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德育學期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塑教育 契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2-0217-01
在小學教育教學階段,對小學生進行自塑教育是成才的有效的途徑,對學生的終生都具有很大影響。小學語文這門課程的最顯著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四大方面:聽,說,讀,寫的訓練,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與人文素養相關的學生人格的塑造與教育、情感的培養與教育、審美的滲透與教育等。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老師都知道:兒童文學的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的構成部分,是小學生成長過程的非常重要的精神食量,小學生通過對兒童文學的閱讀,學生可以從中尋找到自我,確立正確的自我,是提高小學生自塑能力的必由通道。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詮釋自塑教育與小學語文學的契合。
1 自塑教育促進小學生學習小學語文的動力
小學語文的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持久的發展的過程,當代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懂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核心是:今天的語文教學是為了明天的學生的更好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夠只側重對學生的“今天”教學,更要呵護學生的明天發展的條件和動力。其實也就是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的語文教學目標:學生明天的自塑能力水平發展。實現學生的自塑教育有五個方面:(1)讓學生具有高昂的學習熱情;(2)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3)發展學生學習語文的學習能力;(4)讓學生成為小學語文知識學習的主動者;(5)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得到自我教育的滿足感。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自我意識漸漸產生,學生通過自我參與,得到創造的快樂體驗,這種體驗能讓學生得到正向的積極的自我發展的心理強化,學生就會得到語文學習與自塑發展的溫床,教學發現小學生的自塑力量是很小強度的。而學生的主動性建構學習的力量是強大的,它是學生得以自然、健康,正向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與學生的健康的人格結構才是真正對學生的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障。
2 自塑教育喚醒了小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參與意識
2.1兒童的語文課堂參與是小學自塑教育的基礎與出發點
教育活動是一種對人的心智進行開發的有益活動,只有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活動過程中時,才能實現學生的有意義的學習。當然對學生進行自塑教育也是如此。自塑教育的實質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也就是所謂的“學生主動發展的教育”。新課程改革目標中要求教育者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體驗性,這個教學特點提倡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切實關注重小學生語文知識的主動建構,還要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對話與交流。所以小學語文的自塑教育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能稱其為 “自塑”。因為它否定了學生的能動參與作用,壓制了學生主體的自主學習性與自主創造性的培養和發展,使語文自塑教育失去了發展的根本源泉。
2.2小學語文的自塑教育能夠喚醒小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的主動參與意識
小學語文的自塑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的目標,明白進行語文自塑教育的主要職責所在,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反思自我,還要幫助小學生明晰這堂課自己要學習獲得什么知識和獲得什么技能;耐心幫助學生設計,進行科學的、合理的課堂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實現自己學習過程的潛在的需要;還要幫助學生科學合理的評價,建構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最終促進學生學習語文進行評價的內在化。在小學語文一線教學中,這種自塑教育理念下,學生們的學習探究的需要得到加強,積極追求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欲望漸增,獲得外界認可和被欣賞的需要水平也在提高,學生責任承擔的需要在自塑教育中能夠切實得到滿足;以及對學生以往的語文學習的經驗得到激活、提高,語文知識的建構、學習和運用知識,認知與語文學習的策略科學改進,自信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實現。
3 小學語文教育能夠促進小學生的自塑個性
3.1新課程下小學語文課程觀,強調培養兒童的自塑個性
新課程小學語文課程明確:“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小學語文課程教育教學觀,促進小學生的個性發展被語文教學實踐證明已成為新小學語文課程的根本的教學目標。在新課程改革下,要求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個體意識、情緒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等內在因素所起的巨大作用。這也是小學語文課程較為顯著的個性化特質。比如:在教學實踐中課程標準強調“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的道德品質,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積極引導小學生逐步形成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新小學語文課程觀念的實質是對促進小學生自我個性的尊重,也是對作為“發展中的人”的有益塑造。
3.2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變革能夠促進小學生自塑能力的培養
新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理念明確: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構成教學的主體,二者之間應該是民主的“交往”與“對話”的關系。何謂“交往”,即“認為教學要建立在師生親密友好交往之上的一種教學主張”。有教學實踐經驗的老師大都認為“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應是存在多元的、綜合的平等交流,只有建立這種平等、持久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不乏味,變得快樂。在小學語文知識的傳遞過程中,教師既肩負著“傳遞知識”的使命,還肩負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供學生能夠自由地,以自己的愛好探索知識和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學習潛能有足夠的信心,其次教師還要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的空間,以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與學生進行教學交往與對話。讓學生的精神生命得到自由的呼吸與滋長。
