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宿新市徐公店詩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第三學段;教學策略;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1-075
著名詩詞教學專家葉嘉瑩先生指出:“當下詩詞教學的核心是讓詩詞從抽象轉化為具體,讓當世之人也能體悟到古人的情感、心智、意趣。”教學古詩詞,要借助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悟古詩的內在意蘊,體驗詩人的內在情感。下面,筆者以《宿新市徐公店》一詩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引領學生體悟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
一、借助原始經驗,初步感知意象
小學生要體悟古詩的意境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借助學生原本的經驗對意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從而為感受意境進行鋪墊。
如,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之前,教師為學生出示相關圖片,并引領學生背誦《池上》《小兒垂釣》等展現兒童天真爛漫的詩歌。通過對比聯系、歸納共性等方式,激活學生的原始經驗,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古詩中兒童這一鮮活的形象。緊接著,教師揭示課題,簡介詩人范成大,并告知學生范成大是古代描寫兒童最多的一位詩人,從而引領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在兒童上,為《宿新市徐公店》的學習奠定基礎。
學生走進古詩前并不是一張白紙,已經具備了相應的認知條件。教師要依托這樣的認知經驗,引領學生從文本入手,以原始性經驗澆灌文本,從而為全面而深入地體驗意境奠定基礎。
二、聚焦韻律誦讀,整體把握詩意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跳躍性與凝練性、韻律性與節奏感。詩歌的韻律與節奏不僅僅是詩歌音律美的體現,同時也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要善于從詩歌的韻律入手,讓學生們在富有節奏的誦讀中理解詩意,為理解詩歌意境做好準備。
如,在誦讀這首《宿新市徐公店》時,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解決詩歌中的生字詞,同時應將平仄之法教給學生,讓學生感受詩句的節奏美,體會其活潑、跳躍的情感,理解詩歌的情感基調。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相機理解“籬落疏疏”“一徑深”“未成陰”的意思。在解決了理解的“攔路虎”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將整首詩的意思連貫起來說一說。
這樣,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節奏,初步體會詩歌的大意,并形成對詩歌的整體性理解,縮短了學生與詩歌之間的距離,為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鋪好道路。
三、品味核心詞語,誦讀釋放情蘊
詩歌的意境是借助語言呈現出來的,尤其是一些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詞句。著名國學專家王國維曾經說過:“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要理解意境,就要關注詩歌的詩眼,借助對典型、核心語言的品味,開掘出其中的內在情感,從而真正體悟其內在情韻。
如,在教學這首詩時,教師就緊扣詩歌中的“疾走”“無處尋”等語言,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兒童的天真與活潑,理解詩人對兒童源自內心的喜愛。最后,教師引領學生嘗試以誦讀的方法來感受詩歌的情韻,讓他們的情感得到熏陶,從而獲得對詩歌的審美體驗。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教師并沒有對詩歌所有的語言平均用力,而是聚焦最能體現詩歌情韻的典型性、關鍵性語言,讓學生進行感知,獲取了對詩歌意蘊的深入理解。
四、創設平臺描述,聯想拓展意境
意境是詩人的內在情感與詩歌所描繪景色之間的交融。在學生理解了詩歌的大意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對詩歌展現的情景進行深入描繪,即二度創作。這種描繪的過程是對詩歌意境深入感知的過程。語言描述越具體,其意境就越豐富,學生也就越能夠沉浸其中。
在學生整體理解了詩歌的大意之后,教師借助課文中的插圖等資源,引導他們想象兒童捕捉蝴蝶的情景:“蝴蝶是怎樣飛的?孩子們又是怎么捉的?最后蝴蝶飛入草叢,他們又是怎樣的一副表情呢?”然后,教師引領學生將所有想象的細節進行描述,將兒童捕捉蝴蝶的過程豐富化、具體化,從而把詩歌的整體意境呈現在眼前,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身心都浸在詩歌的意境之中。
在誦讀理解的過程中,學生能初步體會到詩歌的內蘊;運用語言進行描述的過程是學生對詩歌內在情蘊深入具體理解、感悟的過程。
國學經典誦讀教案
1課
江畔獨步尋花
一.誦讀內容:《江畔獨步尋花》
二.教學目標:
1.熟讀會背這首古詩
2.了解這首古詩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2.明確誦讀內容:《江畔獨步尋花》
3.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意思及用處。
4.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2課
雨晴
誦讀內容:《雨晴》
二.教學目標:
1.會背《雨晴》
2.了解這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1.明確誦讀內容:《雨晴》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3課
宿新市徐公店
一.誦讀內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學目標:
1.熟讀會背這首古詩
2.了解這首古詩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2.明確誦讀內容:《宿新市徐公店》
3.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意思及用處。
4.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4課
《增廣賢文》七
一.誦讀內容:《增廣賢文》七
二.教學目標:
1.會背《增廣賢文》七
2.了解這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2.明確誦讀內容:《增廣賢文》七
