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文八年級上冊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反復誦讀——汲取精華,厚積薄發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簡單地讓學生理解所學課文的內容,而應當是詞匯教學、閱讀教學與文章賞析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通過閱讀真正起到讓學生豐富知識、積累詞匯、理清思路、激發靈感進而實現以讀促寫的作用。
1.注意在閱讀前讓學生積累詞匯。教師應當將新詞匯的教學放在閱讀教學之前,以減少學生在閱讀時的障礙,并在進行詞匯教學的同時,還應當通過文本導入和圖片展示的方式讓學生提前了解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以提前將學生帶入閱讀材料所設定的情境中,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新目標英語2013版Go for it)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這一章節時,我就先將engineer,scientist,collge,education,physical,relationship等新詞匯用學生所學過的句子和詞匯串起來先行講解,并在這個過程中利用文本導入和圖片賞析的方式讓學習猜測這一章節的主要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既掃清了學生閱讀時的障礙,又提高了詞匯學習的頻率和效果。
2.注意在閱讀時讓學生掌握技巧。在詞匯學習的基礎上,就應該讓學生進行多種模式的閱讀,以切實把握文章內容。以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新目標英語2013版Go for it)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中的sectionB為例,就可以讓學生先進行通讀以粗略掌握文章大意,然后再進行誦讀以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入了解,并讓學生在誦讀之后總結文章大意、基本架構和寫作特點,然后再讓學生進行精讀,讓他們通過閱讀,掌握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和技巧,從而在這樣遞進層次的閱讀中增強語感、熟悉句式、積累有用的短語和句式,感悟英語文章的表達特點。最后再讓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口頭復述,以讓學生在口頭復述中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
二、以讀促寫——融會貫通,水到渠成
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是一個被動輸入的方式,而在閱讀之后指導學生寫作就是讓學生將被動輸入的知識轉變為主動輸出了。所以,教師在進行完閱讀教學之后就應該著手指導學生根據閱讀材料進行仿寫和創新寫作,讓學生將閱讀輸入的知識進行及時轉化。
1.用書面仿寫領會文章布局。指導學生以所閱讀的材料為藍本,轉換文中出現的人物、結構、情境等要素進行仿寫是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比如在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新目標英語2013版Go for it)Unit6 sectionB3a runner eats well的學習中,就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日常飲食套入文中進行模仿寫作,比如“For breakfast,I eat...;for lunch,I eat...;for dinner,I eat...”。這樣的英文短句的仿寫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肯定不會覺得無法下手、無話可說。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 板書設計 英語教學 課堂參與度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4-0050-02
“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受教育者一方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運用一定的科學方式,積極而又創造性地主動介入課堂教學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和提高素質的教學方法。它是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法,對于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者的創新精神起著重要作用。從定義來看,參與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習者在課堂中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習者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遷移。筆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反思與總結,認為板書設計在提高課堂參與度方面,尤其是在提高英語課的課堂參與度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好的板書設計能恰到好處地體現講述內容,是一種落實教學要求的藝術再創造。尤其是在初級英語教學中,板書設計的作用往往比老師講解的效果還要好。如果說板書設計在語文教學中更具“綱”的特征,那么,在外語教學中則更具“路”或“橋梁”的特征。
