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道路勘測設計心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二級公路 改擴建
0 引言
本項目是某市境內東西向的重要交通干線之一,現狀道路為二級公路,設計速度60km/h,路基寬17.0-20.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寬14.0米,隨著經濟高速發展,道路承擔的交通任務也更為重要,現狀道路已不能適應區域作為交通樞紐城市的交通功能需求,迫切需求對其進行升級改造。本項目按照一級公路標準進行改建,設計速度80km/h,路基寬24.5m,雙向四車道,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
1 建設意義
經過多年的發展,本項目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沿線居民的生產、生活對車輛運行的干擾較大,老路的街道化現象嚴重。此外,大量超載車輛的長期運行,致使公路的技術狀況變差,隨著交通量的快速增長,道路沿線的交通運行環境亟待改善。項目的實施,對提升區域骨架路網技術等級,振興地方經濟的起到積極作用,改善現狀道路的交通運行環境,提升交通服務水平,改善沿線交通安全狀況,適應交通量快速增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2 總體設計思路
根據項目所處的區域工程特點,總體方案設計應全面考慮地形,地質條件和工程建設環境,貫徹“技術可行、實施可能、經濟合理”的基本原則,充分吸取國內外及項目區域內其他公路的先進技術及成功經驗,將本項目建設成“安全暢通、自然和諧、節約資源、兼顧發展”的新理念之路。堅持“安全、耐久、節約、和諧”的設計指導思想,將本項目建設成“技術高、質量優、投資省、效益好”的優質工程;加強總體設計,提高公路的設計質量,有效降低工程建設成本。
項目為利用現有道路進行改擴建,老路整體平縱面指標較高,能滿足80公里/小時一級公路指標要求,但由于受地形所限需采用雙側綁寬的方式。老路沿線穿越較大集鎮時,非機動車對行車干擾較大,為保障交通運營安全,設計參照市政道路機非分離的原則,在機動車道與硬路肩之間采用隔離柵分隔,使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各行其道,確保車輛安全順暢通行,取消中央分隔帶,增加硬路肩寬度為非機動車提供寬松的行駛環境。
3 安全設施設計
交通安全設施的設計以“保障道路暢通、行車安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為原則。交通安全設施是公路最基本、必要的交通安全保障系統,它集交通管理、安全防護、視線誘導、隔離封閉多功能于一體,由交通標志、標線、安全護欄、隔離設施、防眩設施、輪廓標等組成。
本項目路線平縱面指標能滿足車輛安全、快捷行駛的運營要求,無速度差過大的路段,安全性較好,因此以準確及時的交通誘導、合理有效的安全防護、可靠美觀的隔離封閉、清晰明了的夜間交通目標,進行正常的安全設施設計,能夠滿足實際運營要求。穿鎮路段為保障非機動車及行人的安全,采用非分離的方式,利用隔離柵將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離,并對主要交口進行安全設施設計。
原老路存在長直線段,設計時采用上游增設警告標志,同時在路面施劃振動減速標線等措施提高安全性;老路改建項目擬合線位時,常不得以采用小偏角,為提高駕駛安全性和舒適性,在小轉角路段設置線形誘導標。
4 路基路面方案
4.1 老路拼寬路基設計
本項目利用老路段,新老路拼接處采用開挖臺階、設置雙向土工格柵、加強新路地基處理等措施消除不均勻沉降和變形。新老路路基拼接處采用挖臺階搭接,臺階應向內傾斜2%-4%,臺階寬度不小于1.0米,臺階高度根據填土高度選擇80cm-120cm左右一層,以減少開挖臺階數量,保證質量。對填土高度大于2.0米路段,可在每間隔一層臺階位置橫向(橫向受力)設置寬度為2.0米土工格柵,以減小路基不均勻沉降,提高路基的整體性。選用具有足夠的抗拉強度、蠕變小、糙度大的單向土工格柵。拓寬部分壓實度要求同路基填土要求,必要時,采用沖擊碾壓或強夯等措施進行增強補壓,以消除新老路基拼接拓寬的差異變形。
4.2 路面設計
根據調查,由于本項目通車營運時間較長,交通量大,且超載車輛較多,現有老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較嚴重,主要病害為斷板、破碎板、沉陷、錯臺、縱向裂縫。
4.2.1 斷板、破碎板
斷板及破碎板是本項目老路路面一種主要病害,其普遍特征是面層板斷裂成2-3塊,主要表現形式為橫向裂縫、縱向裂縫、交叉裂縫。通常是由于輪載反復作用、溫度翹曲應力使得板內應力超過混凝土的強度,或基底過量塑性變形造成板底脫空等因素綜合所致。
4.2.2 接縫損壞
接縫包括橫縫(脹縫、縮縫)、縱縫和施工縫。本項目水泥混凝土接縫損壞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①填縫料損壞。填縫料損壞是指接縫內無填料,填料破損及接縫內混雜砂石等不正常現象。填縫料損壞的主要原因有:填縫料在長期外界環境作用下老化脆裂,或由于混凝土路面板受熱膨脹,擠壓脹縫,致使填縫料被擠出,不能正常復原。②接縫碎裂。接縫碎裂是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接縫兩側各60cm左右寬度內傾斜的剪切擠碎現象。接縫碎裂主要是指由于填縫料損壞,泥、砂等雜物侵入脹縫,導致路面板再次膨脹時受阻,或雨水滲入基層和墊層,使基層強度降低,從而導致路面接縫處的變形和破損。
4.2.3 板底脫空及唧漿
板底脫空及唧漿是本項目的又一種病害。在輪載的頻繁作用下,基層由于塑性變形累積造成面層板底脫空,地面水沿接縫或裂縫下滲而積聚在脫空的空隙內,在輪載作用下積水變成有壓水而同基層內浸濕的細料混攪成泥漿,并沿接縫縫隙噴濺出來,嚴重路段造成路面出現沉陷等影響交通安全病害。
4.2.4 錯臺
錯臺是指相鄰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接縫處產生了垂直高差。錯臺產生的原因如下:①水沿接縫或裂縫滲入基層,使基層沖刷,形成很多粉細料,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發生唧泥,同時相鄰板塊之間產生抽吸,使細料向后方板移動、堆集,造成前板低,后板高的錯臺現象;②橫縫處未設置傳力桿,由于基層或路基體壓實不均勻,致使相鄰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車輛的重復荷載作用下,產生不均勻沉降。
根據本次設計對老路狀況調查分析評定結果及上述技術原則分析,同時考慮施工期間老路強度衰減及老路破損率加大,本項目多數路段不適宜采用直接加鋪方案,需對老板塊進行處理;原行車道及硬路肩水泥砼面板的處理采用五邊型沖擊式壓路機沖擊壓實技術,為瀝青混凝土面層提拱了一個穩定、高強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雨化.道路勘測設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2]岑樂陶.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楊曉光.城市道路交通設計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