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裝飾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塔基座裝飾。北宋塔基座主要由須彌座組成,高度一般在一層或者兩層。在須彌座束腰位置設置壺門,并在其上用斗支撐一個平座,平座上設置有三層蓮瓣,再向上即為塔身。北宋塔基座上有不少雕刻圖案,這種雕刻主要出現在石材砌筑的基座建筑上。開封鐵塔在位于基層倚柱上粘貼三層蓮花磚,并形成了兩層束腰壺門結構,其上的浮雕內容主要以佛像為主。在拐角位置安裝有獅子造型的雕磚。西北面位置處的角獅造型挺胸勇猛,惟妙惟肖十分可愛。獅子上面出現兩層立、平磚,向上又出現了一個束腰并在各角安裝有侏儒柱,上枋之上設置倚柱和壁面花磚等,該位置即為第一層塔檐。
2.塔剎裝飾。塔剎為塔建筑中最高部分,被人們視為塔上最為崇高的位置,因此北宋時期人們對塔剎裝飾非常重視。宋代塔剎材質主要有木質和金屬兩種類型,比如原陽玲瓏塔塔剎就是金屬制作而成。北宋時期的塔剎類型別具一格、多種多樣,外形有桃形、寶瓶以及相輪造型等。宋朝前期塔剎主要以相輪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光塔,其塔剎主要由多種相輪組合而成。另外,蘇州羅漢院中的雙塔塔剎主要有寶瓶、相輪等組成,其高度接近塔總高度的四分之一,這種類型的塔剎非常少見,主要受到南北朝塔剎的影響。北宋晚期的塔剎主要是寶瓶塔剎,比如唐河的泗洲塔,不過寶瓶塔剎的外部線條由生硬逐步向柔和方向發展。
二、單體木結構裝飾
我國古代木質結構建筑中,不管是民舍還是宮殿均由很多單獨的建筑物組合而成,但是對于每個單體建筑物來講主要由屋頂、屋身以及臺基組成,不過在北宋時期將這三個部分稱之為上分、中分、下分。下面主要圍繞這三部分內容對北宋建筑裝飾藝術進行分析。
1.北宋屋頂裝飾特點
(1)屋面裝飾特點。北宋大型建筑中以九脊殿為主,例如黃鶴樓和滕王閣均是采用九脊殿屋頂組合而成。九脊殿和四阿頂相比多了兩個山花面和四條屋脊,欣賞起來形象更加豐富,而且還多出一些裝飾位置,北宋屋頂裝飾包含的內容比較多主要有正脊和鴟尾、垂脊和垂獸、走獸和嬪伽、瓦當和重唇板瓦、垂魚和惹草等內容。
(2)正脊和鴟尾。在禮制思想影響下,北宋建筑等級較為嚴格,其中正脊和鴟尾受建筑物等級劃分影響比較明顯。建造時必須依照建筑物的等級,通過調節瓦的層數來確定正脊高度,另外建筑物等級高低還會給鴟尾大小帶來影響。對現存的北宋建筑調查并參考相關文獻得出北宋建筑鴟尾形象有兩大特點:一是和之前鴟尾相比造型更為豐富,欣賞價值有了很大的提升。北宋建筑鴟尾除了邊沿刻畫有魚鰭外,身上布滿了魚鱗,而且其嘴、眼以及頭部位置的雕刻更為精細。整體形狀也有很大的區別,有高度較高且呈現矩形的,也有高度較低接近于方形的。二是鴟尾的形象由魚逐步向龍轉化。通過對《瑞鶴圖》中宣德樓鴟尾的研究,很明顯能夠感覺到眼、須以及魚鱗等造型和龍的造型非常接近。
(3)垂脊和垂獸。北宋時期的建筑中垂脊由瓦壘砌而成,和正脊的主要區別在于高低和位置的差別。垂獸和唐代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垂獸由平板浮雕方式逐漸向立體龍頭形象轉變,其上唇向前伸,同時張開大口,不過后身仍然保持直板狀態,形成了只突出頭部形象而不露身軀的垂獸形象。
(4)走獸和嬪伽。早在隋唐時期垂獸之前,走獸并沒有出現,當時建筑建設過程中通常使用三角形戧磚支撐上部的垂脊,到了北宋時期才添加了走獸和嬪伽形象。走獸和嬪伽在很多北宋建筑上都有體現,比如開封鐵塔每層塔沿挑角位置都布置有嬪伽形象,雕刻精細,造型非常優美。考古工作者在北宋永昭陵甚至發現了陶制的嬪伽形象,由此可見北宋建筑中嬪伽形象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5)瓦當和重唇板瓦。北宋建筑上使用的瓦以圓瓦當比較常見,并且在瓦當正面雕刻有、寶相花等圖案。例如在北宋皇陵中曾經出土一批瓦當和重唇板瓦,并且瓦當上雕刻有獸面紋、蓮紋等。整體來看這些瓦當和之前時期的瓦當相比,裝飾性更強,而且圖案各種各樣,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
(6)垂魚和惹草。這兩種形象主要用于裝飾屋頂山面,北宋《營造法式》對這兩種的使用尺寸和位置有明確的規定:“凡懸魚,施之于屋山搏風版合尖之下;惹草,施之于屋山搏風版之下,搏水之外。”其中垂魚能夠使拼接更加牢固,而惹草能夠達到遮朽的目的。其實這兩種物件的作用是保護椽頭,避免雨水腐蝕,只是古代建筑建造者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對其進行了處理。《營造法式》中“造懸魚惹草之制”對垂魚和惹草紋樣做過描述“或用花瓣,或用云頭造”。該描述和黃鶴樓建筑上的垂魚和惹草形象基本符合。建筑物上的垂魚和惹草能夠很好地裝飾山面,增加了山面的可觀賞性。