一 板書設計在英語教學中具有的作用
1.從課堂的角度看,能使教學重點、難點突出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和概括,為了體現一節課的精華,板書的內容都是經過教師的認真準備和細心的篩選,將最具代表性的、最重要的和最難以理解的部分板書出來,讓學生可以反復看反復琢磨,以達到不斷強化、加深印象的目的。板書可以使一節課的講解部分變得更高效,從而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全面的合作練習。
2.從教師的角度看,能使授課更富層次感和邏輯性
板書是老師的“微型教案”,它體現了老師上課的思路,體現了課程的內在聯系。如果板書設計合理,它就能夠將課程內容有重點有先后地按照一定的規則呈現出來,使課堂有連續性和層次感。老師能更輕松地把握課堂節奏,觀察學生的反應,使得課堂張弛有度,符合認知規律,從而更好地發揮出教師作為引導者與組織者的作用。
3.從學生的角度看,能引導思路,協助理解和記憶
板書是一座橋,若設計得好,學生就能順利地通過它來理解難點、記憶重點,最后將其內化成為自身知識構成的一部分,完成知識的正向遷移。掌握了基本知識,學生就能在后面的合作學習環節中主動參與,積極反應。如果板書的內在邏輯性很好,他們體會到的就會是一種思維方式,經過長時間的接觸,他們就能很快掌握老師的思維方式,理解教材的意圖,自主地、能動地去學習。
二 中學英語教學中,板書設計體現的原則
1.分析教材,認真備課,高低有度
不同的課型就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特點就要有不同的教學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應有不同的教學重點。《新目標》英語中,每一單元都由A、B、SELF CHECK三部分組成。A部分主要講授本單元的主要詞匯和句型;B部分主要是在A部分的基礎上,將詞匯和句型進行擴展和運用;最后一部分是對整個單元的復習和總結。其中前兩部分各需兩節課時,第三部分只需一節課時。這樣一來,每節課時的重難點又不同。教師應站在整個單元的高度進行備課,分析單元的重難點,再分析每節課的重難點;然后確定每節課的目的和課型,最后進行板書設計。
2.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如果本課的主要目的是詞匯與句型,那么板書設計就應使二者互相搭配,相輔相成,便于學生學習并記憶詞匯,然后進行句型練習;如果本課的重點是篇章理解,那么板書設計就應體現文章的文體或線索,便于學生從整體把握和理解文章,最后復述文章;如果本課是一節總結復習課,那么板書設計就應將整個單元的脈絡反映出來,從詞匯到句型再到重點的語法知識。
3.形式多樣,書寫適時,便于練習
有人說教詞匯就把詞匯羅列出來,教句型就把句型羅列。出來,很簡單,難道還需其他形式嗎?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教學有關人的五官和身體各部位的名稱,句型是What is the matter?He has a toothache.一位老師先讓一名學生到臺前來作為模特給學生教有關身體各部位名稱的單詞,然后再直接讓學生扮演病人,引出句型。教單詞時沒有板書,只在教句型時將兩句話寫在了中間,隨后便讓學生自己練習;另一位老師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只微笑的卡通熊,邊畫邊將單詞寫在相應的部位,隨后又將笑臉改成哭臉,此時引出句型的前一句并板書出來,接著又將某些部位改成曲線,引出句型的后一句并板書在旁邊,這時再讓學生兩人練習。這兩種板書方式哪一種更生動有趣,便于學習、記憶和練習呢?答案不言而喻。板書的形式多樣,并隨著課程的逐漸展開而應時出現,不提前也不滯后,使老師的教學如虎添翼。
4.字跡工整,布局合理,開放靈活
板書無論是何時書寫,都應字跡工整,尤其是教學低年級學生時,不可隨意連筆,大小寫不分;重點的和容易出錯的部分用彩色粉筆書寫以示強調;根據黑板的長寬比例,盡量將板書寫在中間位置,不可一邊倒,并將右側留出,作為機動部分。
三 英語教學板書設計的形式與方法
1.簡筆畫式
這種方式多用于以單詞為主的課型,畫面簡潔,意思明了,適于聯想,便于記憶和練習。如教國家的名稱,有老師隨手畫了幾面國旗,顏色鮮艷,一目了然,學生的積極性立即被調動起來,老師順勢和學生一起寫出單詞。還有的老師在教關于天氣的單詞時,僅用幾筆就將風、雨、雪、晴等天氣狀況畫了出來,速度快,使用效率高。這種方式特點在于出其不意、生動活潑、方便快捷、拋磚引玉。
2.詞句搭配式
這種方式多用于以句型練習為主的課型。句型呈現完整直接,便于練習。比如,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該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句型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unday morning? 向別人發出邀請,再用句型Sure, I’d love to. 表示接受,或用句型Sorry, I can’t. I have to do something. 表示拒絕并給出原因。板書書寫時,將重點短語列在相應的位置,然后再引出句型并寫在相應位置。這樣的方式思路清晰,便于學習和掌握,幾乎全班學生都能在10分鐘內學會并脫口而出,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課堂的效率也顯著提高。如以下對話:
A: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unday morning?
B:Sure, I’d love to. / Sorry, I have a piano lesson.
I have to study for a test.
help my parents.
go to the doctor.
visit my aunt.