參考文獻:
[1]李曉文.學生自我發展之心理學探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特征;教師教育;
作者:林添勝
隨著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知識及其結構研究成為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舒爾曼指出:“倘若要推進教師專業化,就必須證明存在著保障專業屬性的‘知識基礎’,闡明教師職域里發揮作用的專業知識領域與結構?!蔽覈酝难芯看蠖季窒抻诎呀處熥鳛槌橄笕后w來探討,針對特定教育層次具體學科的教育情景,比較扎實地就某個層次具體學科教師知識結構進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將著重說明我們對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的認識以及這方面研究對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的啟示。
一、小學語文教師知識及其結構
我國目前大部分地區小學實行分科教學,小學教師以一門學科教學為主,兼教其他課程。小學語文教師是指以教語文為主的小學教師。小學語文教師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必備條件,包括各種科學文化基礎知識、語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專業知識、課堂情景知識、個人教育教學經驗等。根據不同功能,我們把小學語文教師知識分為四個層面: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背景性知識、實踐性知識。這四個層面共同構成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
1.本體性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本體性知識指語文學科知識,這種知識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學語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根本,故稱為“本體性知識”。當前,既有的以“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為主體的語文知識受到普遍質疑,小學語文教師到底應具有哪些語文學科知識,語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確定論。我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主要是學習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活動,小學語文教師本體性知識必須適應這一需求。就數量而言,它應比小學語文課程內容要寬廣得多;就內容而言,它應以言語學知識為核心,包括語言學、言語學、文學等領域的知識。其中,漢字學、教師口語、寫作、閱讀與鑒賞、廣義修辭學、兒童文學等與小學語文教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知識處在突出位置。
2.條件性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條件性知識指一般教育理論和語文教育理論,包括指一般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兒童心理學,語文教育學,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育技術學,語文教育史,語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學科知識。這種知識涉及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教”語文的問題和“怎樣”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解釋語文學科知識的問題。語文教育學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師條件性知識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上達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育技術學知識,對條件性知識起一種統攝和滲透作用。語文教育史、語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識對教師知識發展機制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是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重要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背景性知識是指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藝術等領域各種學科文化基礎知識和動態知識。這種知識為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一個知識背景和平臺,能夠促進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兼教其他課程,某些背景性知識就轉化為相應學科的本體性知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除了教語文,還要承擔全面育人的任務,教師背景性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內容而言,小學語文教師背景性知識主要是和學生生活、小學教育教學有密切聯系的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動態知識,各學科高深的專業知識對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并不一定會起作用。
4.實踐性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指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或表現出來的知識,是教師對語文學科內容的特定理解與高度個人化的語文教學經驗。這種知識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實際上教什么”和“實際上怎么教”的問題。就產生過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語文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為基礎,經由教育實踐摸索而形成的。就內容而言,它是一種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經驗性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師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背景性知識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對語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和一般文化知識的理解、運用與擴展,也包括教師個人經驗的積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實踐性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小學語文教師真正成為專業人員的核心基礎。
應該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實踐性知識是相對于理論性知識而言的,它與語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一般科學文化知識并不是在同一層面上的分類,只是因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強調。當我們將實踐性知識與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背景性知識相提并論時,其他三種知識特指理論性知識。