2.柱子和柱礎裝飾特點
北宋建筑中的柱子造型多種多樣,主要有方形、八角形等,其中圓柱占據很大比重。圓柱材質以石料為主,且圓柱上雕刻有各種花紋。在北宋現存的遺物中,晉祠圣母殿前龍檐柱和登封初祖庵大殿石雕柱均是北宋建筑柱子的典型代表,其中晉祠圣母殿前龍檐柱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木盤龍柱。初祖庵大殿石柱雕飾和《營造法式》中的描述基本相同,尤其對雕刻的花紋、人物等內容和其記載的完全一致。從雕刻手法上來看,其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十二根內、外柱上雕刻的內容含有幾十幅畫面,植物和人物的安排非常巧妙,幾乎沒有雷同。例如,在蓮花、荷花等花草中出現的化生童子形象各不相同,十分生動有趣。內、外柱使用的雕刻手法不同,在柱頭和柱腳位置能夠清晰地觀察到內柱的八角輪廓,但是在柱身這八個棱面則融為一體,和雕刻畫面起伏不定,只能大致分清正面和背面。其正面雕刻的是一個手持寶劍站立的大王,其頭上雕刻有飛舞的降龍,腳下雕刻有云朵。背面雕刻有飛舞的雙鳳,采用的雕刻手法十分巧妙。宋代柱礎大多使用仰覆蓮和覆盆等形式,且柱礎上大都雕刻有花草、動物圖案,例如河南汜水等慈寺柱礎上雕刻有多只玩耍的獅子等。不少柱礎上雕刻有很多花紋,其中以蓮花和牡丹花比較常見,例如,蘇州羅漢大殿柱礎上雕刻的有牡丹花紋等。另外,有時候即便使用同一種花紋其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通過對北宋建筑的柱礎研究,得出當時人們已經將柱礎當作重要的裝飾位置這一重要結論。
3.北宋建筑臺基裝飾特點
臺基是古代建筑三分中的下分,一般使用磚石砌筑,當時使用臺基主要為了增加建筑的氣勢,從而達到“高臺榭,美宮室”的效果。為了實現和地面的自然過渡,需要建設成不同形式的臺階,其主要由階基和須彌座組成。
(1)階基。通過對宋畫建筑中的階基研究發現,宋代的階基一般以石條為框架,并在中間鋪設虎皮石和條磚。《營造法式》記載有關階基的制作有兩種方法,一是將石塊平砌,另一種是疊澀座,即將石塊層層疊澀,在中間位置束腰,并在該位置設置隔身版柱,在版柱間設置突湖門。
1.1自然因素
安徽因地處中國東部的內陸,地形幅度變化小,大多數地形為平原、低山和丘陵。長江淮河跨省而過。處于溫帶與亞熱帶交界的安徽,受東部季風影響,形成了四季分明,濕潤的氣候,徽州地區又處于安徽的南部,因其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占主要面積的為山峰與丘陵,河流與盆地散布其間,人口聚集的盆地只占全域的一成,以“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著稱。因其溫和多雨的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房屋營建中會因濕潤性氣候降水多而考慮雨水排泄功能的需求。徽商的起源是因山多地少的徽州,耕地空間很少,無法全部從事傳統的農業,所以較多數的人從事山地種茶與商業。徽商衣錦還鄉后大興土木,并將經商所見的各個地域建筑與當地地域環境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徽派建筑。
1.2社會因素
自古以來徽州地區人民重視教育,尊崇儒家思想與文化,有尚讀之民風,曾經出現過“父子宰相”“四世一品”“一門八進士,兩朝十舉人”“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盛景。徽州商人被廣泛稱為儒商,他們重視道德禮儀,認為在生活和商業上傳統的道德禮儀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在商人民居空間和建筑的設計中充分的體現了對傳統道德禮儀的尊重。明代中期到清代前期(乾隆時期)是徽商的興盛期,且在清朝中期成為了中國商幫的翹楚,商路遍天下。有幾方面原因促使了徽商產生與興盛:在地理上,地處皖南山區的徽州,具有占大部分面積的山地,大面積的山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生態資源,使得徽州盛產木料與茶葉。在歷史背景上,徽州地形復雜,而且居住在山間盆地中,難攻易守,很多在戰亂中的中原人口遷入徽州,使徽州更加無法在農耕上自給自足,進而促使徽州人民尋找新的生存方式。徽商是在人多地少的自然條件下徽州人多從事手工業,并且走出故土謀生而產生的。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的徽州地區,受儒家的禮儀教化和中國傳統思想影響,徽商鄉土觀念濃厚,在外經商取得成功后多“衣錦還鄉”,回到徽州興建宅舍,留下了在中國民居建筑與裝飾藝術上都大放異彩的西遞、宏村等建筑。設宗族祠堂為家族建筑群中的重中之重,宗祠是為后世族人提供祭祀祖先、傳承家族文化、謹記等級禮法的場所。在建設期間不僅在建筑選址、構造以及布局層面上非常注重,而且裝飾層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不追求奢華和過度修飾,僅在匾額和碑刻上有基本的裝飾,有勸勉后輩勤儉持家本分做人之意。在倫理禮教上的教化和約束,是對徽州傳統民居建筑產生較大影響的因素之一。在徽州的建筑、書畫以及手工業等等多方面有所體現的剛柔并濟并且兼容并包的審美特征,是因為避亂的中原百姓與土著居民的混居,形成的多元文化與徽州的自然環境完美的結合而形成的。
