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流感的預防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869-01
人禽流行性感冒(humanavianinfluenza)簡稱人禽流感,是指禽流感病毒由于種種原因突破種屬屏障而感染人,表現一定臨床癥狀,稱為人禽流感[1]。高致病性禽流感危害嚴重,它不僅能引起家禽的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常常引起人發病。目前針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至今尚未有特效藥物,臨床上一般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并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本文主要對人禽流感的社區預防、個人防護的問題進行探究。
1禽流感的病毒特點及流行病學特點:
1.1 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亞型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報道的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該病毒為新型重配病毒,其內部基因來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1.2 禽流感病毒普遍對熱敏感,對低溫抵抗力較強,65℃加熱30分鐘或煮沸(100℃)2分鐘以上可滅活。
1.3傳染源人禽流感傳染源為病禽或表面健康攜帶流感病毒的禽。[1]
1.4傳播途徑主要經呼吸道傳播,密切接觸感染的禽類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直接接觸病毒也可被感染[2]。現尚無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確切證據
2 人禽流感的社區預防措施:
2.1有效地開展宣傳教育工作,使社區居民尤其是經常接觸禽類的高危人員了解并掌握預防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的核心信息,提高認識和技能,降低病毒傳播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風險.發放預防禽流感的宣傳材料,如:折頁、小冊子、宣傳畫等。形成一致的行動倡議,所學知識傳播給家人、鄰居、朋友,動員婦女做宣傳欄、廣播、黑板報、墻體標語等。
2.2發現不明原因死亡的禽鳥,立即向當地獸醫或衛生部門報告。
這是對大眾進行預防控制禽流感教育的首要內容。動物感染禽流感后出現明顯癥狀,群眾易于辨認。及時報告動物疫情可以使政府及時采取撲殺、消毒等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避免人類(及其它哺乳動物)感染禽流感病毒。
2.3不宰殺、不買賣病死禽;死禽要深埋.
2.4禽類養殖和售賣人員要經常清洗衣物、清潔禽舍及運輸設備。
禽流感病毒怕光、怕熱,普通消毒劑很易將其殺滅。保持衣物、禽舍及運輸設備的清潔可以有效阻止禽流感病毒在動物間及動物與人間傳播。
3 個人防護:
3.1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勤洗手、室內勤通風換氣、盡可能減少與禽畜不必要的接觸,特別注意盡量避免接觸病死禽畜。尤其在接觸禽類后及飯前要用肥皂和清潔水洗手
3.2接觸病,死禽后出現發燒及咳嗽,要立即就醫。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潛伏期短,發病急劇,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及時就醫,可以使其盡早得到有效救治。出現打噴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時,要用紙巾、手帕掩蓋口鼻,預防感染他人;出現發熱、咳嗽、咽痛、全身不適等癥狀時,應戴上口罩。及早發現可疑病例,采取措施,也維護了周圍其他人的安全,還可減少因病毒變異導致
3.3不隨地吐痰,如要吐痰應將分泌物包好,棄置于有蓋垃圾內。
3.4春為四時之首,萬物更新之始。應當遵循“早睡早起,天人相應”規律,以適應自然界的生發之氣。要保暖防寒,避免受寒吹風。
3.5戶外運動鍛煉,調暢情志:適度增加戶外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正氣,多曬太陽,多聽音樂,保持樂觀愉快心情。
3.6外出踏青時,應盡量避免接觸野生禽鳥或進入野禽棲息地。
3.7合理飲食 勿食寒涼之物,清淡為易:“消春火”,可吃一些降火食物 春季少食酸性食物,既防陽氣生發太過,又能養肝,提高抗病能力。禽肉、禽蛋煮熟煮透后再食.
3.8年老體弱者、特別是患有基礎病的居民,在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時期,應盡量減少去空氣不流通和人群擁擠的場所。到醫院就診時應戴口罩.
