷走向順暢、規范,課伊始,就彰顯了“重表達”的理念。

二、讀讀文本,融入情景還原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1至5自然段,故事講得精彩,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講故事,要想故事講得好,就要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人物,誰來讀讀第六節開頭。

(出示:有一天,這個國家的王妃做了一個夢……重金懸賞捕捉九色鹿。)

(一生讀第一句。)

師:民間故事的開頭往往用“有一天”,或者用“有一次”,或者用“在很久很久以前”開頭,這里不是故事的開頭,但又好像是故事開頭,為什么呢?課文學完后你們就知道了。

師:誰能把九色鹿的外形之“美”和王妃心里之“美”讀出來?

師:“纏”讀得好,“只好”讀得妙。(齊讀)這段話你們會講了嗎?(自由練習講這段話。)誰來講呢?

(一生講這這段話,同學們鼓掌。)

師:你是講故事高手,講得繪聲繪色。下面這節是情節最緊張、出現人物最多的一個自然段,誰來讀讀前三句。

(出示:山林之中……調達正站在國王身邊。)

(一生讀,“突然”讀得很突然。)

師:你抓住了“突然”一詞,把我們帶到了當時的情景之中,誰再來試一試。

生:(一生讀出了叫喊的語氣。)

師:你關注了“高聲叫喊”這個提示語,這是很好的讀書方法。像他這樣一起讀。(齊讀)面對這樣的險境,九色鹿說了這樣一段話,誰來讀?

(出示:九色鹿非常氣憤……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自由練讀,指名一生讀這一段話。)

師:要想讀得好,必須想象當時的情景,誰再來讀。(生讀)

師:你有點氣憤了,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氣憤呢?請把用筆劃下來。

生:“指著”這個地方;正是這個人;靈魂骯臟;竟然。

師:你關注了“竟然”這個詞。(板書:竟然)

師:我們再讀的時候,關注這些詞語,就能讀出九色鹿的氣憤了,誰來讀?

(指名一生讀。)

師:你讀得很氣憤了,氣憤不但可以通過語言表現,而且可以通過動作表現,可以在什么地方加什么動作?

生:加上“指著”這個動作,我認為在“正是這個人”處。我認為在“竟然”處。我認為在“靈魂骯臟”處加上指著。

師:站起來,我們一齊讀,要加上動作哦!(齊讀)

師:好玩嗎?(好玩。)誰愿意當調達?誰愿意做九色鹿?來讀演一下。

(一生做調達,一生做九色鹿,“九色鹿”演得非常氣憤,“調達”低著頭,孩子們情不自禁鼓起掌來。)

師:讀得好,演得很專業,我們都來當“九色鹿”,黑板做調達吧!(全班同學加動作讀演。)

師:這個人指誰?(調達。)如果將這句話中“這個人”換成“他”或者“調達”可以嗎?

生:不可以,“這個人”語氣更重,調達語氣有點輕。

師:請你讀給同學們聽。

生:(讀兩句話,語氣一輕一重。)

師:這是你的發現,發現語氣不一樣,還有嗎?

生:不可以,“這個人”更表現了九色鹿極其氣憤的心情。(學生讀兩句話。)

生: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一個人”到此處的“這個人”,看似輕描淡寫,其實表現了人物情感的變化。

師:請同學們找出第二自然寫調達的一段話,讀出來。

師:前文是“一個人”,到這里是“這個人”,你們會發現,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看似普通的字眼,卻是作者的匠心獨運,我們讀書就是讀出了文字背后的東西,再來讀。

師:當時如果九色鹿不是這樣說的,而是換一種說法,行嗎?

(出示:九色鹿非常氣憤地說:“昏君,你是非不明,好壞不分,殘害無辜,你和調達一樣,都是靈魂骯臟的小人。”)

生:不行,國王只是一時糊涂,與調達不同。

生:如果這樣說,則是對國王大不敬,國王一氣之下可能會殺了它。

師:九色鹿首先要保全性命,它對調達和國王態度是不一樣的,九色鹿說話很有分寸、有智慧,讓我們一齊讀。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沒有在文本“寫什么”層面徘徊,而是發掘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抓住重點段落重點句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情趣盎然地讀,生動活潑地演,獨具慧眼地置換對比,從而走向語言文字的深處,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師幽默風趣,課堂氛圍輕松愉悅,笑聲不斷,于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提升,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