2徽派建筑裝飾藝術的特點
徽商民居的典型特征與建筑色彩便是“青瓦出檐長,馬頭白粉墻”。黑、白、灰三色是徽商民居建筑的色彩,坐落于青山綠水之間的建筑,與環境融合為一體,顯得分外質樸與優美,徽派民居建筑單色調的色彩使人產生寧靜和釋然的情懷。內部空間的裝飾色調,要比外部豐富很多,主要以古樸天然的木材材料本色為主,并配合精彩的木雕,布局疏密有度,雕飾形成的肌理和陰影效果表現自然的肌理,豪華宅邸為顯示主人的經濟實力在重要裝飾部位還施以金粉,以顯得富麗堂皇。
2.1木雕藝術的基本特征
木雕藝術的頂峰時期是在明清時期,木雕的精品不勝枚舉且出神入化。木雕在民居裝飾藝術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因木材的質感相對柔和且帶有生機,加之木材質地柔軟、可塑性極強,不僅可以刻畫出復雜的圖案而且在層次上也可以達到玲瓏剔透的效果。因此木雕的題材也最為廣泛。在地理環境和工藝水平上所存在的差異,使得民居木雕裝飾圖案的造型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徽州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徽商民居中所體現出的木雕藝術,在明代開始廣泛使用,并且在清朝時進入了鼎盛時期。徽商民居能充分體現木雕藝術的繁盛,木雕裝飾大量運用在徽商民居建筑的結構和裝飾材料中。古拙樸美、造型飽滿、神態生動夸張是徽商木雕在造型上的特征。木雕淺、深、透三種技法結合使用,不僅僅體現出工匠們精湛的雕刻工藝,而且充分表達出木雕層次豐富分明,并且處理出前后虛實各種效果,藝術性觀賞性極強,可以在木材上構造出許多精美的造型。富有張力的形態,流暢細膩的線條,將硬質的木材雕刻出柔美的纏枝造型,且脈絡清晰,立體感極強。在充分的寫實基礎上,進行藝術的抽象加工,使得紋樣有很強的裝飾效果并富有強烈的自然氣息。如同儒學教育課堂的徽派木雕,每一個木雕都是在述說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人在耳濡目染中學到理學的思想精髓。一件件木雕的精品,成為了中國古代文明傳承的載體。總體來說,木雕的裝飾藝術性在徽商民居中運用的最為廣泛,不僅擁有繁多的品類,各異的題材,徽商民居木雕裝飾從整體來說,繁復細膩是清代木雕的主要特征,整體上的感覺“謀篇”不足,但對于細節的刻畫往往游刃有余。只要目光所及的廳堂內皆是木雕,整體處理的過于繁密,失去了重點,但是局部觀察卻完美無痕。流傳至今的徽商民居木雕裝飾藝術,仍然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
2.2石雕藝術的基本特征
在工藝上和技術上都有很高成就的石雕藝術,因石質材料具有堅硬耐磨、經久耐用、防潮防水等特質,多用在建筑中需要防潮和受力的構件中,能起到很好的穩定作用,如柱礎、臺基、石鼓、石獅等,但石雕相對木雕和磚雕難雕,因此在民居建筑中不如木雕、磚雕裝飾運用的廣泛。遠遠不及木雕的裝飾范圍廣的石雕因受限于石材本身的特質,徽商民居中石雕常出現于臺基、柱礎、石獅、漏窗和牌坊,石材對雕刻工藝的要求很高,相對難雕,其中透雕最為精美和絢麗,因此一些制作工藝復雜精彩的透雕只有在財力雄厚的商人民居建筑中才能欣賞到。無論是華麗還是樸素,精巧還是古拙的徽商民居石雕藝術,都顯示出了雕飾工藝的精湛以及徽商雄厚的經濟基礎。其裝飾圖案也是以民間最為樸素的表達吉祥幸福寓意的題材最為廣泛,表現出了強烈的鄉土情結。
2.3磚雕藝術的基本特征
