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包村情況匯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領導干部包村增收活動開展以來,2014年上半年,密切聯系__鄉11個扶貧點的11個縣直單位,立足包扶村莊實際,著眼民生增收需要,結合行業特點,發揮部門優勢,借助人脈資源,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包扶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生活需求,開拓生產增收門路,現將活動進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是積極調研找方向。實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礎,2014年上半年,聯系__鄉11個扶貧點的11個縣直單位,駐村調研達40余次,詳細了解基本村情、兩委工作構想及農戶的思想和生產生活所需,為下一步規劃增收活動方向儲備了第一手資料。
二是產業扶貧幫民富。領導干部在落實扶貧政策和資金的基礎上,努力將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幫助幫扶村樹立科學發展理念,梳理發展思路,因地制宜抓調產、上項目、興產業,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縣煤炭運銷公司在麻坪村住村,結合住村點特點和本村的傳統優勢產業,幫助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在2012年投資90萬元打造新元黑毛豬養殖基地的基礎上,2014年多次進村密切關注養殖基地新動向,及時聯系養殖專家,規模由原先僅有的基地150頭,擴展到農戶散養90戶,年出欄300頭,現正在繁殖期,5個月后可見成效。輻射作用將帶動水泉、董家、馬西、桑凹、支角、友仁等村的特種養殖業發展。
三是興辦實事解民憂。廣大下鄉干部依托部門優勢,積極整合資金,協調各方關系,幫助駐村解決或正在協調解決大量與群眾利益最直接的、息息相關的安全飲水、交通、健康、農耕等生產、生活難題。縣治超辦雖然是只有5個人的小單位,自己的經費也是捉襟見肘,但是在田慶國主任的帶領下,2014年多次奔走于桑凹村和施工隊之間,結合本單位和桑凹村情,為改善村內農戶出行和整體面貌,提出了由治超辦自掏腰包解決水泥和施工隊工錢,村委解決沙石,農民出工的方案,現施工隊已進駐桑凹平整場地5天,7月1日正式開始打造水泥路;縣糧管中心拿出近2萬元給馬西村免費提供谷子種子200畝,種植連翹300畝,下一步有結合縣扶貧辦篩選出的本村貧困戶情況給予資助的意向;縣農機中心出資11000元,全力資助水泉村村民做好春耕前期秸稈還田、農機檢修、化肥農膜等準備工作,確保農民增產增收“打好第一仗”;縣醫合辦在6月下旬和縣中醫院合作給周家溝村123口人做了免費體檢,查出疾病的及時開出藥方,同時做好心理工作,讓村民擺脫心理負擔,積極配合治療;縣交通運輸執法局給石板廟村提供了價值5000余元的種子化肥;縣婦聯雖然也是清水衙門,但始終密切關注南溝村的民生工程,當聽說漫水橋工程由于資金問題無法滿足水泥的供應,當即表示解決修橋所需的7噸水泥;縣太岳中學為解決南莊村的水質問題,積極協商有關部門,在今年改造水井尚有較大難度的情況下,準備在水源處安裝飲水過濾器;縣國土局看到柳灣村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辦公條件差,于是配備了辦公桌椅、文件柜、電腦等辦公用品,充實了陣地。
四是統籌城鄉強組織。各級各部門把加強農村基層黨的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實現了黨建工作的城鄉互補互動,發揮了黨的組織優勢,各縣直單位以開展干部下鄉住村活動為契機,加強對村兩委主干和黨員先鋒政策法規、黨建理論、農技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幫助他們轉換思維,提高致富本領。
根據通知要求,現將我縣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情況匯報如下,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基本情況
1、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情況。2014年-2016年,省上確定我縣*村為全省“千村美麗”示范村。
2、省級“萬村整潔”試點村情況。2014年,省上確定我縣*村等10個村為省級“萬村整潔”試點村;2015年,省上確定我縣*村等10個村為省級“萬村整潔”試點村。2016年,省上確定我縣*6個村為省級“萬村整潔”試點村。
3、市、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線和發展鄉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縣確定*村8個村為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組織,強化領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加大扶持、指導和規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縣政府縣長任組長、縣上四大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組長、17個職能部門為成員的新農村暨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根據美麗鄉村建設有關工程項目要求,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有關鄉鎮、村也成立了領導小組,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工作網絡,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導,村級主導,全民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機制;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實行“領導包點、干部駐點”工作制度,聯點掛項、包村包戶,績效管理,全方位開展各項服務工作,為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同時,適時召開全縣新農村建設現場推進會,通過觀摩學習,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督查推進,確保了各項任務的落實。
