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漢字文化總結

漢字文化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字文化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漢字文化總結

漢字文化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零起點 對外漢字教學 非漢字文化

漢字教學是整個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漢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是一種特殊的表意文字體系,屬于語素文字。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是指以外國人為對象、以現代漢字為內容,旨在掌握漢字運用技能的教學活動,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基礎課。[1]對外漢語教學包括拼音、詞匯、語法、漢字教學四個要素,在以上諸要素中,漢字教學歷來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內容,始終處于滯后的局面。

本文以義烏工商學院2011年秋季零起點階段留學生的漢字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個案訪談,從漢字教學的瓶頸、造成漢字教學困難的原因等方面進行研究,進而得出漢字教學的方法,希望能夠更好地幫助留學生習得漢字。

一、零起點階段漢字教學的瓶頸

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掌握水平是衡量留學生漢語水平的重要指標。漢字教學相對于拼音、詞匯、語法教學卻相對滯后,仍處于從屬地位。特別是對于零起點階段的留學生而言,漢字教學存在著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漢字本身的特殊性

從漢字本身的特點來看,其一,漢字是表意文字,不屬于拼音文字體系。拼音文字由26個字母中的某些字母線性排列而成,可以根據音標直接拼讀,也很容易識記。然而,漢字是無法根據讀音來判斷寫法的,漢字是平面型方塊文字,由漢字的筆畫橫向縱向同時展開形成平面,難于認讀和書寫;其二,漢字字形結構復雜,符號繁多,且數量龐大。對于零起點階段的留學生而言,難免會產生畏難情緒,尤其對那些以拼音文字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來說,漢字在他們看來就如同堆砌而成的圖形或圖畫,學習的時候不知道從何下手,令學習者望而生畏。

(二)教學對象的特殊性

所謂“非漢字文化圈”,是相對于漢字文化圈而言的。漢字文化圈是指歷史上或現在以漢字作為傳播工具和文化載體,本國語言大量借用古漢語詞匯的東亞地區,主要為中國、日本、韓國、越南。而非漢字文化圈零起點留學生則是指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漢字背景、母語為拼音文字的漢語初學者[2]。據統計,本院2011年秋季零起點留學生共有142名,其中,來自韓國、日本、越南、泰國等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只有6位,絕大部分是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

漢字文化圈 非漢字文化圈

留學生人數 6 136

所占比例 4.22% 95.78%

圖表(一)

這些留學生來中國之前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認知幾乎為零,他們初學漢字,既要注意字形本身的結構關系,又要建立字形與字音、字義之間的結構聯系,難度可想而知。對于非漢字文化圈零起點留學生的漢字教學往往達不到“認寫同步”的教學效果,這些留學生的漢字書寫正確率和認讀率大大低于同一水平的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漢字已經成為他們學習漢語的最大困難。

(三)留學生的學習態度

從學生角度進行分析,部分留學生,尤其是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對漢字存在著嚴重的抵觸情緒。對這些學生而言,漢字屬于東方思維方式下的典型產物,數量多,結構復雜,“看似一幅畫”,寫時卻無從下筆,認讀記寫都存在著嚴重的困難。

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由于對漢字完全陌生,初學時感到困難和不習慣,很可能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受挫,以至于他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學習漢字,只要會說漢語就足夠了。這與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有一定關系,因為他們從事外貿行業,職業身份決定了他們只滿足于能聽能說,對漢字有所放松。

二、漢字學習困難的原因分析

零起點階段留學生在漢字認讀和書寫過程中存在著困難,漢字教學的滯后已嚴重影響留學生詞匯、語法、語篇的學習。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出漢字學習困難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決方案。

首先,漢字本身的特點造成漢字難認、難寫、難記。漢字字形結構復雜,數量龐大,對于非漢字文化圈的零起點階段的留學生而言,漢字無異于畫圖,由一堆線條無序排列而成,使他們不知從何分析和辨認;漢字從書寫角度來看,要復雜得多,是一個從基本筆畫到基本部件再到完整漢字的逐步生成的體系。由于漢字筆畫眾多,部件眾多,導致漢字字形眾多。這很容易使學生對漢字產生畏懼感,喪失學習漢語的興趣。