三、寫寫內心,感悟文體特點

師:聽了九色鹿的話,國王恍然大悟說,會說什么呢?說起來難,就請你們寫一段話,能用上黑板上的四個詞語就更好了。

(學生自由寫話。)

師:(教師巡視,提醒坐姿,指導。)你們在寫的時候,都注意用上黑板上的詞語,這叫學以致用,誰來把自己寫的讀給大家聽。

生:國王恍然大悟說:“我真糊涂呀!聽了調達的讒言,調達這個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人,我一定會好好懲罰你,讓臣民不去傷害你。”

師:很好,你用上了黑板上的兩個詞語。

生:我真糊涂呀,一時頭腦發熱,竟然聽了調達這個家伙的讒言,現在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背信棄義”,什么是“忘恩負義”,放心吧,我會下令臣民保護你的。

師:你用上了三個詞語,恰當貼切,真是知錯就改的國王。

生:對不起,九色鹿,我一時糊涂,聽了調達這個家伙的話,我沒想到調達竟然是個見利忘義、恩將仇報的人,我一定要下令全國臣民不準傷害九色鹿。

師:你是一個很有禮貌的國王。

生:哎,我一心只顧贏得妻子的歡心,竟然做出這樣愚蠢的事來,哎,還有這個調達,沒想到他竟然這樣的恩將仇報,沒想到他竟然背信棄義。

師:兩個語氣詞、兩個“竟然”、兩個“沒想到”寫出國王的內心世界。

生:讀了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做人要學會感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不做忘恩負義之人。”

師:讀民間故事,還能悟出做人的道理,可見,民間故事中還蘊含豐富的哲理。(板書:豐富的哲理)

師:聽了九色鹿的話,國王到底怎么做的呢?一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如果讓你將這個故事分成兩個部分,那么你打算怎么分?

生:我認為1至5自然段為一部分,6至9自然段為一部分。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1至5自然段寫了九色鹿救了調達,6至9自然段主要寫國王軍隊來捕捉九色鹿。

師:如果故事到第五自然段就結束了,好玩嗎?(不好玩。)有意思嗎?(沒意思。)于是就有了后邊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不是平鋪直敘,情節常常扣人心弦。(板書:曲折的情節)

師:我們學習了民間故事,民間故事常常有――鮮明的人物,豐富的哲理,曲折的情節。(齊讀)

師:所以課文第六自然段是怎么開頭的?

生:有一天……

師:雖然不是故事的開頭,但好像是故事開頭,因為是故事中一件新事的開始。

設計意圖:將“寫”擠進課堂,也成為共識。老師發現文本的空白處,抓住練筆契機,給足學生時間,讓學生盡情地寫,通過寫加深了對人物的感知,活化了文中的詞語,深化了對課文主旨的領悟,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同時,教師關注文體,巧妙地引導學生感知“民間故事”的特點,輕輕一點,水到渠成,把握了“度”,體現教者的智慧。

四、講講故事,內化文本語言

師:課文學完了,我們來分自然段講故事,講6至9自然段,先自己練練,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與創造。

師:請四個同學到黑板前展示,可以加上動作,其他同學認真聽講,評價打分。

生:一生講第六自然段。(生評價:你是講故事高手,九十八分。)

生:一生講第七自然段。(生評價:九十五分,開始動作非常好,后邊有點緊張。)

生:一生講第八自然段。(掌聲。生評價:滿分。)

生:一生講第九自然段。(生評價:九十九。有點結巴,多講就可以了。)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傳統文化;動畫藝術風格;傳承與創新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厚重的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資源和財富。我國的動畫藝術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把中國繪畫、民族工藝、傳統戲曲、民間音樂等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充分的運用到動畫創作中去,并不斷地融合與創新,創作出了《山水情》《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大量經典的動畫作品。這些動畫作品不但風格各異,包含了水墨、剪紙、皮影、木偶等多種動畫形式,而且還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風格,特別是水墨動畫更是我國所獨創的。因此,中國動畫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一、動畫藝術風格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我國動畫藝術風格深受本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是我國動畫藝術家們將民族傳統文化與動畫藝術不斷融合與創新的成果。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研究過程,充分的反映了我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豐富多樣,民族風格鮮明。

