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建筑特征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國元素建筑設計運用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現代建筑設計是建筑藝術的塑造基礎,通常在設計中需要表現出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是一個時代在經濟政治等各個層面的綜合反映,從這個角度考慮,現代建筑設計要想走出一條新路子,必須得與時俱進,跟現實相結合,從現階段的經濟社會中尋求前進的方向,在有機結合我國特有的元素,來打造特色建筑,提高建筑美觀。

二.對我國建筑文化的理解。

建筑活動這一人類共有的活動,由于地域環境、人文因素、社會條件的影響,世界各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這種文化既有別于巴比倫的拱券文化,也不同于古希臘的柱式文化。中國建筑的文化產生于中國這片特定的土壤,它離不產生它的民族土壤、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延續。因此中國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豐富多彩,像從珠江流域的嶺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區的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居、羌族的碉樓建筑等等,這一些都體現了中國建筑文化中人與建筑、與環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學理念,正是在這些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如頗具有華麗氣質的北方四合院、開敞的苗族吊腳樓、秀麗的傣族竹樓和黃土高原的窯洞等。這些建筑都是產生在中國這片土壤中、發展在這片土壤中的。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經濟第一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響建筑發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現了“國際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現象,地域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的建筑文化也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正在受著猛烈的沖擊。傳統而精美的木工手藝漸漸消失,鐘靈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堆疊的建筑所代替,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這種地步,這種完全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地步了嗎?我們應該明白不論歷史文化還是建筑文化,它們的久遠都是衡量歷史珍貴性的重要標志。尤其是這些生長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們之所以能長存這么久遠,就是因為它們在適應當地氣候、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平衡、運用當地技術以及體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均有自身的優點,它是與當地環境和諧相處中形成的,我們應該改良、應該吸納未來文化的影響,但這不是我們拋棄祖先留給我們遺產的理由。因此在我們這個有著輝煌文明史的國家中,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奮斗的目標。

三.建筑與文化有機的結合。

建筑與文化猶如魚水相依,是人類的永恒課題。建筑,為人類留下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磚瓦木石堆砌得遮風避雨處所;建筑,是人類文化的載體。無論是先進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與建筑有著血緣的不解關系。建筑演繹出整個人類社會最具鮮活和充滿和諧的韻律,記載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時代進步的鏡子,經濟發展的縮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內涵和集中表現,也正是建筑的個性和特色構成了城市的生命和靈魂。人們常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而音樂一旦沒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沒有藝術情調和文化韻味,那它就失去了靈性,會因為缺少靈魂而成為鋼筋和混凝土支撐的空殼子。總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建筑的靈魂,二者息息相關,永無終結。

四.中國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建筑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筑、西北的窯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現代裝飾設計的思考。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裝飾設計,都是在各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而來的,雖然各國的審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是在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并發展創新出更加心意的東西,其關鍵在與如何正式傳統。發展勁頭并創造未來。

現代建筑裝飾作為一種藝術,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是一個時代在經濟政治等各個層面的綜合反映,從這個角度考慮,現代裝飾設計要想走出一條新路子,必須得與時俱進,跟現實相結合,從現階段的經濟社會中尋求前進的方向,事實上,今天我們評價一件設計作品的價值,還是兩點---技術創新;文化內涵。在很多時候,文化含量還會給設計帶來難以估量的附加值。

2.空間設計的應用。

中國已有的傳統建筑的一個共同的特征是具有圍合式的院落空間,這種空間設計最初理念是使外界環境與室內空間形成過渡并增強院落的私密性,而后它逐漸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筑餓一個代名詞,徽派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就都采用圍合式院落,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考慮以L形為基礎的房屋圍合,使建筑中不僅體現了現代生活的空間理念,同時給整個空間帶來通透、大氣的感覺另外,院落空間的設計同其它傳統文化元素,例如木雕、石雕、彩繪、竹林等等相結合;同時,各種處理手法的應用,能夠喚起人們對傳統建筑空間的聯想和回憶,使有限的空間產生無限的感覺。這樣使建筑與環境有機統一,形成富有特征的空間序列,并且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省用地,川軍館的空間原型是當地傳統的安仁古鎮莊園建筑,是四川地區頗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主要的空間特點之一就是多進式的院落組合,根據實際需要及經濟條件,向四周攤開,在單一水平面上形成對院落的環繞或穿越,而川軍館由于受到基地狹長條件的限制,于是建筑采用了一種類似“竹節”的線性空間組織方式,即實-空-實-空的節奏性空間變化。

3.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的主要形式。

(1).大氣。

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氣。

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筑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于理,則“生氣”產生于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筑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而西方傳統建筑的藝術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著的雕塑或繪畫——觀賞藝術,無法給建筑物自身帶來生氣。