其次,由于本院零起點階段95.78%的留學生都是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他們初次接觸漢字,漢字的書寫系統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漢字沒有固定有序的可以提煉分離出來的字母,也沒有固定的排列組合方式,更沒有規律準確的表音方式。同時,多音字、形似字、同音不同義字都會給他們識記帶來困難。因此,識記漢字無疑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使得學習漢字的最初階段步履為艱。

再次,本院留學生的獨特性決定他們沒有充足的時間來學習漢字。他們都屬于非學歷生,僅僅參加語言進修,加上學習漢語的目的多數是為了經商貿易,大部分的學生只有半天的在校學習時間,因此,他們不可能像學歷生那樣有充足的時間來復習、鞏固,這造成漢字學習的困難。

同時,大多數留學生不僅僅在學校學習,他們還在義烏從事經濟、貿易、旅游等工作,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短期學習(一般學制為一年),而且他們也從未學過漢語,因此教學特點是: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他們學習漢語的原因、目的以及對漢語的需求不一,如圖表(二):

圖表(二)

職業身份決定了他們只滿足于能聽能說,對漢字存在嚴重的抵觸情緒,以前他們從未接觸過漢字,認為漢字難認、難寫、難記,因此,他們認為完全沒必要學習漢字,對他們的事業而言,只要會說漢語就足夠了。

最后,部分對外漢語教師由于受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強調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而忽視漢字教學。教師在課堂上經常忽略筆畫、筆順、部件和基礎漢字的教學,或者認為學生都已掌握,將漢字教學當作已知參數而簡要略過。另外,在對外漢語教師師資培養上,現階段很多高校對外漢語專業的主干課程是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文字學開設課時相對較少,有的甚至被忽略。這使得對外漢語教師往往語言學知識深厚,而文字學功底、特別是漢字功底相對薄弱。

三、零起點留學生漢字教學策略

(一)培養學生漢字學習興趣

很多留學生從一開始就主觀認為“漢字是天書”,從而對漢字產生畏懼心理。教師在授課之初,要排除學生的畏難情緒,系統教授漢字的基本知識,包括筆畫、筆順、部件,讓學生樹立漢字觀。

在零起點留學生的漢字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漢字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他們明白無論漢字多么復雜,都是由基本筆畫構成部件,再由這些筆畫和部件經過有序疊加、串聯而成。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象形文字入手,比如“人”字,教師應口手并用,指導學生邊讀邊寫,讓學生明白漢字是從哪筆開始起筆的,筆畫的書寫順序,并反復講授,讓學生同步書寫。

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詳細講解個別字,引導學生學習與它相關聯的字。如“人——大——太——天——夫”,逐漸加減筆畫,讓學習者理解并掌握不同漢字的寫法。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漢字的書寫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才能從根本上掃除他們對漢字書寫的困擾,使他們親身感受到學漢字并非完全無規律可循,只要入了門,漢字學習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二)改進教學方法,總結規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改進教學,摸索出一套適合零起點學生學習漢字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克服漢字教學中被動、無計劃的情況。在教授漢字的初始階段,就應該告訴學生漢字的構成并非雜亂無章,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學習一部分的漢字之后,教師可以將這些有關聯性的漢字挑選出來,引導學生發現漢字間的異同。例如,教師可在黑板上或PPT上展示以下漢字:河、海、湖、江。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偏旁——“三點水”的含義,右邊加上不同的漢字形成不同的字,這幾個字的含義都和水有關,這些字都是形聲字。通過總結,學生今后在學習中遇到有三點水的左右結構的漢字,就會主動拆解,分析字義和讀音,并且懂得凡是有三點水的漢字一定和水有關,而三點水右邊的部件很可能決定這個字的讀音。

通過舉一反三,總結規律,可以提高學生漢字學習的效率,降低學習難度。

(三)充分利用漢字教學的各種輔助手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死板地講解漢字,而要充分利用各種輔助手段,比如借助板書、實物、直觀圖片、表情、手勢、姿體語言、多媒體、簡筆畫等來輔助漢字教學,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可降低漢字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多媒體手段在漢字教學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使用多媒體手段,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加深學生的感官認識和記憶。特別是零起點階段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他們更普遍接受“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交際教學理念,因此,他們更喜歡動畫和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例如,漢字“人”的筆順,教師可用PPT或制作動畫。