二、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特征
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特殊性除了構成要素具體所指與其他教師不同外,在知識的分布、結合等方面也表現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學語文教師背景性知識要寬廣一些
小學是人生的啟蒙階段,小學生對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嘗試。小學教育要滿足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綜合性和多質性;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語文素養包括語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在我國大多地區小學語文教師往往兼教社會或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以上幾個因素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有更加廣博的背景性知識。這是小學語文教師與中學教師、尤其是與大學教師知識修養的重要區別之一。這個特征也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培養必須是“寬口徑、厚基礎”。
2.小學語文教師本體性知識要求相對降低,條件性知識要求相對提高
教師專業性相對不同層次的大學、中學、小學教師來說,要求是不同的。小學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初級階段,小學語文教師的語文學科知識尤其是語言學、文學理論知識可適當降格處理,不必達到中學、大學教師知識層次。因為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對于特定學段的學生而言,教師的本體性知識達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對教育教學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思維尚未充分發展,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相對比較差,要求教師根據小學生年齡特征,運用教育理論將語文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為小學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態”,對教師教學技能性和藝術性要求相對中學、大學教師來說,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與之對應的條件性知識要求也相應提高。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不一定能教好小學語文,成為出色的語文教育行家,此為原因之一。
3.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具有突出的綜合性
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從整體上看,應該是以寶塔型為主體的網絡狀,寶塔底層主要是由各學科基礎知識、動態知識構成的背景性知識,中層主要是語文學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中心和上層則是實踐性知識。各個層面的知識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構成立體的網絡化的知識結構。相對于中學、大學教師來說,小學語文知識結構綜合性更為突出,這與小學語文教育特征是分不開的。小學生思維尚未細致分化,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整體化、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是綜合運用各類知識來實施教學、處理教育問題的。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小學課程綜合化,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也愈來愈呈現綜合化趨勢,因此,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必須具有突出的綜合性特征。
三、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的啟示
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研究為我們重新認識小學語文教師職業,改革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1.合理設置小學語文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方案
目前我國中師教育已經淡出歷史,小學語文教師由高校來培養。高校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來培養,注重條件性知識傳授,與之對應的教育專業類課程門類多,課時多,不足之處是課程內容多為原高師教育系課程翻版,遠離小學教育和語文教學實踐;本體性知識、背景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二是依托高校文學院來培養,注重本體性知識傳授,與之對應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類課程門類多,課時多,不足之處是條件性知識、背景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畢業生難以很好適應小學語文教學實際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師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學院培養,注重背景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教育技能訓練,畢業生能較快適應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學;不足之處是他們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相對其他兩種培養模式的畢業生來說,達不到相應層次,在小學語文教師招聘考試筆試階段可能難以勝出,在職后專業發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勁不足問題。
依據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特征來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綜合培養、分向(科)發展”課程設置方案方向是正確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關鍵問題,一是課程結構比例,二是課程具體內容構建。課程結構比例包括與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不同層面相對應的語文學科課程、教育理論課程、通識課程、教育實踐課程之間合理比例,以及同一類別內不同課程之間結構比例。有的學者指出,本??菩W教師教育課程設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學科專業課程、通識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教育實踐課程的課時比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還沒有取得共識。關于課程具體內容構建問題,我們認為,要密切聯系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注重學科知識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科學與生活”通識課程,將與學生生活、小學教育密切相關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整合起來教學,對拓展學生背景性知識產生良好效果,是一種有益嘗試。