(3).富麗。

體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征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筑的傳統。

(4).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環境。若包容環境,中國建筑的傳統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歷代的職業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病;有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于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中國傳統建筑不僅重自然得山林風水,也重人工得山林風水,讓人工得與自然得諧調,院內的與院外的銜接,造成“天上人間”之境,使人產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曠神怡之感。

中國傳統建筑的第四個特點,更加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思想恰恰與現代人“回歸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見,重山林風水的傳統思想必將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得以發揚、發展,以創造優美的建筑環境,實現大自然的回歸。

4.圍院的平面空間。

從四合院住宅到萬里長城雖然空間層次不同,但都屬于一樣的空間形態——即內向的外封閉的空間形態,共同體現或服務于一個社會系統。國,古為城的廣稱,即政治機構、軍事實力及絕大部分的民眾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廣川,可以村居結廬,造別業,但它不是獨立的。從東周起,一城一國或數城一國模式,一直到秦統一中國,仍以城池為“國”,數“國”合為大統一的國家。國中有家,故稱國家。但家的空間模式與國相同,只是范圍縮小了,可以這樣說家是國的單元或細胞,或者說家是國的縮微,國是家的擴大。長城原為御敵戌疆而設,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城就好比“國”這個大空間的圍墻。無論是歷朝都城,宮廷、園林和寺、廟、祠、觀,還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這種圍院空間布局為特點。

這種內向層次型的建筑空間模式,尤以傳統園林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園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軒、廳等建筑或粉墻,院在內,以樹木、假山、池水、墻垣或建筑分割空間。“庭院深深深幾許”,令人心曠神怡。

5.軸線的空間設計。

中外建筑單體都講究對稱,但中國建筑、空間布局尤以軸線對稱見長。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筑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于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筑位于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

中國傳統建筑這種空間的形成,有其主客觀原因。客觀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態的原因等,主觀上如中國長期保持的生產方式、經濟形態和人文形態等原因。

五.結束語。

建筑文化的價值,就是建筑的社會文明價值,是建筑的格調和責任,是一個社會總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寫照。建筑活動這一人類共有的活動,由于地域環境、人文因素、社會條件的影響,世界各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體系和有著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1】邵雋 淺談中國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期刊論文] 《科技信息》 2010年23期

【2】王書鴻 淺析傳統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以世博中國館為例[期刊論文]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2年8期

【3】 賈棟 傳統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期刊論文] 《中華民居》2012年5期

【4】王金淺談古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年3期

【5】代鋒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學位論文]2008東北師范大學:設計藝術學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戲臺建筑 祭祀 發展史 特征

Abstract:Chinese oper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rich. 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remains in the ancient stage, it is used as a supporting opera culture building, also opera like means deep, concentrated many charm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Stag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s the carrier of ancient opera culture, living fossil is ancient opera culture "". A love of Theatre building based 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stage building little problems, fieldwork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roduces the origin, from the stage, focus on the stage of evolu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stage change of contras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building history of.

Keywords: stage construction; sacrifice; development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1. 戲臺建筑的起源與發展

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中國戲劇藝術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祀活動。宗教的祭儀樂舞演化出歌舞表演形式,宗教活動場所則演化出最初的歌舞場所--神廟戲臺[1]。

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落后,極易遭到天災人禍的打擊。人們在面對這些不能被人力控制的疾苦、時疫、死亡等諸多問題時,都把希望寄托給鬼神天地、祖先亡靈,以求生生不息。因此,五花八門的祭祀敬神活動應運而生。而各種神廟祭祀形式,內容不外乎兩類:一是呈獻供品,二是獻演歌舞[1]。古時的歌舞獻祭,是神和凡人的精神交流。在那種大型聚集活動場景中,人們可以暫時放下煩惱苦痛,享受這一刻時歌舞帶來的精神洗禮。祭祀也由“敬神”慢慢轉為“娛人”。只有這時,人們才能不惜花費金錢而名正言順地得到文化娛樂[1]。這是歌舞祭祀得以廣泛傳播的內在因素。

秦漢以前,戲曲還依附于寺廟建筑而不能獨立生存,其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祭神獻祖。隨著它的影響漸漸擴散,在秦漢至西漢時期,戲曲表演不單單在人民生活中流行,也開始盛行于皇宮貴族之中,并成為上層階級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戲曲漸漸脫離對寺廟建筑的依附性,獨立出現在各個城市中,并且由開放場所逐漸轉變為室內場所。到了宋代,由于“里坊制”的廢除,城市形態處于一個開放熱鬧的時期,大城市中出現了各種技藝集中表演的瓦舍,內部有茶肆、飯鋪、書場、以及勾欄,觀眾需付費才能進去觀看。這個時候的戲曲已經發展成一種商業模式,戲曲演員不再作為公共表演而演出,而成為一種職業,并有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商業基礎。明清時期,戲曲的劇種、曲種、演出都達到鼎盛,各地區的戲臺建筑也競相精雕細琢,滿足人民日益發展的審美需要和視覺效果。清朝后期,由于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中華民族陷于水深火熱之中,戲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受到嚴重阻礙,許多優秀的劇種都流失,戲臺建筑也遭到破壞和毀滅,使戲曲文化一度受到打擊和衰敗。