以磚為原材料的雕飾藝術是磚雕,它模仿石雕,卻遠比石雕經濟和易雕刻,而且具有石雕堅硬、耐磨、防腐等特性。選題包羅萬象的民居磚雕內容,主要為吉祥寓意的圖案,不僅有幾何紋樣、花草鳥獸還有神話傳說等等。其中,最經典也最精美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人物為主要刻畫對象的磚雕。徽州地區重要的民間工藝形式是徽商民居中運用的磚雕裝飾手法。徽州的民間匠人,不僅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還賦予其裝飾美感,運用了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卻創造出精美裝飾的藝術表達形式。表達形式非常靈活的磚雕,達到了既有實用價值又有美學價值的裝飾效果。出現在徽商民居中最早的磚雕,簡單不精細的表達形式,有著其獨特的藝術趣味;隨著徽商的崛起,其財富也在飛速增加,對工匠酬金成本沒有了約束,磚雕的藝術向著內容復雜多樣、線條華美、層次感豐富的方向發展,成為了最具典型的徽州磚雕藝術形式。在清代徽商成為了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家宅建造的資金充沛,磚雕技藝則向著更復雜和細膩的方向發展。工匠磚雕精巧的技藝可以塑造出更為豐富的情節和層次上的變化,遠近景的表達更加的細膩,最多時有八九個層次。現代,因其地域性的審美傳統和磚雕本身的觀賞價值,徽州地區所喜愛的藝術形式仍是磚雕。很多的徽州民間藝術家至今仍掌握著這種精湛的技藝。便于取材、形態精美的磚雕,深受人們的喜愛,已經徹底融入了徽州人的生活。總的來說,徽州民居建筑中的磚雕藝術,不僅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深刻的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高超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
3結語
民間的信仰、神靈的崇拜對建筑裝飾有著巨大的影響。過去的江西雖地理條件優越,人們豐衣足食,但仍把對生活的希望、對未來的憧憬寄托在神靈的庇佑上,這種思想化作一種形在建筑裝飾上體現無處不在。如龍、鳳、龜、麒麟這四種神物都象征著祥瑞,它們是上天神靈,能消災辟邪,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一種最為久遠的傳說。對神話人物信仰與崇拜也是隨處可見的,如伏羲、黃帝、后羿、土地神、門神、灶神、關公,人們相信供奉這些神人,可使得家族樹大葉茂、子孫富強。所以這些供奉便以多種形式出現在建筑結構和裝飾中。古代的江西人對孔子、老子也是十分推崇的。當然“福”“祿”“壽”“禧”文字圖案圖形裝飾在民間是運用得最為廣泛的,是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題材。古人認為“福”為木星,在春節的時候南北方都喜歡倒貼福字,討個口彩,圖個吉利,意思為“福”到了。光一個“福”字,在裝飾圖案樣式就不下兩百余種,由龍鳳、松鶴、仙人、寶器、花鳥等組合而成的福字,福字還常與蝙蝠諧音,于是在很多建筑裝飾圖案中用蝙蝠來代替,還有用百福字組成的壽字圖案,字中有字,妙不可言。“祿”則預示著人的仕途、財運。也因“祿”與“鹿”諧音,所以“祿”字的裝飾圖案也常常與“鹿”聯系在一起。“祿”字書寫的時候也常會把“礻”部刻畫成一頭站立著的鹿,“錄”則用搖錢樹、元寶或其他紋樣來裝飾刻畫。“壽”字便很好理解,壽星原本為南極老人星,代表健康長壽,表現出人們對生命渴望長生的心理。人們常說:三星高照,幸福滿,便是這個意思。“壽”字一直是人類追求生存愿望的象征。漢字中“壽”字有幾百種書字方法之多,字體變化之大,圖案性之強,應用極其廣泛,在漢字中難覓其匹,而且每個“壽”字的寫法都是一幅完整的圖案,壽以圓形書寫外輪廓進行裝飾的謂之“圓壽”,書寫以長方形為外輪廓進行裝飾的謂之“長壽”。壽字在建筑裝飾圖案中還常以松柏、仙鶴、仙桃、靈芝、暗八仙等紋樣出現。這種形意相間的圖案刻畫,可謂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圖案的典范之一。這些裝飾圖案多用于建筑的隔扇門、隔扇隔心與絳環板、窗戶、裙板、房梁、欄板等裝飾結構中,不但充分發揮木構架的材料性能,而且使得藝術與技術第一次如此完美地結合,讓人分不清哪些是結構的功能,哪些又是一件純粹的裝飾構件由衷地贊嘆。
二、流坑“三雕”
流坑民居的建筑以木、石、磚三雕裝飾形式為主,說到“三雕”這里不得不提到皖南民居的“三雕”。江西民居與安徽民居同屬徽州皖南民居的派系,江西民居同樣有著絕好的“三雕”,磚雕雖不及皖南民居的精美,但石雕和木雕卻毫不遜色,在木雕方面甚至超過了徽州的水平,這和江西的建材資源豐富是分不開的。江西盛產樟、檫、楮、楠、楓、銀杏等樹種,這些樹種特別適合建筑裝修及雕刻裝飾,同時江西還有大量唾手可得的石料,這些條件都為江特的“三雕”技藝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所以江西民居中的大雕勝多,從窗欞到隔扇,從柱礎到影壁、從斜撐到雀替無不精雕細刻,既美化構件,又豐富空間,再加上一些如油漆、彩畫、貼面等技巧,使得裝飾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為民居建筑增添了不少人文思想和審美價值。彩畫、油漆、貼面等也是江西民居建筑裝飾中常用的技法,像軒廊、天花這些都是彩畫的重點。流坑民居的彩畫形式與其他民居有所不同,比如梁坊上的彩畫不分枋心和箍頭,而是一幅扇面畫,把大梁繪畫得似仙子般柔美。軒棚三面均可繪畫,其多在花草粉底上繪制各種幾何形或海棠、秋葉等形狀的外框,然后再在其中描繪一些人物故事、山水風景、花鳥蟲魚等內容的彩畫,其色彩清新典雅,筆法細膩,表現出江西民居建筑彩畫的較高工藝水平。