對外漢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如剪紙、簡筆畫、太極拳等。在講解“木”、“本”、“末”這三個漢字時,為使學生更一目了然,教師可以用簡筆畫畫一棵“樹”形,然后告訴學生“本”、“末”分別指“樹根”和“樹干”。這樣講解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教師可穿插一些簡單的小游戲,寓教于樂。例如,把留學生分成男女兩組,每位學生各拿一個偏旁部首,比如三點水、提手旁、單人旁、王字旁等。男女兩組同學分別報數,凡是報到數字中包含“3”或者是“3”的倍數的兩位同學,要求他們用各自的偏旁部首組合或寫出一個漢字,并認讀。如果不認識或者讀錯,就要求學生表演一個小節目。這樣留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學習漢字知識,活躍課堂氣氛。

綜上所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漢字本身的難點以及本院留學生的特殊性是制約對外漢字教學的瓶頸。為解決漢字教學的難題,需要廣大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探索研究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漢字的教學水平,使枯燥的漢字教學變得充滿趣味,促進對外漢字教學事業的發展。

注釋:

[1]王曉雁:《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初探》,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

[2]張彩霞,尹大偉:《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教學策略探析》,語文學刊,2011,(1)。

參考文獻:

[1]徐麗亞.六書理論與對外漢字教學[J].文學教育,2009,(8).

[2]朱志平.漢字構形學說與對外漢字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4).

[3]費錦昌.對外漢字教學的特點、難點及其對策[J].北京大學學報,1998,(3).

[4]劉艷麗.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漢字認知難點及教學策略[J].開封大學學報,2005,(2).

漢字文化總結范文第2篇

為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弘揚中華漢語言文化,促進規范用字、規范書寫,激發廣大師生對漢字書寫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正確識記漢字,掌握漢字詞的識記方法,提高規范使用漢字的意識和能力。參考縣級比賽活動要求,舉辦了此次常安一中2018年漢字聽寫大賽。  

本次比賽內容以語文基礎字詞為主,包括各年級教材中涉及的相關詞匯,以語文課本中出現過的字、詞為主,以及四大名著經典文學著作為輔。然后選取50道漢字聽寫題,按順序由監考教師進行聽寫比賽,時限為45分鐘。本次活動在學校領導大力支持和全體師生的積極參與下,圓滿落下帷幕。現將比賽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好的方面:師生積極準備,學生踴躍參與。各班根據學校要求進行了班級初選,并在賽前根據比賽項目對參賽選手做了相應的指導訓練。參賽同學在比賽過程中態度端正,一絲不茍、認真作答,基本能做到書寫行筆規范,卷面整潔,字跡工整。從中體現了同學們對規范漢字書寫的認識,對集體榮譽的重視,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二、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第一,表現在漢字書寫方面:丟筆畫,合并筆畫,筆畫錯誤,使用別字,卷面勾畫、涂抹等情況都多少存在。

第二,詞語積累方面:我們同學的詞匯量太少,大多數同學積累的內容僅限于課本,遇到課外的詞匯就寫不出來。

第三,對于四大名著詞匯量掌握程度不是很好。

第四,由于舉辦此次活動時間比較倉促,學生準備不是很充分。  

三、幾點建議

以上問題的出現突顯了我們語文教學中的疏漏,同時也為我們今后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契機。建議語文教師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一要重視寫字教學,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漢字的結構、筆畫等,掌握漢字的音形義,用多種方法幫助記憶漢字,正確書寫,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多加練習,提高書寫正確率。

二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嚴格要求,幫助學生養成規范書寫、保持書面整潔的好習慣。

三要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僅能增加學生詞匯量,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漢字文化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漢字圖形;圖形再造;標志設計