2.戲臺的發展演變

“古戲臺”是指清末以前修建的有頂蓋的長久性戲臺[2]。那么研究戲臺,首先我們應明白,何為戲臺?是否是上臺表演的“臺”即為戲臺?是高于平地即可稱為“臺”?大眾普遍觀點是,戲臺即舞臺,是為戲劇演出而建的專門場所。我認為這種定義,沒有確切地將戲臺所界定的空間概念給講出來。

在戲臺的固定化演變過程中,戲臺形制經歷了三個階段:露臺、戲亭到形制成熟的廟臺,并由四面觀慢慢向三面觀、一面觀演變。

2.1露臺

露臺之名,早在漢代就有記載。《漢書?文帝紀贊》曰:“(文帝)嘗欲作露臺,召匠人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為臺?”以“露”稱臺,是因為上面沒有覆蓋。所以露臺可理解為露天之臺。早時的露臺,一般都是在大殿前用磚石建造一方形臺子,和殿基齊高相連。發展到后期,和殿堂相連的露臺,進一步發展為獨立的形制,和殿堂獨立開來,成為與殿堂遙遙相對而設立于庭院中央的露臺,這就向戲臺的建制邁進了一大步。

這時候的露臺表演形式,有學者認為還是觀者平視或俯視演出人員。這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等級尊卑關系中的“三教九流”,而戲子為下九流之列,所以就有《隋書?音樂至》里描述的“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4];也有學者認為觀者是平視或仰視演出人員,因為當時露臺的高度有限,觀者與露臺的距離也不遠,這就決定了觀者看演出的角度,或平或仰,但很少俯視。我認為,前者是從統治階級角度出發,而后者是站在勞動階級層面來考慮。但不管何種觀點,這都給我們透漏一個信息:古戲臺尚未明確劃分觀者和演出者的高度。

漢代時期,露臺常是降神之所,用來招徠天神,為民間傳統的信仰建筑。唐代時期,露臺大量用于歌舞演奏,這在敦煌壁畫中俯拾皆是[5]。直到宋金時期,即使露臺已經廣泛分布于中國的北方地區,但露臺的功能始終是以祭祀為主,并不只限于歌舞表演。

2.2舞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詩句展現了“亭”作為單體建筑的可觀性:從高度上統領畫面的視覺中心,起到了良好的視覺效果。這為后世建造戲臺提供了理論依據。

山西臨汾市牛王廟戲臺,是早期戲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戲臺。它獨立于庭院中,與其它建筑不相連,山門設在最南端,觀眾看戲,需繞過戲臺,戲臺屬倒座式,如果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不能同時修建戲臺和寺廟,這時,自然可先建寺廟,在寺廟前留下開闊的空間,待來日有了人力物力,再建戲臺,而不影響寺廟的完整性[5]。戲臺采用樂樓形式,為木構亭式舞臺,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墻,正面當臺口,無前后場之分。戲臺的建筑結構為“井”字形框架,頂部有單檐歇山頂或十字歇山頂兩種形式,是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的寶貴的實物資料。

這一時期的戲臺還處于“亭”這個階段,后臺與前臺的功能沒有區別開來,內部裝修也簡單,整體色彩感也單調,而且也沒有完全脫離對廟宇的依附性。

2.3成熟的戲臺

明清時期,觀戲成為城鄉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戲場建筑形式的改進,觀演關系的發展,多發生在明代。[6]戲曲內容在后期發展為兩軍對打的場景,其所相應的戲臺也不得不開始擴大,前后臺有了明確的劃分,一些戲臺的后臺甚至比前臺規模還要大。此時的戲臺在不同地區衍變出各種類型的戲臺建筑。

廟臺,即元代農村的戲臺,因為他們多與神廟相連,故稱之為“廟臺”。此時的廟臺,常以兩進院為主,坐南朝北,屋頂為單檐歇山頂。戲臺后設廂房,廂房常與山門相連,戲臺以屏風或屏門為隔斷,形成戲臺前后場空間,用樓梯連接。此時的廟臺不僅數量巨多,造型也精巧細膩,規模遠盛于前例,具有了很高的欣賞價值。