早在1957年,我國著名動畫導演特偉就提出了動畫必須走民族風格的道路,中國動畫藝術家們積極地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并不斷探索與創新,從而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動畫作品。如《牧笛》《山水情》《鷸蚌相爭》等借鑒了我國傳統中國水墨畫藝術,從而創造出來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水墨動畫。《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哪吒鬧海》等借鑒了我國傳統的戲曲、年畫等民族民間藝術元素。《小鯉魚跳龍門》《孔雀公主》《九色鹿》《一幅錦》等借鑒了我國傳統的裝飾畫等藝術元素。《豬八戒吃西瓜》《鹿鈴》《人參娃娃》《金色海螺》等借鑒了我國傳統的皮影、剪紙等民族藝術元素。《神筆》《阿凡提的故事》《曹沖稱象》等借鑒了我國傳統木偶等民族藝術元素。這些動畫片都極具鮮明的民族風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認同。

隨著美、日動畫片的大量涌進,對我國動畫藝術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很多的動畫片紛紛模仿美、日動畫片的藝術風格,忽略了對本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使得既沒有學到美日動畫片的精髓,也沒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結果導致了近年來我國幾乎沒有創作出經典的動畫片,阻礙了動畫藝術的發展。因此,當前我們在動畫創作中一方面既要不斷地從本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另一方面我們在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同時也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創新,在動畫創作中把傳統的藝術形式與現代的表現手法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動畫片中不斷加入新元素,創造新風格,使形式風格變得更具有觀賞性,符合時代的審美需要,從而創作出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及精神需要的優秀動畫片來,推動我國動畫藝術的大力發展。

二、動畫題材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動畫題材的選擇是影響一部動畫片成敗的重要因素,我國幾千年來的悠久歷史為我們的動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戲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動畫題材,這使得我國的動畫藝術家在進行動畫劇本創作時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從而創作出了很多經典的動畫片。

中國的動畫藝術在題材的選擇上,一直注重向中國文化豐富的古典小說、民間傳說、民謠、神話、民俗等進行取材,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如《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就取材于我國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哪吒鬧海》取材于古典小說《封神演義》。《天書奇譚》取材于明代小說《平妖傳》。《小倩》和《嶗山道士》取材于《聊齋志異》。而《寶蓮燈》《九色鹿》《葫蘆兄弟》《女媧補天》等則是以民間故事為基礎改編而成的。《驕傲的將軍》《三個和尚》《鷸蚌相爭》等取材于寓言成語典故。這些動畫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劇本創作中的重要性,它們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不但贏得了我國觀眾的喜愛,也獲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評。

當前中國動畫的發展落后于美、日等國家,創作出的優秀動畫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動畫劇本創作質量不高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動畫藝術的發展,我們在進行動畫劇本的創作時,對古典小說、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寓言成語典故等優秀傳統文化題材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因此,我們在進行動畫題材的選擇和劇本的創作時,必須對傳統文化題材進行深入的再挖掘與整合,并注重與當前的流行小說、社會熱點、流行思潮和色彩、時裝、網絡內容等流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創新,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動畫劇本,推動我國動畫藝術的快速發展。

三、動畫形象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動畫形象無疑是一部優秀動畫片的關鍵和靈魂所在,只有創作出好的動畫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節充分地表現出來。許多優秀的動畫片就是因為它塑造出了許多鮮活而極富個性的動畫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哪吒鬧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鴨》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鴨等杰出的動畫角色形象,雖然很多年過去了,我們卻仍然記憶猶新。