3.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4.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5課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
一.誦讀內容:《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
二.教學目標:
1.熟讀會背這首古詩
2.了解這首古詩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明確誦讀內容:《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6課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一.誦讀內容:《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二.教學目標:
1.會背《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2.了解這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1.明確誦讀內容:《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7課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一.誦讀內容:《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二.教學目標:
1.熟讀會背這首古詩
2.了解這首古詩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1.明確誦讀內容:《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8課
《增廣賢文》七
一.誦讀內容:《增廣賢文》七
二.教學目標:
1.會背《增廣賢文》七
2.了解這兩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1.明確誦讀內容:《增廣賢文》七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9課
絕句四首
誦讀內容:《絕句四首》
二.教學目標:
1.會背《絕句四首》
2.了解這兩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明確誦讀內容:《絕句四首》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10課
三衢道中
一、誦讀內容:《三衢道中》
二.教學目標:
1.會背《三衢道中》
2.了解這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明確誦讀內容:《三衢道中》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11課
到京師
一、誦讀內容:《到京師》
二.教學目標:
1.會背《到京師》
2.了解這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明確誦讀內容:《到京師》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12課
《增廣賢文》九
一、誦讀內容:《增廣賢文》九
二.教學目標:
1.會背《增廣賢文》九
2.了解這兩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明確誦讀內容:《增廣賢文》九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13課
滁州西澗
一、誦讀內容:《滁州西澗》
二.教學目標:
1.會背《滁州西澗》
2.了解這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明確誦讀內容:《滁州西澗》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14課
咸陽值雨
一、誦讀內容:《咸陽值雨》
二.教學目標:
1.會背《咸陽值雨》
2.了解這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明確誦讀內容:《咸陽值雨》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15課
飲湖上初晴后雨
一、誦讀內容:《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教學目標:
1.會背《飲湖上初晴后雨》
2.了解這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明確誦讀內容:《飲湖上初晴后雨》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5)背誦:
六、課堂小結:(略)
16課
《增廣賢文》十
一、誦讀內容:《增廣賢文》十
二.教學目標:
1.會背《增廣賢文》十
2.了解這篇古文意思及出處。
3、激發學生朗讀、背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熟讀會背、理解與背誦。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指導過程:
1.談話激趣(略)
明確誦讀內容:《增廣賢文》十
2.提出誦讀的要求:(1)讀正確,讀通順,有感情。
(2)讀、想、交流古詩文意思及用處。
3.檢查效果及指導:
(1)指名讀并評議:正確、通順、有感情。
(2)讀的方法: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聲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
(3)朗讀示范。
(4)學生自由讀。
(5)抽查理解及用處。
其中多數是寫景狀物、敘事抒懷、詠物寄意之作。毋庸置疑,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精美絕倫的圖畫。如何讓學生能夠心領神會呢?我認為,關鍵在于要創設出詩中的有“無窮之味,不盡之意”的意境,鑄造心靈,陶冶性情,進行審美教育。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生動的背景介紹
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者、詩人及學生三者產生了情感共鳴。要做到這一點,具體生動的背景介紹必不可少,詩人一般不可能交詩的目的和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就必須由教師作適當的介紹,為學生理解詩意,進入意境掃清認識上的障礙。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讀懂古詩詞,體會古詩詞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梅花》一詩,就可以適當介紹一下這首詩是王安石推行變法失敗后復雜心情的表白,那么,學生對詩中梅花凌寒怒放的意境就會有更為深刻的體會:作者寫梅花凌寒獨放,身處墻角依然散發出幽幽清香,實際上是在表白自己孤芳自傲、永不屈服的志向和品格。我用了如下導語:“同學們,在冬天,當百花早已凋謝了的時候,有一種花卻在不被人注意的墻角里獨自開放,她昂首挺胸,不怕受到人們的冷落,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花嗎?”如此導入新課,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學生的頭腦已經對傲雪凌霜的梅花有了初步的影響,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精彩的畫面展現