3.9中藥香囊佩戴法組成:藿香、佩蘭、艾葉、蒼術等各等量。功效:芳香辟穢解毒。
3.10中藥茶飲方法。用桑葉9克、6克、生甘草3克,沸水適量沖泡,代茶飲。
3.11中成藥:板藍根沖劑、玉屏風散顆粒等。中藥煎服法組成:金銀花、連翹、黃芪、防風、白術、板藍根等。
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病情大多比較嚴重,容易出現病毒性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衰竭、心衰及腎衰等多器官衰竭、敗血癥休克及Reye綜合征等多種并發癥,預后較差,發病后死亡率可高達60%.禽流感的人用疫苗還處于實驗和臨床階段,所以社區預防和個人防護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產房;醫院;感染;防控措施
產房是產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點范圍。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是產房質量控制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為保證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確保每位產婦平安生產以及新生兒的健康,筆者分析了產房院內感染的管理風險,并探討產房院內感染的六級控制措施。總結如下。
1產房院內感染的管理風險
1.1意識風險 部分助產人員職業防護觀念薄弱,缺乏醫院感染相關知識且自我防護意識差。
1.2接觸風險 助產人員在接生過程中容易接觸血液及體液有傳染性的產婦,如出現針器等銳器損傷時有可能被污染。
1.3預防風險 一旦職業暴露發生時,有的醫務人員忙亂中常忽視了對傷口進行緊急處理。
1.4其他風險 無菌操作不嚴格;醫用廢棄物無害化處理不規范;對空氣消毒監測不夠;產床、操作臺等未定期消毒處理[1]。
2六級防控措施
2.1意識防控 我院定期對產房醫護人員進行院內感染知識的再教育,嚴格執行《醫院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等法規和規章制度。對產房醫院感染管理者進行正確、規范化的培訓,認真執行指導、監督、管理他人等工作,定期監控和考察產房的消毒質量。新人上崗必須進行院內感染知識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在不定期進行安全教育后,醫院護理人員預防院內感染意識逐漸提高,能嚴格地執行制定的各項消毒隔離制度,并積極配合院內感染監測人員進行各項監測評估,認真落實醫院感染專職人員的建議。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了醫護人員的防感染意識,有效減少了院內感染的發生。
2.2規章與制度防控 根據院內感染管理規范化要求,成立了產房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負責產房院內感染管理的監督檢查工作。醫護人員發現醫院感染病例后,必須及時按相關規定程序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及時解決存在的感染隱患,確保各項工作正常運行。此外,根據醫院感染管理的相關規定,科室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規章制度,如消毒隔離制度、日常清潔消毒、手衛生規范、職業暴露處理流程、醫療廢物管理制度等,有效地降低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2.3管理防控
2.3.1人員管理 嚴格執行產房實習、參觀和陪護制度,限制進出人數,盡可能減少人員流動。進入產房必須按規定更換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并更換產房專用鞋;醫護人員患呼吸道等感染疾病時,應立刻暫停產房工作;陪產人員僅限1人,且不得有任何傳染病。
2.3.2布局設計 嚴格劃分限制區、半限制區、污染區,區域之間標志明確。限制區包括:正常分娩室、隔離分娩室、無菌物品存放間;半限制區包括:更衣室、刷手間、待產室、隔離待產室、器械室、辦公室、生活區;非限制區包括:產婦接收區、污物間、衛生間、車輛轉換處。遵守人流、物流,潔污通道分開的原則。
2.3.3消毒效果與環境衛生學監測 產房是院內感染監控的重點科室,科室監控人員每月定期對使用中的消毒劑、滅菌器械、一次性無菌物品、空氣等采樣送檢,醫護人員應不定期抽查監控。
2.3.4物品管理 醫療器械的消毒滅菌是控制院感的關鍵,由于醫療器械不潔凈引起的院感事件經常發生,因此,器械、敷料等應徹底清潔,在經高壓蒸汽滅菌后才能使用;包內必須放置化學消毒指示卡;產包一經打開,4 h后即視為已污染,需重新進行滅菌;各種用于有創操作如注射、穿刺采血等的醫療器具必須做到一用一滅菌。產婦的血液、體液等是引起交叉感染的主要傳染源,采用一次性醫療用品可有效控制和預防,我院一次性醫療用品的使用有效地預防控制了醫院感染的發生。
2.3.5環境管理 產房周圍必須清潔,無污染源,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c母嬰室和新生兒室鄰近,相對獨立。產房內墻壁、地面、天花板無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潔與清毒。產房內物品必須保持清潔、整齊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無塵,定時通風換氣、空氣消毒。拖把、抹布分區專用,設有標志。濕式打掃,產房內地面、桌面、儀器和手術燈表面及其它物體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被病人血液、體液污染時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在連續兩臺分娩之間要清潔地面、臺面及其它物體表面,若有血跡或污染則用10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產床每次使用后更換床上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單位。每日接生后分娩室要終末消毒,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嘔吐物、分泌物污染時應立即清潔,并用10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拖地。空調及空氣消毒器過濾板、過濾網定期清洗,保持清潔。窗簾定期清洗,保持清潔。分娩中產生的廢棄物嚴格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有關規定執行。