我國的動畫藝術家們在進行動畫形象的創作時,非常注重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將動畫形象的創作與我國優秀的傳統藝術造型語言如戲劇、壁畫、年畫、剪紙、木偶、皮影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了許多具有鮮明中國民族風格的經典動畫形象。如《驕傲的將軍》中將軍的形象就是借鑒了京戲臉譜的元素,賦予了角色鮮明的個性。《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動畫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包含了敦煌壁畫、中國戲劇、廟宇藝術及民間年畫等多種民族傳統藝術元素,從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鬧海》中的動畫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國門神畫、壁畫及中國戲劇等民族傳統造型元素,運用簡練的線條、傳統中常用的紅、綠、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龍王、李靖等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生動地展現了出來。木偶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機智詼諧的阿凡提的造型則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這些動畫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從我國民族民間傳統藝術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對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因而具有極強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對我國乃至世界動畫藝術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動漫行業的大力扶持,我國的動畫市場日漸繁榮,動畫公司也越來越多,動畫片產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讓人印象深刻、家喻戶曉的動畫角色形象卻越來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我國的動畫作品都開始模仿日本和美國,卻逐漸丟失了我們自己的形象塑造風格,創作的主動性不突出,造型語言單調而重復,嚴重影響了我國動畫藝術的發展。因此當前我們在動畫形象創作中必須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并結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不斷創新,才能創造出優秀的動畫形象,大力促進我國動畫藝術的發展。

四、動畫音樂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動畫作為一種視聽的藝術,必須將畫面與音樂完美結合,才能真正將影片的主題思想深入表達出來,刻畫出經典的動畫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國大多數經典動畫作品的成功都離不開對音樂的合理運用與深入研究,特別是對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充分運用,以此來增強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風格。如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音樂以中國民族樂器古琴和琵琶為主,畫面主要借鑒了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的國畫風格,優美畫面與美妙音樂的完美結合是該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則是把笛聲與和諧的自然之音相結合,并大量運用中國南方音樂曲調,再結合中國水墨風格的畫面,使影片達到了獨特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藝術境界,美國評論家將其稱為“在中國聽到的最妙的電影音樂”,并于1979參加丹麥舉行的第三屆歐登賽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獲得金獎,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與對我國傳統音樂的運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鬧海》也大量運用了中國傳統音樂,如兩千多年前的古樂器編鐘、京劇中的打擊樂器等,再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角色形象及場景設計,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完美地融入到動畫片中,獲得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還獲得了多個國家大獎。《阿凡提的故事》充分發掘了新疆地方音樂的特色,音樂的運用使動畫片呈現出獨特的風情。總之,我國動畫能創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與在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和運用了民族民間音樂、戲曲的精華分不開的。

我們在當前的動畫音樂創作中,一方面,我們既要重視對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將我國豐富的音樂資源很好的運用到動畫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動畫音樂的創作中也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注意將傳統音樂與當前流行音樂的有機結合。

五、結 語

綜上所述,中國動畫的成功,是與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堅持民族化的基礎上,我國動畫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我國動畫的發展與美日等國家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中國動畫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因此,一方面,我們既要對本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堅定不移地從本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繼續挖掘和弘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以其為基礎并吸取當代文化藝術新理念,構建起獨特的動畫藝術風格;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在堅持傳統化、民族化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的文化審美趣味,不斷進行動畫藝術語言的探索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動畫藝術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經典的動畫作品,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動畫強國。

[參考文獻]

[1] 李本建 .論中國實驗動畫中的民族創新精神[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08.

[2] 佟婷,編著.動畫藝術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 易欣欣,生喜,編著.影視動畫經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范文第4篇

關鍵詞:模塊教學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模塊教學法已經逐步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有整體感知、立體拓展等幾個教學環節組成。該教學方法的應用為閱讀教學的變革創造了條件,為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模塊教學法要想發揮出應有的效果,需要教師做好備課工作,改善自身的教學思路,真正的接受模塊教學法,并有將其付諸實踐的能力,只有如此,模塊教學法才可以得到大范圍的推廣使用。

1 小學語文閱讀模塊教學模式主要內容

模塊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整合、高效,將整個大單元體系有效的組織起來,真正的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而且還利于學生實現廣泛閱讀。基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模塊教學模式主要由如下幾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整體感知,也可以將其稱之為預習反饋。教師可以借助到導讀單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課堂上相互之間交流預習的內容,適當的時候教師要提醒學生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對重點片段進行反復朗讀。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概括內容,以此找出模塊主題,找出疑難問題,由此形成教學預案,以此激發學生研讀文章的興趣。

第二部分:組合研讀。模塊教學背景下,研讀注重的是教材重組、強調的是整體推進,因此被稱之為組合研讀。組合研讀要求教師可以讓學生整體上把握文本,學會微觀閱讀。教師要想實現組合研讀目標,必須要找到建構模塊,以此找到切入教學的重點。因為好的切入點不僅能夠很好的解決閱讀中遇到的難題,做好文本整合工作,進一步推進板塊教學,還利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更能夠掌握訓練方法,由此進入到閱讀情境中。重構課堂時要注意審美的表達,該濃烈的時候要濃烈,要淡的時候要淡,切記要適宜。