一、書法文字的再造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由于漢字具有以形見義的表意特征,從而造就了漢字特有的形體美,漢字從最初單純用以“寫字”交流演變為從審美出發的藝術活動,漢字以其豐富抽象的點、畫、線條產生了表現漢字形體美的書法藝術,匯成書法獨特的語言藝術;以千姿百態的形體結構為書法奠定了造型的基礎,篆、隸、楷、行、草等各種字體又為書法的表現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中國書法是點線面的構成畫,截取中國書法飛白和水墨畫的潑墨藝術方式正是文字圖形再造的方法。宗白華先生說“中國書法是一種藝術,能表現人格,創造意境,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為符號的階段,而是走上藝術美的方向,成為表達民族美感的工具。”正是由于漢字本身蘊藏著這些豐富的藝術表現因素,漢字才成為我國一種獨特的藝術。

借鑒中國書法藝術的有效形式,將漢字作圖形化處理,是標志設計中圖形再造在的方法,漢字書法中的篆、隸、楷、草等字體都具有獨具個性的視覺美感和豐富的藝術內涵,這些字體都形成了完美的審美體系。不同的書法風格各異,或筆力勁健、爽朗高遠,或灑脫自如、風度閑雅,它們為標志圖形設計提供了多樣的手法和豐富的語言,但在字體標志設計創意時必須根據主題需要選擇適合的書體,靈活運用于標志設計中。

如“喜之郎”標志,以草書字體造型,其大小安排、結構組合、筆畫處理均顯示出草書藝術瀟灑飄逸、自由奔放的氣質,表達了喜悅、歡快、活潑的感受,再在后面以幾何形作襯托,深受兒童的喜愛和認同(圖1)。

二、漢字的表意性再造

有資料顯示漢字起源的契機是標示圖形符號意識的產生,這些古老的文字都曾經用來表達一定含義的符號圖形,許多設計師都認為中國的象形文字幾乎都是現成的現代標志。因為這種圖畫文字采取提示性的簡略圖形記號能夠喚起人們的聯想。早期的漢字通過摹事、摹物、標示、象征等多種手法傳情達意,東漢許慎將漢字的構造規律總結為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形聲六種,謂之“六書”,由于漢字中的象形字,是直接描摹字體本身所要表現的自然界客觀實體,所以能夠從其外形來理解它所代表的意義,謂之以形表意。“六書者,象形為本”,漢字在象形字基礎上產生會意字、指事字和形聲字,構成“形、音、義”表意文字體系。

盡管今天使用的漢字己趨于抽象化,但仍具有“因形見義”的表意性質。我們從漢字的形體上可以了解它所隱含的深層意念,把握這個符號所標識的概念。如:“林”,兩木并列,表示樹木眾多,當初造的字具有極強的標志設計意識,設計者孜孜以求的正是漢字的這種表意性。在漢字中還有“福”、“祿”、“壽”、

“喜”等一些對特定的人和事表示祝福與贊美的表意字,這些字也成為我國民間寓意吉祥的喜慶標志性文字。如:上海乒乓球廠的“紅雙喜”牌商標,巧妙地利用漢字“雙喜”字的字音、字形、字義來創意。用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習俗。由此可見,中國漢字蘊涵著深厚的思想文化內涵,這一點是西方文字所難以企及的。其象形表意的造字原理、虛實布白的位置經營間架、結構的造型形態等均具有獨到的審美特征和文化價值。

利用漢字的筆畫形態進行抽象的表現,形成新的“表意字”,借助結構特征進行形式上的加工,可以取得很好的標志設計視覺效果。如:名為“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采用漢字“京”以篆體筆意寫出,經過設計處理后,巧妙地幻化成為一個人形,在熱烈的舞動,在向前飛奔,這既體現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又點名了“中國”、“北京”的地域特點,更表明了中國人民歡迎八方賓客的熱情和真誠和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美好憧憬,它將中國特色融入設計中,成為“中為洋用”的典范。體現了中國幾千年悠久深厚的文化神韻。

標志設計以表意性的象征手法,表現與之有關聯的抽象概念,從而引起人們的聯想,喚起社會的普遍認可。隨著“東方西漸”的世界藝術發展形式,東方語言文化在世界影響力的提高,即使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漢字它那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也毫不遜色,用漢字再造演變成標志,既可把中華民族那些傳統習慣的象征與祝福包含其中,又有利于文化交流,它是我們探索標志設計民族化的有效途徑,加強藝術修養和對漢字的認識,充分挖掘漢字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符號的藝術附加值,繼承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平面設計工作者的職責和任務,唯有此才能充分運用漢文化----漢字的精粹,不斷設計出更多具有時代精神和審美要求的標志作品來。