2.加強小學語文教師教育學科建設
目前小學語文教師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綜合文科,下同)專業來培養。從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來看,小教(中文方向)專業與傳統的漢語文言專業或教育學專業不同,是一個需要多學科支撐的專業,如語言學、言語學、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理學、史學、體育學、美術學、音樂學等。學科是“源”,專業是“流”,小教(中文方向)專業特點,決定了需要一支學科相對齊全的教師隊伍,來加強相關學科建設,為小教(中文方向)專業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中師教師隊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語、數學、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術等學科。中師并入高校,為培養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至于能否做強,還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對原中師教師進行培養、提升,促進他們專業成長,并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科建設。應該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專業學科建設應圍繞“語文教育”關鍵詞來進行,初等教育學與漢語言文學嫁接處的空白領域應成為研究重點,初等教育學、語文教育學、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應作為重點建設學科,依托高校一級學科優勢做強做大。如果學科建設質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專業發展成為無源之水,必將失去活力和后勁。
3.深化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改革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許多方面,這里根據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特征強調兩點:
(1)實踐取向。小學語文教師是在小學教育一線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實踐性知識在他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起決定性作用,學了教育學、心理學還是不會教書,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實踐性知識。實踐性知識不是憑空產生,它有賴于教育實踐磨煉與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教育必須堅持實踐取向,將教育實踐貫穿于職前培養的全過程。具體做法:一是每學期安排師范生下小學教育見習、實習,熟悉兒童和小學語文教育實際;二是改革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將案例教學、微格教學、試教法、說課活動引入日常課堂教學中,促進理論性知識向實踐性轉化;三是重視師范生反思能力的培養。師范生是實踐性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實踐性知識建構的效率和質量。
(2)綜合學習。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結構綜合性特征要求職前教育課程內容建構要注重學科知識整合,同時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樹立綜合學習的理念,學會綜合學習的方法,找出關鍵知識點,打通不同學科知識聯系以及教育理論與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的聯系。同時,還要注意把小學語文教學案例,情景化地引入課堂現場,引導學生根據特定的主題從不同角度分析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 語文 課堂氣氛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課堂教學開始時
上課開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唱唱歌,背背詩,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如果是借班上課,可以和學生課前談話,如問學生“你貴姓”“老師想和你做朋友”“你吃過飯了嗎?”等一些輕松活潑的話題,這樣便能在極短時間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新授課作情感鋪墊。
二、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課,塑造教師親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F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板著面孔,處處想著在學生中樹立威嚴感,這就在無形中就扼殺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愿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來自于你的學問和修養。微笑著面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說教,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我想,這有時似乎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悅、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四、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制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黃山的美。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五、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愿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于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關鍵詞:論語 語文教學 啟示 積累 樂學
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論語》的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那些體現了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許多重要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句子,尤其值得借鑒。里面的很多名句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能夠洞照古今。在今天我們細細地品讀,可以發現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依然有著極強的現實價值,可以說《論語》中體現的教育理念是超前的,當然也是超越其時代的。結合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學習《論語》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獲得更多直接的啟示。
