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一年級上冊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確定空間中物體間左右的位置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
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感知數學是有趣和有用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究欲望。
教學重點: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確定空間中的左右的位置關系。
教學難點:
知道參照物不同,方位不一樣,所看到的物體也不同。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室。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引出課題。
1.
健康操比賽。(出示主畫面)
師:今天,我們的好朋友小丁丁、小巧、小亞、小胖來到課堂里,要帶領大家一起去逛街。大家高興嗎?在出發之前我們先來做做健康操。(通過游戲,復習左與右)
2.
師舉手表揚大家:大家做的真棒!我舉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
師小結。
二、創設情境,展開探究。
(一)確定參照中心,判斷其左右事物。
1.(出示“在街上”主題圖)
街上到了!瞧!街上車來人往。司機和行人都很遵守交通規則,你對交通規則有哪些了解?學生自由說。
2.
師:小巧過馬路,先看哪一邊?
向左看,她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又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告訴旁邊的同學。
3.
師:看,小巧的對面是誰?她也要過馬路,如果你是小亞,向左會看到什么,向右會看到什么?
4.
比較,發現不同點。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小結:小巧和小亞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兩人的左右也不同。
5.
師:小胖和小丁丁也要過馬路,請你選擇其中的一位小朋友輕輕的說一說,向左看,看到了什么?向右又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有困難,可以出來站一站。
三、聯系生活,鞏固深化。
1.
擺一擺。(課件擺學習用品)
(1)把學習用品排成一排,師說要求。
(2)學生做小老師,說要求,其余同學擺。
2.
師:看,誰來了?(課件出示福娃圖)
關于福娃,你知道多少?(介紹福娃的相關知識。)
你能用今天學習的本領說說福娃的左與右分別是誰嗎?
3.
看一看(課件出示)
師:看,誰來了?
出示小丸子和偵探柯南:“在馬路上有一元錢,小丸子說在他右邊,可柯南卻說在他的左邊,這是為什么?”
4.
師:“超級變、變、變”,超女周筆暢來到我們課堂上,要和大家一起學本領。用1、2、3三個數字可以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數?想一想,怎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師:小朋友經過小組討論、動手擺擺數卡,得出了123、132、213、231、312、321六個三位數。
四、共同總結,拓展延伸。
1.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2.
【關鍵詞】創景激趣;拓展表演;結尾升華
本人曾指導了一堂小學一年級的音樂課《動物說話》,參加全市的“中小學音樂優質課比賽”,獲得市“一等獎”。回顧賽前對教案的反復修改,以至整個比賽的過程,從中感悟了許多,收獲了許多。這是一節以唱歌為主,兼有節奏學習,歌詞創編的綜合課。通過《動物說話》這首歌曲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從而了解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使其認知人與動物應該和睦相處。學習歌曲的同時開展了創編活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下面就本課例中幾個較成功的環節進行分析,并將我的感悟與同行分享。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愛因斯坦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想這節課的成功一部分歸功于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在課前的組織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隨音樂《快樂的小鴨子》律動,上課鈴聲響后,用音樂指令讓孩子們安靜下來,此時教師出示課件:四組動物(小狗和大灰狼,小雞和蚊子,小馬和鳥兒,老虎和小鴨子)。這時孩子們睜大了驚喜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模仿自己喜歡的動物的叫聲,這時的教室:老虎、小鴨、小鳥等的叫聲響成一片,課堂成了歡樂的海洋。一會兒,讓學生閉上小嘴的音樂指令響起,課堂一下變得靜悄悄的,教師向學生發問:仔細聽聽,誰的聲音長?誰的聲音短?在這形象感知、辨聽聲音長短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讓學生結合自己實際生活中聽到的各種聲音進行長與短的對比。學生模仿了火車汽笛長鳴的“嗚嗚”聲與車輪短促的“咔嚓”聲;蚊子的“嗡嗡”聲和小雞短促的“嘰嘰”聲;狼長嚎的“傲嗚”聲和小狗短促的“汪汪”等聲音,再讓他們進行即興的表演。
感悟:一年級的孩子好動、好奇,好玩,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鮮活的動物形象讓學生很迫切地想去親近動物,觀看并模仿動物的叫聲,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表現欲,他們被引入生動有趣的動物王國的特定場景,促使孩子主動感受音樂要素:音色、音值,在輕松偷悅的氣氛中開始音樂課的學習。