參考文獻

[1]熊紹庚.標志設計中的漢字〔J〕.裝飾,2005,(5):18

漢字文化總結范文第4篇

關鍵詞:漢字設計;審美文化;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J5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8-0150-02

漢字――中國文字,和其他國家文字一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是人們進行思想感情交流工具。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漢字設計逐步走向世界,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也融入漢字設計。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更是抽象與具象的緊密結合,中國的文字設計承載了人類思想感情的抽象意義,自身的象形化就具有完整的結構及變化無窮的鮮明形象,這就使得漢字設計必將走向多元化。

一、漢字設計中的文化性

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播的載體,最直接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所在,中國的漢字設計不能脫離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和欣賞習慣,漢字藝術作為一個整體概念有著豐富的蘊涵、開放性的內容、千變萬化的設計語言與視覺表現形式。

漢字是源于自然的,它的精髓源于自然美和人類生活美。中國各個時期優秀漢字藝術設計,既體現出民族傳統文化的內蘊,又表現出文字意象的形式特質。中國的漢字是象形文字,具有形象會意的特征。如“周”字的甲骨文(圖1),《說文解字》中說:“周,密也。”周字的造型如縱橫交錯的田間,經緯分明,點畫如田間禾苗的密布。早期的象形表意文字是與具體的形象相聯系,發展到后來,漢字的象形表意特征擺脫了具象的束縛,在筆畫中提供了更自由的想象空間。使得中國的漢字成為物象符號化、語言圖象化的典范。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使漢字成為一種詩畫文字。文字的意義超出了表面意義具有一種審美意境。

但無論怎么發展,漢字中對空間的劃分都具有一種和諧之美,正如康定斯基所言:“抽象的點、線、面并沒有多大意義,重要的是這些抽象的形式被用以表情達意。附著了一定意義的點線面,因此而有了生命――構成中的內在共鳴。”

另外,漢字是線條藝術,其筆畫體現了和諧性和整 和諧性、整體性的美學特征,凝結著先人對現實宇宙的審美評價和審美判斷。例如(圖2)“雷”字的象形文字,成回紋狀,雷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聞其聲,而形式看見摸不著的,但先民們用抽象的回旋紋線條來傳達出雷聲滾滾的信息,并且這些線條的回轉形成虛實結合,讓人領略到動靜結合的具體生動形象。

漢字中的文化性還體現在它受到多方面思想觀念的影響,基本上呈現出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樸素追求和對傳統倫理道德的遵守。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對“吉祥如意”的追求向往的祈福觀念。祈福觀念表現出人們希望與自然共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傳統的生存態度。并把這種態度寄情與漢字的藝術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張道一先生將這種以物寄情的內容和手法總結為十個字―“福祿壽喜財,吉和安養全”。 將創造主體的思想情感投射其中,訴諸于視覺的表達,通過藝術創造中的圖案紋樣、色彩等特定觀念將寓意展現。從民間漢字圖形裝飾的內容上看都是民間藝術的吉祥主題與漢字字體結構結合。例如:(圖3)“福”字圖案樣式繁多,常與諧音的蝙蝠、天官等圖案組合而具有不同的寓意。在字形構成上,有百福字組成壽字圖案,字中有字,寓意“百福捧壽”。傳統題材中以福字為創作題材的還有“十福來朝”、“五福臨門”、“五福捧壽”(圖4)、“天官賜福”等。“壽”一直是人類追求生存愿望的象征,還是中華民族敬老祝福表達孝悌的象征符號。

二、漢字設計審美文化的多元化

審美文化的多元化指人們面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具有兩種以上的審美意識,是人們在不斷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審美情感、審美認識和審美能力。