第三部分:立體擴展,即以模塊主題為點進行擴展,由此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從而有效的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比如某些文章運用了移步換景的方法,點面結合等寫作手法,教師就可以找一個與該文章寫作手法相關的文章要求學生閱讀,并且進行小組內分享,對好的片段進行仿寫,這樣能夠更好的進行語言應用能力。

第四部分:特色分享。正常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學一個單元大約需要10個課時,而若應用模塊教學法只需要應用7課時就可以全部完成教學內容,而剩余的3個課時則用來進行個性閱讀。教師可以利用這三個課時進行閱讀指導,閱讀欣賞、繪本賞讀等,這對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養成有著積極的作用。

2 模塊教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方法

2.1 導讀

導讀是整體感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教師可以對導讀進行單分層設計,依照教學現實情況來自主選擇,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做好課前預習工作。課堂之上教師與學生要積極互動,相互合作掃清所有的文字障礙,將文章大致脈絡理清,找到模塊主題,以文章主題為點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能夠學習到基本的知識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預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便能夠順利的進入到組合研讀階段。

2.2 聊讀

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循序善誘,能夠與學生邊讀邊聊,通過聊天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文本,通過對文本內容的直覺與深入,使兒童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文本形式、情感與價值觀中,達成個性認知、理解與體悟,提升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聊讀教學中,教師設置童趣化聊點,師生對話輕松不深沉、聊談少精講、網狀不線性,在模塊式聊談中漸漸感悟、在感悟中個性朗讀、在朗讀中逐漸理解、在理解中有所發現,以親近方式漸達文本深處,實現語用默會、智慧生成。聊讀方式在模塊教學組合研讀課研究中產生發展,其立場是聊出童真,其藝術是聊活思維,其本質是聊化智慧。它的操作強調主題統領、模塊推進。因此在聊讀過程中,可優化模塊設計,實現模塊教學與改革閱讀教學方式辯證統一。五年級下冊《水》,通過聊苦掌握數量詞使用,通過聊樂體會動詞短語與白描運用,通過聊精神感受反襯妙處。在聊與讀過程中確保兒童“在學”。

2.3 比較讀

組合研讀課中,教學具有表達共同點模塊時,以異中求同、同中求異思路組織閱讀,經歷品詞析句、朗讀體悟、表達比較等集約語文活動而內化文本表達,深化情感體驗。五年級下冊《天火之謎》與《諾貝爾》組成百折不撓模塊,通過比較閱讀兩文中的人物遭遇、實驗場景,掌握表達科學家不同品質的方式。

2.4 賞讀

組合研讀課中,面對模塊中經典文本,以咬文嚼字、初感深入等方式悉心揣摩,共探語言力量。課例“讀演水滸打斗”,整合《林沖棒打洪教頭》與“武松打虎”中打斗場面,組成模塊賞讀,印證朗讀就是理解、朗讀就是發現。賞讀繪本,讀圖畫,猜情節,悟精神,師生經歷曼妙閱讀過程,沉浸在文本所含的無窮精神力量之中。

2.5 群文跳讀

立體拓展課中,依據模塊主題,組合多篇課內外文本形成新模塊,開展觀其大略,不求甚解閱讀,深化組合研讀,廣化語用積累,固化價值體驗,內化文學表達。跳讀選文來自《親近母語》《小學語文同步閱讀》等讀物,一般為聊主要內容、讀關鍵段落、繪閱讀生長樹、提煉文本主題、歸納寫作技巧,課外閱讀由彌散變集中、由可能變實在。課例“走進民間故事”從《牛郎織女》的研讀入手,跳讀“中國四大民間故事”,解譯民間文學的密碼,使課堂教學充滿文學的味道。

2.6 吟誦讀

充滿個性的特色分享閱讀課中,以吟誦方法教學古詩模塊,讀悟唱演,最大程度還原詩歌本身意境;引導學生誦讀兒童詩模塊,品味淺語藝術。誦讀是個性化閱讀課中具有代表性的閱讀教學方式,實踐中還總結出了共讀、猜讀、推介讀等方式,使閱讀課與生活閱讀相連,使閱讀量增加、質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知模塊教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更佳,但是對教師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比如教師必須預先做好備課工作,對文章有整體把握能力,對課堂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以便能夠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總之,模塊教學法要想在閱讀教學中發揮應用的價值,教師的素質能力必須過硬,在此基礎上,學校給予一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王麗梅,張立云,趙玲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3(3).