2.4醫療廢物管理防控 醫療廢物也是產房的重要感染源,我院定期組織全科護理人員,學習衛生部頒發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及《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制定了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對產房醫療廢棄物進行有效的分類、收集、運送、存放,以減少院內感染。
2.5孕婦隔離管理防控 對產婦進行生理生化檢測,凡患有傳染性疾病的產婦,首先安置于隔離待產室休息待產、并按隔離技術于隔離分娩室接生分娩[2]。隔離待產室和隔離分娩須嚴格進行終末消毒,所有醫療器械嚴格單獨消毒滅菌[3],預防交叉感染。使用過的一次性醫療用品和胎盤妥善包裝并焚燒處理。
2.6無菌技術管理防控 產房醫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不斷增強無菌觀念,防止交叉感染,避免造成醫源性疾病。分娩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接生的每個步驟都應該按無菌操作技術進行。
3總結
在醫院環境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相對集中,各種醫療新技術的開展,大量抗生素的應用等,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因素增多。如何有效的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成為產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房護理人員必須正確掌握有關醫院感染的知識,嚴格履行醫院感染的管理規范,認真執行相關的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技術規范,不斷完善產房院內感染管理及六級防控措施,能有效預防產房院內感染的發生。加強了產房的感染管理,確保了患者與醫護人員的安全。說明制定有效的產房感染管理制度。認真落實六級防控措施,是預防產房醫院感染的有效舉措。
參考文獻:
[1]黃麗紅,包金蓮,肖偉秋,等.助產人員行為與職業有害因素的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2):184-185.
關鍵詞:導尿;留置導尿管;無菌操作;密閉導尿系統;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尿路感染;預防措施
留置導尿管是臨床有效解決排尿困難的技術手段,但是導尿引起的醫源性尿路感染一直困擾著臨床醫護人員[1]。為了解決留置尿管患者的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以便積極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減少尿路感染的發生,我科對2011年3月~2016年3月對留置尿管的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
1.1無菌技術操作不嚴等引起的尿路感染 導尿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插管過程中易損傷尿管粘膜,引起尿道感染[2],如留置尿管時尿道口不清潔消毒或者消毒不嚴格,病原菌主要通過導管腔外和腔內兩條途徑上行引起尿路感染,腔外感染時病原菌主要通過導尿管外壁與尿管粘膜之間的細菌性生物膜而上行,種植于膀胱導致尿路感染[2]。另外由于操作時未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而導致尿路感染,具體表現在:無菌導尿用物未達到無菌要求;操作時未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使細菌侵入尿道和膀胱;上尿管時未充分暴露尿道口,手觸碰到尿管;插尿管時誤入陰道,拔除重插未更換無菌導尿管;留置尿管期間未進行會的清洗。
1.2造成尿道粘膜損傷引起泌尿系感染 導致尿道粘膜損傷引起尿路感染因素有很多,操作中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均可導致。比如導尿時患者情緒高度緊張,插管時出現尿道括約肌痙攣;操作者插導尿管動作粗魯,或者因為技術不熟練反復插管;導尿管型號不合適或質地僵硬,插管前未充分尿管;男性患者尿道長,有兩彎三個狹窄的解剖特點;有些男性患者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前列腺部尿道狹窄等諸多因素均可引起尿道粘膜損傷;尿管及氣囊未進入膀胱內,使充盈的氣囊嵌頓在尿道膜部,壓迫粘膜引起壞死;尿管質量不合格,不能回抽氣囊內的液體;尿管氣囊漏液,致尿管自行滑出再次損傷尿道粘膜;患者長期臥床尿管留置時間過長,沒有及時更換,尿垢積聚在尿管及氣囊周圍極易形成結石,拔管時損傷尿道粘膜;翻身時尿管牽拉過緊導致氣囊變形進入尿道,壓迫尿道粘膜造成損傷。
1.3留置尿管時間過長引起泌尿系感染 據有關報道,留置導尿的時間越長,則所致尿路感染發生率越高[3],調查顯示留置導尿管