(二)明晰思路,科學規劃。一是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要求,結合縣情,通過多次調查研究和會議討論,組織相關部門充分論證后,確定了美麗鄉村“555”推進計劃,即加強“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莊道路、亂堆亂放、河道溝壩;強化“五大提升”:提升設施配套、飲水安全、農房風貌、綠化美化、鄉風文明;推進“五大建設”: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社會保障、基層組織,不斷提高全縣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做到點、線、面相結合,實現以點連線,以線擴面,穩步推進。二是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資源等優勢,聘請有資質的專業編制單位對各美麗鄉村示范村規劃進行先期設計。規劃包括村莊布局規劃、村莊整治規劃和村民住房設計。規劃編制重點突出規劃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實用性,廣泛聽取基層和農牧民群眾的意見,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的要求,細化區域內生產、生活、服務的生態功能定位,明確垃圾、污水、改廁、綠化、亮化等各類項目建設的時間與要求。同時,注重規劃的權威性,嚴格按規劃辦事,將規劃落到實處。
(三)完善機制,開拓創新。確定目標任務,明確工作措施,靠實工作職責,完善了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結合工作實際各司其職配合抓的工作機制,并實行縣級領導包示范村、建設部門包規劃編制、綜合部門包項目爭取實施、鄉村兩級包群眾發動的“四包”責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鄉村制定了農牧村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和農牧村環境綜合整治考核制度,確保美麗鄉村示范村面貌達到村道硬化、村莊綠化、環境凈化、村莊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標準,一般村達到村道硬化、村莊綠化、環境凈化的“三化標準”。同時,完善垃圾收集網絡體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點,與農牧戶簽訂門前“包掃、包集、包整潔”的三包責任制,達到村莊整齊整潔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設“美麗鄉村”農牧民群眾是主體,全民參與是關鍵,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牧民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向村民發放倡議書,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號召村民主動參與到庭院整治工作中來,積極開展評選文明示范戶等活動,對整改積極的,經驗收達標合格,采取相應獎勵措施,全面提升村莊品味,使居民生活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四)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貧困片區扶持范圍和全省扶貧攻堅交通先行示范縣的優勢,堅持在資金整合、工作結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一是組織召開領導小組會議,按照相關單位的責任分工,各司其職,加強聯動,整合項目,合力推進,確保各部門當年安排的涉農資金,優先考慮示范村,做到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2014-2015年,共籌措資金1.84億對各示范村及環境整潔村進行建設,其中,省市補助300萬元,縣財政專列610萬元,部門整合17521萬元,發動群眾籌工籌勞400多萬元,發揮了政府投資的杠桿作用,實現了項目資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扶貧和“雙聯”行動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疊加效應,既高標準完成了各項工作,又高質量推進了新農村建設。