[2]柳化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代交際,2012(8).

[3]肖雪霞.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學周刊,2012(7).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范文第5篇

“一根原木競雕出46只蝦蟹!”

1998年是陳培臣藝術生涯中的巔峰。在一根高22米,直徑Q8米的原木上,他雕出了兩個蟹簍,蟹簍之間用一根逼真的繩子相連,18只龍蝦、28只螃蟹遍布蟹簍內外,有些螃蟹甚至還用鉗子夾掛在繩子上,手藝高絕,令人驚嘆。作品剛一問世,便獲得了廣東省首屆工藝名家名作展的金獎。實際上,《蟹簍》自20世紀的中葉開始,便成為了潮州木雕中的一個經典題材,而這一回通過陳培臣的卓絕技藝,它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大放異彩。

潮州木雕又被稱為潮州金漆木雕。它雖用樟木雕刻,但雕好以后卻會貼上金漆,使得通體上下金碧輝煌,倍顯富貴。

楊堅平認為,“潮州木雕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上有獨特的創舉”。

他具體闡述到,在美術門類中,雕刻是立體的造型藝術,而繪畫是平面藝術。前者通過圓雕、浮雕和通雕等藝術形式造就真實的三維空間,而后者則通過畫面的構圖組合,講述不同時空的各種故事。聰明的木雕藝人不滿現狀,在清代乾隆年間將雕刻的立體性和繪畫的故事性融于一體,造就了“融雕刻與繪畫于一爐”的鏤通雕技藝。雖然近代有些地區也出現了鏤通雕,但像潮州木雕這么完整形成藝術體系的極為少見。在這種技藝支撐下,潮州木雕以人物題材,特別是吸取潮州戲曲人物故事的題材和反映當地民間故事的題材為主要特色,顯示出濃郁的地方風情。

它的工藝歷時悠久,在宋時就已經是很興盛的傳統工藝。它雕刻人物景物,飛禽走獸,花鳥蟲魚。作品多層鏤空,富立體感,玲瓏剔透,外表貼金,典雅富麗。昔時多作為廟宇、祠堂、豪宅、華廳之建筑裝飾,而今除仿古建筑仍用以裝飾外,多用以作為藝術陳設。

清朝中期,名匠黃開賢雕刻木雕《蟹籃》,蔑眼籃紋纖巧精細,大小海蟹20余只俯仰籃中,千姿百態,為此中傳世珍品。當代名匠郭映騰、林應足雕制佳作《梅花喜鵲》,工精藝巧,富麗堂皇,現懸掛于人民大會堂廣東廳。由多位藝人合制的巨型金漆木雕《賈元春省親》,以大觀樓為主體,分四個層次幽深壯闊展現大觀園全景,亭臺軒館、假山曲徑、金窗玉檻、瑞木魚花中,活躍著賈府58個性格、神情、姿態各異之人物,可稱金漆木雕代表作,現懸掛于九龍“好世界”酒家。另一個代表作是《雙鳳朝牡丹》,現懸掛于中國駐日本大使館。

東陽木雕:遠近高低各不同

1997年6月12日下午,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東陽市黌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贈送香港特別行政區禮品起運儀式。什么樣的禮品有如此殊榮,可以遠赴香港,見證回歸?這是一座寬350厘米、高248厘米、厚70厘米,重達1.4噸的大型東陽木雕落地屏風,名為《航歸》。它由東陽木雕總廠的115名能工巧匠歷時百余天趕制而成,選取了進口紅木和東北優質椴木,運用了東陽木雕中的深浮雕、鏤空雕、圓雕等技法。畫屏上,帆船、云朵、海灘、海綿、巨石、蒼松、芙蓉錯落有致,疏密得體,令人嘆為觀止。畫屏中央三艘鼓滿風帆的船更象征著香港諸島在眾心所向之中平穩地回歸到祖國。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里,東陽木雕作為浙江省的代表,見證了的歷史性時刻。