一.積累與思考。眾所周知,語文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獲得一定的知識,達到一定的水平,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磨練。但是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急功近利的做法比比皆是,許多人想靠字詞句的練習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定的高度,其結果肯定是欲速則不達。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積累,還是缺乏學習的耐心和韌勁。孔子在《論語》中說過:“學而不厭?!笨梢娭挥胁恢>氲貓猿謱W習,才能達到一定的水平。當然,光靠積累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溫習、思考?!墩撜Z》里又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都是至理名言,它告訴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成長。同時要注意方法,只是學習而不溫習不思考,就不能理解深刻,就會流于空泛和膚淺。孔子主張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對語文的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能靈活地學習與教學。只有在學中思,在思中學,才能理解文本的內涵。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加深理解和認識的過程,要加入自己的認識和思考,才能使知識內化,成為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才能最終為我所用。習不僅是復習,也是實踐,脫離了實踐的知識也是沒有價值的,只有在實踐中體悟,才能理解知識的真諦,才能融入自己的認識,進而融會貫通。
二.學習與借鑒。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全才,即使是有學問的人,他有可能囿于自己的生活背景、專業、知識結構、生活閱歷、興趣愛好等因素,在其知識全面性、均衡性方面有所不足和欠缺。因此,除了自我學習以外,要向他人學習和借鑒,正如《論語》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眲e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方面,虛心地進行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如果沒有,也要警惕,這樣才能逐步提高?!秾W記》中也有這樣一句千古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币馑际钦f,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其實就是合作學習,我們今天才大力提倡這種學習模式,可見當時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超前。所有的人都需要向別人學習,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有無知的地方,即便是教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敞開心扉,以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心態去向他人學習,去接受外界的所有知識和經驗,當然也應該接受他人的質疑和批評。向本學科教師學習固然重要,向本學科以外的教師學習也必不可少,因為有時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種學習往往能夠獲得意外的收獲。
三.苦學與樂學。學習本身是辛苦的事情,因此《論語》中反復強調學習要刻苦努力,如“發憤忘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說的都是應該下苦功夫才能學會學好。同時,《論語》也十分重視樂學,其中所展現的教學主張和教育智慧,對目前的語文教學依然有著現實意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顯然,這里已經把“樂”視為了學習的最高境界?,F代教育倡導快樂學習,樂學就是在學習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學習固然是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所學習的內容是學生的興趣所在,就會不覺得辛苦,反而會體會到樂趣,欲罷不能,心甘情愿地去學習,去享受學習的過程??鬃訕穼W的觀點啟發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他們自己對語文產生熱情,使他們自覺自愿地主動學習,這樣教師無需采取各種手段去督促批評,他們也會沉醉其中,邊學邊樂,邊樂邊學,進而獲得知識和能力。
關鍵詞:外語教學;學習理論;認知論;社會文化論;比較研究
一、引言
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分類,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甚至有的研究者提出了52種學習理論。其中三分法的贊同者居多。多數專家認為,語言習得理論大致可分為外在論、內在論和社會文化論。內在論是這三大理論流派中最龐大的一個,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先天論和認知論。認知論又包括信息處理模式、連接主義論、信息競爭模式等理論。三大理論流派中,社會文化論是當今研究的熱點。它主要包括新近出現的對話論、活動論、實踐共同體等理論。早年研究者多對內在論和外在論進行了比較研究,但內在論尤其是認知論與社會文化論方面的比較研究并不多見,本文試從這一角度對其進行初步的探討,以期對外語教學和研究有所啟示。
一、認知論與社會文化論的主要觀點
1.認知論的主要觀點。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二語習得研究對象從單純的語言開始轉向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體等因素,在研究學習者外部因素時,開始對曾經被視為是"黑箱"的學習過程進行了全面探討。
認知論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心理過程,是二語知識系統的發展和在交際中的使用。從認知的角度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把語言等同于一般性的知識,把學習一般知識的方法應用于語言學習之中。認知論包括信息競爭理論、信息處理論和其他多種理論。無論哪種理論都認為:第二語言學習是對一種復雜認知技能的習得。學習一種外語,就是學習一種技能。把語言習得等同為一般的認知過程,認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就是一個語言信息在大腦中輸入、加工、處理,新舊信息各個階段的重組和連接直至自動化的過程;試圖以人類學習一般知識的過程為依據來認識第二語言習得,只要經過最初的機械練習,以及不斷的信息處理和加工,通過掌握語言規則,就可以逐漸達到信息處理的程序化和自動化。
2.社會文化論的主要觀點。
社會文化論綜合了理解人類行為的多個學術領域,發展出超越了個體與環境的二元論的概念。人類通過能動地作用于外部世界而變革外部世界,進而變革自身,在這種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使客體的心理表象得以表征與具體化。借助心理表象的中介,主體與客體世界的關系得以實現,從而說明人類受外部客體的制約,特別是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因此,二語習得同樣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社會文化論強調二語習得中社會文化的作用,強調學習者的內在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之間的互動,從而豐富了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也為研究第二語言習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4]。維果茨基狹義的社會文化理論認為,社會關系和文化制品在組織人類特有的思維中扮演主要角色,并提供了一個不孤立于社會環境而可以系統研究認知的框架。
二、認知論與社會文化論的區別
1.強調語言習得模式中的不同環節。