(五)項目帶動,夯實基礎。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貧開發、危房改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以及農業、民宗、水務、畜牧、交通、環林等項目資金,采取“各級財政投一些、整合項目靠一些、社會捐助幫一些、金融部門貸一些、群眾自己籌一些”多條腿走路的辦法,以產業培育、設施建設、環境建設、和諧創建、機制創新為重點,有序推進全縣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2014-2015年,在美麗鄉村示范村和定居點新增集中規模養殖示范小區12個,新建暖棚2106座22萬平方米以上,扶持細毛羊舍飼養殖大戶40戶以上;新建農牧民住宅1900套,并對部分鄉鎮農牧民住房進行民族特色風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處理改造和垃圾處理場建設,鋪設供暖管道5處3.3公里,架設農電線路3處3.7公里,全縣牧民集中定居率已達到70%以上;對集中定居的農牧民實行社區服務和網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規模的農牧民住宅小區,配套便民服務中心5個,新建改建文化體育廣場5個,修建集村委會辦公、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衛生室為一體的辦公場所3個;共購置小區垃圾桶140個、垃圾清運車1輛,新建垃圾處理池3處,改廁80座,清理“三堆”2.6萬方;完成種植綠化苗木8.25萬株、風景苗木5.62萬株,種植草坪21380平方米,綠化面積達到91%,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了“以點連線、以線擴面,點線面結合、全面推進”的良好態勢。
三、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盡管我縣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由于人居分散,農牧村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綜合生產能力不高,農牧村集體經濟薄弱、部分群眾思想觀念陳舊等原因,導致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底子薄,基礎差,資源共享不夠;二是由于實際建設投入缺口大,導致美麗鄉村建設后期管理和維護上常常顯得有心無力。三是部分群眾思想觀念陳舊,對美麗鄉村建設的認識不夠,參與熱情不高,個別建設工作有所滯后。
一、基本情況
1.保障對象更加精準。通過低保對象年度審核和扶貧專項整治活動,基本清理“群體保”、“關系保”、“人情保”現象,部分增收減貧的低保戶逐步退出。截止目前,共清退對象1557人,其中單人保663人,新增低保人數3004人;整戶保比例由原來的41%提高到52%;人均戶比由原來的1.9提高到2.4;常補對象比例由原來的9.8%提高到13%。
2.保障人口更加契合。全區共有農村低保對象xx人、五保戶xx人,已納入建檔立卡貧困對象xx人,其中:低保戶xx人、五保戶xx人,“兩戶“比達到83.5%。
3.保障標準更加提高。2017年全區農村低保標準自然增長,補助水平提高35元,達到每人每月305元,標準提高促使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滿意度的提升。
二、存在問題
3.民政所人員配備不足。工作人員少、人手短缺;工作事情多,同時要參與鄉鎮的其他工作;工作變換幅度大、新人業務不熟,工作進度較慢。
三、意見建議
1.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一要積極爭取上級投入,同時完善本級配套,加大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力度,將社會救助所需資金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證各項社會救助政策的落實。二要探索成立社會救助基金會,有效利用社會力量,將富有愛心的企業家、社會人士吸納為會員,建立政府籌集和社會籌集相結合的資金籌集模式,對特別重大疾病、自然災害等特困戶給予重點幫扶,有效解決因病、因災致貧的現象。三要抓好福利彩票發行銷售,加快慈善事業發展,搞好社會捐贈,建立部門和社會組織對口幫扶制度,引導支持社會資金投入到兜底保障中。
1、轄區的治安狀況、特點,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2010年我責任區治安狀況良好,未發生惡性和治安案事件,也沒有發生影響較大的刑事案件。總的來說,我們社區是平安穩定的,為了保持責任區的和諧、穩定和安全。我作為駐村民警,聯合村干部組織義務巡邏隊,不間斷的開展巡邏。并不定期的開展安全防范知識講座,在入戶調查中,給群眾講解安全防范知識。并在轄區的學校開展法制教育,這些措施也都起到了明顯的效果,轄區治安狀況持續好轉。
2、結合服務,為轄區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過去的一年是企業服務年,我轄區結合自身實際,深入村內的企業進行走訪。在了解企業內部發展情況的同時,積極摸排轄區企業內部存在的治安隱患。
在轄區內組織義務巡邏隊,由我帶隊組織治安巡邏,加強對警務區重點地段、重點部位巡邏控制,指導轄區單位建立健全治保組織,落實群防群治力量,發現打擊現行犯罪,對轄區內的人員、場所、行業、物品實施嚴格治安管理。
3、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
大力加強巡邏隊等社會面防控體系建設。全面清理整治暫住人口和出租房屋,公安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房屋出租、暫住人口管理進一步規范,我在責任區將實有人口的管理作為社區警務工作的重點來抓,以“三種模式”來強化人口管理。一是對實有人口信息實行計算機管理,將常住人口、暫住人口、重點人口、監管對象、納入視線人員的相關信息全部錄入計算機,并做到隨時錄入、隨時更新,確保各類信息的準確鮮活。二是推行“以房找人、以房控人、以房定人”的實有人口管理方法,對常住人口、暫住人口、流動人口分層次、分類型確定管理措施。嚴格落實消防制度,防消結合,努力做到了平時防范與嚴格檢查相結合,發現隱患與限期整改相結合。
4、認識不足,深刻剖析明確方向