一直以來,“東陽木雕、黃楊木雕、青田石雕”被譽為“浙江三大雕”,而其中東陽木雕因歷史最悠久、用途最廣泛,居于三者之首,有著“天下第一雕”的美譽。

東陽木雕用雕刻的深淺來表現物體的形象,使其顯現出半立體的形狀。為了能夠顯示物體的層次感,木雕藝人往往把離人視線最近的物體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現,隨著景物的漸漸遠去而逐漸降低物體的高度,刀工也隨之從細到粗,可謂是“遠近高低各不同”。由此,東陽木雕將半圓雕、深浮雕、透空雙面雕、淺浮雕有機地統一在一起,使它既有傳統中國畫的線條美,又有木雕的刀工特色。

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東陽木雕大致可以分為建筑裝飾、家具用品裝飾、宗教供品裝飾和供藝術欣賞的擺件等四大類型,其中建筑裝飾的運用最為廣泛。

建筑裝飾主要用于屋架的桁梁、牛腿、斗拱、琴枋以及室內的門窗。木雕藝人根據不同的建筑部位,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如桁梁、牛腿等屋架上的雕刻,由于雕刻部位在高處,離實現較遠,又不易觸摸,所以藝人根據觀賞視線由下而上的仰視距離,采用高浮雕、鏤空雕來表現,線條既粗且壯,輪廓也清晰,突出了雕刻部位的整體效果;而門窗中的隔花、滌環板和鎖腰板,由于處于與觀賞者視線齊平的位置,便于細看,又易招人撫摸,往往以淺浮雕手法表現,雕工精致。雕刻的題材大多注重教育性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如“岳母刻字”、“將相和”、“楊家將”等。

作為“天下第一雕”,東陽木雕自春秋時期便開始形成。在東陽,人們將木匠祖師魯班作為它的創始人。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它于明清進入了全盛時期。

在東陽縣城,至今保留著古建筑的不少遺址,其中“肅雍堂”內的木雕裝飾極其華美,其內容涉及人物、山水、走獸、花鳥,也有以歷史故事為題的裝飾木雕。淺浮雕、深浮雕、鏤空雕等形式交相運用,刀法圓熟利落,線條流暢簡明。清朝年間,作為家具的東陽木雕曾盛極一時,富豪之家男婚女嫁往往雇傭數十人雕刻陪嫁的家居,少則半年,多則一年有余。雕制的嫁妝可排成幾里路的長隊,故民間流傳著“千工床,萬工廳,十里紅嫁妝”的俗語。

民國年間,“仁藝廠”生產的東陽木雕相架、書箱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大獎,室內陳設木雕工藝獲金獎,從此東陽木雕開始響譽海外。

黃楊木雕:千年黃楊成木雕

與東陽木雕同為“浙江三雕”,并且同屬“中國四大木雕”的是樂清的黃楊木雕。“黃楊木雕”,顧名思義,其制作的材料是黃楊木。實際上它之所以一直引人注目,經久不衰,除了歷史悠久之外,很重要的便是它的材料黃楊木十分珍貴。這是一種稀有的樹種,逢冬開花,春到結子,質地堅韌,紋理細膩光潔,顏色黃亮、莊重,隨著歲月的流逝,顏色由淺而深,能給人一種端莊、古樸的美感。

俗話說“千年黃楊難成柏”,就是說黃楊木的生長周期非常緩慢,用以做雕刻藝術品的材料更是取之不易,所以這種木雕便更加的珍貴。

黃楊木雕是一種立體圓雕藝術,它的作品主題突出,造型生動,層次分明。在所有的木雕藝術中,頗具獨特之處。它的雕刻技法豐富,除了圓雕、鏤雕、浮雕以外,木匠們還創作了鑲嵌等諸多技法,有很高的藝術性。由于黃楊木雕主要是作為藝術品用于欣賞,所以它對雕工非常講究,從事木雕的匠師們必須具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和嫻熟的技巧,既要能夠把握傳統的技藝,又要了解不同材料的制作技巧。它的制作程序非常復雜,分為九道,分別是:泥塑構稿、選取材料、敲坯定型、實坯定格、修光雕刻、磨光擦砂、修細刻紋、油漆上光和裝配底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而倍顯珍貴。