這兩大理論都承認語言習得模式是輸入(或環境或刺激) 語言習得內部機制輸出(或習得的知識,或行為)。但認知論更關注語言習得的內部機制;而社會文化論則更重視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及二者的關系。
2.與心理語言過程的關系。
社會文化理論與包括認知論在內的其他語言學習理論的根本區別是社會環境和心理語言過程不再被看成是兩個分開的現象,社會化和語言習得不從產生它們的語言交互環境中剝離出來。對二語習得者來說,語言發展產生于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在社會交往中二語學習者積極參與意義建構,并通過該過程習得第二語言。
3.運用發展法來分析學習者語言習得時的隱喻不同。
認知論的隱喻是習得,即學習者接受語言輸入,習得語言并儲存在頭腦中,在需要的時候輸出。社會文化研究方法的隱喻是參與,個人在學習中起一定的作用,但個人最終能獨立完成的能力必須在社會交往中以協作的方式獲得。社會文化理論因此為語言學習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視角,認為個人和社會融為一體,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不可分離[7]。
4.二語習得領域的相關研究方法。
以臨近發展區為例,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微觀發生領域,即在逐句的話語交際中來認識學習者第二語言的內化。社會文化理論的微觀發生研究從認為交互導致語言學習,轉向認為交互是語言學習發生的場所,從而為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法選擇。
5.對于語言輸入、輸出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的探討。
Krashen的輸入假說與Swain的輸出假說對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認識論并未對這一矛盾提出解釋。但運用社會文化理論探討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時,他們的分歧可以得到解決。維果茨基認為人類高級思維功能建構于社會、文化、歷史和教育的環境中。而這個環境是一個由社會相互交流編織成的網,一個由語言輸入與輸出的辯證統一體。所以,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的相互作用引起第二語言的發展。
6.相互交流中參與談話者的作用的不同理解。
受認知論啟發而提出的相互作用假說對于在幫助學習者理解以及被理解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與社會文化論有著不同觀點。其主要區別在于對個人認知過程的強調不同。相互作用假說強調學習者頭腦中的個人認知過程。相互作用通過給予學習者需要的輸入來加速內在的過程,最終使那些認知過程成為可能。社會文化論者認為,通過社會的相互交流而發生的學習過程中,交流會話更重要,他們認為,隨著社會活動中知識的內化,人們借助中介控制和重組他們的認知過程。
三、認知論與社會文化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認知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內在論強調學習者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建構,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傳授。認知學習論為現今的外語教學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該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時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和認知加工過程是決定學習結果和學習效率的直接原因,教材、教法等一切外部條件雖然重要,但都只是影響學習的間接因素。這種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有許多啟發。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采用現代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對學習材料的深入思考,提高對新學知識的解釋、推理、運用能力,樹立教學目標的新觀念。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教學目標比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更為重要。所謂獨立,是指學生離開老師,甚至離開學校之后還能繼續學習;所謂自主,就是讓學生去主宰、支配學習內容,而不是由學習內容來支配、控制學生,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 教師在創設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時,必須以學生頭腦中的認知規律為前提。這些外部條件指能激起學生努力去從事思考和記憶等心理活動的事件。外語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拋棄"一言堂"的傳授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重視學生內在認知動機的作用,這里的內在認知動機是指由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所引起的學習動機。
2.社會文化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最近發展區是維果斯基社會文化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兒童現有水平與經過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教學不僅應該考慮兒童已經達到的水平,而且要考慮兒童經過努力可能達到的水平。只有當教育走在發展之前時,才是好的教育,他主張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的最佳期限,不應盲目拔高或遲滯,以免錯過最近發展區。據此,可以得到以下啟示:①學生是自主積極的學徒式學習者。②學生的學習受背景影響。③教學應向學生提供挑戰性認知任務和有效支架。④教學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動力系統。最近發展區對學習英語的啟示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學習的背景,傾聽學生需要;激發英語學習興趣,創設有效支架;創設活動情境,增強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特長,體驗成功樂趣;提倡合作學習,享受合作成果等。
四、結語
不管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主流認知論還是研究的新熱點社會文化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都有可以兼容的部分。正像Zuengler和Miller文章的標題"認知和社會文化: 兩個平行的二語習得視角?"所預示的一樣,社會文化視角可能是在原有的世界之外開創了另一個新天地。如Yoric所倡導的,假如我們能為學生多建幾座橋梁讓他們從中選擇的話,相信他們到達終點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二語習得研究的社會文化視角只是這眾多"橋梁"中的一座。
【參考文獻】
[1] 焦俊峰.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多角度透視[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9(1):71-74.
[2] 劉緋.國外著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綜述[J].貴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2-75.
[3] 賈冠杰.二語習得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