3.表格式
這種方式適用于篇章的學習(見下表)。特點在于文章脈絡清楚,重點詞匯突出,便于復述或背誦文章。比如,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3A的板書就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在講解過程中逐漸將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當課文講解完畢,大多數同學已經可以根據表格內容提示來復述了。這樣一來就省去了課后大量的背誦時間,提高了課堂40分鐘的利用率。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對比式
這種方式主要用于學習單詞或學習句型的變形時,讓學生對變形的規則和結果有清楚的認識。尤其是變形的部分要用紅筆寫出,以示強調。比如,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是學習形容的比較級。該課先用意義相反的兩個形容詞對人物進行描述,然后再進行比較,板書就可以設計為對比式。學生通過觀察,得出三個形容詞比較級變形的規則,老師的講解也變得輕松很多。左邊再將關鍵句型列出,學生學習完單詞后,直接運用句型練習,難度降低,便于掌握。這樣的效果比直接講語法高效得多。
Tall-taller thin-thinner A is…than B
short-shorter heavy-heavier -Is A…than B?
long-longer funy-funnier -Yes, she/he is.
wild-wilder serious-more serious -No, she/he isn’t.
calm-calmer athletic-more athletic. She/He is…than B.
smart-smarter outgoing-more outgoing
5.逐次展開式
這種方式主要用于以句型練習為主的課型,多見于每單元的第二課或第三課。該課主要是對第一課的深入發展。老師可在復習時將前一天的主要句型列出來,然后逐步引導,展開當天的新句型,一般會有2~3個,學生會在老師的帶領下,慢慢建立起對該課的整體認識。比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課,上課時老師先復習句型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然后進一步引出兩個新句型How long does it take?/How long is it from home to school? 板書設計就可以按照進程逐步展開,最后學生可將三個句型同時編進自己的對話中。這樣學生在接觸課文以前就學會了關鍵句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節約了隨后講解課文的時間,從而全面理解課文的同學也大大增加了對話內容。
―How long does it take ?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 It takes about …minutes.
―I… to school. ―How long is it from home to school?
―I get to school by…. ― It’s about …miles/kilometers.
四 結束語
“參與式”教學的理念及其特點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是師生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合作學習的過程。它使我們認識到:課堂上必須擺正師生的位置,強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起著主導的作用。它是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在努力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之前,先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從每一節課入手,觀察教育現象,發現教育問題,并努力鉆研和思考,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自己從“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轉變,使我們的學生向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求發展轉變。
參考文獻
[1]彭觀仞.淺談板書設計的特點與要求[J].陜西教育,1999(8)
[2]蒲恩榮.參與式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發展,2006(8)
[3]王榮清.板書設計的原則和方法[J].甘肅教育,1994(10)
關鍵詞:多文本閱讀 語文教學
首先,多文本閱讀教學的目的何在?多文本閱讀的益處是什么?閱讀教學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普通的語文課閱讀教學一直都在進行,學生的課外閱讀也在跟進。無論是單文本閱讀,還是多文本閱讀,閱讀有幾個鮮明的作用:提高修養,獲取知識,傳承文化。那么我們為什么更熱衷于多文本閱讀教學這種形式呢?因為多文本閱讀不同于單文本閱讀的地方是:課堂容量大了,更多的時間可以放在學生的閱讀上,老師的講則必須是精講,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是同時閱讀幾篇文章,讓學生更多地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這種閱讀形式更貼近“閱讀”的本真意義,或者說更貼近“閱讀”的本色;同時對于老師而言,相比于單文本的深挖掘,多文本閱讀也給了老師更多的自由,在教學設計上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語文教學上則更多地體現了老師的個性與特色,語文課進而也異彩紛呈,百花齊放。
其次,多文本閱讀教學如何提升有效性?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有怎樣的關鍵意義?