一般來說,古詩所描繪的人、事、物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距甚遠,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圖畫加強直觀性,幫助學生迅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我繪制詩意畫,放大插圖,運用幻燈片,電視錄像片,使用圖景再現詩的意境,使學生們觸景生情,融情于景。例如,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我繪制了彩墨畫,突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講《暮江吟》時,我用了兩張幻燈片:落日余暉,新月強弓;學《尋隱者不遇》,我出示了松下問童子圖……精彩的圖畫展現,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致,使他們更直接更迅速地理解了詩的大意和體驗到詩人的情感。
三、美妙的音樂陪襯
音樂美在詩歌藝術審美活動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在音樂表現力的三要素旋律、節奏、和聲音中,詩歌語言具備節奏感強的音樂性。古詩詞音律古詩詞講究格律,是有聲的畫,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即是對音樂的描繪,也是古詩詞特有的韻致。所以教學中適當運用音樂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學《宿新市徐公店》之前,教師可以灌制錄音帶,配上略帶抒情的鋼琴曲,教師朗誦,學生邊聽朗讀邊欣賞,體會清新自然的暮春景色和兒童那種浪漫的生活情趣。
四、多姿的美讀訓練
古詩詞的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讀懂古詩詞,體會古詩詞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美讀是學生和詩人產生情感共鳴的重要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地吟誦詩歌,縷縷情思便會從他們心底縈繞而上。我國的格律詩容易調動學生情感,它講究對仗,押韻,平仄,讀來朗朗上口,嚶嚶成韻,極具音樂美,令人百讀不厭。因而更應讓學生多朗讀,細品味。
教《送孟浩然之廣陵》可先范讀,以情真意切吸引學生。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深情,讀時節奏易舒緩。“故人西辭黃鶴樓”乃敘事,朗讀音調可低緩,“西”“三”各在句子中間,應讀重音。后兩句寫景,但從空闊恢弘的景象中卻渲染出作者真切濃重的感情,“孤”“遠”可重讀,表現古人獨自遠行和詩人寂寞悵惘,“碧空盡”要讀成升調,朗讀最后一句應漸慢,音調減弱,顯示舟行漸小,緩緩地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天際流”三字應讀得輕柔舒緩,如靜靜的流水,表現出綿綿情意,力求聲止而意無窮,情不盡。反復訓練,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進入情境。
五、大膽的想象力培養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的古詩教學,會發現很多地方是一課安排了兩首古詩。而被編在一起的兩首古詩,要么題材相近,要么內容相似,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那么,怎么進行兩首古詩的同步教學呢?在十三年的教學摸索中,我初步歸結了以下這樣幾種方法:
一、對比法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即便兩首題材相近的詩也不會意境完全相同,且詩人的遣詞造句功夫各有千秋,每一首都值得我們去探索。因此,可以進行對比式的同步教學,引導學生找一找兩首詩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就拿第五冊《古詩兩首》舉例來說吧,這一課收集了《山行》和《楓橋夜泊》兩首詩。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作者分別是杜牧和張繼。《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而《楓橋夜泊》則寫的是一個秋天的晚上,詩人泊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憂愁的客子,使他領略了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同時也體現了羈旅者的孤子清廖的感受。兩首詩都是在描寫秋景,但體現的意境卻不同,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了解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樣的景物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情,而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二、自學法
自學法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此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用。在教學兩首古詩時,可以一首詩為引做點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另一首詩則可以放手讓學生以學習第一首詩的方法去自學。《游園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是第十冊《古詩兩首》中的內容。在教學《游園不值》這首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了解詩題、詩人開始,然后抓重點字眼理解詩句,如“應憐屐齒印蒼苔”一句中的“憐”為“愛惜”之意;“屐齒”可聯系課文插圖來認識,而此句中最有特點的是“印”的用法,由原來的詞句用做了動詞,可以將這種用法為學生今后學古滲透。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作為重點研讀的對象,指導想象:滿園春色將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而“滿園春色”,作者為何只寫“一枝紅杏”?推敲琢磨后,學生深有體會,這種寫法既體現出了這枝紅杏爭春惜春的生命力,又給讀者留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可謂是“以小見大”呀!這樣,詩的情、景、境就全都展現在了學生面前。