草臺,農村臨時搭建的戲臺。農村在趕上廟會的時候,當地人民都會請戲班,用草席、竹竿或木竿,搭出一個將后臺、前臺看棚結合在一起的臨時建筑。觀眾看戲多為仰視,通常為一面觀。草臺可以搭建在陸上,也可搭建在水上,依稀額南方地區也搭在船上,形成一個流動的戲臺。

茶樓,也可稱茶園,是清代興起的一種戲曲演出場所,即在茶園酒肆中設臺唱戲。開始的時候,這列建筑是以飲茶為主,看戲為輔,到后期卻成為專門的看戲場所。這類戲臺相對于草臺、廟臺的區別之處是,將表演場所放在室內,且觀眾的位置也有了明顯的等級之分。一般的觀眾坐樓下的散座,也稱“池子”,有錢的人家坐在樓上戲臺兩側的“包廂”。這類戲臺,觀眾看戲時三面圍觀。室內的戲臺對光線要求較高,演出的光線也由自然光變成人工光照,相當考究。

3.演變對比

“戲臺”,引用《中國古戲臺建筑史》[4]中羅德胤先生給出的定義,為“以戲曲表演為主要功能的有頂建筑”。這一概念,我認為,將中國戲臺建筑的發展、功能及空間都道了出來。縱觀中國戲曲建筑史發展,中國戲臺建筑在多方面都表現出各種演變形制。

從屋頂形式上來講:由的露臺到歇山頂的戲亭,最后屋頂得到解放,各種繁復美麗的屋頂形式都被用與戲臺建筑,發展到后期卷棚、懸山、硬山、八角攢尖等等。在中國古建筑中,屋頂是建筑的第五個立面,其形式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7]。明清時期,民居多以硬山為主,戲臺作為酬神祭祀的舞臺,其禮制等級高于民居,但又非官式建筑,因而戲臺不得采用廡殿頂。

從戲臺裝飾上講:從最初少有裝飾近乎簡陋到繁雜裝飾極盡奢華。后期的戲臺,從講究實用的柱礎到雕刻精美的隔斷,從名人志士題寫的匾額到平仄協調的楹聯,從裝飾性極強的雀替到交錯復雜的藻井,把民間藝人的創造思維和藝術積淀都鐫刻在古戲臺一磚一石上。但是在這看似變化巨驟的面目之下,不變的一直都是是一個審美趣味復雜,藝術氣質對立,充滿矛盾的神廟戲臺:神秘與直白、典雅與庸俗、質樸與豪奢等等[8]。民居和神殿裝飾所表現出的不同藝術氣質和精神追求,源于宗教的神性和世俗的閑適,而神廟戲臺作為人神交流的工具和場所,成為人們這兩種情感需求的統一體。

4.結束語

戲曲,是中華文化精髓之一。它不僅是歷史故事的再現和重演,同時它本身也是一部歷史。戲臺,是戲曲的載體和活標本,隨著戲曲的誕生而誕生,也隨著戲曲的發展而發展。戲曲,在繁華落盡、燈光暗淡之下后,使人們帶著意猶未盡的心情離開,而戲臺建筑卻始終留在原地,等著下一場節目的盛大演出。它本身所蘊含的人們對神靈的崇拜、敬畏,慢慢發展成為古人自娛自樂的精神寄托。這之中,戲臺的演變,發展、繁榮、衰敗,都伴隨著它建筑本身的一層層加工、雕琢、修飾,發展成為今天成熟的戲臺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成為特色鮮明的單體建筑。既是研究中國建筑史不可或缺的歷史資料,更是我們值得保護、研究,發揚光大的中國建筑文化。

參考文獻:

[1]高琦華.祭祀樂舞與神廟戲臺[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9,(8):1-3.

[2]田雪鷹.承載民族精神與情感的古戲臺[J].中國社會科學學院報.2008,(3):1-5

[3]喬忠延.山西古戲臺[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第一版.2004.

[4]羅德胤.中國古戲臺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5]高琦華.戲臺考究[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3,(6)

[5]薛林平,陸鳳華. 山西寺廟戲場建筑研究―――戲臺位置剖析[J].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21-48

[6]薛林平,王季卿. 山西明代傳統戲場建筑研究[J]. 同濟大學學報.2003,(3):10-11

[7]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四版.2001

[8]徐力凡.明清古戲臺建構的裝飾性與南北對比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3(5)

[9]林然.福建民間信仰建筑及其古戲臺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7(6):5-9.