三、江西民居建筑裝飾藝術在現代空間設計中的啟示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事的變遷,建筑的結構形式、建筑材料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那些優秀的傳統設計和精美的裝飾藝術都已經不存在了,中國傳統文化正面臨著流失的可能,因此,如何把江西民居建筑裝飾藝術用于現代室內外空間設計中去,勢在必行。這樣不僅僅是因為單純地提高現代人們的審美意識或某種時尚元素的噱頭,更重要的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保護和提高現代人的精神層面的需求。
(一)借鑒與演變
江西傳統民居建筑中的裝飾藝術,大多是傳承了中國禮樂文化中的幸福圓滿的美學觀。它將天、地、人、和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將美好的情感賦予在具體事物上,借物抒情。裝飾的主題內容不僅表現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也象征著過去人們希望改變生存環境的意志和決心。所以傳統吉祥的建筑結構裝飾是理想的、神性的,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對優秀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對民居建造藝術的傳承,而且能豐富目前現代建筑中結構形式單一,沒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現狀。傳統建筑裝飾語言形式講究內外統一,其中除了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的設計風格統一外,還包括裝飾細節中的大小、色彩、質感、肌理、過渡、銜接的統一,更包含了與周邊的地質環境的高度統一和融合,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這些方面,傳統的優秀建筑裝飾語言能給中國當代建筑裝飾設計許多經驗與啟發。所以當代設計一方面,應從建筑設計本身去傳承其豐富的裝飾的內涵;另一方面,當代建筑在結構、材質上雖已經改頭換面,但我們可以通過對傳統建筑裝飾的表現形式、構成特點、文化內涵、圖案設計等一系列的深層次的研究從而進行抽象提練,把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建筑裝飾元素抽象為一種符號特征。當代建筑材料的多樣性,同樣可以運用在這種最有強烈傳統特征的語言符號中去,使這個元素符號成為一個很好的連接體,既承前又啟后。
(二)對現代空間設計的啟示
在現代空間設計中不乏有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具有傳統元素的現代空間設計方案,深圳萬科潤園第五園設計方案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項目主打特色是現代中式建筑風格,依循“嶺南四園”的思路,建造了嶄新的住宅小區。其實嶺南民居與江西一帶的民居一樣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稱之為江南民居范疇。第五園融合了現代時尚元素與傳統建筑風格,把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白墻黑瓦簡潔的外觀和色彩很有意境的和諧美,營造出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格。表現出了傳統的古典雅韻,又體現出后現代主義的簡練。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方案,全部采用的是江南民居中的黑、白、灰色調,這樣的色彩既有傳統的文韻,又有現代設計的高雅。另外,古建中常見的格扇、罩、屏風在現代設計中也大有用武之地。這些裝飾構件在過去的主要作用是起著分隔空間的作用,在現代空間中,它們可以基本不加改動地運用在現代空間中,除了有分隔空間作用,還有寓意富貴吉祥的含義,是許多高檔酒店,飯店常用的裝飾手法之一。這此設計案例都給我們在傳統裝飾元素在現代空間設計中的運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只有這樣,中國的傳統藝術精粹才會經久不衰,源遠流長。