這是由于現今整個社會認知的多元化帶動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也趨于多元化。這就使得我們今天在對待漢字設計的時侯,要考慮到如何使漢字設計審美文化走向多元。即:中國現代漢字設計領域,如何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將富有東方文化哲理和意蘊的中國元素合理、巧妙地融入到具有現代審美的視覺模式之中,并體現時代精神與時代風貌,賦予漢字設計全新的精神內涵和視覺美度,是當前中國漢字設計面臨的一重要問題,也是中國漢字設計今后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例如中國印(圖5)的設計,像是一個人字形的“京”字的中國印,“京”字猶如奔跑的人形,代表著生命的激情與活力,像是母親河,承載著悠久的歲月與民族的榮耀,又像是生命的血脈,涌動著生命的活力,又像是蜿蜒的巨龍,體現著祖國的偉大與堅強。運動的人形是以人為本的體現,中國文字的“京”字是人文的體現,正體現“人文奧運”,將人文精神融入到奧林匹克運動中,期待著全人類與之共舞。

這一形象既具有顯著的中國傳統民俗審美特色,又運用藝術化的處理手法,體現了漢字的奇妙之處,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再創造,簡潔而具有現代意味的形式,是有中國精神和中國神韻的漢文化符號。

時代的發展讓人們的審美標準與審美習慣在某一時期相對穩定,同時也是在不斷變化中,單一狀態的審美文化已很難獨自生存。任何一種設計要想在現代社會保持旺盛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必須具有彰顯個性、強調自我存在價值、主張多元并存的審美趨向。這些要求漢字設計需滿足多元化審美,要創新利用新材料、新技術不停地發掘并運用,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相融合,以適應多元化審美的時代需求,直面這一“和而不同” 的藝術發展趨勢,賦予設計新的理念,以激蕩人們的心靈。

三、多元文化在漢字設計中的表達

多元文化具體到藝術設計領域指藝術創作活動的過程并不僅僅局限于色彩、空間、排列等這些形象思維本身,同時也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哲學、美學、心理學、邏輯學、經濟學各學科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過程,在藝術設計的創作中體現文化的多元性。

現如今的諸多漢字設計,為適應時代需求,已經不是單一的文字的變形與排列,而是附加具有特定含義的符號與之結合,組成具有形象意義的漢字設計。如(圖6)以下兩組漢字設計在字體變化的同時附加人們熟知的網絡符號@,讓人一目了然而并不影響其字體的識別。或者在文字設計中利用人的心理因素,注重人的視錯覺也成為漢字設計中的發展趨勢,如(圖7)。

漢字設計如同其他各種藝術形式一樣,既有精神內涵又有形式美感,在研究漢字設計藝術性的時候,需要結合各類因素、各種文化,使之相互融合達到一種近乎完美的表現,將生活中的各種思想、情感、哲理、行為構筑成令人感動的漢字藝術。這樣,漢字設計藝術就能夠擁有生命和靈魂,能夠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走向多元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漢字文化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字體設計;漢字;造字方法;六書

漢字作為語言、文化符號,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漢字不僅用來記錄語言,其視覺結構形式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然而,在漢字的不斷演變中,字中所隱含的觀念思想也被不斷弱化。漢字的演變雖然有利于人們掌握與使用,但其中的文化內涵與哲理思想會隨之被忽視。如何在大眾所認知的漢字基礎上,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且通過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藝術方式將漢字中需要表達的文化思想融入其中,成為現代設計的重要方面。因此,對漢字的研究與應用不僅有助于完善其社會功能——實用功能,也起到了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作用。

1漢字的形態與結構

1.1漢字形態的演變

漢字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字體系,雖然其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對于它的起源卻有多種解說。無論哪種解說,都是將漢字初期的文字符號與當時的人類社會聯系起來,認為這種文字符號是人類對自然、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認識與表達。將原始的符號系統化并用一定形式記錄下來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紀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國漢字的雛形。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后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到現代,隨著技術、材料、漢字功能的不斷發展變化,印刷體、標識與廣告特效藝術字體應運而生。

1.2漢字的基本筆畫

甲骨文所涉及的筆畫和形狀大多是對自然物的描述,表現為圖案化、符號化,形式多樣,已經呈現出用簡略的線或面來表達的趨勢。篆字和草書中有不規則的弧線,而作為廣泛使用的楷書,其筆畫基本形式為點和線,線多數為直線或折線,主要筆畫有五種,即一、丨、丿、丶、乛。在實際中,這五種基本筆畫還可以有變體或互相結合,擴展成更多的筆形。這些筆畫在方塊的面積內結合搭配,便形成漢字。