[10]薛林平.湖南傳統戲場建筑研究[J].建筑歷史期刊.2009,(2)

[11]喬艾藝.江蘇書院建筑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3,(5)

[12]吳健.祁門古戲臺場地建筑探析[D].碩士學位論文.2006,(6)

[13]薛林平. 浙江傳統祠堂戲場建筑研究[J].建筑歷史.2008,(6)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空間;文化精神;模糊空間;繼承與發展

1.中國傳統建筑模糊空間的文化基礎

1.1哲學基礎

中國文化已經得到了全世界范圍內的認可,正如明清家具,傳統建筑、室內空間及其內含物(如隔斷),虛空形象顯著,其風格蘊涵著樸素的哲學精神,象征意義深奧超凡,現在仍在流行。歷經漫長的發展演化,中國傳統建筑空間不僅形成了完備的造型審美體系,而且融入了相當多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哲學根基其實就是佛法與老莊哲學[1]。落實到建筑上,就是虛空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也有不空的一面即為“中道”。這其實是指有與無之間,是與不是之間的一種中間領域。道教與佛學哲學上在中國發展相互滲透,二者共同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筑空間模糊性的哲學根基[2]。中國傳統建筑從來都是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明代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一書將這一思想看作是中國園林文化的最高審美理想,其實,這也是中國建筑文化基于“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最高審美境界。[3]

1.2美學基礎

中國古代藝術家們是深深懂得傳統藝術審美觀念的,他們強調虛實相生,以空靈靜謐為醇美趣境,以虛靜超然為最高境界,以實寫虛為藝術,寓“有”于“無”,無中見有,在“空”“無”“虛”的境界中表現豐富的內容。中國傳統美學理論認為,宇宙萬物和人類一切審美活動是“虛”和“實”的統一,虛實結合是人類藝術創作和審美標準的基本原則之一。中國傳統室內建筑空間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和含蓄的、不定的美感。這就涉及到與建筑本質密切相關的建筑美的模糊性這一問題了。在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關于傳統室內建筑空間的美學精神,這種層面與西方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它注重完整性,非常有序,偏愛含蓄性(模糊性)和喜歡情節性,其中含蓄性也是東方美學的核心特征。

2.中國傳統建筑模糊空間的空間特征

中國傳統建筑、室內空間的形態獨特,隔斷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民族性特點濃厚。在傳統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室內建筑空間的劃分方式,底蘊深邃,極具美學精神。中國傳統建筑是木構架結構,大屋頂、側廊,自然產生了屋檐下的空間,也就是模糊空間(如圖1)。這樣的空間的最大特點就是“虛”,也就是模糊性,如此也為室內隔斷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并且,這種模糊空間普遍存在,也是中國傳統室內空間的魅力所在。建筑的本源在于空間,對于建筑意境的營造最終也必須以實體存在的方式表現出來。建筑中的“模糊”并不等同于“混亂”和“不存在”,相反,它應該是一種更積極意義上的存在。這種建筑中的存在,可能表現為造型的部分缺失,形態上的無形之形;可能表現為空間界定的不確定性,空間功能的多義性,空間感受的含蓄性。圖象的不完全、不完整,形成空缺,不確定,它是一種“不完全的符號”[4]。

2.1“四柱間”

中國儒教、道教文化體系,從未出現過對封閉、隱私、黑暗的空間追求的趨向,其核心空間,一般是由四周柱子限定的通透的“氣”空間。中國傳統室內隔斷的空間模糊性的形成與傳統木結構建筑構建的空間形態密切相關,這也是框架結構發展的必然。中國建筑以“間”和柱布局和組織空間,而所謂“間”即指四根立柱所圍合的空間。如漢代石刻中通透的“四柱間”空間形式以及四柱支撐的原始穴居建筑,半坡F21復原[5](如圖2)。這種四柱支撐的空間即為最初的“模糊空間”。中國傳統建筑的空間組織形式,主要是四合院落,形式封閉型的庭院式布局。建筑內部空間是數量的組合,不是體量的集合,其建筑平面是以“間”為單位,間成為中國建筑的基本單元[6]。一幢建筑空間由一間或若干間組成。“間”的適應性很強,建筑空間具有顯著的通用性。這與現代主義大師密斯•凡德羅的“通用空間”理論相符。柱的靈活布置是形成中國傳統室內空間形態的主要手段之一。柱的排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室內空間的劃分,立柱的位置一經確定,即使不安裝隔扇、板門,室內區域也有了一定的格局。柱和“間”為隔斷的產生、發展及空間的模糊性提供了原始基礎。

2.2“隔斷間”