1.4長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泌尿系感染 由于長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機體內菌群失調,耐藥菌株增多,使真菌性尿路感染增高。陳文良[4]等27例預防性使用廣譜抗生素超過14 d,真菌性泌尿等感染為53.5%,而且各種細菌對各類抗生素敏感率僅為40%。說明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雖然能有效地預防尿路感染但可引起二重感染。在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和藥敏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
1.5密閉引流系統引起泌尿系感染 導尿管伴隨尿路感染c多種因素有關,其侵入尿路的方式為逆行感染,導管腔內逆行感染較多。此外,頻繁更換集尿袋破壞了引流的密閉性,引起導尿管末端與集尿袋連接處污染,也可以導致尿路感染。
1.6導尿患者中高危人群的泌尿系感染 導尿患者自身因素造成尿路感染的情況有很多種。年老體質較弱的患者、長期臥床不起的女性患者、腎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等因住院時間長,基礎疾病較重,病房內病原體較多,很難保證外的清潔均容易出現尿路感染的風險。
2 留置尿管尿路感染的預防措施
2.1嚴格執行無菌導尿操作技術 留置尿管的患者導尿時應安排技術全面經營豐富的護理人員,要求導尿用物必須嚴格無菌,操作中嚴格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進行導尿。嚴格保持會清潔,在操作過程中還要依照男女不同的生理構造對患者會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防止操作過程的污染[5]。清洗會時應按順序擦洗消毒,、大、小及尿道口到,由外到內,由上到下擦洗,每個棉球只使用一次。上導尿管時充分暴露尿道口,手盡量不要觸碰尿管。誤入陰道應拔除導尿管更換后尿管后插入尿道。留置導尿管期間應每天清洗消毒外陰和尿道口,保持會清潔。導尿管腔外逆行感染是細菌侵入尿路的主要方式,使尿道口周圍保持一個無菌的環境及加強醫務人員的無菌觀念是減少感染的有效措施。
2.2避免尿道粘膜損傷的預防措施 護理人員在導尿前應對患者進行耐心解釋,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必要時插管前肌肉注射地西泮和阿托品,使患者安靜后再插管。操作者應熟練掌握導尿術的操作技能和相關解剖生理知識,根據患者情況選擇粗細合適質地軟的導尿管。插管時動作應輕柔,切忌強行插管,對于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遇插管有阻力時應從導尿管末端快速注入滅菌石蠟油5~10 ml,借助于作用將導尿管迅速插入避免尿道損傷。上尿管前應回抽氣囊,如漏氣不可使用。確認尿管進入膀胱內才可固定尿管,對留置尿管時間過長的患者,應及時更換尿管,翻身時切勿牽拉尿管等預防尿道粘膜損傷而導致的尿路感染。
2.3根據病情縮短導尿時間 嚴格掌握導尿指征,注意訓練自主排尿功能,提高患者及家屬自我護理技能,說明導尿配合的方法,鼓勵患者主動參與護理。在拔管前采用定時夾閉尿管使膀胱充盈,促進自主排尿,縮短留置時間。膀胱充盈時拔管是最佳時機,可提高患者自行排尿的成功率,減少尿路感染的發生[6],見表1。
2.4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預防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應根據患者的病種、嚴重程度、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抗生素種類及適應癥等合理選擇,以避免造成菌群失調,細菌產生耐藥性。
2.5保持導尿系統的密閉性 采用密閉式導尿回路,導尿管與一次性尿袋預先密封連接為無菌系統后再插入尿管。避免輕易分離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頭[7],盡量保持導尿系統的密閉性,減少集尿袋頻繁更換,集尿袋更換1次/w。我科現使用的抗反流的集尿袋避免尿液反流,使尿液直接流入尿袋內,減少感染的機會。
以往認為在留置尿管期間,通過膀胱沖洗不但不能減少尿路感染發生率,反而可能引起尿路感染。因此,現不主張進行膀胱沖洗,更不主張用抗菌藥物沖洗膀胱,避免產生耐藥感染。
2.6高危人群采取不同措施減少尿路感染 因自身因素造成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的措施有:年老體質較弱的患者應鼓勵多進食,加強營養攝入;腎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治療基礎疾病,促進疾病轉歸;對長期臥床的女性患者應保持會的清潔干燥。尿道口周圍有腸道細菌,主要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尤其是女性有2/3的患者含發生菌尿[8],做好基礎護理,定時清潔會,尿道外口和近尿道口段導尿管有用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2次/d,以去除分泌物,殺滅局部細菌,防止發生尿路感染。
3 討論
留置導尿是臨床上常見的基礎護理技術,屬有創操作項目,而尿路感染則是留置導尿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且留置導尿時間越長,感染的機會越多,預防尿路感染最好的辦法是嚴格掌握導尿指征,盡量不插尿管。留置尿管后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多飲水,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盡量縮短留置導尿時間,導尿期間盡量保持導尿系統的密閉性,不必每日進行膀胱沖洗,了解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的原因,對發生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實施有效的o理干預,才能使尿路感染的發生率降低至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1]李金梅.留置尿管導尿的護理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9,24(14):91-94.