不足之處:
一是政治理論、業務知識學習缺乏長期鉆研、仔細推敲的精神,存在鉆得不深、研究不透、不全面的現象。
二是不能做到學以致用,各種知識的積累還很淺薄,工作技能還很薄弱。
5、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將努力做到
一、加強學習鍛煉,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政策水平。要注意總結、積累學習和工作經驗,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技能。
二、加強工作主動性。要自覺消除思想顧慮,提高工作責任心,樹立“大膽、創新”的工作意識,堅持在實踐中提高自我,堅持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磨練自我。
全縣共有省級貧困村45個,涉及貧困戶4359戶,貧困人口10086人。按照貧困村的基本特性,我們將這45個村分為邊遠偏僻村、旱片死角村、水庫淹沒村“三大類型”貧困村。其中:“邊遠偏僻類”貧困村29個2679戶6410人,“旱片死角類”貧困村9個810戶2158人。“水庫淹沒類”貧困村7個870戶1518人。根據貧困村不同的貧困原因,我們堅持因村制宜,分類施策。針對邊遠偏僻村交通不變,信息閉塞的實際,我們大辦交通,修建村社道路,著力解決群眾“行路難”問題;針對旱片死角村水利設施落后、靠天吃飯的實際,我們興辦“五小水利”,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難”問題;針對水庫淹沒村人均耕地少、群眾致富無門路的實際,我們通過能力扶貧,采取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等手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在貧困戶的幫扶上,我們堅持部門包村、干部幫戶,每一戶貧困戶落實了一名幫扶責任干部,實施“一戶一策一責任人”的到戶幫扶責任制,幫助貧困戶制定發展規劃、落實脫貧項目,形成了“全覆蓋”幫扶格局。同時堅持先易后難,分步推進,今年,我們將經濟條件相對較好、貧困程度相對較輕的隆盛鎮駝柳村、五龍寨村等5個村優先實施扶貧項目,力爭到2018年,全縣45個貧困村實現脫貧解困。
二、工作亮點
(一)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明。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摸清全縣貧困底數,嚴把貧困對象識別程序,確保精準扶貧工作不走樣和信息采集的準確性。在貧困戶的識別中,采取量化指標、定性指標與村民代表民主評議相結合等方法,創新推出“三步工作法”和“四因四缺分類法”,用“定位儀”和“瞄準器”對扶貧對象進行準確定位和精確瞄準,確保貧困識別落實到戶頭人頭上,力爭做到“零錯漏”。“三步工作法”就是在貧困對象識別上,采取“一申請、兩比選、三公示”。首先由農戶申請,然后由村民代表和村委會比選,確定符合條件的貧困農戶對象名單,經過三次公示后,最終確定貧困農戶名單。“四因四缺分類法”就是在致貧原因分類上,按照因病、因殘、因學、因災和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缺動力等,進行細化分類,明確每戶貧困戶具體致貧原因,有針對性地予以幫扶。
(二)精準幫扶,扶貧措施實。一是開展精神扶貧。在扶貧村廣泛開展扶貧政策宣傳,樹立創業致富榜樣,擯棄“貧窮光榮”的落后觀念,將“要我扶貧”的思想轉變為“我要扶貧”的行動,徹底改變貧困村群眾的精神面貌,振奮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二是開展基礎扶貧。整合土地整理、飲水工程、“小農水”和村道路改建等基礎設施項目,加大項目安排向貧困村的傾斜力度,逐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新建和改造村社道路49.5公里,新建便橋121座;新建和改建提灌站、塘堰、囤水田等基礎設施220處,改造中低產田2.82萬畝,新增蓄水能力564萬立方米。三是加快產業扶貧。在貧困村重點發展優質糧油、道地藥材、優質水果、綠色蔬菜、特色干果和現代畜牧等六大特色產業。四是實施行業扶貧。統籌整合衛生、文教、社保等行業資金,加大對貧困村的公共服務配套建設,新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35處、村級便民服務中心15處,建成村級醫療衛生室90個、農村廣播站33個,將貧困村民全部納入新農保,促進貧困村生活保障水平全面提高。五是開展能力扶貧。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引導性和技能性培訓,動員500名貧困農民參加機電、服裝、汽修等13個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貧困農戶就地就近就業水平。發動匯強油脂公司組織開展油菜新品種、新技術培訓2期,培訓農民實用技術300人次;組織卓筒井鎮5個貧困村油桃基地的80名農民參加了省農科院油桃栽培管理技術培訓。