目前出現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多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很多老師花費不少精力來進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尋找了很多課外的相關文章,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但是,這種做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我們的教材在編纂時,已經是按照相同的主題進行了單元的編排,同一單元的文章為什么不能作為多文本閱讀的素材呢?再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22課的《短文兩篇》,在同一課之內的兩篇文章《陋室銘》和《愛蓮說》已經能夠很好的讓學生體會“托物言志”這種表現手法,又為什么要尋找那么多課外的生僻古文來學習這個知識點呢?這種做法是否有一些舍近求遠呢?所以,我認為,如何提升多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教師的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
在進行多文本教學設計之初,教師必須明確的就是“我為什么要設計這樣一個多文本閱讀課,我的教學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從課內衍伸到課外,只是同一主題的深化,老師要做的基本就是篩選相關的素材,推薦給學生,稍作點撥總結即可。閱讀的本質是什么,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是讀者的精神洗滌的過程,是讀者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任何一位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做的。而教師的意義更多的應該體現在給學生方法和啟迪,“教是為了不教”,如果學生畢業多年,他依然手不釋卷,依然熱愛閱讀,專注于閱讀,能從閱讀中找到樂趣,甚至能從閱讀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那么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是成功的。從這個層面,我認為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可以有兩個基本的思路。
再次,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思路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我認為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可以有兩個基本的思路――“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
所謂“同中求異”即在主題與寫法相同或相近的文本中發現不同之處。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魯迅的《藤野先生》和的《我的母親》以及的《我的童年》,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人間的關愛與溫情”,可以就這個主題進行深入挖掘,開展多文本閱讀。但是如果進行“同中求異”的思考,就可以從寫人敘事的方法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的設計。例如三篇文章都有一個共性即通過典型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這是“同”,那么在寫人敘事的過程中是否還有個性化的“異”呢?通過這種方式的深入思考,還可以發現《藤野先生》在塑造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形象是,運用了“正襯”和“反襯”這種表現手法,仙臺人民是“正襯”,日本學生是“反襯”,而在《我的母親》這一課,母親的形象塑造過程中大嫂和二嫂也起到了“反襯”的作用,但文中沒有”正襯”。在《我的童年》中,襯托這種筆法就不明顯。這種“同中求異”的思維方式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有更為深入的探索和發現。
所謂“異中求同”即在主題與寫法不相同或不相近的文本中發現相同之處。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魯迅的《雪》與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以及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三個文本,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放在一起進行閱讀的時候,是否可以發現其中隱約存在的共性呢?我認為,它們有共性,即三個文本背后都有一個勇敢不屈的斗士形象,都有一片拳拳愛國心。這種“異中求同”的思S方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綜上所述,多文本閱讀教學是今后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而教師的教學設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兩個思路進行多文本閱讀的設計,將非常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講讀;自讀; 區別;精講;完善;結構 ;措施
初中語文課本中分為講讀課和自讀課兩種課文類型,講讀課與自讀課各具特點,既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語文單元教學的基礎環節。由講讀到自讀,體現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知識遷移規律。學生在講讀課上學習到了語文學習的方法,然后到自讀課上去運用、去實踐,講是為了不講自會,教是為了不教自懂。講讀課進行得如何,直接關系到自讀課的效果。自讀課的教學任務能否順利完成,又是對講讀課的檢驗,那么如何上好這兩類課呢?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自讀課與講讀課的區別
初中語文講讀課教學是對學生學習語文方法的培養,通過講解的過程對課文的整體思路分析和整理,培養學生掌握學習課文的方法,同時提高學生理解能力。講讀課在課本中所占的比例高于自讀課,因為講讀課的作用在于“授人以漁”,通過教授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獲取的能力,只有講讀課的效率提高,才能起到指導的作用,才能保證學生有能力去進行“自讀”,即獨立閱讀、獨立思考。
自讀課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中所占的比例為百分之四十五以上,說明自讀課的重要性較高。自讀課是在學生通過講讀課學習后,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思路能夠獨立完成的閱讀任務,區別于講讀課的精講模式。在自讀課部分,教師通過對自讀課文的類型或內容的判斷選擇,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獨立完成閱讀和理解的能力。自讀課實際上是對講讀課的一種鞏固練習,通過自讀課學習將學到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鞏固掌握的學習方法,完善整體語文學習能力。同時,通過自讀課的教學學習,有利于學生情感的培養和抒發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二、課堂主線――精講講讀課