四、結語
1.1學生不懂得把所學各科知識結合起來
雖然本著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實施了多個科目的教學制度。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程的單一化教學導致了學生所學的知識比較零散。而我國所實施的各個學科分開單獨教學也影響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一些學生只知道單獨進行掌握所學的重點知識,不去尋找所學習的知識的內在聯系,與所學專業之間的關系,不懂得把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都導致了所學的知識斷節,不能很好地發揮它們共同的作用。如建筑裝飾設計過程中不僅涉及一些審美鑒賞、建筑裝飾設計,還會一些物理和建筑材料等多個方面的知識。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生能夠把所學到的各科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懂得尋找各個學科之間的內在關系,把它們聯系起來。在建筑裝飾設計過程中靈活地運用所學的各個學科的知識,從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出彩。
1.2學校的教學模式單一,不懂得創新
一些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有限,加上一直秉持著過去的單一教學模式,不懂得創新,只知道一味地給學生灌輸考點,而不懂得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造成了學生對所考內容進行死記硬背,出現了許多高分低能的情況,由于對所學知識的不了解或不會運用都導致了目前學生畢業就業難的局面。只有對現行的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點進行改進,不斷地去探索新的全方位的教學方法,打造新的教學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是改善問題,使學生自身的專業水平得到大的進步。建筑裝飾設計是一個新興的專業,沒有太多過往的經驗可以去借鑒,加上現在又是一個求新求異,各種新鮮的元素不斷地出現的時代,而這個行業同時又與時尚緊緊相隨,所以這就要求老師和學生都要不斷地關注設計方面的新知識,完善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鼓勵學生平時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了解新的技術,讓這些新知識、新技術更好地為我們所利用。
1.3學生的實踐能力差
學生的實踐能力差是目前建筑裝飾設計性專業人才缺少的原因之一。許多學生在自己動手設計的過程中不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只會進行一些簡單的套作,設計的作品質量差,得不到使用者的認可。學生動手能力差有多個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不夠或者只知道一味地死讀書,而不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眼高手低不愿意進行簡單的設計工作是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的首要原因,亦或是由于學校資源少、教學水平較低致使學生實踐機會少,學到的知識不夠先進等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差。實際工作過程中設計圖和施工圖的深度不夠,不能滿足使用者的要求。實踐過程中沒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循規蹈矩,不懂得創新。在當今以學習成績為主的教學環境中,許多學生形成了錯誤的思想,認為只要平時科目的試卷成績夠高就可以,這也就出現了部分高成績、獲得獎學金的學生的實踐能力卻不如一些平時成績一般的學生的實踐能力的現象。這就需要學生端正態度,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通過實踐來提升自身能力。
2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改革措施