[2]湯莉偉,吳佳敏.留置導尿獲得性尿路感染的相關途徑及護理現狀[J].全科護理,2015,13(8):691-693.
[3]喻平.留置導尿尿管病人泌尿系感染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3):569-570.
[4]陳文良.二重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藥雜志,2001(12):62.
[5]廖秀英.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危險因素及護理防控[J].當代醫學,2015,21(3):118-119.
[6]朱恒美,許麗麗.留置導尿術中拔管技術的研究進展[J].護理雜志,2012,29(12):40-42.
【關鍵詞】 甲型H1N1流感 醫院感染 預防措施 產科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7―265―02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可通過近距離飛沫和接觸傳播。人類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1】目前,甲型H1N1流感正在全球傳播蔓延,我國已將其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制定了該病的診療標準。我院作為傳染病專科醫院,是宜昌市指定收治甲型H1N1流感的定點醫院,從今年六月收治來自美國旅游團的八名患甲型H1N1流感的游客開始,截止到目前為止我院已收治甲型H1N1流感確診和疑似病人上百例,特別是近期每天到發熱門診就診的疑似病例約二十余人次。而產科作為傳染病醫院中的特殊科室,孕產婦是甲型H1N1的高危人群。為了保證在院分娩的母嬰安全,我科根據疫情特制定了相應的預防措施和控制對策。
1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制定相完善的各項規章制度
雖然醫院根據甲型H1N1流感的特點制定了應急預案和相關的制度,但產科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醫院的制度又詳細的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如“病人入科甲流健康教育制度”、“病房消毒隔離和甲流病房管理制度”、 “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甲流工作人員個人防護指導”“病人入院、出院通道管理”等。在醫院甲流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科室成立了以科主任為責任人的甲流防控小組,把甲流的防控工作放在首位。
2 大力開展甲型H1N1流感知識培訓,制定預防甲型H1N1流感的工作流程
科室工作人員除參加醫院組織甲型H1N1流感知識培訓外,科室又組織全科人員學習甲型H1N1流感知識,充分認識該病的病因和生物學特點、疾病的傳播途徑、防護要點。編寫健康教育處方,舉辦甲型H1N1流感知識宣傳欄。病人入科時除按常規程序執行外,要詳細詢問病史,特別要問近期是否有發熱、咳嗽等“感冒”等癥狀,查體溫,每四小時一次,若
體溫大于和等于攝氏37.5度應住單獨房間,對入院病人發放健康教育處方,進行專科和甲型H1N1流感的健康教育,出院要作出院指導。
3 認真落實消毒隔離措施
3.1 病房的消毒措施 病房每天開窗通風二次,每次半小時。病房的床頭柜、床擋和椅等物品每天用含氯消毒劑擦拭二次,地面用84消毒液拖地二次,病房空氣每天用醫用空氣消毒機消毒一次,每次二小時。病房的垃圾由工人定時收集,用雙層黃色垃圾袋裝好,防漏防滲,集中統一焚燒。
3.2 產房、接種室和洗嬰室的管理
產房、接種室和洗嬰室物表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一次,地面用84消毒液拖地一次,空氣每天用臭氧消毒器照射二小時,工作人員進入這些房間必須更換專用工作服和鞋,帶好工作帽、口罩,口罩須是預防甲型H1N1流感的專用口罩,即N95口罩。接生、給新生兒預防接種和沐浴后須再次對房間進行消毒。
4 認真落實健康教育,嚴格探視制度
對在院的病人和家屬講解甲型H1N1流感的相關知識,告訴他們該病是可防可治的,只要預防得當,可減少得病的機會。勤洗手,適時佩戴口罩,盡量固定陪伴人員,陪伴人員進出醫院要走安全通道。控制探視人員的次數和數量,對探視者要求戴口罩進病房,對有“感冒”癥狀和發熱者禁止探視。產婦喂奶前要洗手,若產婦體溫高于攝氏37.5度者或有咳嗽、鼻塞等癥狀給新生兒喂奶時需戴口罩 。體溫大于38.50C暫停哺乳。發熱的產婦須住單獨病房。作甲型H1N1的相關輔助檢查,對孕產婦要爭取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5 工作人員注意手衛生和個人防護