這里說的“隔斷間”是指由隔斷圍合、劃分的空間。可以這樣說,中國傳統的室內空間就是模糊空間的典型代表。在宋代,室內空間的分隔稱為“截間”,意思就是將“開間”分截開來。其后,所有分隔的形式和設施都統稱為“隔斷”,隔斷既是“動詞”,又是“名詞”。古代遺留下來的典籍文獻以及圖畫十分清楚地說明,中國建筑最早用于室內空間分隔的設施是不屬于建筑構造的活動性的帷帳、簾幕和屏風。即叢“隔斷”誕生起,它就帶有天生的模糊性,不確定性,矛盾性,隔而不斷。隔斷使室內空間層次豐富,其空間性明顯且重要。如明代計成在《園冶•廳堂基》中所說的“深奧曲直,通前達后,全在斯半間中,生出幻境”的循環流動的空間特性[6]。這些隔斷可以串聯,可以并聯;可以包容,可以穿插;可以規則,可以不規則……空間關系復雜、靈活豐富。

3.中國傳統建筑模糊空間的審美與效應

3.1結構

中國傳統建筑十分重視空間的結構美,主要表現為建筑個體各部分結構之間的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的形象。室內空間的結構是統一的、和諧的,邏輯聯系是通順的、嚴密的,其木構架由于是以木為構,就發展了一種中國自古所獨有的榫卯技術。木構架體系建筑的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離,墻體不過是一種填充物可有可無、可厚可薄,這就為創造靈活的室內空間提供了優越的技術條件。

3.2和諧

中國的建筑之道就在于“道法自然”,體現在“和諧自然”。除了塔以外,中國傳統建筑幾乎都是水平發展,從不“冒進”,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是合理的自然觀,也是一種時空觀。自然和人是相通的,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自然宇宙角度看,天地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環境。以“和”為宗旨的中國宇宙論,并沒有把建筑及室內空間與自然對立,而是讓其與自然和睦相處。

3.3模糊

中國傳統室內的木構架體系講求的是空間之間的配合、協調,這表現在思維意識上,即一種比較模糊、不確定的思維意識。模糊性是指事物屬性表現出來的亦此亦彼的不確定性,通過隔斷的空間分隔,實中帶虛,虛中帶實,似隔非隔,似透非透,空間模糊性的性質確定了。如中國傳統園林中的亭子,幾根柱支撐起頂而不存在墻體,空間形態通透開敞,亭子這種空間的界定不清晰、不明確,因此空間特點是模糊的。

3.4意境

中國人的藝術觀念不像西方人那樣直接和簡明,中國人重物感,重人的內心世界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在構思立意上,往往根據繪畫和文學的描寫造景,借景物表現文學意境,或借書畫匾額引導人們更深入地領會自然景色,即運用“詩情”和“畫意”的設計方法,創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室內建筑環境。這種意境的產生,和中國傳統建筑的木結構有關,“框架”結構使室內空間通透,柱的支撐和“間”的并聯,給含蓄的意境做了基礎鋪墊。[7]

4.結語

中國傳統建筑的木構架體系為模糊空間提供了物質基礎。可以說,模糊空間一種對構造關系的營造,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和美學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美學精神及傳統空間觀的必然產物。“四柱間”和“隔斷間”是中國傳統建筑模糊空間的空間特征,其建筑結構嚴謹,講究和諧,空間模糊,追求意境,詮釋了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的文化精神內涵。我們只有探尋其內在的空間規律、特征及精神內涵,才能使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代社會得到真正的繼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侯幼彬著.中國建筑美學[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2-120,280-308)

[2]陸海鵬著.模糊空間的研究及對現代啟示[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9:(11-21)

[3]王振復著.建筑美學筆記[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04:(25-125)

[4][美]保羅•利科著.哲學主要趨向(第二版)[M].李幼燕,徐奕春譯.商務印書館.2004.04

[5]楊鴻勛著.建筑考古學論文集[M].文物出版社.1987.04:(6-13)

[6]王貴祥著.東西方的建筑空間[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04:(290-337)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建筑;人文精神;協調統一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86-01

一、當代中國建筑人文精神的缺失

中國,在經歷了百年恥辱后,奮發圖強,努力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思想還有生活方式。時光飛逝,短短一百年,中華大地上大半的人們已經忘掉了或者毫不知曉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生活方式,數以億計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完全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的世界里,畏縮在百十平方米毫無生機、像僅僅機器一樣具有功能的房子里。中國人在這個努力以西方思想與標準建設起來的世界中生存時,放棄了太多對內心深處的民族特性的需求,拋棄了三千年來在自己的土地上形成與發展的生活傳統與習性。無法否認的是,在中國人的身體中,中華民族的基因是無法抹去的,而這些基因在大部分現代城市生活中卻是被無奈的壓抑著的。由于壓抑時間之久,甚至使許多人忘掉了身體中的這一部分的存在。在這里,人文的缺失是無須質疑的。