(三)精準管理,扶貧機制新。堅持幫扶計劃到村到戶、教育培訓到村到戶、產業扶持到村到戶、基礎設施到村到戶、社會保障到村到戶“五個到村到戶”,力求做到“扶貧扶志、幫窮幫心、脫貧脫根”。一是建立黨政領導、部門分工、群眾主體的扶貧工作機制。實行領導干部掛鉤幫扶、單位部門駐村幫扶、黨員干部結對幫扶,由單位選派干部組建成駐村幫扶工作組,每組分別由一名縣級領導、三名以上駐村干部和兩個部門實行對口扶貧,建立了黨員干部、專業技術人員與貧困戶“點對點”、“一對一”、“多對一”等形式的結對幫扶制度。二是建立項目牽引、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2015年全縣共爭取專項扶貧項目資金640萬元,整合行業扶貧項目資金2000余萬元,用于改善貧困村生活生產條件;在貧困村試點成立扶貧資金互助社,截至3月發展貧困社員2177戶,向貧困戶發放借款1872.78萬元。此外,還積極與農商銀行、財險公司等機構合作,計劃2015年向貧困農戶發放“免擔保、免抵押”的小額貸款2000萬元,向扶貧龍頭企業發放貸款3000萬元;充分利用“愛心扶貧網”等媒體貧困戶幫扶信息,廣泛引導社會參與。2014年共籌集社會扶貧資金4000余萬元投入農村基礎建設,其中投資近2000萬元修建了4.8公里的隆同高等級鄉道瀝青路,輻射隆盛鎮片區10余個村,受益農民1.7萬余人。三是建立創新龍頭帶動、專合引領、農民參與的產業發展機制。針對扶貧村產業落后、基礎薄弱的現狀,難以引進有實力的農業業主,我們將溫氏集團、匯強油脂等農業企業作為全縣產業扶貧的牽引企業,鼓勵溫氏模式的養殖大戶,采取寄養制模式,引導貧困戶一家一戶,小規模發展散養生豬產業,對生豬養殖散戶依然采取“五包一保”(包豬苗、包飼料、包技術、包獸藥、包銷售、保證利潤)的利益連接機制。探索建立部門加支部加協會加貧困戶的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由涉農部門提供項目支持,貧困戶以土地或勞動力入股,村兩委負責具體實施,產業收益實行按股分紅,這樣既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又壯大了集體經濟,更充分發揮了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匯強油脂在象山鎮、玉峰鎮的扶貧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了“縣玉象扶貧油料專業合作社”,采取村企共建的模式發展雙低油菜,收益分配按合作社成立之日起每個周年按時分配,實行不低于10%的保底分配,其中貧困戶首次獲得分紅16萬元。
三、工作措施
1.領導重視,目標責任明確。為做到扶貧精準滴灌,實現貧困戶脫貧,縣委、縣府多次組織召開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會,并以縣委辦公室、縣人民政府印發了《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方案》明確33名縣級領導聯系貧困村,96個縣級部門定點幫扶貧困村,共安排189名干部組建45個駐村工作組,實行駐村幫扶。
2.加強監管,確保資金安全。加大對扶貧移民重點項目的實施過程、資金使用、工程質量、效益情況的稽查力度,強化扶貧移民項目監管。嚴格執行縣級報賬制、項目業主負責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和質量終生負責制,確保項目質量和效益。完善扶貧移民工程建設競爭入圍機制,創新群眾參與項目管理的機制,充分發揮群眾參與項目建設和監管的主體作用。
3.提升理念,創新工作機制。以“6995”平臺為載體,落實好貧困戶聯帶幫扶小組,組織貧困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引導發展產業,對有勞動能力又急需脫貧愿望的進行勞動技能培訓,促進貧困人口早日脫貧致富。利用駐村扶貧幫扶工作組,深入貧困村、貧困戶,根據地理位置和實際情況制定幫扶計劃。利用專項扶貧資金啟動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計劃。爭取實施小額信貸、雨露計劃、扶貧易地搬遷等惠農政策,有效改變貧困村、貧困人口的資金短缺、上學困難、居住環境惡劣的現狀。
4.強化紀律,增強辦事效率
加強機關制度建設,落實上下班簽到責任制。嚴格小車管理,加強“三公”經費公開,杜絕大吃大喝現象,沒有發生違的八項規定事件行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持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貫穿于扶貧移民工作全過程,扶貧移民干部更加注重自身修養,增強廉潔從政意識,嚴格遵守政治紀律、組織紀律、財經紀律和廉政紀律,確保扶貧移民資金、項目和干部安全。
四、存在問題
一是農村空心現狀制約產業發展。由于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群體在農業生產技術掌握上有較大難度,動員一家一戶發展產業相當困難,農村空巢化現狀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不相適應,帶動貧困農民主動參與農業產業發展還需要作更多探索。二是貧困村民增收渠道不寬。由于當前農民增收主要靠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由于農業產業鏈較短,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產品特別是生豬價格波動幅度較大,種養殖業增收的空間狹窄,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不多,貧困村民實現快速脫貧難度較大。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強項目資金管理,推進項目實施速度,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根據省市統一部署,及早啟動2015年扶貧項目、移民后扶專項項目。
二是實施雨露計劃、小額信貸、扶貧搬遷等三大扶貧品牌。搞好調查研究,摸清底數,制定實施方案,分步實施。
三是認真開展“10.17”中國扶貧日宣傳,推動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利用全國扶貧日宣傳為契機,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加大對扶貧工作新方法、新經驗、新成果的宣傳力度,確保我縣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是按季度及時兌現移民后扶直發直補資金。對全縣移民人口再次進行核準登記,依法依規及時兌現直發直補金,確保庫區移民村社會穩定。