作為一種工藝品,黃楊木雕最初是作為民間燈籠的附屬裝飾物而出現的,后于清朝年間逐漸從附屬地位中獨立了出來,成為一種優美的工藝欣賞品。

近代黃楊木雕的繁榮出現在溫州。溫州地處東南沿海,交通極為方便。自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后,此地被開辟為通商口岸,對外貿易活躍。當時溫州設有出口工藝品收購商行,經營規模較大。加上樂清、永嘉、仙居等地黃楊木資源豐富,供、產、銷條件均具備,因而黃楊木雕也就出現了發展的新局面,逐漸形成了一批從事木雕生產的藝人隊伍,朱子常、葉阜如、葉品芳、葛醇、潘阿陸、王鳳祚、葉一舟、鄭祥奎、陳志云等人都是個中的名家。

20世紀初,溫州著名黃楊木雕藝術家朱子常運用獨特的技法創作了《捉迷藏》、《布袋和尚》等作品,并于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上展出,獲得了優秀獎。1915年它們又參加了巴拿馬賽會,獲得二等獎。從此黃楊木雕開始名揚海外。

龍眼木雕:取白天然意自成

另一種以木材得名的木雕是龍眼木雕。顧名思義,它的材料便是福建省盛產的龍眼木材。龍眼木材質堅實、木紋細密、色澤柔和。老的龍眼樹干,特別是根部,虬根疤節、姿態萬千,是木雕的好材料。

龍眼木雕以天然逼真取勝,木材經磨光打蠟,近似紅木,色澤古樸,因而有著“古董”的味道。清末年間,它甚至被當時的外商、水手視為中國古董,搶購掠奪。

這種木雕的制作工序繁雜,經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蠟、裝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為特殊,最著名的術語稱:“五頭抱一頭”,即膝蓋頭、手腕頭、兩肩膀頭和頭部都擠于一塊的姿態,這是刻小件作品時的體態特征。工匠將木料放在一個近80厘米木墩上,用腳板挾住加工件,掄桿下刀。雕刻大件作品時,通常使用斧頭砍劈出坯,熟練的技工有“一斧抵九鑿”之功,即幾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動態輪廓。龍眼木雕刀法上既有粗獷有力的斧劈刀鑿感,又有渾圓細膩嫻熟的刻畫。它以圓雕為主,也有浮雕、鏤透雕,人物形神兼備、衣紋流暢、富有不同的質感。

龍眼木雕自清代就已經有發展,主要產地由福州發展到莆田、泉州、惠安等閩南一帶。

莆田的雕刻藝人很多,而且早在宋末元初,莆田木雕就已經出現圓雕人物,至今莆田城廂、黃石、涵江等地尚存不少明代雕刻品。而福州地區主要有象園村的柯世仁、大板村的陳天賜、雁塔村的王清流傳出三派不同風格的木雕。清代乾隆年間,福州雕刻名手、長樂縣人孔氏率先采用了硬質的山茶樹根,因勢度形、巧加雕琢,再配以手足等制成別具―格的天然疤樹根木雕工藝品,有著“似與不似”的藝術效果,引領一時之風尚。但由于適宜雕刻的天然樹根不易取得,大板村的藝人便開始采用當地盛產的龍眼木材,用其根部或結疤,因材施藝,雕刻成天然根狀,或以香火烙成腐蝕疤結,再刻成人物、飛禽、走獸。后來,象園村的藝人也隨之普遍使用龍眼木進行雕刻,從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龍眼木雕工藝品。

在三派之中,象園派不但精于景物的設計布局,還運用機械原理,使用品能夠活動,從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比如“龍舟”、“踏水車”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闸北区| 洞口县| 彰武县| 东阿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定兴县| 璧山县| 潼南县| 潜江市| 宝清县| 阳新县| 山丹县| 旌德县| 临沂市| 怀化市| 彰化市| 忻州市| 县级市| 台南市| 睢宁县| 胶南市| 米易县| 琼结县| 卓尼县| 兴海县| 如皋市| 嘉定区| 宁蒗| 南城县| 天门市| 徐州市| 民丰县| 深水埗区| 乡宁县| 华阴市| 社旗县| 封丘县| 博爱县| 白山市|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