1.3漢字的造字結構

漢字的結構是指內在的性質,比如筆畫的內涵、涉及造字的方法、造字的規律、字的含義。“六書”之說是漢代人對漢字結構提出的見解,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此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具體解釋了六種造字方法。“六書”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雖然“六書”之說起源于漢代,但是早在甲骨文的形態中就已能找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造字方法的痕跡。

2漢字的文化與表達

漢字在從圖形化的符號發展為抽象化的符號體系的過程中,其形式伴隨著其功能的轉變而變化,不同時期的漢字形式傳達了不同時期人類社會的文化風貌。甲骨文的象形圖文已具有指事、會意、形聲的痕跡,它的功能大多被解釋為人向上天、自然祈求憐憫,表達敬畏的思想,因此其形式是刻在人們認為具有長壽、靈韻象征意義的龜殼上,且筆畫線條纖細、兩頭尖,圓形、圓點不夠規整。殷商時期,青銅器被視為權貴的象征,銘文便被刻錄在青銅器上,因此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無論是彰顯權貴和功勛,還是鑄造的原因,都成就了金文筆畫粗勁的特點。小篆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的結果,也是第一次被規范的字體。此時,統一的政治環境和風尚使得其筆畫的線條優美圓潤、均稱整齊。伴隨著人類社會與思想的進步,漢字書寫者的思想和人生追求被注入漢字形式中,比如中庸的隸書、標準的楷書、自由的行書和草書。由此可見,漢字的形式不僅是視覺化的語言符號,還是不同時代文化思想的表達。當今的時代特征是多元化、信息化和經濟化,新的技術和材料層出不窮,人們的思想意識更是自由、開放。漢字實用功能的需求卻使得漢字的形式更為簡化,漢字本身的文化性、藝術性、審美性特征需要與現代化社會更好地融合,用現代的材料技術條件和思維豐富漢字形式,在現代與傳統中間找到平衡點,在東方與西方中找到連接點。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漢字同時具備了圖形與語言的雙重特性。漢字又被稱為“方塊字”,而方塊字又包含中國“一即二”的傳統思想。以“王”字為例,《白虎通》說:“對人無土不王。”因“王”字可以拆為“一”和“土”一為天,土為地,天下的土地都歸一人所有,因此稱為“王”。漢字因其獨特的“形”與“意”統一的特點,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世界上其他文字不可比擬的。同時,“形”又包含“平面”和“立體”兩方面。

3結束語

漢字的再設計或應用體現了東方設計師的文化內涵和設計思維。漢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點畫記錄人類理念的平面設計。漢字被設計師注入無限的遐想,從漢字中尋找表意的圖形符號,利用其表現視覺空間以外的思維空間——留白。從“平面形+意”的角度研究和表現漢字,將文字的內涵特征運用視覺化的表情構成裝飾味符號,通過內在意境與外在形式的融合統一,達到展示文字獨特的感染力的目的。在對漢字的視覺造型研究中,人們往往忽視了從“立體形+意”的角度研究和表現漢字。

參考文獻

[1]成朝暉.漢字設計“形”與“意”的再創造[J].裝飾,2004(09).

[2]趙明良.平面藝術設計中的中國民族元素與國際化的融合[J].芒種,2013(01).

[3]張晨輝.探析視覺傳達中漢字的圖形化設計[J].藝術與設計,2011(02).

[4]蹇宜珊.漢字造型在當代視覺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2.

[5]趙源.漢字圖形化設計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

[6]宗白華.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陳莉.融入人文精神的漢字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宫市| 松阳县| 高尔夫| 博湖县| 长宁县| 韶山市| 河南省| 汉阴县| 彝良县| 苏尼特右旗| 化州市| 新乐市| 通许县| 会泽县| 新河县| 滁州市| 师宗县| 贵定县| 兴和县| 宁远县| 华亭县| 晋中市| 寻乌县| 连州市| 大荔县| 搜索| 昭苏县| 改则县| 长寿区| 尖扎县| 周宁县| 十堰市| 陆河县| 绵阳市| 康定县| 宝兴县| 略阳县| 恩平市| 德保县| 广东省| 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