2.1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了解知識之間的相關性。在實踐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顧客的需求結合各方面因素進行設計施工,從而使得設計的質量更高,更能夠滿足使用者的要求。[2]建筑裝飾設計是一個需要不斷地實踐的專業,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職業。這就要求學生的專業素養夠高,平時對所學知識不斷歸納總結,對于不懂的知識要不斷地探究,對于一些與之相關的知識要積極地去了解,這樣有利于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實踐操作。熟練掌握最起碼的專業知識是成為一個合格的建筑裝飾設計者的基本條件。
2.2構建一個教學的綜合體系,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職院校應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圖文結合,用典型的案例向學生講解與之有關的專業知識,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也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能力,更好地培養專業性人才。這些都需要高職院校改變原有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構建一個綜合的教學體系。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求新求異,擁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對一些新興的與專業有關的技術要及時地學習,不然會導致學生掌握的一些知識過于陳舊,設計作品老套庸俗,追不上時代的腳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對建筑裝飾設計熱愛,才能學得更好,也才能做的更好。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加快建筑裝飾設計行業前進的腳步。
2.3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理論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建筑裝飾設計這個專業除了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外,還要學會更好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更好地應用在平時的工作中。[3]這就要求學生的綜合素質過硬,此外,高職院校在培養建筑裝飾設計這類的人才時,要本著以專業知識的教學為主,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學校也應該開設多門選修課程,一方面是可以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各個學科之間都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多種選修課的開設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更多與本專業有關的知識,獲得自己想了解的一些課外知識。學校要本著把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的人才的原則,不斷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實施分階段、分批次教學,全面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水平。結束語對高職院校建筑裝飾設計人才的培養與市場的需求息息相關。高職院校設計類人才的專業性與學校教學密不可分。為了培養出專業性更強的綜合性人才,對高職院校建筑裝飾設計教程教學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學模式與目前的市場需求相適應,才能培養出更專業的實踐性設計人才。
作者:任麗坤 單位:遼寧建筑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于瑞強.室內設計專業項目教學改革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2,(10):97-99.