中國建筑當代人文的缺失不是由突變而來,而是歷史錯綜復雜的發展造成的。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穿插交織影響著居住環境發展的腳步,影響著它的方向。在進入新世紀后,國人開始逐漸意識到人文意識的缺失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問題,也開始重新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發揚國學逐漸成為耳熟能詳的詞匯。但最為關鍵的是,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是中國人在數千年里為自己量身定做的文化,是生長在每個人心中的文化。認識自我,保護民族傳統基因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

二、建筑與人文協調統一應遵循自然法則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引發了建筑市場繁榮,國外的建筑師都把我國作為新建筑的實驗場。最為明顯的特征是拼命利用技術的可能性,夸張地顯示技術權威。例如高技派建筑把一切構件都以高級材料施以精加工后展出,令建筑造價上升為世界之最。這種將技術手段變為目的的思潮已經發展到了極致。新近被選定的北京中央電視臺新樓方案由庫哈斯設計,用超技術的手法違反結構合理性,導致造價無限上漲,而無什么美感可言。

重技術傾向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建筑作品的創作,另一方面由純技術性建筑作品有太多難盡人意之處,這就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已經危及其自身的生存。

我們可以從古代中國找到建筑理念中的人文精神。古代中國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產生了人與自然可以融為一體,并且把人與自然合一作為最高境界來追求。中國古代建筑著眼點在于建筑的整體上與宇宙的諧和,并把這種諧和當作是最高的人類自身的諧和,體現出宇宙的秩序感與和諧感。

三、建筑與人文協調統一是建筑意義與情感的空間體現

建筑藝術作為造型藝術的一個領域,對居者、觀建筑的人文精神尋思者具有影響其思想情緒的作用。建筑師其實每天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創作在對人們起著教化作用。“建筑反映生活,只有從生活的基本觀點來了解,才能發現其價值與意義所在。”

建筑物質形態的完成并不意味著建筑創作的最終完成,它最終目的是要供人居住,為人服務。如果沒有人在其間的活動、生活,建筑猶如一個沒有演出的舞臺,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建筑應當以人為中心,其焦點首先應是人而不是物。這個人不是物理學、生理學意義的而是社會的人、有文化意義的人、有情趣的人。建筑創作應變成一種與人的日常生活有關的、與人的思想觀念有關的、與人的文化心理有關的操作。

四、建筑與人文的協調統一應具有審美的意義與價值

喬弗萊?司谷特認為:“對世界的科學認知是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而對它的人文主義的認知則出自我們本身。科學的方法在智慧及實踐上是有用的,但是那種把世界人性化并用與我們自己身體及意志相似的方法去解釋它的天真的、神人同形論的方法仍然是美學的方法;它成為詩歌的基礎,也是建筑學的基礎。”

李約瑟對北京故宮的總體布局作出這樣的評述:“中國建筑的這種偉大的總體布局早己達到它的最高水平,將深沉的對自然的謙恭的情懷與崇高的詩意組合起來,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機的圖案。”又如古代徽州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并顯示出比較鮮明的區域特色,在建筑結構、色彩運用、建筑裝飾等諸多方面自成一體且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反映了明、清時期士大夫、富商、平民們的審美取向、道德倫理、禮儀傳統。上海在改革開放二十年后的今天,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建筑的高度、技術含量一次次地被“刷新”,被“改寫”。建筑物設計充分體現出這個城市活潑的生命力,又極具突破性,空間形態錯落有序。

建筑的形式美感,能使人產生美的愉悅,或造成一定的情緒氛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震憾人的心靈,這就是建筑的審美意義與價值。

五、結語

推動東西方建筑文化的融會正是中國現代建筑發展的明智之路。現代建筑要反映高科技的時代精神的同時要彰顯一個民族在文化上的歷史連續性。當代中國的建筑活動中,由于開發商的純商業動機和官員的政治目的帶來的“重實踐,輕理論”傾向使得建筑忽略和遺忘了人,偏離了目標。只有重塑建立建筑的人文精神,蓬勃興起的建筑業才能真正體現其性質和功能。

參考文獻:

中國建筑特征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灰巖地區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溶洞、溶穴、溶槽、溶溝及構造帶等普遍發育,因此在灰巖地區進行基礎方案選型及施工確實存在較大困難,選擇不當會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及質量安全事故。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在充分了解場地的地質和水文條件的基礎上,對某大型工業項目基礎方案進行了分析比較,最終選用了強夯法處理,并對其處理效果進行了論述

1、工程實例

1.1 工程概況

擬建工程為某大型鋁廠廠房建設,廠區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廠區占地面積1200余畝。廠區內擬建建筑物主要包括工業車間及其配套設施,最大單體荷重150000kN,原設計擬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