二、方式多樣,突破難點
學習歌曲 《 動物說話 》 時,歌曲中的間奏是學生不易掌握的一個難點。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用動作表示間奏處的節奏,孩子們用了拍手、跺腳、聳肩、彈舌頭、搖頭等動作來表現。此外,還用了鑰匙、鉛筆、筷子、響板來練習間奏,這為歌曲的學習掃清了障礙。
感悟:如果用傳統的教法讓學生讀節奏,會很枯燥。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聲帶的負荷小,用自帶的“打擊樂”及自由選擇身邊的“打擊樂器”練習間奏處的節奏,學生更樂于去實踐,在感性的基礎上,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的認知學習,學生興趣濃,效率高。
三、創編歌詞,拓展表演
教師先用聽唱法教唱歌曲,待學生熟悉歌曲后,分組合作創編歌詞,再引導孩子抓住小動物的動作特點,為自己創編的歌詞進行表演。歌詞內容與前面三段相吻合,在教后面兩段的時候,老師引導學生自己編創不同動物的歌詞,無論是節奏,還是歌詞意境與原歌曲都是相符的。比如:小貓說話喵喵喵,公雞說話喔喔喔,小狗說話汪汪汪,小羊說話咩咩咩,小豬說話嚕嚕嚕……都是歌曲的一種延伸和升華,甚至可以拓展到目前學生喜歡的“喜羊羊”等動畫片。
感悟:這樣的歌詞編創在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同時,又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享受,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創編活動給了學生自主體驗的空間,低年級學生最喜歡小動物,他們對動物聲音、走路的姿態模仿得維妙維肖,在這種參與觀賞、體驗、模仿、表演、編創等音樂活動中,孩子們無拘無束,全身心投入音樂中,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四、精彩結尾,升華課題
在本課結束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森林音樂會”的情景,在歌曲表演的同時,讓學生置身于森林音樂會這一特定情境中。師生戴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頭飾,共同模仿小動物的動作。當學生在表演小動物的時候,加上歡快的旋律以及課件中森林作背景的運用,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仿佛感覺到自己是森林中的小精靈,在盡情狂歡,從而把音樂課的氣氛推向……讓人與動物身心交融的主題得以升華。
感悟:眾所周知,壓軸戲是最吸引人眼球的時刻。在公開課、參賽課中,精彩的結尾能給聽課教師及評委留下深刻影響。當然更重要的是如果音樂課在孩子們意猶未盡的時刻結束,將大大激發孩子們期盼下一節音樂課快快到來的迫切愿望。這樣的良形循環對培養學生喜愛音樂,讓音樂成為終身的需要成為可能。我想:這是學校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價值體現,也是我們的音樂教學所追求的最終能達到的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1] 小學一年級上冊音樂教材(動物說話)[M].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2] 小學一年級上冊音樂教師用書(動物說話)[M].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o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40頁的內容及練習八中的習題。
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等簡單的平面圖形。本冊“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的,是進一步學習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本節課中我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其中的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從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學生在折一折、指一指、比一比、畫一畫等實踐活動中認識角,使抽象變為直觀。
學情分析:
由于在小學一年級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簡單的平面圖形,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來學習,同時教學時結合生動有趣的感性圖片,采用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大部分學生應能較好的掌握本節知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
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情感目標:
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的本質特征;畫角。
教學難點:了解角的大小變化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紙板、剪刀、圖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里早早熱鬧起來,操場上更是生機勃勃。(播兒歌)“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朋友起得早,正在校園做早操。”(課件出示“校園的早晨”圖片)?(電腦出示紅色的閃動的角)足球場的一角也有這樣的圖形(電腦出示紅色閃動的角)。
生:在老師的提示和電腦的引導下觀察課件。
師:你們認識它嗎?同桌互相說一說,你都看到些什么?