教師這時引導學生說一說剛才學習這首詩所用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曉詩意,入詩境,悟詩情。而理解詩意時遇到不理解的重點字眼,可以采用聯系上下文、觀察插圖、查資料、加上想象等方法進行。
三、互補法
互補法適宜學習兩首從內容上可以是互通有無,交相輝映的詩。蘇教版小語第十冊最后一組《古詩兩首》中安排了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和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兩首詩。兩詩都是寫西湖美景,但一個是晴天里西湖瀲滟令人驚艷,“無窮碧”“別樣紅”色彩艷麗,令人遐想;而另一個則是寫雨天的西湖——令人驚奇,一場驟雨,被一句“白雨跳珠亂入船”演繹得活靈活現。教學時,將兩首詩同步教學,引導學生體會晴天的西湖如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般顧盼生輝,雨天里的西湖又如一個豪爽俠士般,斬釘截鐵。
由此還可在理解中鑒賞,而不只是簡單地理解詩句的意思,更可以由此拓展出詩人的文風特點。楊萬里的詩以風格純樸,構思奇巧著稱;而蘇軾的詩則豪邁奔放、筆力縱橫,在這兩首詩中都可窺一斑。
以這種方法教學的還可以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這一組,兩詩都是寫秋天月夜下的山水風景,寫法上卻各具千秋。
傳統的講授容易讓學生迷惑,形成只會背其文、不能解其義的缺陷。在教學中,如果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的優勢,則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想象力,促進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也讓古詩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
那么,如何利用電教媒介來教學古詩呢?下面的四個維度不妨一試。
維度一:利用多媒體解題,激發興趣。古詩的題目簡潔凝練,概括全詩的內容,理解題意方能入詩境,古詩的解題一定要新穎別致,引人入勝。在教授古典詩詞時,恰當地運用聲像媒體,從解題入手,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緊扣題眼———“望”,可借助音像創設情境,那凌空而下、氣勢磅礴的瀑布,使學生頓生身臨其境之感。這樣用音像生動地再現廬山飛瀑,讓學生視聽結合,整體感知詩境。題目不解自破,為進一步學習古詩、領會詩意奠定了基礎。
維度二:推敲字詞,領悟詩的含意。古典詩詞以精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內容,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教學中可緊扣這些關鍵詞,引導學生品味、推敲,在比較中體會作者用字選詞的妙處。如在教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時,可讓學生說說形容“春風”來到某一個地方可以用哪些詞,學生會說用“過”“入”“吹”等。這時教者可以調轉話鋒:“其實詩人一開始也選用了這些詞,但后來又一一否定了,這是為什么呢?”讓學生分組討論這幾個詞有何相同之處?“綠”又有何獨特之處?經過討論,學生會豁然開朗:這幾個詞相同之處在于把“春風”來時的動作寫出來了,但唯有“綠”字是動靜結合,把“春風”吹過江南時所帶來的變化形象貼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時借助媒介,展示“春風吹過,小草由枯黃變綠”的畫面,既形象直觀又動靜結合。
維度三:展開想象,畫出詩的意境。想象是創新的孿生兄弟,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力。因此,教師可充分引導學生大膽展開想象,并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畫出詩的意境,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這樣學生不僅能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較快地進入美的境界,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欣賞能力和觀察能力。
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時,“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當學生理解了詩句后,教者可以播放理查德的鋼琴協奏曲《野花》,讓學生合上書,閉上眼睛,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意境。在柔美的音樂聲中,學生的想象如山泉汩汩而出,一幅幅畫面展現在眼前:在稀疏的籬笆邊,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一片金黃的油菜花叢中,蝴蝶翻飛其間;一群天真的兒童在追逐著蝴蝶……在此基礎上,教者趁熱打鐵,讓他們把想象的情景用彩筆在紙上描繪出來。還可當場挑出幾幅畫得比較好的畫在投影儀上顯示出來,讓學生欣賞、評價,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
維度四:利用電教媒體,創境悟情,滲透美育。古詩詞教學中美育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在古詩詞中,有長江的雄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黃河的壯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洞庭湖的壯闊: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也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田園風光;更有那春的嫵媚: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夏的絢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的悲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冬的寧靜: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大自然美的魅力真是無處不在。教者可以在大屏幕上不斷地變換這樣的畫面,再讓學生讀這樣的詩詞,感受詩詞的意境,學生怎能產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學生又怎么會不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捕捉生活中的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