講讀課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內容的核心部分。進行講讀課教學時,要注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進行抒情題材的課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如何掌握課文整體脈絡,若何分析人物情感變化,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邊體會作者的情感抒發和文筆風格,一邊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表達,通過別人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情感感知。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背影》的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流程進行梳理。首先,介紹《背影》作者,朱自清,在七年級學習《春》時,已經了解過作者,通過課堂提問進行簡單介紹;其次,讓同學進行默讀,找出生字詞,通過討論或查詢字典解決這一問題;然后,是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通過對課文的閱讀,掌握文章整體思路,對故事內容和思想中心進行準確把握;最后,通過師生互動總結出《背影》中最真實的情感表達是怎樣的,最感動你的是哪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回憶與父親之間深深的情感,是否也有“背影”一樣的情感故事。通過教師的精講教學,學生掌握學習課文的整體流程順序,準確把握人物情感的同時,抒發自身情感,提高感知能力。
三、完善課堂結構,加強自讀課教學
自讀課的選擇性較強,容易出現精講和不講兩種情況發生。正確對待自讀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能力,有利于課堂結構的完善,教學效率的提升。在進行自讀課教學中,教師提倡學生自主閱讀,通過對自讀課類型的判斷,結合在講讀課堂學習的知識,對課文進行整體脈絡的理順和情感的把握。
自讀課學習中,學生自主進行問題的發現、問題的分析以及問題的解決,既對自讀課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的自讀課文《臺階》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和學習,學生結合抒情類散文的學習方法展開閱讀,學習流程為:默讀課文――勾選生字詞――了解課文內容――掌握中心思想――抓住人物情感――自我感受。對《臺階》整體內容進行掌握,學生之間互相討論《臺階》與《背影》之間父愛不同在哪里?通過對父親的行為的了解,認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教師的引導下,幫助學生拓展“臺階”在文中的特殊意義,為何臺階越高,地位象征越高。自讀課的學習,不同于講讀課,自主性較高,學生通過獨立閱讀學習,與同學之間展開溝通討論,溝通的過程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整體思路的明確以及情感的感知和抒發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是多方面的,立體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經常建立“課題超市”、“課題菜單”等,由學生自由選擇課題,進行專題研究或體驗活動。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分成“月球奧秘知多少”、“觀察月球的運行”、“豐富多彩的月球文化”、“我是月球小專家”競賽”、“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五大版塊,供學生們選擇。從語文的角度來看,訓練和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搜集相關資料的能力,通過聯想和想象再現畫面的形象思維能力,將藝術感受轉化為語文文字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是語文教師在綜合性學習中應當精心考慮和巧妙設計的重要內容。
二、動態的過程
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是動態的、變化的。學生的活動表現、活動需求應是調整活動進程的基本依據。搜集資料。每一項活動的開展,我們都很重視網絡資源的利用。網絡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查找資料;學生們在網上搜尋時,常有學生把自己碰到的困難通過網絡向其他同學請教,相互探討;也有學生則將自己感興趣,認為是精彩的信息通過信息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與大家交流,供同學參考。課上集體交流。每個組的匯報人都像一位節目主持人,先把自己組找到的有用網頁,用大屏幕展示出來,并把其中的有用內容采用文字塊的形式凸現出來,然后逐一表明自己的觀點……其間有爭論,但更多的是掌聲。網上交流。網上有一個學生論壇,每個學生都可以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發表在論壇里,和大家交流;也可以對別人的看法發表評論或提出質疑,讓更多的學生靈活地參與學習活動。成果展示。綜合性學習成果的展示方式是多樣的,但依托網絡,依托信息技術,我們可以讓孩子們的學習成果更生動、更清晰地呈現出來。電子板報、PPT等方式都可以通過教師的指導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的需要和自己擅長的方面有選擇地運用。信息技術讓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錦上添花程智華(河北青縣清州實驗中學,河北青縣062650)摘要:積極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平臺,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信息技術作為輔助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立體的內容、動態的過程、突破難點、再現時代背景、在線評價、開放的學習環境,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信息技術讓語文綜合性學習錦上添花。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綜合性學習;立體;動態;開放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6035(2014)10-0144-01這樣不但提高了綜合性學習的效果,而且提高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
三、突破難點
初中學生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一些問題由于客觀的局限性只能言傳卻不能直觀。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讓他們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例如,在上八年級《橋文化探究》一課中,我讓學生設計橋,并現場動態展示了橋梁的模型結構。更有利于學生了解橋的結構原理。
四、再現時代背景
在我們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過程中,學生面臨的大多是文字。作為一種抽象的存在,對于我們初中生來說,肯定有一個接受程度上的難度。多媒體最大的作用就是將這些情境再現,能夠創設更好的情境,便于學生去理解和把握。例如,在上九年級《話說千古風流人物》一課中,我把上課每一個古代人物的出場,都設計呈現了他所存在的那個歷史背景。學生理解人物就更家深刻了。現行語文教材每冊都為學生安排了六次左右的主題性綜合學習活動,但我們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不應該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幾次,而要樹立大語文觀念,關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找準契合點,動態、適時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例如,2008年5月份,我國發生汶川大地震,在那一瞬間,房屋、建筑、家園、甚至珍貴的生命毀于灰盡,國家面臨著嚴峻考驗。可就在那一刻,無數的志愿者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奔向災區,國際社會也向我國紛紛伸出援助之手,讓自己的愛心突破國界,飛來中華大地。這就為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讓世界充滿愛”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雖然我們不能親赴災區,就充分利用網絡的資源,給學生提供活生生的素材,震撼著學生的心靈;借著黃絲帶和綠絲帶,盡情地表達著祈福和對生命的關愛,帶著深情參與默哀儀式!在悲痛與感動之余積極行動起來,捐錢捐物,表達愛心!
五、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