1.2 工程地質條件

本場地地貌單元上屬于低山丘陵區,該區表層主要被耕土覆蓋,局部地段灰巖出露;其它地段埋深約1-6m以淺為第四系中更新統坡積地層,以粉質黏土、黏土為主;以下為奧陶系中統灰巖。從地質條件來看,本場地巖溶發育一般,多溶蝕溝槽、石芽,分布較多被粉質黏土充填的小溶洞、溶穴。地層巖性及特征見表1:

表1 地層巖性特征一覽表

地層 巖性 埋深(m) 特征描述 承載力(kPa)

1 粉質黏土 1-6 褐紅色,可塑-硬塑。見短條帶狀高嶺土,見大塊漂石。 200-250

2 強風化灰巖 2-10 以大塊孤石或灰巖石芽為主,組成極不規律,局部以碎石夾粉質黏土為主。巖芯呈碎塊、短柱狀,長度約8-15cm,裂隙較發育。 400

3 中-弱風化灰巖 - 厚層狀構造,結構部分或未破壞,局部含有被粉質黏土充填的溶穴。 1000-2000

1.3 水文地質條件

場地內地下水位埋深較深(大于30米),可不考慮對基礎設計施工的影響。

2、地基基礎方案選擇

本場地巖溶發育一般,未發現大的空洞式溶洞,但場地內基巖面埋藏深度和強風化灰巖、小溶穴、溶洞分布極不均勻,這對于有效控制擬建建筑物不均勻沉降極為不利,需要選擇合理的地基基礎型式和地基處理方案避免不均勻沉降的發生。

根據以往類似工程經驗,在灰巖地區基礎方案可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但本場地基巖面起伏太大,局部出露,局部埋深達10米,且基巖面呈石牙狀分布,極不規律,樁端持力層不好控制,若采用鉆孔灌注樁,需每樁設置勘探孔進行勘察驗證,經濟、工期等因素上不盡合理,而且淺層地基土局部夾有大塊孤石,個別直徑大于5米,施工成孔有一定困難。

強夯法適用于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粉土、黃土、雜填土等地基,特別是處理非均勻回填地基,具有地基加固明顯,施工工期短,節省工程投資等諸多優點。強夯處理后的地基密實性、均勻性、承載力均可得到顯著提高。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工期、經濟等因素,對大面積填方區、覆蓋層厚度較大非填方區均可采用強夯法地基處理。

本工程場地面積較大,且場地地形起伏較大,最大高差約50m,存在較大面積的填方及挖方區,且本場地完整基巖面起伏較大,灰巖破碎帶分布不均,對于建筑物不均勻沉降不好控制。結合場地地質條件、建筑物荷載特征及各建筑物設計標高,以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為原則,最終建議采用強夯法地基處理。強夯法不僅施工效果好、而且可以就近取材,保持場地本身的土石方挖填平衡,大幅度節約投資,還大大縮短了工期,為工業項目的投產運營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3、社會及經濟效益

1)本工程所建議的強夯法地基處理,在施工過程中未出現任何異常情況,經檢測,處理后的地基土均勻性、承載力等均能滿足設計要求,竣工后經過3年多的使用,業主反映良好,通過對建筑物沉降觀察,沉降及變形量均滿足規范要求,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本工程若采用鉆孔灌注樁,保守估計工期在8個月左右,而采用強夯法地基處理,施工周期較短,實際完成地基處理只用4個月,大大縮短了工期,施工完成后,從現場反饋回的信息表明,工期,質量等都得到了保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3)本工程建議采用的強夯法地基處理,工程投入較小,保守估算,與鉆孔灌注樁比較,節約成本在4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4、結語

灰巖邊坡場地不能盲目的根據以往類似工程經驗而提供沒有針對性的地基基礎方案,而應該根據不同工程、不同場地地層條件,精勘細測、科學分析比較,最終得出既經濟又合理的方案。本工程針對灰巖山區邊坡場地的具體場地條件、工程地質條件,依據有關規范和已有資料、經驗的基礎上,建議采用強夯處理填土地基的地基處理方案,既可達到所需承載力要求,又能保持場地本身的土石方挖填平衡,可顯著的節約投資和縮短工期,該方案在類似的工程中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及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州市| 绥棱县| 响水县| 巴东县| 民和| 溧水县| 长丰县| 报价| 奉贤区| 会理县| 崇阳县| 都兰县| 桂林市| 尉犁县| 武安市| 龙游县| 正定县| 云霄县| 天全县| 佛教| 滦南县| 苍山县| 渝北区| 贵德县| 汽车| 承德市| 新乐市| 洛南县| 旬阳县| 两当县| 夏河县| 仲巴县| 镇雄县| 安庆市| 屏南县| 黑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鄱阳县| 洞头县| 定州市| 浏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