生: 回答老師的問題(圍繞“角”自由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
(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
通過情境創設和音樂的營造,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逐步引導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自然地從生活中的角過渡到對數學意義上的角的研究,也可以初步了解學生對角的認識情況。
二、探究引導,掌握新知
角的認識:
1、聯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角。
師:不僅圖中有角,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教室里許多物體上都存在著角,請同學們仔細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把你看到的角說給同學聽。
生: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同學之間互說自己看到的角(按分好的小組進行)。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根據剛了解的角的特征從現實物體表面上找角,既鞏固了對角的認識,又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教育理念,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充分體驗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課件演示學生說的四種實物:剪刀、三角板、課桌的角、黑板上的角)我們給它脫掉華麗的外套,課件演示從四種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
生:仔細觀察,說說角是什么樣的,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學生互相說后老師點名學生來說。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體會到“角有一個尖尖的頂點,有兩條直直的邊”,形成角的組成的表象。
(2)角爺爺過生日,設宴請客,客人都是角家庭的成員。瞧,這些圖形都說自己是角,前來參加宴會。小朋友,快幫幫角爺爺,判斷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學生判斷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設計意圖】
讓學生判斷幾何圖形中有幾個角,一是鞏固對角的認識,二是為以后繼續學習幾何圖形打下堅實基礎。
(3)看下面各圖都有角,你知道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幾個角?右面的梯形有哪幾個角?
小組內說,組內學生代表回答。
【設計意圖】
讓學生判斷幾何圖形中有幾個角,一是鞏固對角的認識,二是為以后繼續學習幾何圖形打下堅實基礎。
3、實踐操作,豐富認識。
(1)我們從生活中找到了這么多的角,你想不想自己動手做一個角?請同學們先動腦筋想一想,在動手試一試,用兩個硬紙條和一枚圖釘怎樣做出角來?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2)誰愿意把你做的角來展示一下?有誰做的角和這個角不一樣?還有不同的嗎?(教師找多人展示,充分展示學生做的各種各樣的角,但最后只留3人在講臺前分別展示銳角、直角、鈍角。)
問:他們做的角一樣大嗎?哪個大?哪個小?
思考: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讓學生轉動手中的角,擺出大小不同的角。)
小結:看來角有大有小,兩條邊叉開的越大,角就越大。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關系嗎?
(3)、老師也做了兩個角。一個紅角和一個藍角(出示兩個大小相等,邊的長度不同的角),你們覺得老師做得怎么樣?猜一猜哪個角大?(課件播放動畫:紅角和藍角)學生觀察說說自己的觀點。
小結: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動手做活動角,使學生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了認識動態中的角,同時引出對角的大小的比較的認識,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變化活動角,動態體會角的大小變化與兩條邊張開的角度有關系,為了突破“與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一難點,教師通過一小節動畫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既使學生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又增添了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三、趣味創新,鞏固新知
1、創作畫。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些禮物,你們瞧(課件出示角的創作畫,有小草、五角星等),這些圖畫美嗎?美在哪兒?
學生回答,激發興趣。
用角創作出這美麗的圖畫,試試看,并相互說說都用了哪些角。
2、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42頁第1題。
(2)完成教材第42頁第2題。
(3)完成教材第42頁第3題。
學生練習,老師巡視。
【設計意圖】
學生自主練習練習題融趣味性、創造性于一體,學生在用角創作畫的過程中,豐富了對角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大膽想象,在活動中體會并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學會了什么?關于角的認識我們今天只是進行初步認識,下節課還要繼續學習它。
學生自由回答,談自己的感受及學到的知識。
板書設計:
角的特征: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先畫定點,再在不同的方向上兩條直直的線。
角的大小:角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內容,在準備此課前我就查閱了這課以往的教案,但都覺得過去的教學方法比較陳舊,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摒棄了以往從頭到尾牽著學生學習的方法,設計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在自主探索與使用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從而豐富對角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真正體現“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