1.1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直接運用
傳統的建筑裝飾中,有些裝飾的設計無論是裝飾的內容還是裝飾的技藝已經達到的較高的水平,因此可以直接選取其中的一些元素運用到室內設計之中。在室內設計中,首先要明確室內設計的要求與需求,然后從傳統建筑裝飾眾多元素中選取實用性強的元素進行應用。例如,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元素中的窗雕、磚雕,傳統的磚雕是指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花卉、山水等圖案,是傳統建筑雕刻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元素。以前主要用來裝飾房屋等建筑物的構建和墻面,磚雕的題材大多樸素自然,形象美觀,具有良好的觀賞效果,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窗雕、磚雕等雕刻元素被廣泛運用,室內設計師運用傳統的雕刻技術,針對民居室內樸素自然的設計風格,設計出古樸典雅的作品來裝飾室內,不僅增強了室內的歷史文化氣息,同時還提升了室內的整體藝術感。再如,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元素中的藻井及天花元素的直接運用。在徽州民居,絕大多數房屋都設有天井,天井的設計能夠增加室內的光線,使室內空氣流通。在現代的室內設計中藻花天井也繼續被應用。只是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更加強調對藻井天花片段式的設計方式。在對藻井天花的運用中,運用現代設計理念根據不同的空間,選用不同的藻井天花設計方案,充分發揮藻井天花增添室內文化氣息的作用,而且,這種設計與組合方式既對藻井天花元素進行了直接運用,又加入了現代化的設計理念,是設計出來的室內空間既具有歷史的文化氣息,又具有現代時代氣息。現代室內設計中對傳統建筑裝飾元素中門上雕刻各種圖案的直接運用。在古代,人們運用自己的想象力與藝術創造力,在門上雕刻上各種的圖案,圖案色題材以吉祥平安為主,使門成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在現代的藝術設計中,室內設計師們借鑒傳統的建筑裝飾在門上雕刻上各種的圖案的工藝,根據現代室內風格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圖案,并運用現代的技術將圖案裝飾在門上,使室內門充滿歷史文化氣息。
1.2傳統的建筑裝飾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間接運用
由于傳統的建筑裝飾元素具有時代性,所以在應用于現代室內設計中時,很多時候需要對傳統的建筑裝飾元素進行組合或者創新,以滿足的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對傳統建筑裝飾元素進行運用時是在充分理解元素的意義及其背后蘊含的寓意基礎上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組合與創新,通過對傳統的建筑裝飾元素在構成方法和表現形式上進行加工使傳統的元素與現代元素融合在一起,來表現新的時念與歷史文化思想。對傳統的建筑裝飾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間接運用,有利于傳承與發展傳統建筑裝飾文化。
1.2.1對“形”的簡化
在室內設計過程中,設計師不僅要看到傳統建筑裝飾元素的應用價值,還要看到傳統建筑裝飾元素中存在造型繁縟、形式陳舊的缺陷,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對傳統建筑裝飾元素進行簡化。對傳統建筑裝飾中抽象的元素挖掘其實質與本質,再對這些實質與本質進行強化與修飾,對繁雜的元素進行簡化,使其具有概括性與精煉性。在對“形”的簡化中,要具有針對性,根據傳統建筑裝飾元素的特點與室內設計的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簡化,避免毫無目的的改變、拼接和羅列。從而保證室內設計能夠通過傳統建筑裝飾體現出傳統建筑內涵。
1.2.2對材料的選用和更新
在室內設計中,材料的選用決定著質感和肌理,也代表著不同的情感傾向與技術手法。在特定情況下,出于環保、造價等多方面的考慮,室內設計中應用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可以運用現代材料來對傳統建筑裝飾進行創新,這樣不僅能夠滿足現代室內設計對傳統材料的需求,還可以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節約成本。例如,現代室內設計中很多吊頂和立面裝飾采用傳統木結構裝飾手法,只是為了保護環境以及節約成本,將木材料換成了金屬材料,但是仍然是借用中國傳統木結構的榫卯結構的榫卯穿插、咬合方式。而且西方的一些設計師們也大量運用木結構線條和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木結構組合手法,對室內內部的家具造型、界面的裝飾進行裝飾設計,只是所用的材料不再是木材,而是現代化的材料。
2.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