醫護人員雙手的細菌種類和數量往往較其他人群多,即通過醫務人員的手污染不同的物體表面,患者再去接觸這些物體,且通過這樣直接或間接傳播疾病比空氣傳播更具有危險性,因此手衛生是控制醫院感染的主要措施。【2】據報道,【3】甲型H1N1病毒對乙醇、聚維酮碘敏感;對熱敏感,560C30分鐘可滅活。可見該病毒對常規的物理和化學消毒方法敏感,消毒效果好。而甲型H1N1流感主要是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所以工作人員在進行各種診療、護理操作前后都要按“六步洗手法”認真洗手,在為一個病人處置完后須用健之素牌手消毒劑消毒雙手,然后再進行另一個操作。進病房和進行任何操作均應戴N95口罩。要求醫務人員實行標準預防。
6 加強監督管理,落實工作責任
科室主任和護士長配合醫院院感專職人員對科室院感工作進行督導,經常檢查各項制度的執行情況,保證各項制度和措施的全面實施。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要加強“慎督”修養,嚴格按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工作流程進行工作。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新的、傳染性很強的呼吸道傳染病,隨著冬天的到來,該病的蔓延范圍越來越大,發病人數也在不斷增加。而孕產婦是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極易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旦感染極易成為重癥病例。我們通過上述綜合預防措施和完善各項制度,我院產科沒有發生甲型H1N1流感的醫院感染,這對今后甲型H1N1流感在傳染病醫院中的產科病房的防控工作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萬彬,陳萍,付莉,等.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997-998.
一、總體目標及要求
根據“強化預防措施,嚴控社區傳播,加強重癥救治,減少疫情危害”的防控策略和“高度重視,積極應對;預防為主,分級管理;聯防聯控,科學處置;及時上報,責任到人”的原則,全面做好甲型h1n1流感預防工作,及時有效采取各項預防措施,開展甲型h1n1流感預防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廣大師生和家長了解甲型h1n1流感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以及預防方法,強化防范意識,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及時控制疫情的傳播、蔓延,保障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不必要的恐慌情緒,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社會穩定。
二、組織機構
1、成立防控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后勤:××
疫情報告人:××
2、建立校園防控網絡
由校長——疫情報告人——班主任——家長、衛生員,共同建立四級防控網絡。
三、工作職責
1、學校防控領導小組組長負責組織宣傳甲型h1n1流感防控相關知識,組織實施晨檢、午檢等防控工作,交流相關疫情信息,傳達上級有關會議精神,制定相關工作制度,督促檢查校內防控工作,校長(組長)為本校防控工作第一責任人。
2、副組長負責相關資料、信息的收集、整理、統計、保存工作,協助組長做好管理工作。
3、后勤人員負責儲備防控物資,及時把物資發放到相關人員手中,保障防控工作順利進行。甲型h1n1流感包括溫度計、口罩、消毒液、消毒器械、防毒手套等。
4、疫情報告員做好校內疫情信息收集和上報工作,實施日報告、零報告、隨時報告制度。
5、班主任負責每日晨檢、午檢工作,跟蹤隨訪并登記因病請假、住院以及居家觀察的學生情況,組織指導做好班級教室以及清潔區環境衛生工作,做好對學生及家長的宣傳教育工作,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6、班級衛生員協助班主任做好防控具體工作。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做好班級消毒工作。
7、學生家長應配合學校密切注意學生個人衛生及健康狀況,和學校保持密切聯系,每天為學生測量體溫,向學校提交提問記錄表,積極做好患病學生的治療、居家觀察工作,教育學生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
8、要求每個學生積極配合學校和家長做好體溫測量和晨檢、午檢,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積極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